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關心早產兒成長 這些能力要注意

即將入小學的寶弟,出生是僅742公克的早產兒,如今已22公斤像個大男孩。寶弟是媽媽王小姐的第一胎,懷孕期間沒有明顯不適,也非高危險妊娠孕婦,但突然間子宫收縮,胎兒出生時為26週,體重僅742公克,只比大杯珍珠奶茶重一點,寶弟出生後因為壞死性腸炎、疝氣等問題,前後歷經5次手術,住院長達半年,出院時寶弟還有左耳聽力不佳、視力問題等狀況需定期回院追蹤。

肢體協調、專注力、屈光問題要留心注意

王小姐表示,去年寶弟唸幼兒園大班,為了加強其聽力,增加學習及人際互動,雙耳裝助聽器,時至今日仍透過職能治療幫助其跑、跳等肢體動作協調,也透過握筆、拆解及合適的教具,強化精細動作的發展,雖然每個禮拜的復健課程排得緊密,但效果卻能明顯感受。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早產兒出生時可能無法透過各項影像檢查了解發展情況,隨著孩子日益長大,腦部發育有一定進展,3歲後至4歲期間,包括(1)肢體協調、(2)專注力及(3)屈光問題開始浮現,此時需要家長及幼兒園老師透過平日觀察,了解孩子是否發展遲緩,這時期的孩子應該具有至少10至15分鐘的專注力。

3歲半至4歲 是視力檢查的理想時機

動作方面,要注意走路是否常常跌倒、動作會不會太慢、跑步姿勢是否怪異。協調度方面,可讓孩子試著單腳站或單腳跳,也可以讓孩子試著騎三輪車,透過連續踩踏板了解肌肉耐力,也可以看孩子連續動作是否能做得很好。

陳慧如醫師表示,早產兒常見視力問題,應持續至眼科追蹤。3歲後接觸閱讀或用眼情況更多,要注意是否斜視、看東西是否瞇瞇眼,特別是走樓梯或遇到障礙物時會不會不敢跨越或想逃避,3歲半以上至4歲是視力檢查的理想時機,家長可先讓孩子在家中以遊戲的方式,練習E或C的英文單字缺口比劃,增加檢查的精準度。(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面對過動兒 家長如何教出生存力?

有位小宏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開學以來,上學校每天都在大作戰。家長時常在幫他找東西,鉛筆、水壺、聯絡本、便當盒,只要能丟的東西,已經不知道丟了多少次。寫作業時,他可以邊寫邊玩邊寫,即使是被硬盯著寫完功課,作業也常被發現有少筆劃、漏字、掉行的情形。

上課時,小宏很熱心主動,時常不等老師講完就急著發表意見,也很容易旁邊同學講話;下課時,小宏像是裝了電池似的跑跑跳跳,常常東一塊西一塊的破皮或是淤青,老師也常需要處理他跟同學之間的爭執。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常錯失治療時機

小宏的例子不少見,但要如何分辨好動、活潑、粗心,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不少家長、教師的疑惑。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許維堅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於台灣學齡期兒童的盛行率約有5-7%,經過近年來許多的腦功能影像研究,發現ADHD兒童的大腦皮質成熟度平均比同齡兒童慢了3年,是一種神經發展的障礙。

ADHD有其病生理基礎,非單純的好動或分心,也不是長大了自然就會好。但是由於許多家長常把過動症患童的問題當成是叛逆、不乖、或不用心,而往往隨著年齡增長、學業壓力增加且伴隨情緒困擾時才被發現,但也常錯失治療的時機。

許維堅主任指出,ADHD如果處理不好會延伸出許多心理、人際、家庭、教育等層面的問題,如情緒不穩定,工作表現、人際互動不穩定,也常與其它疾病共病,包括:對立反抗性障礙、行為規範障礙、焦慮症和憂鬱症等,持續地影響孩子在生活中各方面的適應,進而引發學業中輟、霸凌、甚至物質濫用等偏差行為。

行為治療可改善 教養問題也是關鍵

許維堅主任進一步指出,ADHD常見治療包含藥物治療、親職訓練、行為管理、認知行為治療等。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最常建議合併行為治療,藉由分段學習、學習時減少干擾物與簡化環境、合理地設定目標、提升正向回饋、忽略意圖引起注意力的行為、學習辨識情緒並管理情緒等,可有效讓孩子的問題行為大大改善。

