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膝蓋疼痛難上下樓 恐是退化性關節炎惹禍

超音波導引增生療法 改善退化性關節炎

一名60歲婦人,因兩邊膝蓋疼痛緣故,不僅上下樓梯吃力,日常生活也嚴重受到影響,雖有接受治療,但症狀卻仍未改善,直到赴復健科門診求診,被醫師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經採以超音波導引下增生療法注射,並配合運動治療,在多次治療後,患者症狀已逐漸改善。

體重過重或外傷 恐引起退化性關節

退化膝關節炎會使患者出現膝蓋疼痛、上下樓梯困難、蹲跪吃力等情況,主要是因隨著人體老化,骨質疏鬆,加上體重過重、糖尿病、外傷病史等其他因素,埋下致病因子;臺中榮總復健科醫師許群昇指出,治療上,除了日常生活型態調整,也可透過藥物治療、物理治療、肌力訓練、注射玻尿酸以及增生療法等關節注射治療,若為較嚴重患者則需得接受開刀。

增生注射治療 助患者重新啟動自我修復

其中像是增生療法,是利用施打促進組織修復的溶液,經由多點注射來刺激身體的肌腱、韌帶及關節軟骨產生輕微發炎,因而重新啟動自我修復過程,進而穩定關節,改善疼痛;許群昇醫師表示,關節疼痛問題主要都是長期累積導致,因此增生注射治療,平均兩周至六周施打一次,一般成人需四至六次注射,即使完全恢復,也得視情況半年再追蹤,要讓身體真正修復,平均還是得花上好幾個月。

增生療法配合超音波導引 療效更加乘

近年來,已有多篇國內外期刊研究證實,增生療法可以有效改善退性膝蓋關節炎疼痛,以及關節軟骨增生問題,其中像是國內外風行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也屬於增生療法常使用的方式;許群昇醫師指出,若能搭配超音波導引注射,更有助於療效,目前復健科採超音波導引增生療法注射,已成功改善超過千例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病患症狀。

注射處產生局部發炎 可居家熱敷減輕不適

許群昇醫師提醒,因增生注射治療為刺激人體組織修復,會使注射處產生局部發炎,部分患者注射後的前兩、三天,甚至至一、兩週會有輕微痠痛感,期間盡量避免服用消炎止痛藥;注射後若有不適,可以居家熱敷,減輕不適感,注射後五至七天內避免從事激烈運動。

膝蓋疼痛就打PRP? 醫:先搞清楚期別

一位66歲的劉小姐,深受膝關節疼痛之苦多年,聽別人說施打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效果不錯,因此勤跑各大醫院共施打了18次PRP,不僅舟車勞頓、花費高昂,疼痛狀況也未獲改善。劉小姐輾轉至綜合醫院就診後,經醫師耐心解說,接受膝關節置換的微創手術,術後狀況恢復良好;劉小姐更直呼應該要早點接受手術治療,才不會白白受苦。

膝關節磨損分六期 磨損到骨頭就應進行置換手術

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醫師說明,膝關節磨損疼痛的狀況可分六期。第一-二期:軟骨磨損小於一半,症狀是偶有痠痛感、走太久容易不舒服,但休息1、2天就會好,這個時期最適合進行PRP治療;第三-四期:第三期是軟骨已磨損一半,第四期則是磨損到軟骨僅剩1/4,症狀為痠痛次數增加、走一下路就會不舒服,需要使用消炎藥舒緩疼痛,此時期較適合施打玻尿酸,增加關節潤滑,改善關節活動狀況、減少消炎藥的使用、而第五-六期:當軟骨被磨光即是進入第五期,到第六期則是已經磨損到骨頭,此時疼痛劇烈、容易腳伸不直,而這個階段就必須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

新型膝關節置換微創手術 傷口小、復原快

容志雄醫師表示,傳統的膝關節置換手術傷口大約25cm,現今微創手術可將傷口縮小至8-11cm,減少傷口破壞及出血量,讓病人術後復原狀況更快、更好;然而,不少民眾常誤解,以為只要傷口小就一定是最好的治療方式,卻忽略了還須考量病人骨骼大小及術後成效等因素。

