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甩開過敏性鼻炎 中醫調理幫大忙

你也有過敏性鼻炎的困擾嗎?以傳統中醫而言,主要是因肺、脾、腎臟比較虛弱,加上外感風邪,導致呼吸感染引發過敏性鼻炎;台南市立醫院藥師王惠珍指出,臨床上過敏性鼻炎的患者越來越多,就是因為天氣潮濕,加上空氣汙染,促使患者的病症更為加劇。

成年後才出現過敏 屬於腎氣虛問題

過敏又分為肺氣虛、肺脾氣虛和腎氣虛等三類,中醫認為皮膚、肺、氣管、鼻子彼此間的關係密切,互相影響;王惠珍說,若以孩童而言,過敏常伴隨食慾不佳,屬於肺脾氣虛,若沒有胃腸問題,則為肺氣虛,部分患者則到了成年後才出現過敏現象,就屬於腎氣虛問題。

不同中藥可對症緩解不同症狀

治療上,像是早晨過敏症狀較嚴重的患者,則可透過小青龍湯、辛夷散、葛根湯、川芎茶調散、蒼耳散加上辛夷、白芷、魚腥草等溫熱藥物,幫助緩減症狀;若在緩解期間,吹風就容易產生過敏,甚至引起感冒,則可透過玉屏風散、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幫助緩解症狀;至於天氣冷就容易手腳冰冷、頭暈耳鳴或膝蓋痠軟無力,就是標準的腎虛,可透過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改善症狀。

個人體質不同 應諮詢專業醫師

過敏的人多屬於寒性體質,因此除了避免食用過於寒性的食物,包括冰冷飲料或冰品都應拒絕往來;王惠珍呼籲,每位患者的過敏性鼻炎症狀皆不相同,若有相關症狀時,應諮詢專業醫師的評估,找出過敏原和體質等主要原因,才能有效對症下藥,遠離過敏困擾。

人工膝關節不合腳 他傷口潰爛化膿

65歲的蔡先生,2年前因左膝疼痛,被診斷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雖然裝了人工膝關節,但傷口卻久久無法癒合,甚至出現化膿,即使反覆清創、打點滴及抗生素治療,都無法控制感染,原來是人工膝關節產生排斥現象。

人工膝關節鬆脫

收治個案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榮譽主任王緒斌指出,該患者檢查發現血液感染指數非常高,X光片顯示人工膝關節鬆脫,立即安排手術拔除人工膝關節,徹底清除感染組織及壞死骨頭後,再置入「可動式抗生素骨水泥關節」,術後立即恢復行走能力。

患者只能臥床

過去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產生排斥現象,只能用石膏取代人工膝關節。王緒斌表示,患者膝蓋無法活動,喪失行動能力至少3至6個月以上,長時間臥床容易造成肌肉萎縮,增加術後復健次數,更增加家屬照顧負擔。

3D列印技術幫忙

王緒斌強調,以3D列印技術客製化的「可動式抗生素骨水泥關節」,能暫時取代人工膝關節,術後日常生活不受影響,走路、爬樓梯都沒有問題,不但維持膝蓋正常功能,也能預防肌肉出現萎縮,等待患者傷口感染獲得控制,再重新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就能回到正常生活。

男童睡眠中止成過動兒 靠微創治療領書卷

世界睡眠醫學會將每年3月21日訂為世界睡眠日,呼籲大家共同重視睡眠障礙及相關疾病;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引用國外研究指出,成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約2%至4%,估計台灣約有45萬名成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困擾,不過,這已不再是成年人的專利,國內有許多臨床經驗顯示,孩童也可能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 造成孩童過動及學習力差