此外,許維堅主任強調,ADHD症狀可能會伴隨著孩童一路到成年,如何在成長路上得到合適的協助是相當重要的。21世紀是全球化、資訊化的時代,未來世界最迫切需要的工作在目前還沒出現;許多家長在教養的觀念上,可能還停留在傳統上只注重讀、寫、以及算數等學科上,其實這已經不足教養出足以適應21世紀的關鍵能力。

為了讓民眾了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及其評估治療原則,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南投精神健康學苑與南投縣文化局合作,邀請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許維堅醫師,主講「面對過動症教出生存力」,時間為4月21日下午2時至4時,於南投縣政府圖書館七樓放映廳。

男子昏迷指數3 多虧這步驟緊急救回一命

羅東一名四十歲邱姓男子,上個月底因心肌梗塞發作突然昏倒、無法自主呼吸,到院前心臟停止,於是急救人員緊急施作心肺復甦術(CPR),以維持腦部供氧;由於急救適當,加上低溫療法,不僅降低腦部受損,且經支架放置改善血管狹窄,邱姓男子現已出院,家屬更直呼,其身體狀況與以前相比沒什麼兩樣。

他心肌梗塞昏迷指數3 CPR+低溫療法救回

收治該名男子的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許育誠主任表示,男子到院前昏迷指數為3分,因高度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於是立即安排心導管檢查,發現其左前降支動脈有百分之九十的狹窄程度,所幸到院前有正確施以急救程序,當下血流已經通暢,但由於患者出現癲癇、僵硬等狀況,無法繼續治療,所以改往加護病房進行低溫療法,輔以藥物控制病情。

許育誠主任解釋,所謂低溫療法是讓體溫維持在31-32度左右,當體溫下降時,可使腦部與身體的代謝降低,如此一來腦部的耗氧與受損情況也能降低。

CPR可維持腦部血液供應 避免腦損傷

許育誠主任說明,因該名患者有膽固醇、血脂肪偏高,且有抽菸習慣等危險因子,才會出現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甚至連胸悶、胸痛的徵狀都還沒出現就立即倒下。然而心肌梗塞的病人中,有1/3是會以猝死症狀表現,但該名病人能成功被拯救,有賴於到院前正確施作心肺復甦術予以心臟按摩,才能維持腦部血液供應,對於後續的神智恢復有很大幫助。

心肌梗塞難防 注意保暖、留意身體變化是關鍵

由於最近天氣多變化,許育誠主任提醒,若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或長年有吸菸習慣、家族史中曾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或意外猝死等民眾,注意保暖之外,平時也要格外留意身體變化,才能把握黃金時間及早救治。

嬰幼兒抵抗力差 感染綠腲桿菌致死率達五成

近日曾有報導幼兒疑似接種六合一疫苗產生敗血性休克死亡,引起大眾恐慌。然而疾病管制署澄清,依照時間與病程,研判幼兒死亡非疫苗所致。

綠膿桿菌侵犯抵抗力較差族群 致死率3至5

案例的9個月大男童,於2017年5月間接種六合一疫苗,後於8月出現發燒、嗜睡等症狀,疑似於疫苗接種部位出現硬塊送醫,最後因感染綠膿桿菌致敗血性休克死亡。

疾管署表示,依該名幼兒接種疫苗時間、感染綠膿桿菌至死亡的時間與病程,初步研判應非疫苗所致。綠膿桿菌普遍存在人類腸道及環境中,易侵犯抵抗力較差的族群,如2歲以下嬰幼兒、免疫低下患者或長期接受抗生素治療者,一旦感染容易在短時間內引發敗血症,及由敗血性血栓引起的壞死性感染,致死率約30%至50%。

接種疫苗常見反應 注射部位紅腫、酸痛

疾管署為因應全球B型肝炎疫苗供需失衡,於2017年共採購六合一疫苗27.5萬劑,以替代嬰幼兒於出生滿6個月應接種之第3劑五合一及B型肝炎疫苗,截至目前使用逾17萬劑,未有接獲任何嚴重不良反應通報。

接種六合一疫苗一般常見的可能反應,為注射部位紅腫、酸痛,偶爾哭鬧不安、疲倦、食慾不振或嘔吐等症狀,通常2至3天後會恢復。為保障幼兒健康,請家長攜幼兒依時程接種疫苗,如有疫苗接種相關疑問,可向當地衛生局、所通報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