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連日高溫悶熱 避免濕疹發作要這樣做

最近天氣已經像夏天了,連日來都高溫悶熱,西部各地都有攝氏30度高溫,台東甚至還有高達攝氏37度;而在炎熱悶濕的環境裡,很多皮膚疾病就易好發。皮膚科門診裡,最近就有好多濕疹病人發作就醫,尤其是小朋友因為濕疹引起皮膚搔癢,經常是抓得皮破血流。

氣候急劇變化會誘發濕疹

近年來,因為聖嬰現象,使得全球暖化,春暖花開才沒多久,氣溫就忽然急速上升,而由於外在環境的影響,使得許多人很容易出現過敏性皮膚病,尤其是濕疹,往往會因為氣候的急劇變化而誘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皮膚科醫師劉怡伶表示,最近門診裡,因為濕疹發作的小朋友特別多。

小朋友常無法忍受搔癢抓得皮破血流

濕疹包括有異位性皮膚炎、汗泡疹和富貴手等病況;劉怡伶醫師指出,每當季節轉換時,濕疹病人就很容易發作,由於小朋友常會無法忍受搔癢,往往會去搔抓,嚴重時就會被抓破皮而引發感染,家長要特別注意。

避免接觸過敏原+開空調

由於濕疹病人多有過敏體質,想要避免濕疹復發,除了用藥治療之外,從日常生活飲食到環境都必須要調整。劉怡伶醫師建議,濕疹病人除了要避免接觸過敏原(包括環境、衣物、清潔劑等刺激物、床單、食物等等,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之外,也要小心環境中溫度的變化,尤其是潮濕悶熱的氣候,也會誘發濕疹;所以,若是氣溫太高,最好是能開空調,減少流汗,也能降低濕疹發作機率。

常與家人吵架、感覺很煩 小心容易得失智症!

英國一項10年追蹤研究發現,如果家庭氣氛和樂,可以降低失智症風險。反之,當家庭氣氛常瀰漫爭吵、批評、不信任,失智症機率就會上升。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阿茲海默症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10年研究發現 家庭氣氛決定失智症風險高低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倫敦都會大學與諾丁漢大學研究團隊共同進行這項研究。研究團隊分析「英國高齡化縱向研究」(ELSA)數據,追蹤其中10055位民眾10年之久,這些人都是在2002年至2003年間參與研究計畫,當時都沒有出現失智症。

在2004年至2012年間,參與研究民眾每兩年接受一次訪問,研究人員根據受試者的自我評估報告等,以了解是否出現失智症。此外,研究人員也以6項指標,詢問受試者的社交情況,有些人透過家庭等,感受正面社交支持,也有人在家庭中感受到的是負面支持。

家中氣氛糟糕 失智症風險上升31% 研究人員追蹤數據發現,當一個人從伴侶、小孩或其他親密家人中,獲得正面支持,家庭氣氛充滿信任、理解、彼此包容,這人的失智症風險就會下降17%。但如果家庭氣氛很糟糕,充斥批評、不信任,在家老感覺很煩,失智症機率就會上升31%,這代表負面家庭氣氛對健康的傷害更劇烈。

研究作者米查努爾‧孔兜克表示,大家都知道,結婚、有成年子女等親密網絡,有助減少認知功能衰退、失智症風險。不過當關係變差、不再彼此連結,可能就會對年長者身心、生理狀況造成衝擊。對於年長者來說,社交聯結重點不只在數量多寡,品質也非常重要。若能瞭解這些失智症風險因子,或許就能想辦法改變、減少失智症發生機率。

氣溫轉熱別輕忽 心肌梗塞威脅整年!

隨著時序進入春夏,不少民眾都認為天氣轉熱會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若稍不留意恐讓奪命殺手找上門!一名60歲阿伯因胸悶、胸痛至急診就醫,醫師發現是典型的心肌梗塞,醫師採集血液驗「血液心臟旋轉蛋白(Troponin-I)」出現數值過高,這是一種心臟肌肉壞死會釋放的酵素,一旦升高可提前得知是否為心肌梗塞。醫師提醒,一旦身體出現不適,一定要立即主動就醫。

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年輕患者也要當心

烏日林新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楊景旭表示,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會造成心臟缺氧引起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好發族群一般多為65歲以上的病人,現在出現年輕化的趨勢,不只40、50歲都有可能發生,就連20多歲的患者,本身若患有先天性冠狀動脈異常或潛在性疾病,恐會出現心肌梗塞年輕化。

春夏炎熱、出入冷氣房 也會影響血液循環

很多人在面對氣溫下滑、季節轉換及溫差大的秋冬季節會特別注意心肌梗塞引起的猝死,但其實春夏炎熱季節也會影響體內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再加上頻繁出入冷氣房,室內室外溫差大、血管擴張又收縮,或是高溫流太多汗,沒有補充足夠水分,恐讓血液濃度變高,會導致血栓的形成。

楊景旭醫師建議,若是有胸悶、胸痛、冒冷汗的狀況,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必須緊急送來急診,年長者、肥胖族群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的民眾為高危險群,要當心心肌梗塞發作,三高患者不管春夏秋冬都要控制好血壓、血糖和血脂,這是預防心肌梗塞的三大因素,常常很容易因為春夏季節輕忽健康管理,產生心血管危機,平常也要多運動、補充蔬菜水果,及控管體重,才能避免憾事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糖友聰明量血糖 這些時間點都要測

糖尿病人除了血糖高的問題之外,也可能發生低血糖的問題,由於血糖太低,會導致昏迷,甚至造成意外事故或成為植物人,不得不慎!所以,醫師提醒,糖尿病人除了用藥控制血糖之外,也要聰明量血糖,才能充分掌握血糖,避免不幸發生。

血糖低很容易發生在罹患糖尿病的老人與小孩

為恭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陳慰信醫師表示,每位糖尿病患都可能發生血糖低,但是在罹患糖尿病的老人與小孩特別容易!尤其是第一型糖尿病童,在國小與國中發病後,得要補充胰島素,由於推算正確的胰島素劑量很複雜,即使是家長來學習,都要學習半年;至於老人家則常是因為身體狀況變化多、口服降血糖藥服用時間不當,再加上沒有量血糖,才導致低血糖。

運動後、吃得少、身體不舒服時都要量血糖

所以,糖尿病人除了用藥控制血糖之外,聰明量血糖也很重要;陳慰信醫師指出,聰明量血糖就是要在某些特定的時間點來量測,例如運動後、吃得少時、身體不舒服時,以及藥物何時藥效最強,都要充分了解。

準備葡萄糖補充包使血糖上升

陳慰信醫師進一步指出,例如使用某些會刺激胰島素分泌的糖尿病用藥,藥效就很強,就要在飯前吃,不但可以使飯後血糖降低,也較不易造成低血糖。也有人是半夜很容易低血糖,導致做惡夢、睡不好以及冒冷汗等症狀。由於低血糖難以預料,因此應隨身準備葡萄糖補充包,在血糖降低到70mg/dL時服用,可以使血糖上升。

糖尿病出現神經病變 會無法感覺到血糖降低

腦部血糖不夠會容易昏倒,若是沒有立即補充糖份,就非常危險;陳慰信醫師強調,一般人低血糖時,會有所感覺,是人體自我保護的警告訊號,但是糖尿病人會出現神經病變,往往會無法感覺到血糖降低的症狀,以致血糖低到30mg/dL時,腦部血糖不夠了,無法運作下就昏倒了;所以,量測血糖非常重要,好好控制血糖,不要讓神經出現病變。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