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腸病毒疫情來勢洶洶 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

腸病毒疫情拉警報!台北市各級學校因為腸病毒疫情導致停課班級已達66班次,要比去年同期停課班次高出2.28倍。台北市衛生局提醒,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才能有效降低傳染風險,並應配合「生病不上課」,以避免造成其他健康小孩感染;此外,教托育機構及醫療院所仍應加強清潔消毒,不可掉以輕心。

停課班次較去年同期高2.28倍

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監視資料顯示,腸病毒約自每年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今年全國尚無重症確診病例,社區也尚未發生流行情形;但是,根據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監測台北市校園腸病毒資料顯示,今年度累計第1-9週共通報1,001人次,高於去(104)年通報568人次,達1.76倍。此外,105年停課班次有66班次,高於去年同期29停課班次,達2.28倍。

應加強環境、教具及玩具清潔消毒

台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處陳少卿處長表示,因應腸病毒流行期來臨,已於2月啟動托教機構1,092家及孩童常出入遊玩的大型公共場所75家進行環境消毒等腸病毒防治查核與輔導工作;結果發現,不合格最主要原因為未能正確執行漂白水稀釋及擦拭的方法。所以,教托育機構及學校,應加強環境、教具及玩具清潔消毒工作,落實勤洗手及衛教宣導並加強通報。

重症前兆病徵速至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就醫

為防範開學後學幼童間密切互動,可能引發流行疫情,北市衛生局提醒,家長應注意幼兒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例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務必儘速至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就醫,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春季溫差大 萬一急症牢記FAST保命符

正逢春季,氣溫變化大,保暖冬衣可別急著收起來,尤其這幾天不時有鋒面通過以及大陸冷氣團南下,低溫一下子就下降到12至13度,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感冒;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應注意,務必做好三高控制,和保暖措施,以免因為溫差過大促使心血管疾病發生。

長者或肥胖者 建議避免清早外出運動

尤其一天當中,清晨5到6時以及晚上8到9時的兩個時段,最為危險,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抽菸、肥胖者,甚至曾有中風等民眾,都應避免清早外出運動,且晚餐後也不要立即外出,至少隔一小時後,等消化完再運動較佳;邱淑媞指出,外出時應選擇多層次穿著,方便隨著溫度變化來穿脫衣物。

出現疾病徵兆 應把握黃金治療期

一旦出現任何疾病徵兆時,就應立即把握黃金治療期,像是突然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徵兆,這時應立即就醫治療。若出現中風徵兆,則應牢記牢記「FAST」口訣,以辨別中風四步驟,把握「急性中風搶救的黃金3小時」:(1)「F」就是FACE,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看兩邊的臉是否對稱。(2)「A」就是ARM,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3)「S」就是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4)「T」就是TIME,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

做好防護措施 減少低溫傷害

包括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長的長輩及肥胖等,都屬於高危險族群,面對氣溫驟降,一定要確實做好保暖措施,減少血壓變化的可能性;邱淑媞提醒,控制血壓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平時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開始,且保持愉快心情,做好防護措施,就能減少低溫對健康的傷害。

退燒藥使用不當 小心反耽誤病情

部分民眾出現發燒症狀時,會直接去藥局自行購買退燒藥服用,但小心,萬一使用不當,反而出現藥品不良反應,但到底要如何正確使用退燒藥呢?食藥署提醒,首先必須瞭解發燒原因,有時發燒可能只是身體健康出現警訊的徵兆,並非病因,唯有了解發燒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自行購買退燒藥服用 小心過量使用

另外,退燒藥作用是為了減緩發燒症狀,尤其一旦發燒超過38.5度,且出現不適感,甚至體溫超過39度,這時可依照醫師指示,服用退燒藥,但若只是單純減緩發燒出現的不適症狀,導致過量使用,反而可能會延誤疾病治療,本末倒置。

部分藥品成分雷同 藥物併用要注意

民眾自行購買退燒藥的風險,還可能會出現藥品不當併用的狀況,因為一般退燒藥成分包括乙醯氨酚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等,和止痛藥的成分相同,這時若服用退燒藥後又自行服用止痛藥,就可能造成藥物過量的現象,反而傷身。

當心藥物過敏 就醫檢查才安心

最後,部分患者在服用含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退燒藥時,可能會出現罕見的皮膚過敏,這恐怕就是藥物過敏現象。因此用藥時,也要特別注意是否出現包括疹、破、痛、紅、腫、燒等6大症狀,一旦有類似症狀出現時,就應盡快就醫檢查。建議民眾出現任何發燒現象,最保險的方式就是盡快就醫檢查,找出病因,才能真正舒緩病情。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如何撫平?

