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小時候胖不是胖? 研究:長大還是胖

您的孩子是否符合健康體位?研究指出,兒童肥胖不僅會增加罹患慢性疾病,如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的風險,對其骨骼肌肉、呼吸、內分泌及社交學習也會有影響。另外,小學時期肥胖的兒童,在成人後有6到7成仍然肥胖;而國中時期的肥胖,將來更高達7到8成也是肥胖成人,且會增加成年期的肥胖併發症、心理的不良影響。

兒童肥胖防治初見成效

據教育部學童體位資料顯示,105學年度國小學童肥胖比率為14.9%;國中生肥胖比率為16.8%,兩者肥胖比率已分別較102學年度(小學童肥胖比率為16.1%、國中為17.0%),下降1.2%、0.2%,相較其他國家肥胖率上升的趨勢,顯見教育部及衛福部推動兒童肥胖防治已初見成效。

兒童肥胖盛行率仍有努力空間

依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公布世界各國5-19歲兒童肥胖盛行率資料,臺灣以「2014-2017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5-17歲兒童肥胖盛行率與APEC 20個國家比較,運用WHO 5-19歲兒童肥胖定義,以年齡別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等於WHO孩童標準中位數2個標準差以上計算,男童(13.4%)及女童(8.0%)皆排名第11。

打造健康體位 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充足睡眠三管齊下

依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建議值」,可對照兒童或青少年之年齡和性別並計算BMI值,就可以馬上判斷體重是否標準。

國民健康署提醒,兒童的體位要維持在正常的範圍,才能讓孩子的健康贏在起跑點,若體位為過重、肥胖就必須從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及充足睡眠三管齊下,才能事半功倍。

每天勤於做家事 也能消耗熱量

運動風潮興盛,然而想增加熱量的消耗,做家事的效果可能不輸真正運動。傳統倡導的體適能333原則達標民眾僅1/3,與其有空再上健身房或做不到333標準就放棄的消極心態,不如每天家事、育兒、遛狗「日常微運動」,搭配低糖或無糖豆漿為基礎的低脂、高纖、植物性蛋白等飲食原則,也能累積等同健身房運動的熱量消耗與降低脂肪堆積的效果。

平時輕度身體活動消耗卡路里 減少久坐危害

運動營養師楊承樺表示,多數民眾熟知體適能333原則,但近年世界衛生組織、美國衛生福利部、日本厚生勞動省等都開始推廣以「代謝當量」為計算基準的日常微運動。鼓勵高健康風險的「久坐者」在無法固定每週至少3次從事某項運動的狀況下,也能透過生活中身體活動累積的活動量,獲得減少坐式生活健康危害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身體活動都需要能量執行,身體會消耗氧氣進行代謝作用以提供能量。1 MET大約相當於一個人在安靜狀態下坐著,沒有任何活動時,每分鐘氧氣消耗量。MET值越大,代表消耗的能量越多,亦代表運動強度越高。而「日常微運動」和運動所消耗的卡路里,更可利用以下公式簡單估算:

活動消耗能量(大卡)=代謝當量(MET)*體重(公斤)*時間(分鐘)*0.0175(大卡)

拖地、陪小孩玩、遛狗運動 都能累積運動量

2018年初一份針對過重或肥胖婦女的最新國際研究證實,實施日常微運動的受試者24周後,體重、腹部脂肪皆有顯著下降,腰圍、內臟脂肪比久坐組下降較多,且與中等有氧運動組在統計上沒有差異。只要小小改變家事的步驟或執行方式,就能大大提升活動消耗量,熱量消耗也會更有效率。

舉例而言,一個60公斤的成年人如果以拖把或抹布擦地60分鐘(MET 3.5)即可等同跑步(MET 7)30分鐘的卡路里消耗(約220大卡)。每天陪小孩遊戲60分鐘,可累積等同競速單車30分鐘,卡路里消耗約378大卡。如果遛狗時固定飛盤或丟接球活動60分鐘,可累積等同籃球運動30分鐘的卡路里消耗(約252大卡)。這些每日累積的活動量與熱量消耗成果,不輸給平日久坐、僅假日短時間健身房訓練的「假日健身族」。

運動前吃高纖豆漿搭配香蕉或地瓜 幫助蛋白質合成

日常微運動的熱量消耗、避免脂肪囤積效果更需要透過飲食輔助才會事半功倍。微運動能達成瘦身效果的要點,在於讓吃進的熱量轉向肌肉,而非囤積脂肪。如果平日沒有運動習慣,建議可從每日早晚各從事1小時的日常微運動做起,且開始前搭配高纖豆漿等蛋白質類飲食與香蕉、小份地瓜醣類食物,最能達到幫助蛋白質合成、降低脂肪堆積的好處。

運動營養師楊承樺建議,規律的真運動,改善身體機能是無法取代的。若希望更進一步打造長期易瘦體質、不易復胖、增加肌肉量、強化身心與大腦機能等效果,規律的有氧及肌力「真運動」,將帶給你更全面達到運動強身、抗老的終極目標。(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口腔異味好尷尬 重拾好口氣做好這件事是關鍵

ㄧ開口,空氣中就飄散異味,讓周遭的人避之唯恐不及,而當自己發現口腔出現異味時,也都會禮貌性的與人保持相敬如賓的距離,以免尷尬。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源源不斷的口臭?改善口腔異味的方式又有哪些?

