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類癌=神經內分泌腺瘤 好發於腸胃道

一名四十多歲壯男,日前接受健康檢查時,在直腸處發現一顆一公分左右的小腫瘤,經由進一步確認為一顆良性神經內分泌腺瘤。神經內分泌腺瘤又稱為類癌,小顆時是良性,一旦變大顆時,就會轉變為惡性;通常醫師都會建議及早切除為宜。

長在小腸會出現類癌症候群

署立雙和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李宜霖表示,神經內分泌腺瘤很常見,而且最會生長在直腸與胃這兩處,且往往沒有症狀;大腸與小腸也會有神經內分泌腺瘤,而生長在小腸的則會有所謂類癌症候群,所出現的症狀包括有臉紅、心跳加快以及肚子痛等。

常在健康檢查時被發現

通常神經內分泌腺瘤多是因為在健康檢查時被發現;李宜霖醫師指出,這位四十多歲男子即是在做大腸鏡篩檢時,被發現到有一顆一公分左右的淡黃色腫瘤,長在直腸黏膜下層,確認為神經內分泌腺瘤,於是建議及早做切除,以免轉為惡性。

其他器官也會生長

臨床並顯示,發生在小腸的神經內分泌腺瘤的惡性度較大,且可能會轉移到肺臟、肝臟與骨骼,並合併出現類癌症候群者的預後較不佳,一旦侵犯心臟,易併發心臟衰竭而死亡。李宜霖醫師說,神經內分泌腺瘤會分泌一些物質,雖然好發於腸胃道,但是其他器官例如肺臟也會生長,由於尚不知道神經內分泌腺瘤致病原因,所以也沒有方法可以預防。

以服藥作為預防 愛滋治療新趨勢

斯文的外表下帶有幾分靦腆,身為台灣露德協會「同儕員」的光哥,由於長期看見病友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10幾年來,對於接受藥物治療始終存有疑慮。

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洪健清表示,2015年4月起美國首先更新愛滋治療指引,只要確診都應該治療,不僅能有效降低96%傳染率,感染初期,利用藥物更可有效抑制患者的病毒量,重點是,新型三合一複方藥已經大幅減少副作用與服用次數。

以服藥作為預防,感染者可維持多年不發病,讓傳染風險降到最低,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重新為自己創造新的未來。

正確使用驗孕產品 迎接好孕到

許多夫妻會期待有愛的結晶的到來,這時都會選擇購買相關驗孕產品檢測,但市面上產品很多,包括驗孕棒、驗孕卡、驗孕試紙等,但其實作用原理都是相同的;藥師顏群芳指出,驗孕的最佳時間點就是約在排卵後第8至9天,千萬要避開性行為之後太早檢驗,結果恐會不準確。

激素分佈血液尿液 透過驗孕產品有效檢測

當精子和卵子受精後,形成受精卵,就會開始分裂成長並著床在子宮腔,一旦著床成功,胎盤就會分泌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它能子宮內膜增厚,幫助胎兒生長;顏群芳說,激素會分布在孕婦的血液及尿液當中,這時就能利用驗孕產品檢測女性尿液是否有激素存在,確定是否懷孕。

驗孕關鍵點 早上起床第一泡尿最準

藥師顏群芳進一步說明,採集尿液時,要以早上起床的第一泡尿液來檢測,因為激素含量高也最濃縮,若使用驗孕試紙,浸泡的尿液勿超過Max那條標誌線,避免影響判讀結果,應放置5分鐘後在觀察質控區(C)和反應區(T),若C和T都沒出現兩條紅線,就代表已經懷孕,若T呈現無色,則代表未懷孕,要注意C沒顯示出現紅線時,這時T不管是否有顯示紅線,都代表檢測是無效反應。

另外,當尿液檢體太稀或性行為後太早檢驗,就會出現偽陰性,但若為罹患卵巢腫瘤的患者,則可能呈現偽陽性,必須特別注意;顏群芳藥師提醒,不同廠牌的驗孕產品檢測條件都不同,應參考包裝指示正確使用較洽當,一旦確認懷孕,建議應盡快到醫院接受檢查,才能確保胎兒健康。

