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經皮毒無孔不入! 捍衛健康從皮膚保養開始

文/Miki;本文感謝 戴昌隆醫師提供專業諮詢

皮膚是人體最表層的保護膜,卻無法阻絕所有外來物,若經常接觸有毒物質,便可能透過皮膚進入身體,結果殘存滯留而難以排出體外!究竟該如何捍衛皮膚及身體健康?讓皮膚科專家戴昌隆醫師為你解惑!

何謂「經皮毒」?

所謂經皮毒,是透過皮膚進入體內,再經由血液和淋巴擴散、累積的化學毒素。當化學物質接觸了皮膚,約有0.5%的濃度會透過角質細胞間隙、汗腺或毛囊開口滲透到皮膚內部,部分毒素可能殘留在皮下組織,甚至透過血管、淋巴管進入循環系統而累積在體內,長期下來不僅可能引起細胞病變、危害健康,甚至引發癌症發生。

「經皮毒和透過口腔進入的毒素完全不同!」戴昌隆醫師說明,由於肝臟具有排毒功能,因此經由嘴巴吃進肚子裡的毒素,90%以上都能被代謝分解;但經皮毒若要排出體外,卻只有10%能排出體外,而且需要耗費非常多的時間,可能原本的毒素尚未排除,皮膚卻又再度接觸、吸收新的毒素,如此長期持續地累積。因此有些民眾原本看似沒有病痛,卻突然發現自己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很可能都是因為日積月累的經皮毒所造成,這就是經皮毒最大的隱憂。

經皮毒無所不在 接觸過量將危及健康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中可能含有經皮毒?戴昌隆醫師表示,包含洗衣產品中可能含有的「螢光劑」、清潔用品中的「界面活性劑」、部分洗髮精中的「矽靈」、香水或髮膠中的「香精」和「定香劑」、牙膏或洗面乳在製程中加入的「三氯沙」,以及家具、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中可能暗藏的「甲醛」等,這些化學物質雖然少量不足危害,但一旦接觸過量,便可能引發身體器官的各種疾病。

人體對經皮毒產生的最直接反應就是「皮膚過敏」,舉凡紅腫、發癢或粉刺等問題,初期對人體影響雖然不大,但長期累積的傷害卻非常可怕。此外,由於化學物質是透過角質層薄弱的部位入侵,因此最容易吸收毒素的就是皮膚相對薄的生殖器官,其吸收率甚至是其他部位的30~40倍。以甲醛為例,它可能改變體內荷爾蒙、影響男女性的生殖功能,進而導致不孕的後果,亦可能易藉由胎盤傳給胎兒,導致畸胎和多種病變。

圖片

詳細問診、推敲病因

經皮毒可能正是皮膚病元兇

如此恐怖的經皮毒,該如何判別及診治?戴昌隆醫師指出,當病患發現自己的皮膚產生了問題,通常都會直接求診皮膚科,而醫師除了依症狀進行治療,也會透過詳細的問診來推敲病因,包含病患所處的環境、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物品是否可能暗藏毒素,判斷皮膚問題是屬於「內生性」的因素,還是來自「外在接觸性」的因素所導致,才能給予正確的治療。舉例來說,若病患長期固定使用某種清潔用品或保養品,醫師會請病患將產品帶到診所,或是提供成分表,再進一步給予相關建議。

雖然體內已經累積的毒素難以排除,但仍可以從現在開始努力,避免繼續接觸有害物質。戴昌隆醫師表示,曾有一位患者長期習慣使用某品牌的沐浴乳,雖然並沒有任何不適感,表皮卻產生了類似乾燥性皮膚炎的症狀,於是他建議該患者先停用所有清潔產品,僅以清水洗滌,結果不僅能確實清潔肌膚,又不給予肌膚過多的負擔。

四大原則 有效減少接觸毒素機率

「經皮毒無所不在,更是無孔不入,生活中幾乎防不勝防!」戴昌隆醫師表示,杜絕經皮毒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降低慾望」,減少不必要的購物行為,就能減少生活中接觸經皮毒的機率。倘若真的無法降低購買慾,戴昌隆建議遵守以下四大原則:

