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開「心」! 微創手術免開胸

傳統心臟瓣膜手術是經由體外循環與胸骨切開手術來進行,科技進步發展出經導管的主動脈瓣置換微創手術,大幅降低開心手術的風險;奇美醫學中心去年底成立了「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簡稱TAVI)」」團隊,且已成功完成四個案例。

主動脈瓣狹窄 心衰竭隨之而來

主動脈瓣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在左心室收縮的時候,必須完全張開,讓血流順利從左心室輸出到主動脈,將富含氧氣的血液送往全身。主動脈瓣可能因為先天或後天的原因無法順利張開,變成一個狹窄的開口,這就是「主動脈瓣狹窄」。

面對狹窄的主動脈瓣,左心室需要非常用力才能順利把血液推過主動脈瓣,在疾病初期病人多數沒有症狀,但隨著主動脈瓣愈來愈狹窄,左心室會愈來愈肥厚、甚至衰竭,病人也會因此產生心絞痛、暈厥,甚至喘、水腫等心衰竭症狀。

傳統外科開胸骨治療 病人接受度低

對於主動脈瓣狹窄最有效的治療是以外科方式將主動脈瓣置換,傳統的開刀方式必須鋸開胸骨,且手術時間長,常常許多老年病人不願意、或開刀醫師覺得病人年紀大風險高不適合開刀,最後許多病人只能在承受著心絞痛、心衰竭的種種不適中渡過餘生。

因此,病人從產生症狀開始,病人的存活率會開始明顯下降,從開始心絞痛到死亡平均約5年,從開始暈厥到死亡平均約3年,從開始心衰竭症狀到死亡平均約2年;半數以上的主動脈瓣狹窄是因為年齡增長而導致瓣膜鈣化所形成,在8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盛行率約4%。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 傷口小恢復快且治癒佳

奇美醫學中心院長邱仲慶表示,現今出現的新型治療是「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簡稱TAVI)」。TAVI乃是經由導管方式將瓣膜支架置入主動脈瓣部位,將原先有病變的瓣膜向外撐開,讓植入的瓣膜取代原有瓣膜而恢復正常運作。這樣的手術方式傷口小、病人術後恢復快,在世界各地有愈來愈多病人接受TAVI治療,特別造福許多原本因為風險過高而無法接受傳統開刀治療的病人。

不平凡「白」衣天使 靠熱情挺過來的護理路

做對的事情是應該的,但是堅持做對的事情,需要很大的毅力與熱情!花蓮慈院手術室服務的護理師尤麗菁,已經從事護理工作二十四年,在重症加護病房服務後,轉戰慈濟手術室護理團隊一待就是十八個年頭。尤麗菁笑著說,當初真的只是被花蓮的好風景所吸引的,沒想到花蓮的土這麼黏,讓她一待就是十八年。

每天面對各種突發狀況 病人回饋是堅持的動力

目前擔任手術室骨科小組長的尤麗菁,在手術過程中,需要核對病患資料、協助醫師傳遞器械,還有應付各種突發狀況。一切動作的完成,完全不需要任何的口令,遇到各種臨床狀況,專業的她就彷彿程式自動控制般,迅速而切實地完成所有工作。

面對手術室高壓的工作環境,難免遇到挫折,但病人的回饋是尤麗菁堅持的動力。尤麗菁說,曾經有位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脊椎彎曲程度仍日漸嚴重,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平躺著,抬頭看天空。終於在數次手術後,聽到病人說,「他現在可以平躺了,可以看的到天花板了。」那種感覺真的很棒!

