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青春痘一直不好? 恐是這個觀念錯了

暑假是各大專院校學生的重要實習時間,各系老師紛紛替系上學生,媒合相關的實習機會,而依現行制度,藥學系學生必須通過實習,才能參加國家考試;因此扮演民眾「好厝邊」的社區藥局,亦是藥學系學生重要的實習單位。

社區藥局實習 提供藥學系學生提早接觸職場

高醫大藥學系副教授吳育澤博士說,透過實習,能讓學生提早接觸職場、了解畢業後的出路,高醫大現將「實習」列為必修,對象包括藥局、醫療院所、藥廠或公部門,明年將進一步把「社區藥局實習」獨立列為必修。

抗生素不能配牛奶 書本資訊應用到生活超有感

就讀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即將升大三的蘇冠宇,為了提早了解未來的畢業出路,今年暑假到藥局實習發現,常有病人拿皮膚科診所開的處方箋來領藥,但在藥師李忠霖提醒下,才知道處方常有治療青春痘、細菌感染的抗生素,若在服藥前後和牛奶、鐵劑、鈣片使用時間相隔太近,將導致雙方結合、排出體外而大幅降低藥效,造成青春痘一直好不了;此外,皮膚過敏患者的藥物中,也常含「會嗜睡」的抗組織胺,這些都會讓他特別注意,對領藥民眾加以提醒。

社區藥局未來將開設課程 以提升學生專業

博登藥局總經理、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前任常務理事李錦炯表示,社區藥局具有高度的專業,根據國外的經驗得知,未來的教學重心,勢必會慢慢轉向社區藥局。李錦炯強調,對於學校的實習,藥局絕對是採取歡迎、用心、學生愈多愈好的態度,未來也考慮開設課程,邀實習學生一起上課,進一步達到提升實習品質的效果。

天氣不斷飆高溫 掌握五招避免熱傷害

近來天氣不斷飆破高溫,民眾出外時,一定得做好防護措施,以免長期間曝曬在艷陽下,導致中暑、脫水等情況;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民眾可掌握避免太陽直曬、充份補充水份、穿著涼爽透氣之衣物、認識傷害徵兆、具緊急處置能力等五個要點,就能避免出現熱傷害症狀。

適時休息加喝水 避免熱傷害找上門

民眾除了應避免中午時段長時間在外,且盡量將工作時間排在早晨或下午兩點以後,必要時可使用遮陽布簾、灑水裝置等,降低環境溫度;王英偉署長指出,若長時間曝曬於豔陽下,建議應適時在陰涼處休息,並多喝水,每天至少養成飲用2000㏄白開水,且採少量多次飲用,或可多吃含有較多水分的蔬果。

體溫升高且頭暈噁心 小心恐是熱傷害

另外,穿著能阻隔紫外線照射的功能性衣物,或涼爽透氣等衣物,外出時,除了擦防曬乳保護肌膚,也可搭配太陽眼鏡、寬邊帽等,幫助遮陽;王英偉署長表示,若尚未適應較熱的環境,應避免貿然從事過於吃力的身體活動,且民眾需學習辨認熱傷害症狀,包括出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等,或出現頭暈噁心,甚至神智混亂、抽筋,就應採取因應措施。

出現類似熱傷害 必要應盡快就醫

若發現身邊同事,出現類似熱傷害的症狀時,應盡快將該人員離開高溫的環境,並利用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等,幫助降低體溫,必要時應盡快送醫治療;王英偉署長呼籲,炎熱夏天,多點防護和注意,就能避免熱傷害找上門,危害健康。

新手爸媽別慌張 教育寶寶有撇步

面對一個新生命的降臨,大部分的新手爸媽是既開心又慌張,常常對寶寶捉摸不定的情緒一頭霧水,需要照顧者費心觀察,摸索出寶寶的個人特質及獨特性。不同時期的寶寶,各有不同的情緒發展特色,寶寶的身心情緒發展可分為以下5個階段:

第一階段:0~3個月

葉昀心理師表示,0~3個月的寶寶在喝拉撒睡的生理活動上皆需要從頭學習,可能爸媽的生活節奏會需以寶寶為中心來做調整,有些手忙腳亂很正常,不要給自己和寶寶過高的期待,例如:一個月睡過夜。建議此時期能有專業人士的協助,像是:有經驗的長輩、月嫂、資深護理師或兒科醫師。提供專業的知識與照護,也能穩定新手爸媽焦慮、慌張的心情,面對新成員的加入,爸媽若能成為彼此的好盟友,互相照顧與幫忙,將會增加寶寶的適應性。

第二階段:3~6個月

這個時期的寶寶越來越有自主性,對事物產生好奇心,能表現較多的情緒反應,也開始有能力安撫自己,像是盯著某樣東西就能獲得平靜,例如:光源、娃娃。通常從第4個月開始,飲食中就可陸續添加副食品,厭奶期也可能出現,寶寶會有一些不舒服的反應,可能透過不睡覺、不吃東西來表達自己的不舒服,如果寶寶難以入睡,爸媽可觀察是哪些干擾的因素,排除干擾因素後再觀察寶寶的情況。

第三階段:6~12個月

6~12個月的寶寶已逐漸學會爬行,家長可以鼓勵寶寶在安全範圍內探索,安全範圍也是界限的象徵,這個界限也可提供寶寶安全感,爸媽也要注意範圍內的物品大小以及清潔衛生,因為很多寶寶在口慾階段都會將物品塞到嘴裡進行探索。建議不要刻意製造「挫折情境」給寶寶(把不可以拿或吃的東西放在他旁邊,這就是一個挫折情境),以避免在探索階段持續經驗太多挫折,挫折太多,寶寶也是會沮喪的。爸媽也要學會放手,讓寶寶自由探索,邁開人生第一步,自己獨立的感覺,都會帶給寶寶成就感。