一名七歲男童,2年前因先天扁桃腺肥大且合併腺樣體肥大,導致呼吸道嚴重阻塞,每晚出現打鼾及鼻塞的情形,且因睡眠呼吸中止缺氧而反覆驚醒,造成隔天上午精神不集中、過動等症狀,常是班導師眼中的麻煩人物。負責收治此病患的秀傳醫院耳鼻喉科洪嘉駿主任解釋,若成人睡眠品質不佳、缺氧時,白天可能出現精神不濟、疲累或嗜睡等反應,反觀孩童若有睡眠呼吸中止的現象,腦部神經元為保持大腦的活躍度、或尋求新鮮感,常會出現過動的情形,因此,許多小朋友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表現不佳、成績吊車尾也是十分常見。

新式微創手術 解除睡眠呼吸中止的困擾

成大醫院耳鼻喉科林政佑醫師說明,造成孩童睡眠中止的病因有很多種,若因扁桃腺及腺樣體肥大,且影響生活及生長發育,建議家長讓患者手術治療;隨著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新式「微創電漿刀」的出現,免除傳統電燒刀所造成的軟組織熱傷害,不僅手術時間短、術後疼痛感也降低,大幅增加幼童手術意願,上述男童即是順利摘除扁桃腺及腺樣體,不僅睡眠呼吸中止的症狀明顯改善,求學時的專心度大幅提升,成績從後段班躍進班上前三名,也變得活潑有朝氣。

無須擔心手術 給孩子快樂童年

洪嘉駿主任補充,扁桃腺摘除手術是一項常見的耳鼻喉科術式,家長不必過於擔心扁桃腺全摘除,會影響孩童日後免疫系統發展,只要遵循醫囑治療,都可以有效改善孩童的童年生活及學習效率;林政佑醫師也提醒,術後1-2週避免油炸及過硬、過熱的飲食,也不可過度用力或長時間說話。若發現口水摻雜鮮血或血塊時,可先含冰塊、靜臥休息,如症狀持續發生,請立即回醫院急診就醫處置,若患者有過敏症狀,術後建議搭配藥物治療。

腦中風一個月內復健效果最好

一位56歲黃姓男子,因上班時數長,加上作息不固定,又需長期應酬,某天半夜起床如廁,突然半邊無力倒臥地上,經緊急送醫後診斷為腦中風。在病情穩定後,醫師建議黃先生進行中風後的復健,從一開始肢體不協調、生活無法自理、吞嚥困難等狀態,經半年復健後可自行走路、日常生活也能自理,不僅減輕家屬及照顧者的負擔,個案也預計重返職場。

病情穩定就要復健

復健科醫師楊喻婷表示,近年來腦中風的好發族群趨於年輕化,因此讓年輕的中風患者重返職場,且預防發生二次中風是重要課題。腦中風的後遺症包括有肢體運動及感覺障礙、語言及吞嚥障礙;腦中風後若肢體不活動,時間越久,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症狀就會出現,因此當患者病情穩定時,一定要盡早開始復健治療。一般來說,一個月內開始復健,患者恢復速度最快,若超過六個月以後則恢復狀況就較差。

中風復健可分三階段

1.在生命徵象已穩定超過24小時後,就可以開始在床上做翻身及肢體關節運動,以防止關節僵硬及褥瘡的發生。

2.病發後一星期,配合復健師之安排進行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幫助患者肢體行動、日常生活等功能。

3.復健二~三個月之後,患者自理及走路功能應有良好的恢復,但如果此時停止復健的話,可能會退步,因此建議繼續做訓練,幫助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

在家也要自行練習

楊喻婷醫師建議,除了在醫院做復健,患者可依復健師之指導,在家利用紙杯練習套杯,或是以沙包訓練手部抓握等較細部的動作,都能增加手部功能的進步,並實際運用於日常生活中。腦中風復健需要長期的規劃,除了患者自身的努力,家屬和照顧者的支持與協助也是非常重要的,若能配合復健團隊積極治療,大多數患者皆能回復正常生活,甚至重返職場,減輕中風家庭造成之負擔。

三叉神經痛五年 六旬婦痛不欲生!

