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中風住院一周又再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患者要小心!

身染糖尿病、高血壓雙症頭,當心腦中風發作一次接一次!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柏霖表示,分析缺血性腦中風的高危險因子,以糖尿病、高血壓兩病併發的族群是最大危險群,在十年內有10%的機率會發生腦中風、心肌梗塞,是在抽菸、生活緊張、壓力、有中風家族史等危險因子當中,最大地雷。 尤其,一旦發生缺血性腦中風,再度中風的機率高得嚇人,陳柏霖甚至以「腦中風會帶來腦中風」形容,臨床就有病人,腦中風送醫,人還沒出院,躺在病床上才7天又中風。 陳柏霖細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緊張壓力等,全是發生腦中風的高危險因子,近來寒流感一波接著一波,只要有危險因子上身的人,千萬別自恃過去沒有心血管疾病的病史就輕忽。至於曾有心肌梗塞、腦出血、腦缺血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更得戒慎恐懼,因為研究統計發現,其病發1年內再度中風的機率超過1成。 陳柏霖說,一般人熟知腦中風有救治黃金3小時,但國內僅有5%至6%病人有這運氣來得及注射血栓溶解劑,所幸,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屬於大血管阻塞者還可使用機器取栓,放導管支架打通血管,讓黃金治療時間可一舉延長到8個小時。 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急性期,還可靠口服抗血小板藥物控制,陳柏霖指出,刊登在知名國際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就顯示,比起單獨使用阿斯匹靈,若在急性期短期3周合併使用另一種抗血小板藥物(clopidogrel),可顯著降低中風復發相對風險達三成以上。另外,clopidogrel長期使用亦能有效預防中風的復發,特別是對心肌梗塞、週邊動脈病變等高風險族群。 陳柏霖提醒,預防中風,首重控制好血壓、血糖及壞膽固醇,尤其又以血壓對血管的殺傷力最大,建議應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且遵從醫囑規律服藥,才能有效防止二度中風的奇襲。

流感48小時內速就醫 把握抗病毒黃金期

流感疫情自去年年底延燒至春節達到高峰,近日又有強烈大陸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兒科吳文秋主任呼籲,出入公共場合要戴口罩、勤洗手。若有流感症狀應盡速就醫,因為抗病毒藥劑在發病後的48小時內使用效果最好,可減少嚴重併發症及死亡。

重症確定病例 九成未打疫苗

去年11月至今年春節後的類流感病人增加一倍,門診中A型流感病人的接觸史很明確,有九成以上為未接種流感疫苗者,有明顯發燒、疲倦、頭痛、喉嚨痛、肌肉痠痛、咳嗽及流鼻涕等症狀,部分B型流感病人,有少部分是有接種流感疫苗,不過症狀相對較輕微。根據疾管署報告顯示,本流感季自2015年7月1日以來,截至2016年3月20日已累計1778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96%未接種疫苗),其中163名經審查與流感相關死亡,其中95%未接種疫苗。目前整體疫情緩降,近四週 B型流感比例有逐漸上升趨勢,甚至高於A型流感,上月中旬有名2歲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女童出現發燒、流鼻水,併發肺炎住院,確診感染B型流感,經過24天治療無效,最後心肺衰竭死亡。

嚴重恐引發肺炎、腦炎 甚至死亡

流感病毒中A型與B型流感病毒較容易引起急性呼吸道疾病,產生明顯的發冷、寒顫、疲倦、嗜睡、頭痛、發高燒、食慾不佳、全身無力、全身肌肉痠痛、腹瀉、嘔吐等全身性症狀。如果沒有適當治療,可能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肺炎、腦炎等,甚至造成死亡,不能掉以輕心。

接種疫苗防流感 今年底擴大接種對象

按時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政府每年10月1日開始針對65歲以上老人、滿6個月~國小6年級兒童、50~64歲高風險慢性病患及孕婦等,提供公費三價流感疫苗接種。疾管署更宣布,今年10月起擴大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除上述對象外,將納入包括未滿50歲高風險慢性病患、生產完6個月內婦女、50至64歲健康成人,以及13至18歲青少年。目前也有自費四價流感疫苗,可完整涵蓋A、B型流感共4種病毒株。

