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薑黃光驅動療法 可望成抗癌新標靶

薑黃是近年來熱門的保健食品,多吃薑黃的確對身體有益,它不僅是香料,更具有抗發炎、抗癌等功能,看準薑黃對光有反應的特性,中正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系副教授李政怡研究出光驅動的治療方法,在完全不傷害正常細胞下,薑黃透過有機奈米粒子的包覆,受光產生自由基,可攻擊與消除癌細胞,未來可望用於治療癌症。

薑黃光驅動療法治癌症 登上國際期刊

癌患接受化療時,常常會因副作用造成體能、免疫力降低,甚至引起肝腎慢性疾病,若能透過此研究的協助,對人體幾乎沒有副作用,可望幫助更多患者;李政怡副教授表示,該研究皆使用薑黃食品級材料,目前已取得發明專利,且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奈米醫藥國際期刊,未來也將應用在加護病房感染前幾名的抗藥性念珠菌研究上。

有機奈米粒子包覆薑黃 免於傷害正常細胞

李政怡副教授進一步表示,過去就曾經歷朋友因罹癌做化療,不幸離世,深知深受化療之苦的癌症朋友,因此才決定深入此研究,根據文獻,薑黃對光有反應,透過薑黃照射特定波長的光線,產生自由基攻擊癌細胞,為了避免自由基也傷害到正常細胞,便製作有機奈米粒子,將薑黃包覆住,因有機奈米粒子成分為幾丁聚醣,被廣泛用於食品製作,屬於安全的材料。

鎖定癌細胞 薑黃光驅動療法無副作用

透過奈米粒子具有的EGF蛋白質,可辨識癌細胞的EGFR蛋白質,一旦碰到癌細胞,就會產生標靶效果,且順勢讓薑黃集中到癌細胞上,就能避免讓自由基傷害到正常細胞;李政怡副教授呼籲,這項標靶治療方法,是針對EGFR蛋白質表現過多的胃癌進行細胞實驗,實驗結果,不僅能有效殺死大部分的癌細胞,像是同樣有EGFR蛋白質過多的肺癌,效果也非常顯著,可望未來能用於臨床上,造福更多癌症朋友。

 

糖尿病年輕化危機襲擊台灣 測血糖早期發現好治療

糖尿病年輕化 成為都市一大隱憂

有位體重100多公斤的14歲中學生,在學校健康檢查發現血糖異常,家人帶至醫院檢查後赫然發現罹患糖尿病,緊急搭配藥物及飲食生活習慣調整,才逐漸控制病情。都市人日常生活壓力大、飲食及作息不正常,使得糖尿病成為國民病之一。而「糖尿病年輕化」更是很多大城市目前面臨的重大危機。

根據健保署統計,20歲以下第二型糖尿病患人數較十年前增加1成1,20歲至40歲者則增加3成2。醫院新陳代謝科朱志勳主任表示,糖尿病治療較難控制,年輕時若罹患糖尿病,累積20至30年後,發生視網膜病變、血管病變、腎臟病變等併發症時,年齡可能還未超過50歲,長期照護的需求將成為社會未來的一大隱憂。

家族病史、過重風險高 測血糖幫助及早發現

糖尿病罹患初期並無明顯症狀,若有糖尿病相關家族病史,或是有體重過重、高血壓、高血脂等狀況者,就必須特別注意自我血糖檢測,等到出現典型三多症狀「吃多、喝多、尿多」時,通常血糖早已失控多時,甚至可能延誤病情治療。朱志勳表示,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是體重過重的孩童及青少年,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外,常備有血糖機的家庭可不定期為家人做血糖的量測,觀察飯後血糖的變化,早期發現糖尿病傾向,才能及早治療並降低相關併發症發生機率。

血糖機成為家庭常備品 選擇精準最重要

隨著醫學水準進步,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普及,病患可能三個月才會至醫療院所回診一次,但糖尿病患者需要密集監控血糖狀況,朱志勳建議在家中準備一台血糖機,配合配對式檢驗,紀錄血糖變化,由醫師及營養師建議搭配飲食及藥物的調整來控制病情。

