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過年掃除太勤奮 疲勞過度恐致媽媽手

年前大掃除是台灣人的習慣,常讓婆婆媽媽們賣力掃除之餘,因為做家事時用力或姿勢不當,造成肌肉、骨骼傷害。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復健科李俊瑩醫師表示,有患者因為大掃除後罹患大拇指肌腱腱鞘發炎腫脹,導致右手腕疼痛不已,痛到無法擰毛巾,甚至連她最愛的麻將都不能打了。 李俊瑩醫師說明,大拇指肌腱腱鞘發炎腫脹就是俗稱的「媽媽手」,許多患者因為長時間重覆性的拇指及腕部動作後,導致過度剪力及摩擦產生傷害,造成大拇指背側肌腱本身或周邊腱鞘發炎,症狀表現為大拇指根部靠近手腕處疼痛、無法使力,有時伴隨輕微腫脹,使用大拇指抓握東西時更是特別疼痛。 過年掃除好賣力 媽媽手上身怎麼辦? 李俊瑩醫師表示,患者就是因為過年期間大掃除,姿勢不當或是用力過猛,導致腕部受傷,釀成大拇指肌腱腱鞘發炎腫脹。醫師提醒,若發現自己有相關症狀發生,就必須停止任何會引起疼痛的動作,同時可以先自行冰敷,每六小時一次,每次十五分鐘,如果症狀持續或疼痛嚴重,患者可以優先選擇保守治療,如服用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物,輔以物理治療(冰敷及電療),同時運用貼紮舒緩症狀,夜間睡眠時,再以腕部副木強迫肌腱休息,通常約一到兩週即可康復。 保守治療沒成效 試試看類固醇療法 如果保守性療程效果不顯著,則可以考慮注射類固醇,類固醇可以抑制發炎反應和調節身體免疫系統,治療急性發炎效果顯著,也不會有明顯副作用。李俊瑩醫師補充,過去有病患就診一週後,回診時反應患部疼痛,不過選擇注射類固醇兩、三天後便明顯好轉,日常生活動作都沒有問題,順利康復。 增生療法好熱門 保護動作完整才重要 李俊瑩醫師也指出,如果類固醇治療仍不見效,則可以考慮採用近來熱門的「增生療法」或「體外震波治療」。醫師解釋,由醫師控制下於患部造成微小的創傷,進而引起輕微發炎,重新啟動修復機制,並注射增生劑(如葡萄糖水)引起輕微發炎,或運用震波產生微小創傷,刺激身體啟動原有修補反應,產生新的膠原蛋白,強化肌腱韌帶,進而能修復傷口。李俊瑩醫師強調,減少長時間過度使用手部動作,或是使用護腕避免手部肌腱過度收縮,維持正確姿勢才是治本之道。

糖尿病=消渴症 中醫治療原則要健脾胃

依據中醫理論,糖尿病被稱之為消渴症,和西醫所謂的糖尿病有三多不謀而合,也就是經常會吃多喝多與尿多;中醫師則是強調,中醫治療糖尿病最大的原則,就是要健脾胃,而且會以滋陰用藥來穩定血糖。

成年人有150萬名糖友 台灣糖尿病人為數眾多,根據衛福部統計,2013年國人因糖尿病死亡人數達9438人,20歲以上成年人中就有150萬名糖尿病患,且每年新增2萬5000名糖尿病患,一年用於治療糖尿病的健保醫療費用高達162億元。

吸收功能好能使血糖降低

中醫師劉益伸表示,依中醫理論,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針對糖尿病的治療,雖然各有不同,但是最大的治療原則是要健脾胃,因為脾胃好,能使吸收功能好,也才能使血糖降低,進而不會造成器官受到血糖的傷害。他解釋,糖尿病是因為血液中的血糖太高,西醫使用降血糖藥物,但是原來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就好像高血壓,只是吃降血壓藥物,但是本質上因為血氧不足導致的血壓上升卻沒有處理。

中藥材製成茶飲入菜都有療效

所以,劉益伸醫師建議,糖友可採用中藥治療,其中很常用的中藥包括黃耆、山藥、茯苓、枸杞、白朮、麥門冬與天門冬等;糖友平常也可以將這些中藥材製成茶飲,或是入菜做為食療方,都很有療效。此外,中醫針灸治療糖尿病常用的穴位曲池、足三里、合谷、三陰交與陰陵泉等,也都可在平常加以按摩來改善病況。

病態性肥胖 減重手術幫助瘦身

隨著飲食逐漸西化,肥胖問題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文明病,雖肥胖不是疾病,但嚴重恐會影響身體健康,臨床上就有病態性肥胖患者,接受減重手術;桃園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劉耿豪指出,減重手術不但能幫助降低體重,也能有效改善三高問題,又以改善第二型糖尿病的控制更有效果。