看盡生離死別 發願扮演「器官保存」推手

整天進出手術室,看盡生離死別,讓尤麗菁對人生有了全新體悟,更加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緣份。現在尤麗菁除了每天協助手術護理工作外,她也接手協助花蓮慈院成立人體器官保存庫管理業務,在生命交會之間,扮演「推手」角色。

人體器官保存庫主要是將器官捐贈者或是手術過程中,殘餘但仍有使用價值的組織,諸如骨骼、羊膜等,經過適當處理後進行保存;當有重建需求的病人需要這些組織時,便可取出使用。而尤麗菁的工作就是在取得組織後,會做捐贈者合適性篩檢,同時進行細菌培養檢測,並進行無菌包裝程序,之後將骨骼組織存入醫院細胞培養處理中心保存庫的超低溫冷凍櫃中,讓器官移植品質更有保障。

平淡中用心奉獻 讓護理工作更顯大愛

尤麗菁說,器捐是無私的奉獻,是「大愛」的表現,而人體器官保存庫是集捐贈者所有的大愛,讓捐贈者安心、更保證受贈者安全,所以每個環節都不能馬虎。

面對工作很嚴謹,教學上也很嚴肅,尤麗菁對待後輩卻像媽媽一樣地細心。尤麗菁說:「就是盡力吧!總是希望把事情盡量做好!」就是這份平淡中的用心,讓她覺得自己的努力是有價值的。從事護理工作二十多年,尤麗菁仍舊熱情不減,要用專業繼續守護花東鄉親的健康。

 

子宮肌瘤恐影響生育 有這些症狀速就醫

自古以來女性即肩負著生育能力,孕育生命的骨盆腔生殖系統器官包含子宮、卵巢、輸卵管等,都可能發展不同於男性的特殊疾病。根據台灣本土資料統計,最常見的骨盆腔腫瘤是子宮肌瘤,30歲以上婦女約20%有肌瘤,50歲以上盛行率更高達70%。

肌瘤在子宮內位置不同 出現經血過多、頻尿、便秘症狀

柳營奇美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魏君卉表示,肌瘤因為在子宮內位置不同,而產生不同臨床症狀。常見症狀像是經血過多、往前壓迫到膀胱產生頻尿、或向後壓迫腸子造成長期便秘等。在育齡女性身上,特定位置的肌瘤也和不孕有關係。卵巢腫瘤也相當常見,包含俗稱水瘤的漿液性或黏液性腫瘤、有頭髮牙齒的畸胎瘤、或者和經痛相關的巧克力囊腫等。

過去需要手術時,只能選擇傳統開腹或三孔、四孔腹腔鏡手術。但隨著手術器械進步,現在若要開刀,其實有傷口更小、更不留疤的方式可以選擇。傳統開腹式手術,傷口長達5至10公分甚至更大,單孔腹腔鏡手術只需在肚臍開一個1.5公分左右的小洞,再搭配特殊傷口撐開器,就能完成大部份的婦科手術。單孔腹腔鏡手術也可拿來開急救刀,例如子宮外孕、黃體破裂合併大出血的搶救手術。

腹腔鏡手術疼痛感較輕 加快傷口癒合

單孔腹腔鏡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較傳統手術輕微,只使用少量藥物就能有效止痛,病人術後下床如廁或走動,都比傳統手術更輕鬆,住院時間較傳統手術縮短。以子宮全切除手術為例,約住院3到4天;卵巢手術則平均住院約2到3天。若搭配特殊傷口敷料,出院後完全無需換藥,可正常淋浴,有效降低病人及家屬照顧傷口的心理壓力和提升生活品質,幾個月後手術疤痕幾乎消失。

魏君卉醫師說明,自然孔腹腔鏡手術則是利用陰道當成通道,使用腹腔鏡和特殊器械完成骨盆腔器官手術。可使用於結紮、卵巢腫瘤摘除和子宮摘除手術。因為傷口在陰道深部,疼痛感非常輕微,肚皮無傷口,傷口癒合也較快速。婦科疾病困擾多,現今手術方式日益進步,現代女性若需開刀,不必再像以前一樣開腸剖肚,煩惱恢復期間長。選擇單孔、自然孔腹腔鏡手術,傷口卻更不痛、恢復也更快。(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7旬翁全身水泡冒不停 竟是「類天皰瘡」

