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三叉神經痛近似生產痛! 這樣治療效果佳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陣發性的臉部神經性疼痛,疼痛區域屬於三叉神經的分布位置,出現三叉神經痛的病人,甚至形容就有如分娩痛般令人難以忍受。根據統計,三叉神經痛發生率每十萬人中約有4.5位病人,好發族群為60-70歲年齡層,女性比男性多,無家族性遺傳,而且右側臉又比左側臉多。

三叉神經痛治療方式多 高頻熱凝燒灼手術止痛效果達98.6%

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外科暨電腦刀中心主治醫師洪翊傑表示,針對藥物難治型的三叉神經痛,現今臨床上可緩解三叉神經痛的手術治療,包含顯微血管減壓手術、伽碼刀或電腦刀放射手術以及高頻熱凝燒灼手術等。高頻熱凝燒灼手術,是利用影像定位將熱凝燒灼的探針深入至顱底卵圓孔,使用約55至70゚C的溫度,對三叉神經節進行灼燒。高達98.6%的病人在治療後一週就有良好的止痛效果,整體平均治療效果為5年,達57.7%,但仍有復發的可能性。

放射手術免開顱 23成恐復發

另外,也可以利用放射手術(radiosurgery,包含電腦刀及伽碼刀)來治療三叉神經痛;洪翊傑醫師指出,放射手術是利用放射線照射在三叉神經與橋腦的交界處來治療三叉神經痛。放射手術的特色是因不需要開顱手術而可避免傷口及麻醉風險。臨床上,需等完成放射手術後一段時間,其止痛效果才會慢慢出來,副作用則為臉部麻木。然而,有文獻指出約有2至3成之病人,其疼痛經放射手術後仍會復發並有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長期有效緩解疼痛 跨科合作效果更優異

洪翊傑醫師強調,大部分三叉神經痛的病人以單一治療即可達到良好的疼痛控制,但約有兩成的病人單一治療效果不佳,或者是遇到復發的狀況,因此需要不同手術方式來協同治療,擷取不同治療的優點,合併數種治療策略,才能達到長期有效的緩解疼痛。最重要的是,患者應積極與專科醫師合作,才是擺脫三叉神經痛的不二法門。

OCT指引飛秒雷射近視老花手術 提升安全性

近視老花雷射新發展 OCT指引飛秒雷射

近視老花雷射可以拋開戴眼鏡的困擾,但許多人還是擔心雷射近視老花會有後遺症或副作用;由於醫學不斷的進步,近視老花雷射最近有了新的發展,就是使用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來指引飛秒雷射,讓它做得更安全準確,大幅提昇雷射手術的效果與安全性。最早以前,近視老花雷射前是用超音波來測量角膜中心的全層厚度,並不曉得整個角膜的厚度分佈情形;後來有眼前段斷層掃描,是利用藍光來偵測整個角膜厚度的分佈,但是它的解析度不夠,不能看出角膜內各層的結構,因為角膜不是簡單的一層結構,而是由表皮層、包氏層、間質層、德氏層與內皮細胞層構成的;自從有了OCT,我們才可以用880奈米(nm)的紅外線雷射光,去掃描分析角膜各層的結構,它的解析度達2至5微米(10-6m),可偵測角膜內微細的異常狀況。

雷射照在角膜間質上 5小時後視力即可恢復

近視老花雷射如果直接照在角膜表面,雖然手術較簡單,但表皮細胞會被雷射掉,重新長回來需要2至3天,且一開始長的不規則,視力恢復會較慢較不穩定;所以比較好的方法是先掀起一角膜薄瓣,將雷射照在角膜間質上,再將角膜瓣覆蓋回去,角膜瓣會自然癒合不用重新長,一般5個多小時後視力即可恢復,較快且較穩定。

OCT指引飛秒雷射內建專屬OCT 增加雷射安全性

掀角膜瓣的方法最早以前是使用有刀片的角膜微掀機,2000年開始有不需刀片的飛秒雷射,但一般的飛秒雷射吸住固定眼球後,沒有做OCT掃描來確認雷射的位置就直接雷射;因此,林宏洲醫師赴新加坡國家眼科中心,研習瑞士新研發的OCT指引飛秒雷射,它有內建一台專屬的OCT在雷射頭上,在吸住固定眼球後,會特別做一次OCT掃描,來調整及確認角膜瓣是不是做在角膜的正中心,角膜瓣掀起的深度,是不是剛好在包氏層的正下方,以掀起超薄的角膜瓣,超薄的角膜瓣癒合較快較緊密,且較不會傷及角膜的表面神經,術後乾眼的機率較低,還可以留下較厚的角膜基層,讓角膜堅韌度較好。另外,OCT指引飛秒雷射還可以發現及避開角膜表皮瘢痕或內生,來增加雷射的安全性。