體重超標 小心三高跟著來

臨床上,1名51歲男性,身高不高但體重卻高達91公斤,BMI值達37kg/m2,除了體重問題,更有三高和脂肪肝的嚴重程度,雖曾參加減重班成功減重10公斤,但離開減重班後體重又悄悄回來;劉耿豪說,當時經由醫師建議下,接受腹腔鏡胃袖狀切除手術,順利切除他80%的胃,術後第三天就順利出院,加上配合運動習慣,減重成效佳。

減肥手術技術成熟 術後副作用少

外科主任劉耿豪進一步說明,這名患者在術後滿一年已順利減重至60公斤,且還參加了半馬挑戰自己,順利完賽,也為自己留下紀念,其實減重手術不但能有效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術後患者飲食正常後,也未有任何嘔吐等副作用出現,療效顯卓。

雖減重手術已為普遍,但術前仍須和醫師詳加溝通且評估,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症狀給予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避免傷身;劉耿豪呼籲,遠離肥胖最好方式,還是少吃多動,從改變飲食著手,配合運動習慣,才能瘦得更健康。

長期不孕 原來是卵巢功能衰退導致

39歲的陳女士(化名)自覺身體健康無其他不適,但就是久久無法懷孕。經過婦產科生殖醫學中心檢查,發現「卵子庫存量」指數過低只剩0.5(正常值在2以上),婦產科醫師告知其卵巢功能嚴重衰退,且陳女士年齡較大,建議試管嬰兒療程,轉而求助中醫,原來是肝腎衰弱且精血不足的體質,因此造成不孕。

補肝血養腎精 好孕自然到

因肝貯藏血且腎貯藏精,和生育有關聯,因此治療上,中醫師採以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山茱萸、炙甘草、菟絲子、枸杞子、覆盆子等中藥材,針對補肝血和養腎精為主;開業中醫診所院長林襄穎指出,經過三個月努力後,婦女順利的自然懷孕成功。

AMH指數過低 顯示卵子庫存量低

院長林襄穎進一步說明,要確定卵子庫存量,主要是偵測血清的抗穆勒氏管激素,稱為AMH指數,臨床上,有許多30出頭的患者,卵巢已呈現初老狀態,AMH指數竟連1都不到,甚至部分患者AMH指數更低,還可能面臨隨時停經風險,大幅降低懷孕機率。

其實不只年齡會導致卵子庫存量越來越少,平時生活習慣也恐是一大影響因素;林襄穎提醒,以傳統中醫而言,卵子庫存量過低和肝、脾、腎、陰陽、氣血失調等都有關聯,想解決不孕困擾,最好的方式還是盡早就醫檢查,針對不同體質給予適合調理方式,自然就能迎接好孕到。

參賽馬拉松不逞強 記得補充水份及電解質

近年來,跑步成為許多民眾鍛鍊身體的愛好,而且每次舉辦馬拉松比賽,就有不少人報名參賽。日前發生兩起馬拉松比賽意外事件,其中一人當場猝死,另一人則是發生休克,經由急救後挽回一命;專家提醒,參加馬拉松賽跑,千萬不要逞強,而且在參賽中要記得補充水份及電解質。

研究:參加馬拉松18萬人中有1人死於心臟病

民眾對於參加馬拉松比賽,一定要注意其危險性!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教授衛沛文指出,根據國外一項2012年的研究統計,大約每一百萬人參加馬拉松比賽,就會有5、6人因心臟病死亡;也就是說,參加馬拉松比賽的每18萬人中,就會有一人死於心臟病。

有可能是因為PM2.5惹禍?

由於此次馬拉松比賽時,空氣污染相當嚴重,是否有可能是因為PM2.5惹禍?衛沛文教授認為,不完全是空氣污染,天氣冷以及參賽者本身健康狀況也有可能,雖然空氣污染增加肺泡發炎引起心臟病機率,但是運動可增加免疫功能,可以使呼吸增加,加速大量排出污染的空氣。

天氣冷會使血液濃度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天氣冷是一項重要危險因子;衛沛文教授表示,天氣冷會使血液濃度增加,心臟負擔也會跟著增加,而且冬天排汗不多,再加上很快就吹乾,容易讓人忽略補充水份以及電解質,如果再加上睡眠不足或是有感冒,都有可能影響健康狀態,增加參加馬拉松比賽的風險。

充分準備量力而為

運動是為了健康,參加馬拉松比賽很好,但也要有充分的準備以及量力而為;衛沛文教授並強調,不要以為之前有參加過半馬,就急著去跑全馬,要跑全馬之前,一定要有訓練,慢慢增加公里數,因為每跑一步都很辛苦,心臟都有可能負擔不了,因為有些血栓會遇到激烈的跑步而爆掉,進而造成動脈塞住,心臟病發作。