機器人換膝關節 術後健步如飛

「當初連樓梯都爬不上去,整個膝蓋根本使不上力,感覺自己要跛腳了!」58歲的大陸商人徐先生,經營事業有成,但膝關節退化問題卻讓他相當困擾。一年多前跨海求醫,特別從大陸飛來台灣接受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手術後隔天就可以下床,一個星期後就飛回大陸工作,現在甚至可以跟朋友在雪地健走,由於是首位大陸病患在台灣接受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的患者,醫師和他自己都開玩笑地取了「中國一號」的稱號。

開業診所吳濬哲醫師表示,徐先生平常身體健朗,但年輕時因過度使用膝蓋,50歲後膝蓋開始退化疼痛,被診斷是退化性關節炎。近幾年他連上下樓梯都有困難,曾經考慮接受傳統全人工膝關節手術,但因朋友說術後恢復效果不佳,讓他打消念頭。後來經台灣友人介紹,決定到台接受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手術後恢復狀況不錯,至今已滿14個月,讓他相當滿意。

吳濬哲醫師說,台灣約有32萬人深受膝關節疼痛所苦,初期依賴吃止痛藥、打玻尿酸,或注射PRP等方式來改善症狀。根據統計,國內每年約有2萬5,000人接受傳統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但因手術傷口較大,加上術後恢復時間長,患者無法自理生活,只能靠家人全程在旁照顧。

目前透過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術,減輕對膝蓋的破壞程度,大幅提升手術滿意度。吳濬哲醫師補充,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術利用電腦輔助3D模擬導航,手術精準度極高,只需磨除受損的關節組織,關節活動度也較不受限制,患者手術當晚就能不需使用輔具,自行下床大小便,感覺很有尊嚴。

另外,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系統跟達文西機器手臂是完全不一樣的治療方式,吳濬哲醫師解釋,達文西機器手臂是針對婦科、泌尿及腸胃等軟組織進行各種不同手術;而機器人手臂關節手術則是專門用於關節硬組織的置換系統。

吳濬哲醫師提醒,退化性膝關節炎並非只是老人的專利,許多青壯年族群也會因為體重過重、長期過度運動或跪拜動作頻繁等因素,都會加速退化性關節炎發生。民眾若有膝蓋卡卡或痠痛症狀,甚至影響走路時,應盡速尋求專業醫師診斷,避免造成嚴重膝關節退化後遺症。

別讓眼齡浮報年齡 眼整形專家揭整眼秘訣

眼齡一向是影響顏值的保養關鍵,如何讓眼睛炯然有神,展現青春朝氣,方法一再推陳,醫術更不斷演進出新。光就醫美市場觀察,眼整形手術種類就多到不勝枚舉,常見像是割(縫)雙眼皮、訂書針雙眼皮、開眼頭、眼袋移轉、淚溝、眼周除皺等問題,大多是為了讓眼睛明亮有神,展現青春感,除此之外,眼瞼下垂造成遮眼問題、眼尾拉提解決眉壓眼,更是讓眼睛炯炯有神的進階版手術。

眼整形專家黃仁吳醫師解釋,如要達到眼睛的完美,並非單一項眼整形就能完成,眼睛四周的比例及臉形都必須全方位檢視。舉例來說,常有患者表示,怎麼做了雙眼皮手術,但眼睛看起來還是沒精神,深入瞭解後發現,多達三成以上的患者有眼尾下垂的問題,因此多半必須再透過複合式的眼尾拉提解決問題。

眼尾下垂的原因,除了先天成形之外,多與生活習慣、用眼程度、組織基質流失程度及地心引力有很大的關係,黃仁吳醫師表示,眼睛周圍的肌膚平均厚度約0.5毫米,隨著年齡增長則會愈來愈薄,如再加上用眼頻繁,導致肌肉的過度拉扯則加速肌肉鬆弛的速度,而下垂過度的臉則成了所謂的哭臉,給人一種疲勞、憔悴而衰老的感覺。

黃仁吳醫師建議,要改變眼尾下垂問題,可藉由「複合式的眼尾拉提」來解決,由於切口小,恢復期短,短短一小時的手術,即能同時解決眉壓眼、改變眉形、矯正外眼眥下垂,同時能撫平較深的魚尾紋及前額、眉尾的皺紋,因此成為市場高選擇性的搭配療程。

黃仁吳醫師補充,東方人眼睛細長,鳳眼比率較高,想要放大眼睛,是可以合併開眼尾與拉提術,讓眼睛變得柔順些,不過眼睛乃靈魂之窗,雖說透過簡單的手術可以讓人看起來更有精神,甚至年輕許多,但在選擇醫師、診所或是療程時,一定要再三審慎,對日常生活中的眼睛保養也須得當,定時閉眼休息,避免長時間用眼造成眼睛常態疲勞,如果眼睛四周肌膚乾燥,也容易加速皺紋產生更顯疲態,所以最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達到讓自己青春永駐的目的。

手術解決大笑就漏尿的窘境!