重大災難層出不窮,特別是針對倖存者與罹難者家屬而言,傷痛常常難以撫平。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提醒,在重大災難後,罹難者在面臨親友喪生、生理功能損傷,以及經濟困難等諸多因素下,進而可能出現「精神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值得社會大眾關心!

重大災難後可能導致壓力反應

面對人世間的重大災難,如921大地震、SARS風暴、八仙塵暴,以及台南大地震,都可能對民眾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李明濱主任表示,在重大災難後,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壓力反應,對身心功能造成影響;當症狀及功能損害到達一定程度時,則可能出現某些精神疾患,而災難後最可能出現的就是PTSD。

PTSD可能在創傷後半年才出現

李明濱主任表示,並非每個人在壓力事件過後都會出現PTSD,這與個人對創傷壓力事件的主觀感受程度有關。PTSD的病發原因往往受到多重因素影響,一般而言,PTSD依照症狀持續時間長短分為急性與慢性,可能在壓力事件過後不同時間出現症狀,當症狀持續時間短於三個月為「急性」,超過三個月為「慢性」;甚至可能在創傷事件過後半年才出現。

PTSD有三大類

此外,PTSD有三大類;李明濱主任指出,(1)創傷壓力事件經由夢境或回憶持續被再度體驗。(2)對創傷相關的刺激產生逃避反應及對一般的反應麻木。(3)高警覺性;上述症狀已造成人際社會功能的受損,而且持續一個月以上。

社會支持尤其重要

PTSD是可以透過藥物以及心理社會治療,李明濱主任表示,重大事件過後產生壓力反應相當常見,但若在壓力事件過後有過度的反應,建議尋求醫療資源的協助,如至醫療院所精神科求診。另外,重大創傷事件倖存者與目擊者,在災後心理復原歷程中,社會支持尤其重要,特別是親友與人際網絡的關懷,可協助有症狀者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可多加使用心情溫度計APP量表,盡早發現問題,並尋求適當的專業協助,一同度過災難後所帶來的傷痛。

落實防鼠三不策略 遠離漢他病毒出血熱

出現漢他病毒出血熱,主要是因感染漢他病毒引起,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尤其當人接觸或吸入遭鼠糞尿污染帶有病毒飛揚的塵土等,甚至被帶有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可能造成感染,通常潛伏期數天至兩個月,症狀多為發燒、頭痛、倦怠、腹痛等,嚴重甚至會嘔吐或不等程度的出血現象。

家中環境髒亂 7旬婦染漢他病毒出血熱

台灣南部1名76歲家庭主婦,上月20號就因出現發燒、頭痛且噁心嘔吐等症狀,因此就醫治療,經醫院通報確定為漢他病毒出血熱,是今年首例的確定病例,目前個案經過妥善治療後已順利出院,同住家人也無任何疑似症狀,但因個案家中環境髒亂,衛生單位消毒後也發現死鼠,已進行個案住家周邊捕鼠滅鼠等工作。

市場或夜市工作者 屬高危險族群

根據歷年統計資料顯示,每年都約有0至2例的漢他病毒感染病例,從2001年到目前為止已累計有17例確定病例,且多數為男性感染者,年齡層為20至29歲居多,尤其包括在市場、夜市等工作人員都屬於感染漢他病毒的高危險族群,因此懂得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的三個要訣,才是預防病毒的最佳方式。

包括餐廳、飯店、小吃攤等業者都應特別留意環境衛生外,也應做好防鼠措施,民眾平時也應多留意生活環境老鼠可能入境的途徑,像是倉庫、儲藏室等,尤其清除鼠類排泄物時,應先配戴口罩及橡膠手套,且使用稀釋漂白水等,最好消毒30分鐘後再清理,才能真正有效杜絕鼠輩橫行。