ㄧ名73歲的王姓老翁,幾個月前全身突然陸續長出大水泡,且水泡破掉留下數十個大小不一的傷口,相當怵目驚心!家屬懷疑是照顧不周或家中有細菌感染而引起,但經檢查發現,其是老年人較常發生的自體免疫性疾病「類天皰瘡」所致。醫師提醒,老人家若身體長期搔癢,就有可能是類天皰瘡,若提早治療,就能免於水泡齊發的慘況。

水泡反覆發生 當心是類天皰瘡

收治王老先生的彰化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李忠懷表示,王老先生到院時,全身多處起水泡,以肚子、雙手及雙腳最為密集,且水泡膨脹飽滿,不僅讓人又癢又痛,破了就流膿,但慢慢結痂後,沒多久又長出新的水泡,讓人體無完膚。

李忠懷醫師進ㄧ步說明,這種全身性的傷口最怕感染,若不慎引發敗血症,將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因其水泡反覆發生,所以懷疑是免疫疾病,因此將病患轉到免疫風濕科做進一步檢查,確診為「類天皰瘡」。

類天皰瘡為自體免疫性疾病 老年人發生居多

彰化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高堅凱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的疾病,因體內不正常的抗體攻擊表皮與真皮間的結構,導致皮膚解離,進而產生水泡。其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居多,研判與體質及免疫系統老化有關,一旦發生了,生活品質變得很差,全身蓋滿紗布,不僅要忍受又癢又痛的折磨,其又容易復發,需要長期服用類固醇及免疫調節劑才得以改善。

水泡發生前投以低劑量類固醇藥物可控制

高堅凱主任強調,老人家若身體長期搔癢,除了可能是老人家常見的「冬季癢」等皮膚疾病外,若症狀頑固且治療效果不佳就可能是「類天皰瘡」,此時就得進行抽血檢驗及皮膚切片,以釐清是否有異常抗體;若是「類天皰瘡」,其在還沒爆發水泡前,先以低劑量類固醇藥物進行長期控制,將可免於全身長滿水泡。

生活中如何防範及控制「類天皰瘡」?

高堅凱主任提醒,類天皰瘡除了定期用藥外,因為壓力會造成免疫系統紊亂,若能作息正常、睡眠充足、生活愉快與減輕生活壓力,發病的機會自然減低;另一方面,規律運動也將可以安撫免疫功能,避免類天皰瘡發生。

治療乳癌無誤差! 主動式呼吸調控輔助效果佳

依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乳癌發生率排名第一,死亡率僅次於肺癌、肝癌與大腸癌而位居第四名;因此,醫界除大力推行乳癌篩檢外,目前在治療策略不僅有相當標準化的治療指引,同時主動式呼吸調控技術也應運而生,這對乳癌病友可說是ㄧ大福音!

放射線治療可降低復發率

奇美醫學中心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林佳輝表示,大部分乳癌病人治療方式多以手術、化療與放射線治療為主,其他像是賀爾蒙治療或是標靶藥物治療。

放射線治療是乳癌治療相當重要的一環,林佳輝醫師解釋,放射線治療可降低復發機率,但其所需時間約六週,一個禮拜治療五次,加上放射線治療會照射到部分的肺臟、心臟或肝臟,而患者呼吸起伏所造成的照射誤差也成ㄧ項困擾;有鑑於此,現在已有主動式呼吸調控(Active breathing control簡稱ABC),技術,可應用於乳癌或乳房原位癌的病人,以減少正常器官的照射劑量,與提升治療腫瘤的精確度。

主動式呼吸調控技術 準確度高、照射劑量低

林佳輝醫師說,主動式呼吸調控以胸腹部腫瘤病人如乳癌或肺癌等、聽力正常能配合者、能以口咬緊呼吸管者、肺功能正常者、呼吸起伏明顯者等適用。其由病人先以口咬緊呼吸管,並主動深吸氣,再由機器輔助病人閉氣,暫時停止吸吐氣,在閉氣這段時間內,進行放射線治療約20秒,休息數秒後再進行同樣步驟,直到治療結束。