朱志勳主任說,選擇血糖機最重要的是要精準及穩定,才不會誤判血糖控制狀況,明明血糖有超標或是太低情形,還認為是在標準值內,長期下來對於病情控制非常不利,可參考有ISO15197標準認證的產品。除了精準外,也可選擇有免調碼、採血量少以及支持二次採血功能的血糖機,在使用的方便程度上也有許多提升。搭配血糖量測及日常的生活控制,糖尿病患者也能享有便利舒適的生活品質。 (朱志勳 - 高雄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

 

X光驚見骨頭坑坑洞洞 攝護腺癌骨轉移這樣治療可保骨

許多民眾一聽到癌症末期就彷彿世界末日一般,但是其實現在醫療進步速度相當快,即使到了癌症末期,只要好好配合醫師治療,都還是能存活很多年。在所謂的末期癌症中,有些指的是癌症轉移到其他部位,尤其是血流豐富的器官,像是骨骼或肺臟等處,因此癌症骨轉移相當常見。

攝護腺癌骨轉移 骨頭像被老鼠啃成破洞起司

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林仁泰主任表示,攝護腺癌是很常發生在國內老年男性的癌症,而骨頭是晚期攝護腺癌最常轉移的部位之一。癌症侵蝕會造成骨質快速流失,以致骨密度降低,骨骼內會像老鼠啃過的起司一般,坑坑洞洞的,而新生的骨頭質量不佳,容易脆化,在X光下會看到骨頭邊緣泛白,若不趕緊治療,就很有可能發生病理性骨折,嚴重者更會影響患者行動力與間接降低患者的存活期。

攝護腺癌骨轉移治療雙管齊下 全身加局部保骨「針」輕鬆

攝護腺癌患者常見的疼痛部位為大腿骨、腰部;一名70歲患者診斷為攝護腺癌時,骨密度(T-score)竟僅有-3.4(低於-2.5為嚴重骨質疏鬆症),果然才開始治療沒多久,就發生大腿骨骨折,趕緊開刀固定,之後以全身的癌症治療搭配施打保骨針,減緩骨質流失,隔年病人的骨密度即大有進步,提升到-1.4,降低了再次骨折的機率。林仁泰醫師表示,台灣的健保對病人很好,不管是影像學的定期檢查有給付外,攝護腺癌骨轉移的病人注射保骨針也有健保,只要定期每月施打一次,就能控制骨轉移,並延緩骨轉移病灶引起的骨質嚴重流失問題。

治療很重要 調整心態與生活方式更重要

林仁泰醫師說明,攝護腺癌中代表性的檢測為PSA指數,但並非PSA越高就是癌症侵襲性越高,應以切片檢查的格里森分數來確認癌症的侵襲性,分數高則侵襲性強,醫師跟患者都要提高警覺,定期做骨頭掃描檢查,才能在疾病惡化初期就立即治療。林仁泰醫師分享,現在的治療都相當進步,病人不要聽到癌症末期就絕望了,只要好好治療,心存希望,存活多年以上不是問題!而在骨轉移病人生活飲食上,也呼籲患者注意鈣質的攝取,多曬太陽,配合適度運動,才能將流失的骨質一點一滴補回來!

乳房良性腫瘤 超音波導引真空抽吸傷口小

很多人困惑,乳房良性腫瘤到底要不要切除?31歲的黃小姐摸到左邊乳房有2公分小腫塊,就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除了原本觸摸到腫塊,還有2個約1.5公分小腫塊,切片檢查確診為乳房纖維腺瘤。雖然是良性腫瘤,但擔心腫瘤增大造成困擾,又怕開刀會留下疤痕。與醫師討論後,進行超音波導引真空輔助抽吸乳房腫瘤切除手術,黃小姐恢復良好,隔天恢復正常上班。

