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電動木馬沒消毒 當心病童帶腸病毒回家!

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腸病毒疫情監測資料顯示,目前腸病毒主要流行病毒雖以克沙奇A型為主,惟國內持續有71型及克沙奇B型等感染個案發生。高雄市衛生局提醒,醫療機構所附設電動木馬(搖搖馬)大都為患孩使用,若未有效清消,下一位接觸之孩童易感染腸病毒,家長要特別注意!

腸病毒多元型別高傳染力

根據疾管署統計,去年腸病毒併發重症確診個案五成為腸病毒D68型感染,而腸病毒D68型感染表現有別於其他腸病毒常見手足口症等典型感染症狀,主要以呼吸道感染症狀(如發燒、咳嗽)為主,嚴重會導致肺炎及肢體麻痺等併發症發生;顯示腸病毒多元型別高傳染力,影響幼童健康之威力,不容小覷。

正確洗手杜絕腸病毒侵襲

高雄市衛生局表示,家長應留意醫療機構多為病童聚集之處,其附設電動木馬(搖搖馬)大都為患孩使用,若未有效清消,下一位接觸之孩童易感染腸病毒;期望以說故事及操作手部瑩光檢測儀動靜態多元化宣導方式,增進家長、學童及社會大眾對腸病毒防治有正確認知,杜絕腸病毒侵襲,守護嬰幼兒及學童之健康。

一旦發現重症症狀速就醫

高雄市衛生局呼籲,一旦發現家中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呼吸喘、肢體麻痺及心跳加速等重症症狀,請儘速至6家責任醫院(包括高雄榮總、高雄長庚、高醫、義大醫院、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治療。

八旬嬤中度失智 這樣治療讓她恢復正常

一名83歲患有中度失智症的李姓阿嬤,經常在晚上不睡覺、自言自語,甚至半夜偷跑出門、打電話找已往生的家人聊天,長期因為吃不好、睡不飽的情況,進而導致營養不良,情緒也跟著低落,讓家人既擔心又疲於照顧。

所幸,在兒子替母求助中醫,透過中藥、針灸輔助治療,阿嬤已恢復正常生活,現在還能記起每天發生的事,讓家屬開心不已。

中藥+針灸有助提升認知、延緩退化

收治該名李阿嬤的醫院中醫部醫師陳昆豪表示,病人一開始到門診的精神狀況非常差,問診時也都不太有反應,經由其兒子轉述,母親每到晚上就會開始出現躁動不安、無法安穩入睡的情況,不僅白天變得很疲倦,甚至還會有幻覺產生,對於以前的記憶常會講錯、認錯;就醫診斷為中度失智症及帕金森氏症,讓照顧的家人都身心俱疲。

以中醫觀點出發,陳昆豪醫師指出,透過相關研究證實,失智症患者藉由中藥及針灸輔助治療,除了可提升病人認知功能,還能延緩退化情況,同時對於腄眠品質及進食能力也都能獲得大幅改善。

預防腦退化 穴位按摩就能辦到

陳昆豪醫師建議,失智症的患者除了接受治療,平時也應多參加團體的活動,且養成規律生活作息,平常在家中也可自行做穴位按摩,如頭部常用的百會穴、四神聰穴,將手部先搓熱後,以十指揉壓的方式旋轉按壓;另外,耳朵也有很多穴位,多加按摩可促進頭部的氣血循環,達到預防腦部退化作用。

陳昆豪醫師說,三個月來,李阿嬤每周都透過針灸、中藥治療,現在不僅能一覺到天亮,就連食慾也恢復正常,更值得一提的是,她也不再將以前與現在發生的事錯亂,整個人更變得相當開朗且愛笑。(陳昆豪 - 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

 

他膝關節前傾扭曲 竟因前十字韌帶斷裂惹禍 

65歲的彭先生因右腳無法站立,就醫發現右膝關節已嚴重前傾扭曲,因此影響活動力,詳細檢查評估後進行手術,手術後右腳恢復正常。

前十字韌帶斷裂10多年 右膝關節嚴重異位變形

原來彭先生在十年前曾發生車禍,導致右膝嚴重腫脹。彭先生當時認為手術恢復期非常久,加上肩負家中經濟重擔,因此沒有接受手術也沒有回醫院覆診,偶爾疼痛就咬牙忍過去。然而近一個月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常在走路時突然「軟腳」,子女的親情攻勢下才就醫。

樂生療養院骨科主任周禮智表示,由於右前十字韌帶斷裂十多年未處理,導致右膝關節嚴重異位變形,採取人工關節置換術,術後恢復良好,病人已恢復日常生活行動力。

運動傷害、機車車禍、摔傷 常見十字韌帶斷裂

根據美國流行病學的研究,約3000人就有1位前十字韌帶受損病患。常在運動傷害、摩托車車禍和摔傷,發生十字韌帶斷裂。十字韌帶斷裂的治療方式,包含手術治療及及非手術的保守復健治療,若十字韌帶部分斷裂,也可於急性期時接受增生療法,有助加快恢復速度。

近年隨著國人越來越重視運動,伴隨而來的運動傷害也有增加的趨勢。周禮智醫師提醒,無論是前後十字韌帶受傷,若不治療,將會使膝關節處於不穩定狀態,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千萬不可輕忽。(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寶寶感染鵝口瘡 哺乳媽也要做治療

有位媽媽帶著兩個月大的寶寶回診打預防針,檢查的時候發現嘴巴內側黏膜跟舌頭上有異常的白色斑塊,媽媽說寶寶這幾天比較容易哭鬧,奶量也比之前減少。醫師診斷為鵝口瘡,是因為白色念珠菌咸染,經給予抗黴菌藥物塗抹治療後,即恢復正常;醫師並提醒,寶寶感染鵝口瘡,媽媽也要做治療。

白色念珠菌是黴菌 鵝口瘡易跟奶垢混淆

白色念珠菌是臺灣常見的黴菌致病源之一,鵝口瘡則是白色念珠菌的局部感染,好發於兩頰內側的口腔黏膜、舌頭及上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柯婷蓉表示,鵝口瘡外觀看起來是白色斑塊,很容易跟一般奶垢混淆,要區分是奶垢或是鵝口瘡,可以用棉棒或是濕潤的紗布輕輕擦拭,奶垢一般能夠輕易地去除,倘若是鵝口瘡則會持續附著在黏膜上,若用力擦掉白色斑塊,底下的黏膜會發紅甚至有出血點。

嬰兒是好發族群 寶寶會不愛喝奶

鵝口瘡常見於免疫缺陷的病人,但一般健康的嬰兒是好發族群。柯婷蓉醫師指出,大多數被感染的嬰兒不會有明顯的不舒服,部分嬰兒可能會變得容易哭鬧甚至不愛喝奶;若是親餵的寶寶,口腔裡的念珠菌也會附著在媽媽的乳頭上,當媽媽的乳頭有念珠菌感染時,可能會有局部輕微紅腫、刺痛,或是媽媽親餵時異常疼痛等狀況,但這些症狀通常頗輕微,很容易被忽略。

親餵寶寶有鵝口瘡 媽咪要一併治療

因此當發現親餵的寶寶有鵝口瘡時,媽媽的乳頭也要一起治療。柯婷蓉醫師進一步指出,治療方式為使用抗黴菌的藥物直接塗抹在嬰兒的口腔黏膜,還有親餵媽媽的乳頭上,一般治療的療程約是7-14天,其他像是嬰兒口腔會接觸到的物品,例如奶嘴、奶瓶、固齒器或是玩具等都要徹底消毒,餵奶後的口腔清潔也是預防鵝口瘡的重要步驟。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