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糖尿病不需忌口? 懂得控制份量是關鍵

一名糖尿病患者一直以為自己血糖控制良好,但某次檢驗結果,飯後血糖以及糖化血色素都超標,醫師進一步詢問才發現這名患者飲食觀念並不正確;鹿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余宜叡指出,像許多糖尿病患都以為甜的不能吃,但其實影響血糖高低主要關鍵是食物的種類和份量。

吃牛奶泡麥片加吐司 糖尿病患血糖飆

這名患者陳述當天早餐吃了一碗牛奶泡麥片,再加4片白吐司,雖都不是甜食,但牛奶泡麥片換算起來的份量是兩碗飯,加上又吃了白吐司,才導致飯後血糖飆高;余宜叡說,因此依照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檢驗結果判斷,雖都有按時服藥,但三個月以來都未能穩定控制血糖。

只要懂控制份量 糖尿病患不需忌口

醫師余宜叡進一步說明,像是餅乾或蛋糕等,若只攝取一小塊份量,並不會造成血糖太大變化,但反而像是五穀飯、糙米飯或有輔助降血脂效果的麥片等,若未控制份量,攝取一大碗,就可能會使血糖造成不穩現象,結論就是糖尿病患者其實什麼東西都可以吃,但重要是要懂得注意份量。

學習認識食物種類和計算份量,是糖尿病患者首要課題,並且懂得監測飯後血糖,有助於調整食物份量上的平衡點;余宜叡呼籲,千萬別以為有助於降血脂等食物多吃就不會影響血糖,必要時也可諮詢專業醫師,懂得控制血糖原則,就不怕血糖忽高忽低,影響健康。

小時候虛胖 長大慢性病風險提高

寶寶長的胖嘟嘟討喜又可愛,不過小心恐怕只是虛胖,若長期讓寶寶處於體內脂肪含量較高,可能會讓日後罹患慢性疾病的機率提高;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陳俊仁指出,但其實有研究證實,若能讓嬰兒攝取母乳,能幫助孩子減少三倍以上的過胖風險。

母乳含有豐富蛋白質 有助提供新生兒養分

主要是因母乳本身含有的蛋白質,能提供嬰兒肌肉和骨骼生長發育的養分,讓胺基酸組合更為均衡,幫助孩子維持標準的體脂,降低未來過重風險;陳俊仁說,人體合成所需物質的重要成分就是蛋白質,若攝取的蛋白質胺基酸組成不平衡,就可能大量分泌胰島素,導致體重增加。

從母乳攝取蛋白質 新生兒頭好壯壯

彰化基督教醫院新生兒科主任蕭建洲進一步說明,人體從生長代謝到刺激分泌生長激素等,都需要蛋白質的幫忙,越來越多研究也證實,母乳中的蛋白質因每種胺基酸的組成比例剛好,最適合嬰兒的胺基酸組成,也因此媽媽若能哺餵母乳,不但能幫助提升免疫力,更能讓嬰兒健康成長。

家長也要注意,兩歲前的嬰幼兒若體重增加快速,就會提高未來體重過重的機會,一旦體重過重,連接著包括血壓、血糖等也會跟著異常,比例還是正常體重兒童的兩倍,因此雖小時候胖胖的很可愛,但幼兒時期體格還是未來成長的關鍵,家長們不得輕忽嚴重性。

運動完單靠走路散步伸展 蘿蔔小腿找上門

許多女性以為跑步或激烈運動完收操,就慢慢走路緩和就好了,甚至走著走著就逛到餐廳去享受大餐,健身教練龔翊翔表示,這樣會讓小腿長出蘿蔔的!

伸展不只是運動前置的暖身動作,也是運動過後的主要緩和動作,緩和的步行對已緊繃的肌肉來說,強度是不夠的,無法讓它恢復彈性,長期下來更可能造成粗粗的肌纖維積聚,這時要消除就難了!所以運動結束後,一定要適度的伸展來放鬆肌群,自然能遠離蘿蔔腿。

孩子會打鼾 恐罹睡眠呼吸中止症

孩子有打鼾的問題嗎?家長若是發現孩子會打鼾,可千萬不要輕忽,應該要進一步就醫,以免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日後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高血壓、中風、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日後罹患慢性病機率大增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想要擁有健康,睡眠對於正在成長發育的孩子而言,就更是重要!根據研究指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日後罹患糖尿病、高血壓、中風、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要比一般人高;甚至於會因此而睡眠不足,進而發生車禍的比率,也比一般人高,值得家長重視。