乳房纖維腺瘤好發年輕女性 多為良性仍造成困擾

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乳房醫師陳彥志說明,通常乳房出現腫塊,約90%是良性,只有10%是惡性腫瘤。常見的良性乳房腫瘤有「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囊腫」、「乳房囊腫」3種,其中以乳房纖維腺瘤最常見,好發於15至35歲的年輕女性。由於形成惡性腫瘤機率不高,定期追蹤即可,但對大部分的年輕女性而言仍相當困擾。

當病患自我檢查、超音波檢查或X光檢查發現乳房有腫塊,醫師會藉由影像特徵,判別良性、惡性;若有惡性可能,則以細針穿刺,採樣化驗,確定屬性後,再決定治療方式。傳統治療乳房纖維腺瘤,必須等到腫瘤大於2公分,在超音波定位下,劃一個比腫瘤大的切口,將整顆腫瘤取出。但通常都不只1顆腫瘤,若要將所有腫瘤取出,術後就會有數個傷口,影響乳房外觀。

超音波導引、真空抽吸 腫瘤大於3公分不適用

陳彥志醫師說明,「超音波導引真空輔助抽吸乳房腫瘤切除手術」利用真空抽吸取出腫瘤。局部麻醉或輕微震靜麻醉後,利用超音波導引確定位置,在病患皮膚上劃出約0.5公分的切口,將0.2至0.3公分粗、附有刀片的探針深入腫瘤組織切割。

每切掉一小塊腫瘤,就用真空抽吸管抽出,反覆直到清除。這個技術打破過往手術限制,即使腫瘤不大,只要病患有需求,就有機會切除。然而此種手術方式仍有出血風險,3公分以上的腫瘤不適用。

術後仍會化驗 若腫瘤為惡性需再度開刀

雖然術前的超音波檢查或穿刺化驗可推估腫瘤屬性,但並非絕對。無論是傳統切開手術或真空抽吸的微創手術,醫師都會在術後將取出的腫瘤拿去化驗,若是惡性腫瘤,就必須再次開刀切除周圍組織。

醫療科技的進步,讓有良性乳房腫瘤困擾的年輕女性多了一個治療選擇,陳彥志醫師提醒,不要輕忽乳房腫瘤。許多病患摸到腫塊不願面對,或尋求其他非醫療管道,使腫塊日益增大,延遲治療。培養自我檢查習慣很重要,無論良性或惡性,早期發現身體異常,便能早期治療,若因不敢面對而拖延可能造成遺憾。(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做得早不如做得巧! 四癌篩檢守護健康

癌症是國人健康最大敵人,慶幸的是,台灣常見的癌症中,有四種癌症有可用且有效益的篩檢工具,可以早期發現;因此,國民健康署推動四癌篩檢,對於身體健康且沒有任何癌病症狀的民眾,提供篩檢服務。

四癌篩檢 協助早期治療

根據國健署統計,四癌篩檢每年的服務量超過5百萬人次,平均一年可找出超過1萬名已經罹癌但自己還沒發現的人,以及發現超過5萬名有異常狀況如大腸息肉、口腔內紅斑、子宮頸細胞高度病變等的民眾,協助民眾早期治療及處理,避免發展成癌症。

乳癌X光攝影 有效發現原位癌

以乳癌為例,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為「乳房X光攝影」,能有效早期發現原位癌,且研究顯示,對45-69歲婦女每1-3年1次乳房攝影,可以有效降低乳癌的死亡率達21-34%,爰各國大都採此作法,台灣亦然。我國已將篩檢開始年齡提前到45歲,而且對有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的婦女則提前到40歲即開始。

國健署指出,如果把年齡過度下降,可能會找出不須處理,也不會影響健康的問題,反而增加不必要的輻射量及增加心裡的恐懼等;也有人建議把篩檢工具改成乳房超音波,但這會導致降低發現早期乳癌的效果。

