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兒童腹痛不一定是腸胃炎 當心糖尿病惹禍

一名九歲女童,日前因嘔吐和腹痛就診,均被診斷為腸胃炎。直到嘔吐和腹痛症狀未見改善,家人緊急將她轉至為恭醫院小兒科,經抽血發現,女童血糖高達822 mg/dl;血液氣相分析發現,血中重碳酸鹽為5mmol/L、 pH酸鹼度為7.030,且血液中和尿液中有酮體反應,確診為糖尿病酮酸中毒。

兒童糖尿病勿輕忽 嚴重者恐休克

收治該名女童的為恭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浩遠表示糖尿病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大多數發生在成人,小孩的糖尿病較罕見,因此容易被疏忽。在兒童期,絕大部分屬於第一型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初期可能會出現嘔心、嘔吐、腹痛、腹壁僵直等類似腸胃炎或腹部急症的症狀,接下來才可能引發脫水。

李浩遠主任指出,糖尿病小孩若脫水程度嚴重至足以引起循環血液量的減少,則可能出現心動過速和低血壓的情況,不僅呼吸會變得困難、深快,且呼氣中更帶有丙酮味;若沒有及時進行治療,病童可能會因為血液高滲壓,開始出現意識障礙、昏迷等狀況,嚴重者還可能危及生命。

酮酸血症死亡率達4成 簡易血糖儀器可偵測

李浩遠主任提醒,雖然及時得到適當的治療,其中,糖尿病酮酸血症的病童有高達1%併發腦水腫,糖尿病酮酸血症的兒童死亡率仍然在1%-4%之間;要非常小心。由於糖尿病酮酸中毒初期症狀會很像腸胃炎而會腹痛和嘔吐;因此,小孩腹痛,必要時記得做血糖檢查,建議診所應設有簡易測血糖儀器,才不會造成不可逆轉的情況發生。

看不見摸不著! 甲狀腺結節須定期追蹤

甲狀腺結節從外觀看不見摸不著,若非特別檢查,往往難以發現。甲狀腺結節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民眾多在例行健檢時,才知道原來自己身藏甲狀腺結節。就有一名現年48歲的柯小姐,10年前健檢時發現脖子兩邊都有甲狀腺結節,由於並無其他不適,因此沒有定期追蹤,直至3年前覺得長結節的地方隱隱地悶痛,上醫院檢查才發現其中一邊的結節變大了,在醫師建議下做了右邊甲狀腺的切除手術;另一邊的結節仍持續追蹤中。

甲狀腺結節會變大 甲狀腺癌已列國人10大癌症

鹿港基督教醫院院長杜思德醫師指出,國人平均每4至5名成年人就有一人有甲狀腺結節,是最常見的甲狀腺疾病。由於甲狀腺結節通常不會自行消失,應該定期追蹤有沒有變大、或是鈣化等變化。由於甲狀腺癌列也擠進國人十大癌症的行列中,建議病人應定期追蹤檢查甲狀腺結節。

超音波電腦輔助系統 可做良惡性診斷

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舒儀建議,甲狀腺結節患者應定期追蹤,才能及時掌握身體的變化,把握治療先機,目前醫師可藉由甲狀腺超音波電腦輔助系統協助分析,擷取結節特徵,提供客觀的良惡性診斷依據。

上網抓藥單 情報錯誤更淒慘

王舒儀醫師表示,甲狀腺癌女性比例較高,門診中常有女性患者被診斷為甲狀腺癌,另一半就趕緊四處打聽、上網蒐集資料,但多數病人醫療知識不健全,反而習得錯誤資訊,延誤就醫,甚至自己擔心個半死。王舒儀說,相較其他癌症,甲狀腺癌治癒率高,癒後也較佳,一旦發現甲狀腺結節,一定要持續追蹤,才能及早發現、即時做治療。

媽媽親餵母乳 有哪些好處?

準媽咪看過來,妳有打算哺餵母乳嗎?依國際實證顯示,母乳不僅能降低寶寶腸胃道、呼吸道及中耳炎感染的機率,更能減少兒童期罹患糖尿病風險。此外,婦女藉由母乳哺育,除了能使產後子宮恢復較快,降低產後出血,而且會得到乳癌、卵巢癌及骨質疏鬆的機率更大幅減少。

新手父母不用怕 哺餵母乳諮詢管道多

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表全球母乳哺育行動,呼籲政府及相關組織共同推動母乳哺育,目標為儘早哺餵母乳,及嬰兒純母乳哺育6個月,其後添加適當的副食品,持續哺育母乳至2歲或2歲以上。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母乳是寶寶最天然的食物,為支持媽媽成功哺餵母乳,國民健康署積極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除了提供親子同室外,在產前,更透過母乳哺育專業知能的醫護人員指導,讓媽媽們認識正確哺乳觀念與技巧;生產後,也能讓爸爸提早在醫院有照顧寶寶的經驗,且設有24小時諮詢專線,不論是餵奶不順及脹奶等問題,都能立即獲得正確而且足夠的協助。

母嬰親善醫療院所 全國有187家

王英偉署長呼籲,目前全國有187家醫療院所通過認證,涵蓋全國出生數的79.9%,平均每5個寶寶就有4個是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誕生。家人一同支持產婦選擇哺餵母乳,並且提供產婦心靈與生活上的行動支持,有快樂的媽媽,才能有快樂的家庭。另外,國民健康署更提供多元管道,支持媽媽及爸爸諮詢哺乳與育兒使用。

高度近視+藍光 她的視網膜曝光了!

年約30歲、近視逾800度的美于(化名)是名會計師,平時長時間於電腦前用眼工作,報稅季更是時常專注於電腦螢幕前熬夜加班,某日查看帳務時,突然驚覺用眼吃力;她自行遮住單眼測試,竟發現右眼看不見電腦上「日」字中間的一橫。緊急就醫後,確診為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所幸經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後,病情獲得改善。

復發率高 避免長時間於藍光下用眼

收治該病例的台大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何子昌醫師指出,病人經各種影象檢查與掃瞄後,確診為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雖然透過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病情獲得改善,但復發率高,病人仍需定期追蹤及檢查。

何子昌醫師說明,高度近視是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的高風險群,若想要避免病變,首先應控制近視度數,並避免長時間用眼過度,或近距離接觸藍光螢幕,包含電腦、手機等3C產品。由於現代人習慣使用多屏螢幕或搜索式閱讀,視線不斷在螢幕的各個角落掃瞄,導致眼球快速轉動,加劇視網膜拉扯,恐讓更多黃斑牽引性病變提早報到。

定期檢查 才能及早察覺及早治療

台大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何子昌醫師何子昌醫師進一步解釋,近視後,眼軸長度會拉長,度數逾600度或眼軸長超過26.5公釐時,眼睛視網膜與脈絡膜間的結締組織將難以承受其張力,便會出現裂縫,脈絡膜就會透過這些裂縫長出新血管,蔓延至視網膜下方,同時會破壞視網膜感光細胞,造成視野中央扭曲、模糊。但由於發病多從單眼開始,病人仍有一眼視力正常,因此不易察覺,建議高度近視者應定期檢查,才能及早察覺及早治療。

適度休息 減少用眼傷害何子昌醫師提醒,當眼睛感覺疲勞或飛蚊變多時,應盡速闔眼休息。平時更應注意適度讓眼睛休息,用眼逾30分鐘可眺望遠方3至5分鐘,飲食則可多補充深綠色蔬菜;最重要的是,當眼睛出現不適或視力異常時,應盡速至眼科就診與治療。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