子宮肌瘤何時切除? 醫:有症狀就要治療

根據統計,國內婦女三十歲左右就有將近三分之一有子宮肌瘤,四十歲就高達二分之一有子宮肌瘤,到底子宮肌瘤何時應該要切除,成為婦女經常詢問的問題;婦產科醫師建議,只要發現子宮肌瘤有不適症狀,就應該及早治療。

子宮肌瘤生長位置大有關係

婦女有子宮肌瘤的情形非常高,致使女性朋友經常會為此而煩惱,不知該拿子宮肌瘤怎麼辦才好?北醫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表示,子宮肌瘤是否要做治療,得要看是否有症狀,而且和子宮肌瘤生長的位置有很大關係。

沒有症狀只須定期追蹤

劉偉民主任指出,有的婦女子宮肌瘤長的很大,有人會有2、 30公分,甚至也有人長到60公分的子宮肌瘤,由於沒有症狀,也就沒有進一步治療,只須定期追蹤;也有人只是2、3公分,但是流血很多,而且血色素低於5,如果是這種情形,即使子宮肌瘤不大,也必須要儘快手術切除。

出現不適就要治療

劉偉民主任表示,疼痛、出血、壓迫、頻尿或是大小便失禁等症狀,都有可能是因為子宮肌瘤所導致,而且子宮肌瘤也有可能會轉變為惡性;所以,對於有子宮肌瘤的婦女,一定要每半年就必須追蹤,而當有出現不適症狀,就要進一步做治療。

小兒嘔吐不止 竟是疝氣造成

近來天氣寒冷,小兒腸胃炎的病患也大幅增加,來到門診的小朋友通常有嘔吐與腹瀉的症狀,然而,並非所有嘔吐的病患都是腸胃炎所導致,甚至是由疝氣造成。 嬰兒嘔吐 診斷竟然是疝氣 一位七個月大的小男嬰由媽媽帶來門診求治,媽媽說寶寶前一天晚上開始有嘔吐的狀況,排便的情況跟平常一樣,到了早上嘔吐狀況雖較緩和,但因為寶寶不喝奶,所以帶他來門診就醫。 收治個案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新生兒科主任周安國醫師診治後,才發現寶寶右側的腹股溝附近腫大。才知道原來男嬰之前就有疝氣的狀況,未曾接受手術治療;過去腫大的地方都會自己消退,可是這次腫大後沒有任何消退的跡象,經診斷為嵌頓型疝氣,但因無法徒手復位,故馬上轉至外科急診開刀治療。 治療以徒手及手術治療為主 新生兒發生腹股溝疝氣的機率大約是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早產兒的比例會高到百分之十。所謂的「疝氣」就是在胚胎時期發育的過程,小男生的睪丸原本位於腹腔,之後會慢慢下降至陰囊當中,但是如果下降的路徑關閉不全,形成鞘狀突未完全封閉,就會造成疝氣囊。倘若鞘狀突開口越來越大至一定程度後,腹腔內的腸子便會滑入疝氣囊。小女生則與子宮圓韌帶的發展有關,除了腸子之外,卵巢也可能會掉入疝氣囊內造成疝氣,臨床上的治療以徒手將腸子推回腹腔裡面或是手術治療為主。 周安國主任提醒,一旦寶寶被診斷有腹股溝疝氣情況,應該要及早治療。如果寶寶有持續嘔吐的情況,也要小心是不是已經發生了嵌頓型疝氣。