林佳輝醫師強調,透過主動式呼吸調控技術,肺臟放射線劑量明顯減少20%,心臟放射線劑量也減少60%,不僅可以提升治療的精確度,也可減低正常器官的放射線劑量,更重要的是,其提升治療安全性與治療品質,對於乳癌或乳房原位癌病人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

高科技低溫恢復技術 運動後舒緩身心疲勞

假日運動員激增 運動後恢復商機大

上班族工作壓力大,利用假日運動的人愈來愈多,但只要運動量稍大,最困擾的就是伴隨而來全身痠痛跟不適感。根據國際市調機構估計,2020年全球運動休閒產業年產值將超過2兆美元,許多先進國家更將「運動產業」(Sports Industry)列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為迎接運動後恢復龐大的市場商機,有業者推出高科技運動後低溫恢復產品,除降低運動傷害外,還能幫助疲憊的身心獲得紓解,並在短時間內回復體能水準、再造永續運動力。

高科技低溫甦活艙 國際運動明星也瘋狂

目前最新引進國內的低溫艙恢復科技,在歐美盛行已久,許多運動明星如NBA球員小皇帝-雷霸龍詹姆士(Lebron James)、MLB球員James Shields及拳王Floyd Mayweather都是使用愛好者。在激烈的賽事或訓練過後,運用低溫艙緩和因運動而發炎的肌肉,快速幫助體能恢復,以最佳狀態迎接下一場比賽。

開業骨外科陳國光醫師表示,運動後若無適當恢復,讓骨骼肌肉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下,容易產生運動傷害及慢性痠痛。由於肌肉在運動時持續收縮,血流中斷無法清除堆積的乳酸,或是肌肉纖維被破壞引起發炎,都會刺激痛覺神經末梢,形成肌肉痠痛。為避免嚴重的運動傷害,利用低溫艙在三分鐘內降低身體溫度,可讓血管急速收縮緩解發炎,離開低溫環境後,再藉由回溫時血流擴張促進肌肉快速恢復。因此,定期透過低溫恢復不只有助於保養骨骼肌肉,也能增加新陳代謝,進一步提升活動力與體能表現。

長期壓力膚質變差 善用甦活艙恢復好氣色

開業皮膚科馮文瑋醫師指出,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長期焦慮常導致荷爾蒙失調及身體發炎,造成壓力痘及讓膚質變差。平常除了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外,定期使用低溫艙恢復技術也是不錯的選擇,透過零下90度C低溫刺激腦部釋放腦內啡,並可抑制身體發炎反應,且根據國外研究結果顯示,定期使用低溫艙可讓身心感到舒暢、愉悅,恢復皮膚好氣色;另外,使用時建議可戴上保護手套及腳套避免凍傷。

一名25歲的上班族簡小姐說,平常有固定做瑜珈,但工作量大,且時常熬夜加班,不但壓力大影響睡眠,身體也無法好好放鬆。在朋友推薦下使用低溫甦活艙,不但緩解運動後的疲勞,全身也感到徹底放鬆,氣色也變得更好,讓長期累積的壓力一掃而空,覺得更有活力迎接工作挑戰。

千萬不要鐵齒! 中風務必要用藥以預防再次復發

缺血型中風患者需要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才能減少二度中風機率,即使是年輕、中壯年中風患者,也不例外。一名年約40歲男性患者因抽菸、高血壓控制不好,而發生缺血型中風,他以為自己年輕力壯,便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藥物,沒想到一年後竟二度中風,復原狀況大不如前。

中風患者擅自停藥 二度中風機率大增

成大醫院神經部腦血管疾患科主任、成大醫學院副教授陳志弘表示,雖然缺血型中風患者以年長者居多,但門診有時還是會遇到年輕、中壯年中風患者,而這些患者常自認年輕、復原速度快而輕忽二度中風嚴重性,有的患者甚至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藥物,就在兩、三年內中風復發。

