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肥胖文明病 不孕罹癌風險高 

肥胖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的一種文明病。「肥胖」容易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高血脂、骨關節炎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可能增加膽結石、脂肪肝……等肝膽疾病的機會,甚至連不孕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癌、內分泌失調等等也可能發生 。只有維持良好體重、將體脂保持在正常範圍,便能遠離以上種種的健康問題。

體脂數好重要 減少體脂能改善

肥胖讓健康亮起紅燈且延伸許多疾病上身,公斤數很重要但體脂更為重要,減下體脂是維護健康體態的最佳良方不可不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曲線管理中心今發表「電刺激減重塑身」成果,成果的見證者將分享他們的經驗,告訴大家如何斬除不同年齡層的肥胖與頑固脂肪。

45歲的護理人員洪小姐,生活作息日夜顛倒,還有糖尿病問題,為了進行人工受孕,長期打針吃藥讓她速胖近20公斤,肥胖導致關節疼痛、腰痠等問題而無法運動。在婦產部醫師的鼓勵下參加課程,在為期4個月的時間,成功減掉16.7公斤,體脂下降15公斤,上下腹圍減少35公分,上下臀圍減少42公分!體重減少後也讓她的血糖趨於穩定,藥也減量服用,腰痠、膝蓋痛、便祕的情況也獲得改善。洪小姐感謝的說:「經過疾病與發胖的過程才深深感受到『健康無價,健康唯一』!」

百病由胖生 想瘦需增新陳代謝

婦女肥胖易引起尿失禁、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癌、內分泌失調卵巢癌以及不孕等病症,所謂「百病由胖生」,慢性疾病年年增高,預防醫學就從現在做起,正確的體重管理,提升身體代謝率,除了降低體重外,更要降低體脂肪、腰臀圍,才真正有益身體健康。(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多曬太陽可防近視?! 烈日時段記得避開

暑假到了,你家的小孩怎麼安排呢?不少孩子會去上才藝課、參加夏令營或是到安親班,也有家長會讓孩子待在家中自由活動。醫師建議,白天可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能夠預防近視;不過,上午10時至下午2時的時間應避開,以免強烈紫外線傷害眼睛。

學童眼睛長盯3C產品 罹患近視機率偏高

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翁林仲指出,不少學童都有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雙眼容易長時間、近距離緊盯螢幕,造成睫狀肌過度緊繃,久而久之從假性近視,變成無法恢復的近視;尤其年紀越小罹患近視,未來發生高度近視、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的機率也越高。

每戶外活動11小時 近視發生率減少55%

「多到戶外活動,能夠有效預防近視!」翁林仲強調,研究曾發現,每星期戶外活動達11小時,一年近視發生機會平均可減少55%;而每星期的日照時間超過200分鐘,沒近視學童罹患近視的機率則可減少49%。

陽光可增多巴胺分泌量 能有效預防近視

陽光可增加視網膜多巴胺分泌量,進而抑制眼軸增長,能夠減緩近視的發生以及度數的惡化,建議家長平日常帶孩子到戶外活動,每日活動時間至少2小時以上,但記得避開強烈陽光照射時段,包括上午10時至下午2時;或是戴遮陽帽、太陽眼鏡,以免強烈紫外線反而有害眼睛,容易提早得到白內障、黃斑部病變。

用眼保持30-40公分距離  半小時休息10分鐘

翁林仲理事長提醒,無論是用手機或是看書,光線應充足、且坐姿要正確,最好每用眼30小時,休息10分鐘,且保持35-40公分距離,才能預防近視的發生。 (翁林仲-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

 

穿戴式生物感測技術 偵測心房顫動防中風

預防中風、心臟病有重大突破!國內研究發現,運用穿戴式生物感測技術及生理訊號分析方法,能夠早期診斷、預防心房顫動引發的中風、心臟疾病,成果刊登於國際期刊《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