對症下藥才是疼痛解決之道

容志雄醫師提醒,因每位病人因病況不同,適合的治療方式也有差異,建議民眾務必要經過醫師詳細的檢查,並與醫師討論最佳的治療方式,如此才能用有效的方式解決疼痛之苦。

守護孩童視力 從「護眼123」做起

高度近視一直是亞洲地區嚴重的健康問題,高度近視容易提升罹患眼部疾病的風險。根據統計,在亞洲,近90%的20歲以下青少年患有近視,而近視的成因眾多,除了遺傳因素之外,也與現代人的生活環境與型態改變息息相關,長時間的室內活動、缺乏自然光、數位產品普及使用等,都是重要因素。有鑑於此,國健署推動「護眼123」一起守護孩童的視力發展。

高度近視易產生眼睛病變 一成恐失明

依據教育部106學年度執行之「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與前一次99年調查資料相比,國小二年級學生裸視視力不良率從28.3%上升到為38.7%、國小六年級已達70.6%,到國中三年級學生則高達89.3%;在高度近視比率部分,小六已佔10.3%、國三為28.0%、高三更高達35.7%,而高度近視容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部病變,甚至有10%可能會導致失明。

重視孩童視力發展 預防近視從小做起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表示,兒少時期近視學童度數是以每年百度飆升,也因此兒童的視力管理是一迫切的待解決問題。家長要重視孩童視力發展,預防近視要從小做起,若是已經近視,更是要提早管理近視發展,配合國健署的「護眼123」,一起守護未來的主人翁的清晰視線。

護眼123這樣做 避免使用3C產品

「護眼123」包括1.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2.未滿2歲別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勿超過1小時,3.每日戶外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國民健康署呼籲,家長應避免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產品安撫孩子情緒,避免孩子因近距離用眼過度,導致早發性近視或度數增加。

配戴合適眼鏡 根據孩童眼睛構造設計

另外,若是孩子已經近視,配戴合適的眼鏡也很重要!有業者專為孩童推出近視管理解決方案的鏡片,採用「週邊視力管理」理論,以符合成長中孩童所需,以及採用「調節遲緩管理」理論,優化鏡片的光學性能,最佳化孩童視線的成像品質,皆是特別根據孩童眼睛構造考量而設計,能夠更貼近成長中孩童的生理構造以及視覺需求,以期使未來主人翁擁有更美好的璀璨未來!

雙眼老是淚汪汪? 當心乾眼症找上你了

隨著3C的盛行率愈來愈高,除了肩頸、關節疾病外,眼睛更是不容忽視的一環。不少人因緊盯螢幕,導致雙眼痠澀,甚至眼睛還紅紅的,經閉目養神、人工淚液等仍無法舒緩,甚至明明雙眼淚汪汪,但還是覺得眼睛乾巴巴的;當心!你可能已成為乾眼症的受害者之一。

淚液出問題 乾眼症悄悄找上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副院長、眼科醫師蔡景耀表示,眼睛組成淚水分成油脂層、淚水層與黏蛋白層,負責維持眼睛濕潤,而正常眼睛表面會覆蓋淚液層,再由眨眼使其均勻分布,形成保護膜;一旦其中一層出問題,就會引起乾眼症。

乾澀為主徵 這些高危險群應特別當心

蔡景耀副院長提到,乾眼症患者除了會感到眼睛乾澀外,眼睛也容易出現異物感、紅,甚至因眼睛為保護自己,而分泌出更多淚水,進而使人看起來淚眼汪汪。而近年來因3C產品使用普及加上空氣汙染,使乾眼症的人數攀升,其他如患有風濕免疫疾病、糖尿病、油性肌膚、酒遭性皮膚,甚至長期戴隱形眼鏡、藥物作用都為乾眼症的高危險族群。

乾眼症難根治 置之不理恐致失明

蔡景耀副院長說,一般民眾若出現眼睛乾澀,除可透過點人工淚液舒緩外,亦可採冷敷、熱敷的方式,讓眼睛的交感神經放鬆、平衡,達到循環眼周的效果,同時加上按摩即可緩解不適;但在按摩時,應避免直接按壓眼球,造成眼睛損傷。而乾眼症是一種需要長時間治療的疾病,雖其無法達到根治,但若忽略則可能造成視力模糊,更嚴重恐影響視力,進而導致失明發生,大幅降低生活品質,不得不慎。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