糞便潛血檢查 不限制飲食又非侵入

以大腸癌篩檢來說,台灣使用免疫糞便潛血檢查,也依國際實證在50歲時提供篩檢,但亦有人提議將篩檢年齡提早,或建議直接以大腸鏡作檢查。然台灣大腸癌個案平均發生年齡為66歲,其中50歲以上者佔所有大腸癌人數近9成,且50-74歲以上大腸癌的發生機率是40-49歲發生率的4倍以上。

因此,國健署表示,爲使經費能發揮最大效用,目前仍以50-74歲為主要篩檢對象;另外,大腸鏡雖也是很好的篩檢工具,但是因為腸鏡會深入腸子,具侵入性,且檢查前一天要服用瀉藥跟大量的水清腸道,而糞便潛血檢查完全不須限制飲食或灌腸,除民眾方便外,又能在發現有潛血後才做大腸鏡,好處多多。

定期四癌篩檢 發現異狀速就醫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大家,符合資格的民眾應定期接受政府提供的四癌篩檢,並跟著政府建議的步調接受篩檢,若下次定期檢查前發現異狀,請儘速就醫。

多發性硬化症病灶多元 及早介入診治有助預後

看東西時視力驟降,或是突然四肢無力,是多發性硬化症的常見症狀。根據統計,多發性硬化症病患人數只有一千九百多人。醫師表示,透過核磁共振,追踪發炎反應,或許能提早確診,及早介入治療。

視力驟降四肢無力 多發性硬化症女多於男

多發性硬化症是神經的免疫疾病,會在腦部、視神經、脊髓等多處產生發炎病灶。眼睛突然疼痛,視力驟降看不清楚;又或是突然雙下肢無力,大小便困難,這些徵兆都是多發性硬化症最常見的發病症狀。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廖翊筑解釋,多發性硬化症可以在中樞神經各個位置發作:腦部、視神經、腦幹還有脊髓等,而且發作次數多,所以叫「多發性」硬化症,以女生發病比例稍高,女男比例大約為二比一。

發病後進展迅速 需多項檢查協助診斷

多發性硬化症一旦發病,進展可能非常迅速,原本能走能跳,可能明天就無法好好行動。由於症狀多元,從手腳無力到臉部麻痺,看診時,常被誤診為其他疾病。醫師建議,懷疑自己可能患有多發性硬化症時,可以先尋求神經科醫師協助判斷。

廖翊筑醫師表示,醫生會從症狀上判斷可能的發病位置,確認後如需進一步檢查,就會以核磁共振、誘發電位等方式進行,而較嚴重的發炎反應急性發作時,會需要以腰椎穿刺取得腦脊髓液,化驗裡面的發炎現象。以往的想法認為,此病要發作兩次以上才能確診。現在的麥當勞準則希望用腦部核磁共振,透過每半年或一年的追踪來發現新的發炎反應。

成因不明難預防 依據麥當勞準則及早確診

多發性硬化症至今成因不明,好發於二、三十歲女性,並無有效預防方式。醫師表示,依據麥當勞準則,能透過核磁共振追踪看出無臨床表徵的第二次發作,協助病情確診,才能及早介入治療,預後較佳。

頭頸癌十年成長46%! Anti-PD1免疫療法新選擇

有位五十歲的張先生(化名)是口腔癌患者,臉頰因腫瘤突起而變形扭曲,更因腫瘤過大無法開刀切除,接受放射性治療過程中黏膜發炎潰瘍,甚至飄出臭味,讓他痛苦不已、一度想放棄治療,還好在醫師建議下,張先生改使用最新免疫療法,不僅減少副作用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半年內腫瘤就消了一半,病情已穩定控制。

化療及標靶對晚期頭頸癌療效不佳

口腔癌長年位居男性好發癌症第四名,每年約新增7000人罹癌、死亡人數約3000人,屬於頭頸癌的一種。台灣頭頸癌罹癌人數近十年來成長約46%,依部位又可分為鼻咽、口咽、下咽,其中鼻咽治療率高,口咽和下咽複雜度則較高,對日常影響程度也更大。尤其下咽癌牽扯到說話、發音,患者並不一定能接受手術,且傳統化療及標靶治療對於晚期患者療效不佳,約6到9個月時間就會死亡。