經常張口睡覺就會導致打鼾

所以,家長千萬別忽視孩子打鼾!台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陳韻之表示,會造成打鼾的原因很多,有不少人是因為下巴太短,經常張口睡覺,就會導致打鼾,也有人是舌頭太低,舌頭太大,或是鼻塞,都會造成打鼾,以致於會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

可先至睡眠中心檢查

至於出現打鼾該看哪一科呢?陳韻之醫師指出,可以先至睡眠中心檢查是哪種原因導致打鼾,再針對打鼾原因進行治療分類,如果是輕度至中度的打鼾,可以優先使用牙套來改善,如果是重度則必須要使用呼吸器;另外,若是因為扁桃腺太大所導致的打鼾,雖然可以在手術切除後能改善打鼾的聲量,但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機率並無法降低。

感冒引起中耳炎 積極治療以免影響聽力

最近感冒病人一堆,除了流感之外,類流感也好多人,尤其是嬰幼兒感冒了,極易於引起中耳炎,家長要特別注意!小兒科醫師指出,近期因為感冒引起中耳炎的嬰幼兒有增加的現象,由於嬰幼兒還不善於表達,往往是以哭鬧呈現,家長應積極帶孩子就醫,以免影響聽力。

半數發生於五歲以下幼兒

幼兒因為感冒而感染中耳炎的機率較成人高,大約有半數是發生在小於五歲的幼兒。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張龍表示,中耳炎感染是感冒的併發症,而且若是沒有獲得妥善治療,日後恐造成慢性中耳炎。

必須接受抗生素治療

張龍醫師指出,中耳炎必須接受抗生素治療,大約要七至十天的療程,但是也有的幼兒症狀比較嚴重,必須要等耳朵檢查都完全正常後,才可以停藥。否則極易因為沒有治療好,而有長期中耳積水,不但會有聽力下降問題,甚至還會影響學習。

施打疫苗加強防護

由於急性中耳炎常常是感冒的併發症,一般會在三週內發生感染,常見幼兒是因感染到肺炎鏈球菌,經過耳咽管進入中耳;因此,家長除了應帶孩子施打流感疫苗之外,也應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做好防護措施。

管好你的手 揉眼也會中流感

不只手摸口鼻可能感染流感,揉眼睛也可能造成病毒入侵!醫師指出,戴口罩、勤洗手絕對是有效防範流感的不二法門,口罩約可阻絕六、七成的病菌,達到一線防護;另外,更積極的施打流感疫苗,除了可預防感染,甚至對減緩感染症狀,都有一定效果,不僅是老年人或孩童,也是每位民眾的基本防護。

流感急重症居高不下

開業醫小兒科診所院長劉適豪醫師指出,流感病毒或是造成感冒的病菌可藉由病人的飛沫或觸碰沾染到桌椅、門把各處,並且在30分鐘內都有傳染力,若是摸到後再觸碰口鼻眼睛等黏膜位置,就有可能被感染。五年前也曾流感大流行,隔年流感疫苗施打率明顯提升,但隨著疫情趨緩後,去年流感疫苗全民施打率卻不到兩成,讓今年流感再次失控即是因為民眾輕忽其危險,並且目前流感急重症病人數仍居高不下,民眾不可不慎!

由於黏膜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雖然流感有些非典型症狀,如肌肉痠痛、腹瀉、肚子痛等,在感染初期易混淆病症,但典型症狀如發高燒、鼻塞或喉嚨痛等,即需密切觀察病情是否有進展;臨床上約有50%感冒或流感病人,初期徵兆會出現喉嚨痛、卡卡癢癢等狀況。劉適豪醫師指出,咽喉發炎有85%是由病毒引起,但由於病毒侵犯口腔黏膜後,原本口腔內可和平共存的細菌,因為黏膜被破壞,反而變成侵犯型的細菌。

引發合併症恐致死

流感之所以可怕即因為後續細菌感染所引發的合併症,如肺炎、心肌炎等,易惡化為敗血症,甚至可能致死。因此,劉適豪醫師建議,在喉嚨痛與卡卡癢癢病徵出現的24小時內,可使用口腔殺菌的方式,例如使用含碘成分的喉嚨噴劑或漱口水,這與耳鼻喉科專科醫師診間使用的成分相同,透過口腔清潔抑制病毒或細菌,讓病菌不再產生侵犯力,不沾黏在黏膜上,以期能降低細菌和病毒的危險性。含碘喉噴使用方便,建議可進一步諮詢醫師或藥局藥師。