天冷常穿發熱衣 太悶恐長毛囊炎

最近天氣多寒冷,許多人都會穿上發熱衣來抗寒,寒流來襲時,更是有人會穿上好幾件發熱衣,以及發熱褲,深怕一不小心就冷到了,導致感冒上身;然而,如果長時間穿著發熱衣與發熱褲,也有可能會因為悶熱,而使皮膚長出毛囊炎。

穿上好幾件發熱衣來抗寒大有人在

最近幾年,發熱衣大賣,主要還在於天氣冷得很誇張,一波波的冷氣團入侵,不只是發熱衣,就連發熱褲也是賣得嚇嚇叫,尤其是前陣子,台北都下雪了,有人甚至會穿上好幾件發熱衣來抗寒;然而,經常穿著發熱衣有可能引發皮膚不適,皮膚科醫師就發現,最近因為穿發熱衣導致皮膚起疹子求診的病人有增加現象。

室內室外溫差大恐會汗流浹背

每天出門就穿上發熱衣,室外是能禦寒,室內因為有空調,氣溫不低,長時間穿著發熱衣可就會有些熱;此外,台北捷運內也很悶熱,再加上人擠人,坐一趟下來恐會汗流浹背。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張雅菁表示,門診中,因為經常穿著發熱衣導致皮膚出疹子的民眾越來越多,有人是長出汗疹,也有人是因為毛囊被塞住而出現毛囊炎。

流汗後無法排汗皮膚易出狀況

張雅菁醫師表示,發熱衣穿太久導致身體太悶熱,會使得皮膚無法透氣,流汗後無法排汗,就會容易出現汗疹,病況輕微者可以使用痱子膏來改善,若是病況嚴重者,致使出現細菌感染造成毛囊炎,就必須要進一步使用類固醇治療。

口腔癌前病變 光動力療法可根治

台灣嚼檳榔人口超過130萬人,容易罹患口腔癌,台大研究發現,利用光動力療法治療口腔紅白斑、口腔疣狀等癌前病變,平均三至四次就能達到良好反應,讓病灶完全消失。

早期口腔病變患者,僅能接受開刀治療切除患處,不僅有手術風險,更有產生二次傷口惡化的可能。

臺大醫院牙科部江俊斌醫師也提醒,光動力療法適合2cm以下的病徵,如果組織已癌化病變,治療效果就不佳,如果民眾口腔有潰瘍達一個月以上仍未康復,就應提高警覺迅速就醫,防止惡化。

嚼食檳榔有害健康!

乳癌治療新選擇 手術放療一天搞定

43歲林小姐年前發現左乳房有摸到米粒大小硬塊且有疼痛感,確診後發現罹患的是早期乳癌,不需做全乳房切除,原先建議她做乳房保留手術及術後一個月加做全乳房放射治療,但是療程需要持續6-8週,林小姐除了上班外,還需要照顧小孩及行動不便的家人,對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及不便,且擔心傳統放射治療會影響乳房外觀。

乳房術中放射治療 早期乳癌患者新選擇

收治個案的新光醫院乳房中心主任鄭翠芬醫師評估林小姐的狀況及需求後,建議她做「乳房術中放射治療」,是早期乳癌病患的治療的一種新選擇,治療方式是在手術將腫瘤移除後,在腫瘤空腔放置一顆放射治療球,進行8~10分鐘的照射,取出治療球,縫合傷口,一次同時完成手術及放射治療。

林小姐接受乳房保留手術,並在手術中接受一次8分鐘的放射治療。她表示術後傷口小,體力沒有影響,乳房皮膚也保持美觀,手術後三天即可出院,恢復一如往常的生活。

傳統療法療程長可能有併發症

鄭翠芬醫師表示,早期乳癌病患有些病患適合乳房保留手術,但保留手術後需要做35次放射治療,對於現今時下婦女的忙碌,連續35天往來醫院的治療對病患生活影響及衝擊不小,且傳統全乳房照射可能會造成病患乳房顏色變深,或產生日後放射後纖維化等皮膚的併發症,讓有些愛美的女性為之卻步。

手術放療一天完成 減少生活衝擊

國外大型臨床研究顯示,一次性的乳房術中放射治療的效果相當於傳統術後35次的全乳照射,加上術後皮膚美觀效果更佳,且因為術中是做局部照射,可以減少周圍健康組織,如:心臟、肺臟及肋骨等受到輻射的傷害。鄭翠芬醫師建議,一次性乳房術中放射治療適用於年紀大於40歲,腫瘤小於3公分的早期乳癌病患,手術及放射治療當天一次完成,大幅減少因治療而造成生活上的衝擊。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