一名52歲的家庭主婦林太太,忙完家務之際,偶爾也會跟姊妹淘聯絡感情;無奈每次聚會聊天聊到太激動時,尿竟從尿道口滲了出來,搞到出門除了護墊之外,還要多準備褲子,免得出洋相。掙扎了許久,林太太終於鼓起勇氣到泌尿科門診求治;經過病史詢問、檢驗及檢查,確診為應力性尿失禁並無合併骨盆腔器官之脫垂。進行了尿道中段吊帶手術的兩天後,林太太表示陰道的傷口一點也不痛而且能順利地解尿,最重要的是,她試著哈哈大笑時,竟然不會漏尿了!

每10位婦女就有1位尿失禁

在台灣,大約每10個婦女就會有一個人具有尿失禁。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許齡內表示,尿失禁在臨床上大致可分為應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和型尿失禁及其他成因所致之尿失禁。其中應力性尿失禁是指膀胱處於沒有收縮的情況,在腹壓增加時會有尿液從尿道滲出的情況。有兩個主要成因,一是膀胱及尿道在用力時會往下垂墜,如多產或肥胖婦女,尿道下方的內骨盆筋膜較為鬆弛所致;二是尿道的閉鎖功能變差,如停經後造成尿道平滑肌萎縮,尿道黏膜也會較為鬆弛。因此,在腹部用力時,膀胱及尿道出現下墜或是尿道無法緊閉,而造成尿失禁的狀況。另外,有一些開過大腸直腸癌、膀胱癌、子宮頸癌手術等骨盆腔手術的病人,因為支配尿道及骨盆底肌肉的神經受到傷害,也會使得尿道變得較為鬆弛,而產生尿失禁。

嚴重尿失禁須以手術治療

尿失禁的治療日新月異,不同的致病機轉也有不同的治療方法。而應力性尿失禁處理方式有凱格爾運動、電刺激或磁波椅骨盆底體外刺激等骨盆底肌肉復健,以及減重;但對於較嚴重或保守治療失敗的個案,就要採用無張力吊帶手術、經閉孔無張力吊帶手術、單一陰道傷口的中段尿道吊帶手來治療。

根除幽門螺旋桿菌 降低潰瘍復發

42歲男性上班族因上腹痛進行胃鏡檢查,發現有十二指腸潰瘍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臺南市安南醫院消化科主任施長碧醫師指出,可藉由標準三合療法治幽門螺旋桿菌,同時降低潰瘍的復發。

多數症狀輕微 但仍可能危及生命

好發於20~40歲的十二指腸潰瘍是很常見的胃腸道疾病,指的是十二指腸的黏膜層或鄰近組織受到胃酸和消化液侵蝕,造成胃腸道黏膜受損和潰爛。施長碧醫師指出,大部份為輕微的症狀和損害,但若胃酸滲透到深部組織(如血管)時,可能引發大出血合併休克現象而危及生命,需要進行緊急內視鏡止血術處理。 發現幽門螺旋桿菌 消化性潰瘍治療有了革命性的進展 十二指腸潰瘍大多是良性病變,很少有惡性腫瘤發生。治療上以往認為「無酸即無潰瘍」的觀念,使得治療著重在胃酸控制,雖然新藥相繼發明,能夠有效抑制胃酸,也縮短潰瘍癒合時間,但治療後,每年仍有70~80%的復發率。直到1982年,澳州醫生發現並成功培養出幽門螺旋桿菌後,改變了消化科學界對消化性潰瘍的觀念與治療方式。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1~2%發展成胃癌

