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腰圍超標 死亡風險高2.4倍

腰圍是健康關鍵!國外最新研究發現,BMI正常但腰圍超標的中廣身材者,死亡風險高出2.4倍。醫師表示,腰圍超標代表內臟脂肪過多,增加分泌腫瘤壞死因子,大大增加死亡率。

腰圍超標 死亡風險最高

根據國外研究統計,BMI正常但腰圍超標者,死亡率是BMI正常、腰圍正常者的1.87倍,是BMI超標、腰圍正常的2.24倍,更是BMI肥胖、腰圍正常的2.42倍,結果顯示,腰圍超標者的死亡風險最高。

觀察腰圍 判斷運動習慣

高雄榮民總醫院教學研究部主任祝年豐分析,觀察腰圍可以得知是否有運動習慣。舉例來說,很多運動員的BMI指數都超標,甚至是肥胖的程度,但身材卻不顯得肥胖,原因就在於肌肉量多、脂肪量少,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有運動習慣的人腰圍都是正常。

腹部肥胖 罹患慢性疾病風險高

為什麼腰圍超標死亡風險高?祝年豐主任強調,一般人都只在乎體重、BMI指數,但腰圍更是健康關鍵。正常男性的腰圍不可超過90公分、女性不能超過80公分,腰圍超標代表腹部肥胖,也就是內臟脂肪過多,導致腫瘤壞死因子、血糖、人體荷爾蒙增加分泌,進而提高罹患癌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四原則 幫助胃癌病友克服營養難關

胃癌病友接受治療後,飲食習慣大多需要調整,但有時卻不知從何下手。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胃癌病友在治療期間,飲食很不方便,加上經濟負擔,生活品質常會受影響,為了讓胃癌病友吃得好、擁有較佳抵抗力,癌症希望基金會以全方「胃」照護出發,提出「少量多餐好營養」、「克克計較好消化」、「乾濕分離好吸收」及「資源充足好療效」等四原則,希望幫助病友克服飲食難題。

胃癌轉移後 有標靶藥物可供選擇 高雄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以書表示,在醫療資訊部分,民眾雖普遍知道胃癌治療方式有內視鏡手術、外科手術、化療及放療,但對於轉移後的治療,多數民眾卻不太清楚。

陳以書醫師說明,早期胃癌治療以手術為主,至於晚期胃癌的治療,過去治療選擇只有化療,副作用也相對較高,體力不好的患者很容易放棄治療。近幾年來,不論第一線、第二線用藥,都已納入標靶藥物,標靶藥物可直接攻擊癌細胞,也較不會出現嚴重副作用,有助提升生活品質,患者也更有意願積極治療,像日本、美國及歐盟等,都已將標靶藥物列入胃癌治療選項。

癌症希望基金會 幫助癌友克服難關 陳以書醫師也說明,胃癌病友接受胃癌切除手術後,由於胃儲存空間變小,必須採少量多餐、乾濕分離、克克計較等原則進食,飲食初期也需以流質為主,慢慢增加飲食變化,提升病患食慾,以利康復。

為能協助病友克服飲食問題,癌症希望基金會針對胃癌病友進食的「少量多餐」、「乾濕分離」、「克克計較」三大原則,設計了「三情境六種胃癌食譜」以滿足不同病友的需求,並且拍成影片以提供所有病友參考,希望能夠增加用餐的便利性,以加強癌友營養攝取。有興趣民眾可上癌症希望基金會官網「線上小學堂」學習相關資訊。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男性腰圍超標 6大疾病警訊

你上次量腰圍是何時?國內最新調查發現,近4成男性腰圍超標,逾6成國人半年沒量腰圍。55歲的黃先生,腰圍寬達93公分,年初因急性心肌梗塞差點丟了性命,他現在天天量腰圍、測血壓,就怕等不到陪女兒走紅毯、抱孫子。

4成中年男性腰圍超標

根據國民健康署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40至64歲男性有4成4腰圍超過90公分,3成體重過重、BMI大於27。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長賈淑麗表示,國人十大死因中有6項與肥胖有關,包括癌症、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其中心臓病、中風是最重要的致死原因。

6大疾病與腰粗有關

賈淑麗組長指出,根據調查發現,6成國人超過半年沒量過或從未量過腰圍。事實上,腰圍過粗代表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多,容易導致代謝異常及增加罹患心臟病、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的風險;若血壓、飯前血糖、三酸甘油酯、腰圍、高密度膽固醇中,有3項以上異常,就為代謝症候群。

天天十分鐘量測健康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呼籲,每天抽出10分鐘,在家中量體重、腰圍、血壓,就能預防肥胖及高血壓引起的許多慢性病,養成自我健康檢測時間,別讓忙碌成為健康的絆腳石。

響應89量腰日 超商送量尺

為呼籲民眾天天量腰圍,國健署與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邀請蔡詩萍及林書煒擔任「89量腰日」健康大使,即日開始7-ELEVEN提供「藍皮帶」量腰尺,民眾只要寫下願望、拍照上傳,就有機會抽中禮卷。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胸口灼熱、牙痛 都可能是冠狀動脈狹窄警訊

一談到冠狀動脈狹窄、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許多人多半想到的是胸悶、胸痛症狀。國泰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楊佳穎指出,部分冠狀動脈狹窄患者會感覺胸口有灼熱感,並誤以為是胃食道逆流,也有患者是以牙痛、左肩痛、下巴痛等形式呈現,當這些症狀加劇,即使休息也沒有好轉,建議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

冠狀動脈嚴重狹窄 心肌功能可能受損害 楊佳穎醫師表示,當冠狀動脈狹窄嚴重,血液就無法順利流至心臟,此時心肌血流不足,心肌得不到充足養分,就會產生疼痛症狀。當患者突然不舒服,且休息時症狀加劇,建議急診,醫師可能會先問清楚患者過去病史,以排除各種可能性,此外,醫師也可能安排患者接受抽血檢查,檢驗一下心肌酵素指數,並安排心電圖、X光等檢查。

阻塞達85%以上 更要積極治療 當冠狀動脈狹窄、阻塞達70%以上,就要考慮做心導管檢查,若達85%以上,更要積極介入治療,可以考慮以氣球擴張術撐開血管,並裝設支架,情況如果 的很嚴重,甚至必須考慮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以維持血液循環順暢,並避免心臟功能受到損壞。

深入檢查 幫助確診 楊佳穎醫師補充,檢查冠狀主動脈時,有時必須進行心導管手術,這手術需要打顯影劑,為侵入性檢查,而高階心臟電腦斷層掃描,則屬於非侵入性檢查,也可幫助確診。

控制三高問題 有助維持心血管健康 醫師也提醒,民眾若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抽菸等習慣,建議戒菸、好好控制三高問題,飲食也要健康、規律運動,以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