目前流感疫情延燒,診間常有家長詢問A型流感或B型流感可如何預防,或降低家中反覆交叉傳染的危害,劉適豪醫師提醒,流感盛行期,應多喝水、正常作息,增強自體免疫力是基本功;另外,可透過戴口罩、勤洗手、打疫苗提升防護能力,若是有喉嚨痛癢症狀,可以使用含碘喉噴做居家護理,並應盡快就醫,切莫輕忽。

乙型鏈球菌入侵 新生兒腦膜炎死亡率高

新手媽咪看過來!當發現小嬰兒出現發燒、拒食、活動力減退、煩躁不安、昏睡,甚至呼吸困難、腹瀉、腹脹、抽筋、頸部僵硬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有可能是乙型鏈球菌入侵,造成新生兒腦膜炎,由於死亡率高達三成,要特別小心。

好發於早產兒和男嬰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最近收治了三例乙型鏈球菌引起新生兒腦膜炎病例,其中兩例甚至發生在出生一個月之後;這三名新生兒有兩例痙攣昏迷,一例併發水腦,所幸搶救得宜,均轉危為安。該院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指出,新生兒腦膜炎好發於早產兒、男嬰,以及母親在懷孕或生產過程中發生感染者。大約有近四成孕婦產道會出現乙型鏈球菌,其中有五成會移行到新生兒身上,使得1%~2%的小寶寶感染。而且新生兒腦膜炎死亡率高達三成,即使存活,也有五成嬰兒會留下神經性後遺症,像是眼盲、耳聾,甚至智障或腦性麻痺,嚴重性不容忽視。

早期診斷、及早治療 至為重要

新生兒腦膜炎症狀包括發燒、拒食、活動力減退、煩躁不安、昏睡,有的甚至會呼吸困難、腹瀉、腹脹、抽筋、頸部僵硬。林鴻志主任指出,最近連續接獲六例新生兒腦膜炎,除了三例是乙型鏈球菌引起,另兩例屬病毒性,還有一例是大腸桿菌。由於細菌性、病毒性、肺結核性、疱疹病毒性等腦膜炎的治療方式大不相同,未經腰椎穿刺與腦脊髓液的檢查培養,根本無從分辨起,因此新生兒腦膜炎的早期診斷至為重要。而且小嬰兒不會表達身體不適,再加上六個月以下症狀比較模糊;因此,新生兒照顧者的觀察與警覺性就變得非常重要。

下一胎再次感染機會高 孕婦產前應篩檢

因此,林鴻志主任提醒,若新手媽媽在懷孕末期曾有發燒、尿道感染、早期破水,甚至前一胎即有乙型鏈球菌感染紀錄,下一胎感染機會比一般嬰兒高出二到十倍之多,要提高警覺;另外,台灣多數醫院都可提供孕婦進行產道篩檢,而且使用預防性抗生素,將有助於早發性乙型鏈球菌感染機率降低近九成。

凡事要求完美 強迫症好發於青少年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很多人總是會要求完美,一旦不如己意,就會心生怨憤;尤其是青少年階段,有不少人是因為具有凡事追求完美的個性,進而導致罹患強迫症,不但苦了自己,也苦了家人!

不斷洗手洗到破皮

臨床上,強迫症行為中會有不斷洗手的情形,洗到手都破皮,也要求家人要經常洗手,甚至會要求家人回家之後,得換下所有的衣物;還有人讀書會堅持要讀幾次才吉利,因而不斷的重覆讀書,讀到三更半夜,進而影響睡眠。

初次發作多在青少年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表示,從發病年齡及盛行率來看,強迫症初次發作多在青少年階段,而會罹患強迫症,包含了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患者通常都會有要求完美的個性。

學業壓力大+獨立性不夠

就是因為有著那麼要求完美的個性,以致會一直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陳質采主任指出,想要追求完美,往往就會承受很大的壓力,尤其是青少年階段,學業壓力,再加上獨立性不夠,因此會在此過程中累積很多情緒。

身心不穩定恐有自傷行為

陳質采主任進一步指出,強迫症病人會在思考上充滿焦慮,也就會經常情緒不穩,並會在行為上不斷的要求,往往會因此而特別敏感以及憤怒,也就會在生理上出現不穩定,並進而可能會有自傷行為。

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

所以,強迫症除了藥物治療之外,認知行為治療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陳質采主任建議,要維持健康的身心狀態,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父母對於子女要多認同,使子女有自信心,不要以別人來判定,而應該是要如何看待自己。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