一、選對產品、看懂成分

挑選產品時,應優先選擇有信譽的大品牌,或以純天然、添加物較少的產品為主要選項。例如手工皂一般可用於洗臉、洗澡、洗髮,家事皂可用來洗餐具,這些產品都能減少經皮毒的接觸機率。此外,民眾亦可自行查詢成分,或請教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確認產品中是否含有損及健康的化學物質,即可避免誤用危險產品。

二、購買前先作皮膚測試

每個人對於產品的反應都不同,因應方式自然也有差異。以保養品為例,民眾可先將試用品塗抹在手臂內側,觀察是否有紅腫、過敏等反應,如有不適就不選購;若是選購後才發現皮膚問題,則要立即尋求皮膚科醫師診治,挑選合宜的產品。

三、縮短使用時間及頻率

例如洗頭時,別讓洗髮精在頭皮上停留太久,並且盡量清洗乾淨,或是同一罐乳液不要每天使用,改為2~3天用一次,如此縮短使用的時間和頻率,也能減少毒素吸收的可能性。

四、不同品牌應輪流使用

不要過於死忠於某個品牌,每當產品用完要補貨時,可以多多換用其他廠牌,亦可分散接觸經皮毒的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雖然是老生常談,卻是抵抗所有疾病的不二法門。只要多注意日常生活細節,就能減少接觸經皮毒的機率,進一步避免致病危機,捍衛身體健康!

圖片

戴昌隆 醫師

學經歷:中國醫科大學皮膚科暨醫美研究醫學博士|高雄醫學大學皮膚科臨床醫學碩士|衛福部嘉義醫院皮膚科(創科)主任|教育部、成大、高醫皮膚專科醫師、講師

專長:皮膚疾病治療|醫學雷射光療|美容微整注射

圖片

更多精采內容請至《醫美時尚》官網 www.dr-beauty.net

月經來又多又痛 當心是子宮肌腺瘤

女性的「好朋友」每個月來報到,通常都會感到不舒服,卻有不少女性月經來潮時,總會感覺劇烈經痛,而且經血量非常多,甚至還會導致貧血。醫師指出,月經來時又多又痛,可能是子宮肌腺瘤作怪,最好及早就醫評估治療方式。

子宮內膜長錯位置 造成子宮肌腺瘤

中山醫院副院長、婦產科主治醫師李世明表示,正常的子宮內膜每個月都會增生、剝落,並且從陰道排出體外,形成所謂的月經;若是排不出去的經血長期累積,或是子宮內膜沒有完全剝落,內膜細胞生長到子宮肌肉層,就會造成子宮肌腺瘤,不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更會導致不孕。

目前成因不明 容易經痛、經血多

李世明副院長強調,子宮肌腺瘤目前沒有切確的成因,通常子宮肌腺瘤不是單顆存在,而是會在子宮肌肉層內形成一整片,雖然屬於良性腫瘤,最常見的症狀包括劇烈經痛、經血量多;但是隨著腫瘤逐漸長大,容易壓迫膀胱造成頻尿、便秘,甚至壓迫子宮血管,容易產前出血、反覆流產。

藥物治療易復發 根本治療須切除子宮

如何治療子宮肌腺瘤?李世明副院長說明,目前有藥物及手術2種治療方式,藥物治療為抑制女性荷爾蒙藥物,讓患者暫時進入更年期狀態,長期使用可能出現皮膚出油、冒痘痘、陰道乾澀、加速老化等副作用,一旦停藥相當容易復發;而手術切除子宮為根本的治療方式,但須考量是否仍有生育需求。

重金屬分析排毒 讓你抗老化更健康

文/Miki;本文感謝 侯榮原醫師提供專業諮詢

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環境中的毒性元素也持續增加!它們透過各種途徑侵入、累積在人體內,不僅對健康有害,更將導致老化!究竟該如何杜絕重金屬帶來的負面影響?讓美國抗衰老學院專科醫師侯榮原為你細說分明!