第四階段:1歲

延續探索階段,1歲寶寶可以站起來探索的廣度更大,也開始學講話,爸媽可以與寶寶練習簡單的日常對話,並將寶寶視為有思考能力的個體,透過觀察寶寶的反應,替他辨識和反應情緒,寶寶可藉由這樣的對話去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

第五階段:2歲

2歲的寶寶會開始想要自己獨立、不想依靠父母,這時期的親子衝突會比較多。舉例來說:孩子在商場吵著要買玩具,不願聽從爸媽的話,這時怎麼辦呢?葉昀心理師表示,先辨識孩子的情緒並進一步反應孩子的心理:「這個玩具我真的好喜歡也好想要喔!」,我們反應的是他的渴望,並不和這時期的寶寶辯論他「到底需不需要」,因為2歲還聽不太懂想要與需要的差別。

帶領孩子用說話的方式觀賞玩具,爸媽也必須表明不會購買的立場,並帶孩子離開現場,到適當的空間進行討論。若有些孩子個性較為堅持、無法冷靜下來,建議使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利用一些隨身的小玩具或是指一下可轉移注意力的物品。

夫妻對親職教養所秉持的觀念不同如何溝通?

對於親職教養,夫妻雙方可能會有意見相左的情形,就以上述的事件延伸說明: 孩子在商場吵著要買玩具,爸爸同意買給孩子,但媽媽認為家裡已有重複性的玩具不需要再購買。葉昀心理師表示,夫妻溝通的時間點很重要,不要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容易讓另外一方很沒面子,建議討論的方式:第一步媽媽可先肯定對方對孩子的愛與用心,再表示自己內心的想法:「爸爸你真的對孩子很好,但我也會擔心孩子會不知道限制在哪裡,養成貪心的習慣。」第二步冷靜時,用心去理解對方內心的想法和育兒觀念,並且盡量以「我」做述說,若使用「你」具有指責的意味。

葉昀心理師提醒,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讓孩子理解到:爸爸的聲音代表媽媽的聲音、媽媽的聲音也是代表爸爸的聲音。因為社會環境的影響,往往是由媽媽擔任主要的陪伴者與照顧者,要讓孩子知道有爸爸的存在,並讓孩子明白爸媽是一個團隊,必須聽從這個團隊的意見。教養過程中爸媽時常要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但好像就進行某種分類,對親子關係恐會有不良的影響,分工若太固定,孩子與黑臉這一方關係會較疏遠,建議黑臉、白臉在各種情境下,應是可隨時互補,平衡爸媽的角色地位。(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3C不可或缺 預防肩頸痠痛這樣做

3C產品已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長期低頭滑手機、緊盯電腦恐對肩頸造成不小的傷害。彭燕婷中醫師表示,過度使用3C產品並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肌肉易慢性疲勞,並會漸漸演變為慢性發炎,就會出現肩頸痠痛的症狀,另外,肌肉緊繃也可能導致肌肉型緊張的頭痛,後腦勺會出現脹痛感。

以上症狀都顯示著身體漸漸疲勞、老化,以不良的姿勢與習慣使用3C產品對於外貌也有影響,像是臉變大或是脖子頸紋增多,舉例來說:長時間使用電腦,大部分的人都會不自覺地維持頭往前的姿勢,此時脖子呈現很用力又緊繃的狀態,所有的重量都靠脖子跟頸椎在支撐,脖子的肌肉一旦僵硬就會緊繃進而產生皺紋,久了就會出現肌肉僵硬甚至頸椎移位的情況。

改善生活習慣 治療才會有幫助

彭燕婷中醫師表示,一定要改善生活習慣,治療才會有幫助!在家可做局部熱敷與伸展的活動可幫助肌肉放鬆,中醫也會以針灸治療減緩肌肉發炎,或是給予疏筋活血通絡的藥物。民眾可觀察自身的狀況,若肩頸的疲勞感與緊繃感一直無法解除,甚至影響到睡眠或是有嚴重的頭痛問題,就應尋求專業醫師的治療。

民眾平日也可透過按摩風池穴、肩井穴舒緩肩頸不適的問題:

1、風池穴

位在脖子後面與髮際處,有一處凹陷就是風池穴,按壓風池穴對頭面部的循環與提振精神都很有幫助。可用大拇指的指腹朝對側眼睛的方向做按壓,用力按壓10秒後停5秒,連續做3到5分鐘,可在頭暈、肌肉緊張時按壓放鬆經絡。

2、肩井穴

位在胸鎖乳突肌以下,鎖骨跟肩膀外上側肩骨的中間點,用右手抱左肩、左手抱右肩的方式,用食指、中指、無名指3指的指腹一次按壓一邊,按摩完局部熱敷可舒緩不適,注意孕婦不要太用力按壓肩井穴,避免因經絡刺激而發生流產。

3撇步預防肩頸不適

彭燕婷中醫師提出以下3撇步預防肩頸不適:

1、滑手機、用電腦時,頭不要往前並保持正確的姿勢,可設定固定的伸展時間,避免疲勞壓力累積過多,例如:30分鐘起來活動一次,適時紓解壓力就不會造成慢性發炎。

2、睡醒感到肩頸痠痛或是疲勞,可能是枕頭高度不適合而使肌肉無法放鬆,應選擇選擇適合自己的高度。

3、可泡澡讓肌肉放鬆,適度使用薰衣草精油塗抹於肩頸部位,放鬆舒緩肌肉,在做穴位按摩時也可利用香氛放鬆、緩和情緒。(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