光學式訊號偵測 準確性達100%

台大研究團隊自2014年開始,進行「醫療電子創新技術研發計畫」,針對600多筆臨床資料,進行光學式訊號心房顫動偵測,同時比較傳統心電圖,準確率高達97%;進一步使用生物感測晶片智慧手錶,進行即時偵測心房顫動的臨床研究,在24例測試中,取得準確性高達100%的成果。

罹患心房顫動 腦中風機率高5倍

據統計,國內65歲以上老年人罹病率為5-7%。台大醫院神經部神經及腦血管病科主治醫師湯頌君指出,心房顫動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患者的腦中風機率增加5倍以上,且隨著年紀的增長、發生率越高。

陣發性心房顫動難診斷 無法有效預防中風

湯頌君醫師表示,心房顫動可透過治療加以控制,但症狀並不容易發現,尤其陣發性心房顫動,不容易透過例行、短時間的心電圖察覺,通常需要至少2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連續心電圖監測,或是透過心律紀錄器等工具介入,才能有效偵測;但不論是檢查成本、技術複雜度都非常高,導致心房顫動的徵兆難以普查,無法有效早期診斷及預防中風。

生物感測晶片 偵測心房顫動較便利

湯頌君醫師強調,透過生物感測晶片技術與穿戴式裝置的高度準確性,進行長時間、居家監測心跳規律性,可免除以往受限於大型醫療儀器,耗時長、不易操作且無法長時間監測等缺點,可有效篩檢高度可能患有心房顫動的患者,達到早期診斷、降低中風機率的目的。

 

避免危害兒童 選購玩具9要件必知

玩具是孩子們的最愛,在成長過程中有不可取代的意義,但市面上各類玩具該如何挑選,才能確保孩子們的安全與健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護理長鍾麗英根據多年豐富經驗,在《健康報》中提出下幾招撇步讓家長們參考。

注意使用說明標籤 確認可能存在危害

在選購及孩子使用玩具前,先確認其是否貼有商品檢驗標識、注意是否附有詳細中文說明、挑選安全材質並重視警語,勿將非適用年齡玩具給幼童玩耍。另外,家長們也要瞭解玩具潛藏的危害可以分為「物理危險」與「化學毒害」。物理危險是指玩具之小零件、鋒利邊緣或是絨布玩具縫線脫落、掉毛等;化學毒害是指色彩鮮豔、味道芳香的玩具,可能存在重金屬、塑化劑超標和甲醛、苯等含量超標等疑慮。

選購玩具特別注意 使用不慎恐致危險

市面上玩具百百種,在購買這些玩具時應特別注意:

(1)絨毛玩具若含有劣質填充物,可能經由孩子啃咬導致呼吸道感染、皮膚過敏等疾病。

(2)體積過大的海綿玩具,3歲以下孩子容易被壓迫臉部,發生窒息。

(3)氣球爆裂後的碎片易被孩子吸入。

(4)附有超過20公分繩子的玩具可能導致繞頸窒息或絆倒跌傷。

(5)玩具槍、彈弓、飛鏢等彈射玩具,在孩子們瘋玩時恐導致永久性的傷害。

(6)體積較小的玩具如積木或飾品,孩子很容易吃進嘴巴或者吸進氣管。

(7)吹泡泡的液體大多為鹼性,易腐蝕皮膚或刺激呼吸系統,導致過敏症狀。

(8)噪音太大的玩具會對孩子聽覺系統造成損害。

(9)折疊彈跳床於遊戲過程中極易發生兒童頭部或頸部著地,造成嚴重受傷。

兒童好動好奇天性 家長有責注意環境安全 

護理長鍾麗英也提醒家長們,由於兒童具有好動及好奇的天性,玩具確實是孩子們成長中不可獲缺的玩伴。為有效防範兒童事故傷害的發生,唯有家長們留心兒童生活週遭環境的安全,多確認玩具的狀況,方可有效排除孩子們成長環境中潛伏的危險,守護寶貝們健康快樂的茁壯成長。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