爸媽看過來! 醫師妙招輕鬆收孩子心

春節年假過後,陸續開工,大人們會有「放假症候群」,正值學齡的孩童有同樣困擾,讓爸媽傷透腦筋。家中的小寶貝們開始出現賴床、忘東忘西、生活鬆散、不想寫功課、不想上學等現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邱顯智主任表示,父母不用太過擔心,只要經過一到兩星期的調整,孩子就可以回到原有的軌道。 年假放得太輕鬆 心態調整要斟酌 農曆新年,大小朋友都沉溺在歡快的過節氣氛裡,讓小朋友難以迅速上緊發條。邱顯智主任表示,只要能掌握好幾項原則,循序漸進、寬嚴並用,協助學童重新規劃生活作息、健康飲食、休閒活動及自主學習,一定可以較快幫助學童在很短時間內收心。 邱顯智主任建議家長,可以用收假後的一、兩個禮拜,讓家中的孩子重新習慣平日生活作息,家長切勿心急的想要把發條鎖緊,以免「吃緊弄破碗」造成反效果。邱顯智主任表示,家長可以先設立一些簡單的目標,像是作息時間的調整、三餐飲食的控制,讓孩子們透過每日的小改變,重返生活常軌。同時,也可以多選擇健康有益的食物,以少甜、少油、少炸為重點,改變假期過量的飲食。 討論溝通助收心 情況嚴重可求醫 此外,家長們也能夠與孩子一同討論收心的方法,讓雙方在良好的討論下,得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這也能夠讓孩子更有動力收心,同時輔以家長的監督,更能達到更好的效益。邱顯智主任也指出:「一般而言,經過一到兩星期的調整,都可以回到原有的軌道。」 邱顯智主任強調,如果超過了兩週,孩童卻沒有恢復的話,那就值得家長和老師注意,建議先請教老師,孩子是否因新的學期而有困擾,針對這些困擾提供支持和協助。如果沒有改善,或是孩童也說不出理由的話,那就建議尋求專業人員進一步的評估與諮詢。

測血糖突然飆高 竟是血糖機惹禍

1名30多歲女性沒有糖尿病史,但近日來使用許久沒使用的血糖機檢測,飯後血糖竟然高達407mg/dl,且隔天後測試空腹血糖竟也高達248mg/dl,讓她好幾天擔心到無法好好進食,就醫檢查後,經醫師指示抽血檢測確認,且將血糖機重新校正並用新的試紙檢測,最後結果確定血糖正常。

血糖機多年未用 小心出差錯

誤判的原因恐是因血糖機多年未使用造成的誤差,或是試紙保存不當等因素造成的誤判;糖尿病衛教師林俐岑指出,因此使用血糖機檢測時必須多留心注意,才不會造成誤差。

試紙是否受潮 影響測量血糖品質

糖尿病衛教師林俐岑進一步說明,像是久未使用的血糖機切記一定要校正後再使用,且應須確認是否有電力不足問題,另外整盒裝試紙,應確保沒有受潮或是受到汙染,否則都有可能影響血糖值檢測,尤其儘管單片包裝的試紙有防潮包裝,但仍需注意保存期限。

平時若測量到出現異常血糖時,也不必驚慌,應檢查血糖機和試紙使用上是否正確,確保血糖的誤差;林俐岑提醒,正確的使用血糖機,隨時檢測自己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範圍內,避免危害健康。

多做善事 有助於舒壓

你知道幫助別人,不但能做好事,還能幫助自己舒緩壓力,帶來喜悅嗎?國外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助人過程中能夠有效創造雙贏,還能提升個人幸福感受。臨床心理師柯俊銘指出,只要能力範圍許可,伸出援手,不但能救人一命,也能讓自己心情更愉悅。

國外研究顯示 行為影響心理健康

根據國外臨床心理科學期刊的報告,在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家艾蜜莉.安思爾博士主持的計畫中,找來77位介於18至44歲的民眾,進行14天的追蹤調查,以探討助人行為對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為主,進行研究;柯俊銘心理師說,研究過程,志願者每晚都會接到電話,回報當天面對到的任何壓力事件,並且自評嚴重程度。

常幫助人 較多正面情緒

臨床心理師柯俊銘進一步說明,每個志願者也要回報曾經做過的好事情,像是幫人開門、按電梯甚至詢問周遭的人是否需要幫助等小事情皆可,透過填寫和心理健康有關的量表,幫助了解正負向情緒的情況,統計結果發現常常幫助人的志願者,具有較多的正向情緒,且較容易滿足,即使處於高壓下,也較少有憂鬱、憤怒等負面情緒。

不過研究也發現,壓力大時,人會可望獲得外界的支持,若這時願意去幫助他人,可以稍微緩解壓力帶來的傷害,這樣方式或許有助於未來治療憂鬱症的治療方式;柯俊銘提醒,助人行為的確能為心理健康帶來明顯的正面力量,因此平時不妨多做點善事,幫助大眾,也能讓自己更幸福。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