65歲蔡姓婦人三叉神經疼痛長達五年,最嚴重時,連吃東西、觸摸到自己就痛到喘不過氣,屢次尋醫無效讓她深覺「活著沒有希望」。求診於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林英超醫師,經手術治療後,總算能鬆口氣重拾笑容。

好發於季節交替

季節交替時好發的三叉神經痛發作起來簡直要人命!家住高雄的蔡姓婦人三叉神經痛於99年左右開始發作,一開始忍耐,愈來愈嚴重時,「左臉就像不停被幾百度的電流電個不停」,吃東西會痛,只能吸一點湯汁,自己摸到自己也彷彿有磁性,把電引過來,實在痛得受不了,持續幾年下來未能改善,讓她痛不欲生。

發作起來痛不欲生

造成三叉神經痛的原因,通常是隨年紀增長,血管受血壓撞擊,導致延長、彎曲,而靠上神經造成壓迫於是感到疼痛。特色是想痛就痛,有些人洗臉、刷牙、說話或吃個飯咀嚼等,動到就會誘發疼痛,劇烈疼痛像是用針或刀在割,讓人不勝其擾,伴隨而來的往往是憂鬱症和生活上的痛苦。

容易與牙痛混淆

三叉神經從腦幹發出,在臉的兩側各有一條,分掌各半邊臉的感覺,林英超醫師指出,三條大分支從上到下分布在前額、臉頰及下巴區塊,負責運動與感覺功能,一旦受損主要影響臉部感覺功能,通常發生在單側,不正常放電會讓人感到麻、痛、電、熱,有時跟牙痛容易混亂,診斷方式是依疼痛部位、型態及對止痛藥的反應判定,神經如果是由血管振動受刺激,用核磁共振可發現血管緊靠三叉神經造成壓迫。

血管減壓手術效果佳

林英超醫師表示,當三叉神經痛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手術治療,透過「顯微血管減壓手術」,從耳後進去,直接到三叉神經隔開血管,手術治療可有百分之八十的效果,疼痛在手術後數日內就有改善,蔡婦則是術後醒來完全不痛,至今恢復良好。

痛經應找出問題 服止痛藥不會子宮老化

女性朋友們,妳也曾有痛經的經驗嗎?長期若有嚴重的痛經,恐和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等疾病有關,不過別擔心,大部分女性月經期疼痛,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又稱為生理性痛經;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科教授王馨世指出,部分女性除了會有痛經外,也可能會伴隨噁心想吐或腹瀉等症狀。

生理性痛經不只腹痛 腹瀉、頭疼都可能發生

出現生理性痛經,主要是月經來時,子宮會分泌一種前列腺素,誘發子宮的收縮,讓經血排出,這時前列腺素有可能就會造成子宮疼痛問題;王馨世說,有時也會引起頭部血管部正常的收縮,造成頭痛症狀出現,這時就可服用具有抑制前列腺素製造的止痛藥,來減緩症狀。

停經後給予荷爾蒙刺激 仍可能懷孕

不過有許多女性都會擔心,痛經服用止痛藥會造成子宮或卵巢的老化,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觀念;王馨世說,根據醫學研究指出,子宮在停經後,因缺少女性荷爾蒙,會逐漸萎縮且停經,但若能給予荷爾蒙刺激,還是能誘發出血現象,甚至使用年輕婦女捐贈的卵子,做試管嬰兒療程,還是能讓停經後的子宮,達成懷孕的機會。

止痛藥適量即可 無法舒緩痛經應就醫

像是阿斯匹靈和非類固醇止痛藥,都是具有抑制前列腺素製造的止痛藥,其中像是含乙醯氨酚的普拿疼,雖沒有抑制前列腺素製造的功能,也同樣有止痛效果;王馨世提醒,但止痛藥還是要適量即可,若仍一直無法舒緩痛經問題,建議諮詢專業醫師的協助,才能避免傷身。

學童近視、散光 矯正視力後脫離眼鏡族

許多爸媽都知道角膜塑型片可防止學童近視加深,但一般認為近視400度以上或散光超過150度的效果就不好,不過,豐原醫院成功幫近視500度的林小弟及散光300度的林小妹成功矯正視力,他們晚上睡覺帶著塑型片,白天可以脫離眼鏡,視力清晰。