「重金屬」從何而來?

侯榮原醫師表示,重金屬在生活環境中無所不在,包含空氣、飲水、食物、直接接觸的生活用品等,都可能含有重金屬,例如早年台灣人長期飲用地下水,因而導致「砷」中毒;大型深海魚因受海洋環境污染,可能含有「汞」;油漆中的「鉛」含量過高,接觸後將影響造血功能;此外,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2.5」,可能攜帶有重金屬,不僅對呼吸系統有害,更可能增加心血管等疾病發作的風險。台灣常見的重金屬來源及危害如下:

圖片

令人擔憂的是,重金屬多半具有累積性,被人體吸收後會囤積在脂肪、骨骼、腦部、心血管等組織內,難以自然排除,初期症狀雖不明顯,但長期累積至一定程度後,便會造成「慢性金屬中毒」,使人出現情緒憂鬱、虛弱疲倦、皮膚過敏、記憶力減退等各種身體不適的症狀。侯榮原醫師指出,由於這些症狀並非特異性,因此初期都不容易令人聯想到是重金屬污染之故,於是只朝向其他專科檢查,因而延誤了治療時機,後期更可能導致三高、癌症、心血管疾病,甚至導致傷害智力、免疫力低下、荷爾蒙失調、生育困難等不可逆的傷害。

接受重金屬檢測 確實掌握身體狀況

侯榮原醫師表示,除了每年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之外,平時若總是感覺身體不適,卻又查不出確切原因,便可從「重金屬檢測」著手。坊間設有功能醫學、抗衰老門診的診所,都能以自費方式接受相關檢測。檢測方法有以下三種:

◎ 頭髮分析

測定頭髮營養性元素及毒性元素(重金屬)含量,可瞭解是否有營養元素不均衡、毒性元素暴露過量的情況。由於檢測過程易受污染而造成較大誤差,因此目前較少診所以此方式進行檢測。

◎ 尿液分析

分析尿液中的六種毒性元素(汞、鉛、砷、鎳、鋁、鎘)。可在收集九小時尿液前服下一顆螯合劑(DMSA 500mg),以檢驗體內堆積的六種重金屬是否過高。

◎ 血液分析

測量紅血球細胞中的毒性元素(重金屬)與營養元素的濃度,分析結果可反映出短期(三個月內)的元素存量及暴露狀態。

螯合療法可恢復身體機能

吃對食物讓排毒更順暢

倘若發現體內重金屬含量過高,可接受「螯合療法」來進行排毒。方法是讓患者口服螯合劑,如DMSA或點滴注射EDTA,螯合住體內的有害重金屬、使之成為安全的螯合物後,再經由腸胃道或腎臟排出體外,協助恢復身體機能。

在飲食方面,侯榮原醫師也有相關建議。應減少食用鮪魚、旗魚、鮭魚和鯊魚等大型魚類,以避免重金屬累積;多攝取富含植化素的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大白菜等),以及有「含硫化合物」的洋蔥、蒜頭等,都有助於強化肝臟的解毒功能,藉以達到促進代謝、增強免疫力的效果,使排毒更加順暢。

從根源杜絕重金屬 才是最大關鍵

侯榮原醫師進一步提醒,平時也應該盡量避免接觸重金屬,或是暴露在重金屬的有毒環境中。「因為杜絕重金屬來源,才是最重要的關鍵!」舉凡減少染髮次數、避免以鋁製鍋具烹煮食物、不使用銀粉填充牙齒、不接觸揮發性液體等,都是日常生活中需要留意的細節。若因為工作所需而必須處於重金屬環境,除了每年定期檢測之外,更應接受相關排毒療程,才能有效維持身體健康。

想讓身體更好嗎?除了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均衡飲食以外,定期接受重金屬分析檢測,不僅能讓我們瞭解身體各項功能的狀態,更能幫助我們早期發現潛伏的疾病,延緩老化非空談,找回健康不是夢!