不過,並不是每位患者都適合OCT指引飛秒雷射近視老花,還是需要醫師用角膜彈性韌度生物測量儀等先進的儀器,檢查評估沒問題後才可進行此手術。(本文由眼科診所林宏洲醫師提供)

圖片

▲(上圖為雷射前吸住固定眼睛後再做一次OCT掃描以確定雷射位置與深度)

圖片

▲上圖正中央有一個角膜表皮疤痕深入角膜間質層(如上圖黃箭頭所指),用OCT指引雷射可以偵測並且避開它。

5歲女童聽力異常 竟因耳屎惹禍

一名5歲陳姓女童在幼稚園上學時,接受學齡前兒童聽力篩檢,被發現篩檢結果異常,被要求前往有聽力篩檢設備的醫院複檢。家長也察覺孩子有時會反應耳朵不適,因此帶至耳鼻喉科。經檢查後發現女童耳朵內有大量的耳垢,醫師夾出又大又堅硬的耳屎後,立刻緩解不適症狀,再次安排聽力檢測,結果正常。

棉花棒掏耳 嚴重恐戳破耳膜

上數病例中的女童因耳屎影響聽力,幸好只是耳屎塞住,虛驚一場。到底要不要把耳屎清掉?南投醫院表示耳垢具備殺菌、預防感染、防止昆蟲及異物進入等保護耳道功能,不建議自行掏耳朵。

國軍台中總醫院耳鼻喉科賴文森醫師指出,大部分的耳垢會自行掉出耳道,如果不是因為耳垢過多造成聽力影響,其實不需要特別清潔。許多民眾習慣使用棉花棒挖耳朵,但使用棉花棒可能會將耳垢推往耳朵深處而造成阻塞、發炎,甚至可能戳破耳膜,非常危險。

幼兒難表達不適 健康檢查及早揪出聽力問題

聽力問題會影響孩子學習能力及生活作息,由於幼兒較無法表達自己的不適症狀,透過健康檢查可及早發現異常。當初步的檢查過程中發現任何症狀,可至醫院應交由專業醫師檢查、評估。

若真的聽力受損,更應把握治療黃金期,由醫師安排進一步治療,才能使孩子不因聽力問題而影響其語言學習、認知功能及溝通技巧的發展。南投醫院提醒,如果懷疑自己有聽力方面或者耳垢阻塞之問題,應至耳鼻喉科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千萬別自行嘗試清理耳道,避免因小失大。(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年輕族群罹靜脈曲張 門診增四成

靜脈曲張又稱為靜脈瘤,就是一般俗稱的浮腳筋,主要因靜脈受壓迫或瓣膜正常功能失靈,促使內壓增加,這時就會造成管壁擴張成囊狀,血液回流引發症狀;醫師發現,近年來,門診中因靜脈曲張求診的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將近增加4成,主要因重視美觀外,加上對於醫學資訊的了解,較為重視自身的健康。

血管內雷射燒灼術 避免傳统静脈摘除後遺症

一名20多歲上班族,某次陪同友人就醫時,因為相關症狀也一起接受檢查,沒想到經超音波檢查後,發現腿部有靜脈逆流現象,隨即接受血管內雷射燒灼術;收治該名上班族的萬芳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李紹榕指出,透過早期篩檢,採新醫療技術取代傳统静脈摘除,不但避免後遺症,術後患者已能恢復行動。

孕婦受荷爾蒙影響 易有靜脈曲張

李紹榕醫師表示,包括老師、髮型設計師、服務業等長期站立工作者,都屬於高危險族群,其中像孕婦,因為受荷爾蒙影響,子宮壓迫骨盆靜脈回流,這時腹內壓增加,就容易有靜脈曲張。出現靜脈曲張,除了會造成不美觀,一旦放任不理,長期下來可能會造成色素沉澱、蜂窩性組織炎等,甚至併發皮膚潰瘍、血管栓塞等問題,要特別注意!