學童擺脫眼鏡族

小六的林小妹,右眼近視425散光約300,左眼近視350散光約250,媽媽擔心她視力惡化,帶林小妹到豐原醫院眼科看診,眼科主任呂姿瑢透過詳細檢查及精密鏡片試戴,幫小妹妹處方特製片,從去年暑假到現在,經過一個學期度數穩定,林小妹白天上課不用戴眼鏡,真的輕鬆多了。

另外一名小六林小弟右眼近視500、左眼近視425,曾以散瞳劑治療,但平均每年增加仍近100度,因為度數較深,且眼角膜弧度比一般人平,被其他眼科醫師判斷無法以角膜塑型片矯正視力。後來經呂姿瑢醫師以特製片矯正視力控制近視,從去年8月至今度數沒再加深,白天不用戴眼鏡,視力清晰,遠近活動自如。

若不適應散瞳劑 可考慮角膜塑型片

呂姿瑢醫師表示,一般學童近視之後,若未適當控制,每年可能增加100度以上;而超過600度就是高度近視,高度近視者眼軸會拉長,容易引發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可致失明之併發症。為防止學童近視快速加深,第一順位治療為使用散瞳劑搭配適當眼鏡,對於無法適應因散瞳劑而畏光的學童,或在散瞳劑治療下,每年仍增加超過100度的案例,則可考慮角膜塑型片控制。

角膜塑型片非消除近視 且非人人適用

角膜塑型片不能消除近視,而是透過夜間睡覺約8小時的配戴,矯整角膜弧度,讓白天可以有正常視力,更重要的是防止近視快速進展,最好的情況是度數穩定不再增加。目前角膜塑型片矯正近視的適應症為近視400度、散光150度以內,超過此度數須向學童及家長做特別說明,使其了解可能療效及風險,並取得同意後再處方配戴。

久病纏身使人絕望 親友應多關心及陪伴

臺南市因病自殺身亡或自殺未遂的案例接二連三,專業精神科醫師指出,久病不癒乃是尋短的高危險群,生病的老年人自殺率是壯年人的2倍,可見久病纏身會讓人產生絕望感。家人應適時發揮「一問、二應、三轉介」的守門人精神,促進病人心理健康,減少憾事發生。

久病老人是尋短高危險群

近日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接獲學校教師求助,表示班上學生外婆因年長又罹癌,向家屬表示無積極治療意願。未料不久之後,接到外婆燒炭尋短的噩耗。雖經醫護搶救生命無礙,唯燒炭時造成的燙傷及缺氧的後遺症,讓外婆必須面對清創、植皮的痛苦;家人則得接受外婆失智、病情加速惡化的現實。在獲知情況之後,教師加強對學生輔導。而日前知曉學生外婆已離世,教師繼續給予學生正向心理建設,希冀爾後不再有憾事發生。

不想拖累家人是自殺警訊

透露「不想拖累家人」常是自殺警訊,家人必須特別提高警覺,以免憾事發生。病人常說:「生這種病,好苦,沒有人了解?」其實,臨床經驗發現,如果能夠及時察覺及治療,這種時常隱藏在慢性病症狀中的憂鬱症,不只能改善全身不適,甚至連併發的慢性病也可改善病情。

家人應適時的支持與關懷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當長輩或家人生病,應多注意病人的情緒變化,並給予擁抱等身體接觸,尤其是若與家人有衝突,較易產生情緒困擾,如未適時紓發壓力,恐會自我傷害。家人與親友適時的支持與關懷是非常重要的,可利用簡式健康量表,即心情溫度計(BSRS-5)協助進行檢測,適時發揮「一問、二應、三轉介」的守門人精神,促進病人心理健康,減少憾事發生。倘若情緒障礙持續兩週仍無法緩減,或持續有自殺意念,親友應儘快陪伴以尋求心理衛生或精神專業人員協助,並持續關懷。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