抗血小板藥物中,阿斯匹靈為常見第一線用藥,但有部分患者長時間服用阿斯匹靈,卻會產生胃痛、胃潰瘍、腸胃道出血、解黑便等副作用,當腸胃道大量出血,可能引發貧血,患者動作就會比較遲鈍,也常頭暈、身體極度虛弱;陳志弘主任指出,腸胃道本來就不好、年紀大與合併使用止痛藥物的患者,更容易產生藥物副作用,就很可能因為這些副作用,而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藥物,中風風險也就大幅上升。

新型抗血小板藥物 較不會引發胃潰瘍

目前有許多種抗血小板藥物可供選擇,患者服用阿斯匹靈時,一旦胃痛、胃不舒服,其實可與醫師討論,以評估是否需要換藥。陳志弘主任進一步指出,若胃鏡檢查發現已有胃潰瘍,就要考慮改換新型抗血小板藥物,部分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已有健保給付,而這類藥物較不容易產生胃出血、胃潰瘍等副作用,也能幫助預防二度中風,提供患者多一種選擇。

陳志弘主任提醒,患者若在服用阿斯匹靈等抗血小板藥物,看其他科別時,一定要先告知醫師,如果需要拔牙、進行手術,可能需要事先停藥,以免增加出血機率。

避免中風復發 三高控制+戒菸+規律用藥

陳志弘主任也叮嚀,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患者,抽菸與曾發生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的患者等,都是中風高風險族群,除了要控制三高問題,也要注意飲食均衡、清淡、規律運動,更要戒菸。曾中風的患者,千萬別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藥物,以免發生二度中風悲劇,若有相關副作用,一定要回診,與醫師溝通、討論。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揪出PTSD 有這四大症狀可檢視

一名22歲女性半年前車禍導致肋骨、骨盆骨折,另一台機車的人也重傷。數個月休養復健中,出現易受驚嚇、恐懼、焦慮憂鬱、常常莫名哭泣、失眠惡夢、逃避退縮,極度依賴家人、無法獨處,看到車輛會害怕,更不敢再騎或坐機車,外出掙扎許久才能踏出家門。近期因車禍賠償糾紛症狀加劇,就醫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目前持續治療。

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症狀 持續超過1個月要小心

精神科醫師施佳佐表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指親身經歷、目睹威脅生命或極重大的傷害時,往往會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符合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症狀,且持續超過1個月以上。

常見引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事件有:意外事件、關係親近者突然死亡、孩童時期遭受身體或心理上的虐待、經歷性侵害、暴力攻擊、戰爭、自然災難、霸凌等。而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症狀,主要分為4大類:

1、再次經歷創傷事件的感覺

不斷回想痛苦記憶、夢見創傷事件或其他相關事件、回想時引發過的情緒,明顯心理痛苦和生理反應等。

2、逃避

避免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活動、地點、思想、感覺,回憶重要事件有困難。

3、情緒麻木

對事物失去興趣、對人產生疏離感、感覺不到快樂與愛、對未來悲觀。

4、警覺性增加

睡眠障礙、易被激怒、注意力不集中、過度警覺、驚嚇反應強烈等。

頭痛、胃痛、消化系統不適 也可能是生理症狀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上述症狀是因下視丘、腦下垂體到腎上腺的內分泌系統功能異常,引起各種生理及心理不適症狀。長期未治療,生理方面可能出現頭痛、胃痛、消化系統不適、氣喘、頭暈等症狀;心理會陷入憂鬱、焦慮,或出現偏差行為、厭食或暴食;甚至出現人際關係問題、酒精與藥物濫用、自傷行為等。

施佳佐醫師提醒,當人親身經歷或目睹創傷,特別是威脅到生命或極重大的傷害時,往往會有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若相關狀持續未改善,應留意可能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可經由自我檢測表初步評估。長期未治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引起各種生理、心理症狀,甚至對生活造成重大影響,當自身或身邊親友有異狀時,應儘早就醫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