Anti-PD1免疫抗癌藥 疾病控制率二十到五十%

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鍾智淵指出,過去頭頸癌只有放、化療以及標靶治療等治療武器,一旦癌細胞轉移就會陷入彈盡援絕的情形。目前國內通過最新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是用人體免疫細胞去攻擊腫瘤細胞,疾病控制率二十到五十%,還可延長患者的生命,讓頭頸癌治療出現生機。

T細胞再度活化 啟動免疫系統攻擊腫瘤細胞

鍾智淵醫師解釋,免疫療法的作用機轉是透過阻斷癌細胞上的PD-L1與人體T細胞的PD-1的連結,當T細胞再度活化,就能再次啟動免疫系統攻擊腫瘤細胞。Anti-PD1免疫療法每三週接受一次治療,較傳統治療的成效更佳、副作用也更少。

目前免疫療法在台灣已有通過黑色素癌、肺癌、淋巴癌、頭頸癌等適應症,其中頭頸癌免疫治療已在國內剛開放第二線治療,儘管目前治療費用仍須由患者自費,但透過臨床試驗可見其療效,未來免疫療法將是頭頸癌治療的重要趨勢。

手腳傷口不易癒合 恐因糖尿病作祟

52歲的樊女士曾發生車禍,因患第2型糖尿病導致血液循環不好,傷口不易癒合,出現糖尿病足合併細菌感染壞死性筋膜炎,左腳傷口嚴重紅腫、感染潰爛、甚至有壞死現象。原先宣判要截肢,讓樊女士感到害怕、無助,每天淚流洗面。轉而尋求其他醫療建議時,出現一線生機。

清創手術後搭配負壓傷口抽吸 縮短治療期

烏日林新醫院外傷科主任朱舜天表示,截肢對患者身心會造成巨大傷害。樊女士來院時發現是壞死性筋膜炎,病程進展快速、持續往上延伸,若沒有及時治療,甚至可能需切掉大腿及腹部,如果不幸引起組織感染,更會引起敗血症,甚至器官衰竭導致死亡。

所幸樊女士把握黃金時間就醫,經審慎評估後只須截掉已壞死的左腳中指。必須立刻安排細菌分析,確定致病菌種類及採取緊急外傷處理,進行初步筋膜切開術及清創手術,先用電腦斷層確認膿瘍擴散位置,盡量將膿瘍已侵犯的地方切除到最大範圍,達到最佳效果。往後陸續進行2次清創及分層植皮後讓傷口癒合,再加上病人非常配合治療,術後恢復情形良好。

以往外傷處置的傳統清創手術後,只能一直靠換藥。現在醫學進步,可利用負壓傷口抽吸機,搭配生長因子和幹細胞,治療期縮短、減少換藥疼痛,幫助傷口修復。樊女士治療一個多月後順利出院,現在已經可以自由走動,只須定期回診換藥、門診追蹤及控制血糖。

早期手腳麻木、腫痛 當心血管阻塞導致糖尿病足

朱舜天主任說明,壞死性筋膜炎是一種嚴重的細菌感染,依涉及不同的部位,可分為四肢、會陰、頭頸部感染,造成組織壞死甚至侵犯表皮神經,截肢率約5成,致死率約3成。現在醫療技術進步,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面臨壞死性筋膜炎,及早治療後不一定需走上截肢的不歸路。

提醒糖尿病患者,必須將血糖控制在合理範圍,避免造成併發症相關的危險因素。如果早期發現手腳麻木、腫脹、疼痛,代表血管硬化阻塞,可就醫檢查血管有無疏通,防止演變成糖尿病足及壞死性筋膜炎。一般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配合治療,就能降低截肢之機率,提高存活率。(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