圖片

侯榮原 醫師

學經歷:台灣內科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專科指導醫師|中華民國教育部審定副教授|前台北及高雄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美國心臟學院院士|歐洲心臟學院院士|美國抗衰老學院專科醫師及院士

專長:心臟衰竭|氣喘水腫|血管硬化|自律神經失調|高血壓|高血脂|減重|抗衰老治療|功能醫學|男女荷爾蒙補充|更年期症狀|慢性食物過敏|心血管系統健康分析

圖片

更多精采內容請至《醫美時尚》官網 www.dr-beauty.net

腳麻痠痛無力 恐因動脈阻塞

64歲的謝伯伯糖尿病及高血壓史10多年,一直控制得不理想,5年前才戒菸。謝伯伯約一年半前,行走後雙小腿、足部痠痛及無力,原本休息後便改善,但近半年症狀越來越明顯,行走距離銳減為30公尺,氣溫下降時會抽痛。前陣子寒流來襲,謝伯伯在戶外突然左腳趾大痛且發黑,檢查發現發現左大腿鼠蹊部脈搏變弱,確診為慢性血管阻塞併急性栓塞,經藥物治療及檢查,控制傷害範圍。

行走後腳痠麻、痛、無力、痙攣 是動脈阻塞早期症狀

佳里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柏森說明,腿部動脈血管阻塞是個廣泛且常見的疾病,只是鮮少受到關注。知名的廣告台詞「腳麻是要怎麼走」描述的就是動脈阻塞後跛行的症狀。跛行就是行走一段距離後腳會「痠、麻、痛、無力、痙攣」,這只是腿部或骨盆部動脈阻塞的早期症狀,更嚴重便會足部皮膚蒼白發紫合併持續疼痛,氣溫越低,症狀越嚴重。

最嚴重的症狀是慢性傷口潰瘍、嚴重細菌感染及腳趾發黑壞死,一旦到發黑壞死或感染造成敗血症,往往需要截肢才能保命。然而根據研究統計,截肢住院期間68天內死亡率18%,成功出院的一年內死亡率也有34%,說明下肢的血管阻塞不僅造成高死亡率,也是身體健康的指標。

腿部血管阻塞 是身體健康的指標

是什麼原因造成動脈阻塞?黃柏森醫師說明,就如同其他心血管疾病,典型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煙、年紀、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中,腿部血管阻塞和慢性腎臟病相關性最高,特別是洗腎病人會合併血管嚴重鈣化。

腿部血管阻塞是身體健康的指標,主因為腿部血管阻塞是全身性血管病變的一個分類,一旦腿部血管阻塞,其他部分的血管也很可能阻塞,例如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恐怕造成心肌梗塞、腦部血管阻塞導致腦中風,可能造成死亡或是嚴重失能。

腿部血管阻塞也可能不是慢性病造成,像是車禍外傷、下肢或骨盆處的手術或是自體免疫引起的血管炎、抽煙化學物質阻塞,還有急性血管栓塞。急性血管栓塞是由其他地方形成血栓,流到腿部血管而造成的阻塞,大部分是因為「心房顫動」造成左心房有血栓引起,而少部分是因為血液本身凝血的問題造成血栓。

導管治療傷口小、復原快 減輕照護負擔

隨著醫療進步,微創或局部麻醉的手術方式越來越盛行也越來越進步,利用X光血管攝影及導管方式治療,已成為目前處理腿部血管阻塞的主要手術方式。使用局部麻醉僅有3mm傷口就完成診斷及治療,大部分病人在手術隔天即可出院,傷口也僅需換藥3天,對病人、家屬與社會照護的負擔都減少許多。

然而目前研究顯示,用導管治療的再阻塞率較開刀高,相較於開刀的短期暢通成功率接近100%,而導管治療平均約8到9成。目前從事導管治療腿部血管阻塞的醫師不多,病人往往因不了解,到慢性傷口、壞死或嚴重感染時才尋求診斷及導管的治療。這種情況下血管往往是完全阻塞甚至鈣化嚴重,對導管治療來說是極其困難,不僅成功率下降、延長手術時間會許多。(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