目前有「屋頂漏雨」的假說,認為幽門螺旋桿菌侵襲胃壁黏膜(如同屋頂有破洞般),加上產生過多的胃酸與胃蛋白酶時(同時遭遇下雨般),兩者同時存在就會產生潰瘍(屋頂漏水)。只要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就可降低潰瘍復發率。施長碧醫師指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有10~20%的風險發展為消化性潰瘍,有1~2%會發展為胃癌,因此,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後,也能降低致癌風險。

標準三合療法治幽門螺旋桿菌

一般使用標準三合療法治療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患者,即一種抗潰瘍藥物加上兩種抗生素。雖然近年來隨著抗藥菌株的比例增加,但除菌率仍可達82~95%。使用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藥物時,有時會有頭暈、頭痛、腹痛、噁心、嘔吐、腹瀉、長舌苔、口中味覺遲鈍、苦味、過敏等副作用,若是無法忍受副作用,尤其發燒及皮疹發生就必須停藥,並回門診或急診由醫師處理。

科技輔具當道 機器人腳助脊損友再行走

外型陽光的張國皓,在18歲時因為嚴重車禍,傷及胸椎第四節,自此展開了他坐輪椅的人生;然而,拜醫療科技的進步,藉由機器人腳輔具的協助,他終於站起來行走,讓他心中充滿感恩!

終於跨出第一步

張國皓身高180公分,由於受傷部位較高,以致於在訓練初期遇到許多困難,像是容易喘、身體不平衡等,一直到第八次練習才終於跨出第一步;進而能夠看到高處、自己拿高處的東西,而不再是坐在輪椅上,侷限於135公分高度的視野。

透過行走訓練達到運動效果

機器人腳能夠幫助脊髓損傷傷友實現再次行走的夢想;除此之外,更能透過行走訓練,達到運動效果,增進健康。現在的張國皓,已經能自在地透過機器人腳獨立行走,對於肌力及肺活量也都感受到明顯的進步。

完成全程馬拉松

高科技醫材的輔助下,輪椅族再次行走已不是奢求,國外更有穿著機器人腳完成全程馬拉松的案例。物理治療師張立翰指出,透過機器人腳行走,能增進軀幹的穩定協調,也有益健康的維持,包括預防骨質流失、減少體脂、強化心肺功能等。

健康照護輔具大展

透過穿戴式支撐裝置、電腦控制系統以及傾斜感應器,機器人腳能夠模擬出如同正常人走動的腿部移動模式,並藉由手戴式通報器輕鬆設定不同的動作。3月25至3月27日於台北花博爭豔館舉辦的健康照護輔具大展,現場將有脊髓損傷傷友進行機器人腳實機行走示範;長庚醫院也已開放部分門診,有相關需求的民眾可進一步諮詢。

透過復健運動 解決半月板損傷後軟腳問題

半月板位於股骨和脛骨間,是膝關節內的纖維軟骨,具有穩定關節以及吸震分散壓力等功用;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陳嘉弘指出,半月板若出現損傷,不但會使患者出現疼痛腫脹等症狀,也會限制膝關節活動度,使得關節不穩定。

半月板損傷後出現軟腳 本體感覺缺失導致

臨床上,曾有1名17歲青少年因參加籃球比賽,不慎造成半月板破裂,雖經手術治療,已復原差不多,但常常出現軟腳現象,讓他感到困擾;陳嘉弘說,主要是因本體感覺的缺失,讓患者膝關節動態的穩定如姿勢控制,因此受到影響,才出現無力軟腳的現象。

利用復健運動 訓練膝關節肌力

想要改善軟腳現象,其實可透過半月板術後復健,增加肌力訓練,就能有效控制膝關節能力。陳嘉弘說,像是以雙手抱胸且健側腳彎曲,嘗試站在不穩定的地面,可閉眼增加難度;或是利用上下台階,將患肢置於台階上用力支撐,一步一步慢慢做;也可嘗試患肢單腳跳等方式,幫助訓練膝關節肌肉調控的能力。

運動應持續,才能看出效果

另外,像是慢跑、折返跑,甚至障礙跑等,都很適合訓練膝關節肌力,建議運動應維持每星期三次,且至少長達三個月,才能漸漸看出效果;陳嘉弘提醒,做任何復健運動時,都應以不會出現疼痛等現象為主,才能避免使症狀持續惡化,必要時也可諮詢專業醫師協助。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