遠離網路霸凌 避免隱忍勇於求助

使用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兒少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根據兒盟調查統計,有高達七成六的兒少都曾有網路霸凌經驗,且九成三都發生在社群網站;兒福聯盟執行長陳麗如指出,網路讓許多孩子接觸到霸凌訊息的機會變多,尤其排名第一的就是社群網站,像是臉書、Twitter等,接著就是通訊軟體,像是Line等。

社群網站易有霸凌 多以互相攻擊為主

兒少在社群網站遭到霸凌的情況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尤其互相攻擊就佔了六成一,假借他人名義亂發訊息也有將近五成左右;陳麗如說,網路讓許多人都享受到新科技帶來的便利,但如何在網路中學習正確的網路禮儀仍是難上加難,也因此近幾年更頻傳出因為網路霸凌造成的不幸事件。

讓孩童遠離網路霸凌 父母扮演重要關鍵

執行長陳麗如進一步表示,網路霸凌雖說在虛擬的世界,但多數遭逢的心理傷害不是關掉網路就能解決,且根據調查,有超過一半的兒少網路霸凌受害者都是被身邊朋友欺負,接著才是朋友,顯示這些欺負行為可能就是從真實世界的延伸,建議父母平時除了多關心孩子的交友和學生生活,更應適時伸出援手,給予關懷。

網路多數的加害者就是認為自己的身份一定不會暴露,所以也就不加思索地把訊息送出去,但網路傳播速度快,一轉眼就可能造成受害者長期的傷害;陳麗如提醒,除了多注意網路禮儀外,也可建立友善的申訴機制,必要時千萬不要隱忍,勇敢求助支持才是解決的不二法門。

拼命重訓練肌肉速成? 教練:反效果極大

划船機拉一拉,伏地挺身作一作,最後再來個拳擊有氧,許多人一進到健身房,憑藉著高漲的雄性激素,每個器材都想來個幾套鍛練,但最後往往只是把自己累的半死,肌肉培養卻很有限。

運動量過度或是長時間很頻繁的激烈動作,都會讓身體的腎上腺素一直往下降,漸漸地會產生無力感及疲累,健身教練王聖文表示,一小時以內的運動是最好的,並且過程中一定要休息,建議休息時間是一分鐘,結束後也要補充營養,才能維護肌肉鍛練的健康度。

吸菸催人老 婦女是二手菸最大受害者

女性都知道吸菸可能會導致肺癌、心臟病、中風等疾病,吸菸對皮膚也可能帶來極大的傷害。國外研究指出,吸菸女性的皮膚老化快速、魚尾紋、法令紋變深、膚色泛黃;且女性吸菸或20年來每天吸一包菸,皺紋比非吸菸者均多3倍以上。 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指出,吸菸容易消耗體內的蛋白質、維他命A及抗氧化物(如維他命C),導致吸菸者老化快、皮膚粗糙、皺紋多且明顯,而且吸菸會造成口臭、牙齒泛黃、蛀牙,牙齦病變,以及牙齒脫落等;皮膚老化就像萎靡的蘋果。 國內半數女性生活在菸害環境中 自98年1月11日菸害防制法新規定生效上路以來,臺灣在7年內已減少76萬吸菸人口,整體而言,降幅近四分之一,且下降速度比新規定上路前加快許多;兩性相較之下,男性有明顯下降趨勢,女性則持平。但值得注意的是,國人女性吸菸率,由國中、高中職呈現倍數成長,18歲以後逐年攀升至31-35歲年齡層達最高峰(11.7%)。 國民健康署104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過去一週內有家庭二手菸暴露的女性為26.2%,高於男性(23.5%),更遠高於女性吸菸率,且其中半數每天暴露於家庭二手菸(48.9%)。 拒絕菸害同一陣線~健康你我他 吸菸導致癌症、心臟病、中風、皮膚老化及慢性肺病等危害,國人10大死因皆與吸菸有關,每年約2萬人死於菸害,一手菸、二手菸及三手菸都有害,婦女、兒童及吸菸的家人、同事是二手菸最大受害者。 邱淑媞署長表示:無論任何年齡或階段戒菸,都能改善身體健康狀況及皮膚使人容光煥發,她鼓勵大家還可利用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的服務,早日成功戒菸。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