口腔異味成因多 牙周病最為常見

醫院家庭牙科主任胡剛碩表示,因口腔衛生欠佳,牙齒沒有徹底清潔,牙齦邊緣及牙齒鄰接面就會累積細菌,若細菌長期積聚在牙齦及牙周囊袋,就會導致牙周病產生,這是最常見造成口腔異味的原因。此外,蛀牙、食物發酵、胃腸道疾病等,都可能是造成口腔異味的原因,因此找出病灶,才能對症下藥。

早晨口腔異味特別重 醫:正常現象

不少人明明照三餐刷牙,就連睡前也不遺漏,但一早起床時,口腔仍會散發出ㄧ鼓濃厚的味道,但ㄧ刷完牙後即馬上消失不見,胡剛碩主任解釋,這是因為白天時口水分泌較多,其分泌量可以讓口腔環境達到清潔的效果,但因晚上睡覺時,口水分泌量也相對減少,此時清潔效果也較差,當細菌累積起來,就可能會產生異味。

預防口腔異味 潔牙是重點

胡剛碩建議,除了使用貝氏刷牙法之外,三餐飯後都必須刷牙,以減少食物殘渣滯留在牙面上的時間,且時間以至少3分鐘為佳。 (胡剛碩 - 新光醫院家庭牙科主任)

 

週末夜麻痺症候群 這四方法可改善

吳先生週末夜晚參加朋友宴會,一夜狂歡喝醉酒後,回家和女友倒頭就睡,一覺到天亮。隔天早上起床,發現左側手腕無法舉起、伸直,觀察整天還是沒有恢復,星期一趕快到復健科就診,發覺患「週末夜麻痺症候群」。

以手就枕壓迫橈神經 導致「週末夜麻痺症候群」

郭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陳柏宏說明,橈神經掌管上肢運動及感覺功能,在運動功能方面,主要支配手肘伸直、前臂旋後、手腕伸直、手指伸直及部分手肘彎曲等動作;而感覺功能則是支配手臂前臂的背側、手背及前三隻手指加一半無名指的背側。

橈神經最容易受到壓迫的部位,是腋下以及手臂「螺旋溝」位置。後者位於肱骨後面中間1/3,橈神經到此處正好緊貼著肱骨,很容易受到外來壓迫。

「週末夜麻痺症候群」是橈神經在這2個位置,受到整夜壓迫導致。病人通常在一覺醒來後,發現手腕及手指無法伸直,詢問病史發現病人通常前一夜飲酒狂歡後醉得不省人事,睡覺時以手就枕或手掛在椅背上睡著,導致橈神經一整夜受壓迫而罹患神經麻痺。

保守治療如復健、物理治療 4方法可改善

這樣的疾病容易在週末夜晚後發生,因此被稱為「週末夜麻痺症候群」。另外還有暱稱叫「蜜月手」,指新婚之夜太太把先生的手臂當成枕頭,造成先生的橈神經受到整夜壓迫而有相同的症狀。診斷除了靠病史詢問及神經學檢查外,最準確的方法是藉由「神經電生理檢查」,來確定病灶位置以及神經受損的嚴重程度。

「週末夜麻痺症候群」通常只會造成橈神經的傳導阻斷,而不會讓神經完全死掉,大多數患者保守治療在6到8週內可以復原,87%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復。如果患者3到4個月內完全沒有神經復原跡象,才需要手術治療,進行神經修復或做肌腱轉移術。「週末夜麻痺症候群」的保守治療主要為復健、物理及職能治療,方式及目的是:

1、局部熱療

增進血液循環,減輕神經損傷的疼痛。

2、肌肉電刺激

減少肌肉廢用性萎縮。

3、關節活動及伸腕副木

維持正常關節活動度,預防關節攣縮。

4、上肢的功能性訓練

配合神經復原的進度,加強肌力,恢復正常的上肢功能。

橈神經麻痺 當心背後原因是否為嗑藥

「週末夜麻痺症候群」急性期建議尋求醫師診斷,將其他嚴重的神經疾患(如中風)排除。雖然一般恢復情形很好,但橈神經麻痺仍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除了酒精及安眠藥等鎮靜劑會造成深睡,使神經壓迫不自覺外,還要留意是否由嗑藥引起。家人對其生活作息須多加留意,醫師在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上也要小心。(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