發現靜脈曲張 應盡早治療避免遺憾

適逢母親節將至,為了呼籲辛苦的媽媽們重視自身血管健康,萬芳醫院於母親節前夕5月12日早上九點,推出靜脈曲張篩檢活動,針對靜脈曲張血液逆流進行篩檢,限額兩百名,民眾可把握機會,關心媽媽健康;李紹榕醫師呼籲,出現靜脈曲張時不要拖延,及早發現及早接受治療,以免症狀惡化,造成遺憾。

乳癌化療恐傷「心」 及早介入治療可改善

有位林小姐於一年前診斷出乳癌,在積極配合化學和標靶治療後腫瘤得到良好的控制,擺脫化療造成的噁心不適後,生活又逐漸回到了軌道。然而,最近卻出現爬樓梯氣促以及心悸,進一步就醫,醫師發現她的血壓過高,經由超音波檢查發覺,心臟功能下降;所幸由低鹽飲食,血壓控制以及心衰藥物的早期介入後,心臟功能逐漸穩定,症狀也改善了。

化療對心臟影響被忽略 存在嚴重心臟併發症

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張瑋婷表示,近年來,化學與標靶藥物快速的進展,改善了癌症治療的效果,並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但是,惡性腫瘤病人接受化學治療時,對心臟的諸多不良反應卻長期被忽略。

奇美建立心臟腫瘤團隊 進行心臟超音波檢查

有鑑於此,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及血液腫瘤科自民國103年開始合作成立心臟腫瘤團隊,針對乳癌及淋巴癌首次接受艾黴素(Doxorubicin,俗稱小紅莓化療的病人),利用高效能的心臟超音波儀器,透過完善的化療前心臟功能檢測以及後續的追蹤。

張瑋婷醫師指出,經由特殊設計的資訊架構,建立了完整的檢查流程及影像記錄系統,可以在極早期探知心臟功能之異常,並給予適時之治療。除了讓醫師可以放心的開立較適合的治療外,也讓病人隨時能了解自己的心臟情況,並在電訪追蹤裡同時達到衛教的良好效果。

心臟檢測呈亮點 領先成為特色醫療

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腫瘤團隊已擁有兩百位病人的台灣本土資料,相關成果除了得到心臟學會獎助外,也獲得學會論文發表第一名以及西文科學引文索引期刊(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刊登之殊榮。,該團隊並進一步提供轉譯醫學研究的契機,藉由分離血清中的生物標記,還有病人心臟檢測的進階亮點追蹤超音波分析,建立偵測病人生物標記之方法,以期能早期鑑別會發生心臟毒性之病人。

僵直性脊椎炎擾人 生物製劑治療效果優

一位42歲的男性油漆工,診斷僵直性脊椎炎7年,主要症狀是晨間僵硬,侵犯大關節,如:肩膀、髖關節,而且脊椎前傾側彎活動均受嚴重影響。病人就診時非常擔憂,因肌肉關節痠痛到無法工作,但是身為全家支柱經濟來源,必須硬撐不能影響工作,自覺好像一步一步走向永遠殘障的悲慘世界。

生物製劑阻斷病因 提升生活品質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梁統華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最新的疾病治療藥物-生物製劑,可以減少僵直性脊椎炎疾病的進展,讓病人重拾正常生活。僵直性脊椎炎會引起發炎,原因有很多,罪魁禍首則是一種叫做TNF-α的蛋白質。研究發現,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有太多TNF-α,且研究發現阻斷TNF-α的藥物,可減輕發炎症狀,大大改善活動度,提升生活品質。

調節免疫 用自身抗體對抗疾病

梁統華說,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Anti-TNF),可以真正調節免疫。市面上的抗腫瘤壞死因子有Adalimumab、Etanercept、Golimumab,是生物製劑型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藉由調節發炎過程,抑制發炎。基因重組之人類免疫球蛋白就像自然存在體內的抗體,阻斷引起腫脹發炎的過量TNF-α,幫助對抗疾病。生物製劑藥物可有效降低僵直性脊椎炎引起的症狀,是健保給付品項,但必須符合相關健保給付規定,才可以申請使用。

除了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Anti-TNF)之外,還有另外兩種不同作用機轉的生物製劑:Ustekinumab、Secukinumab,皆可以有效的控制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的發炎及關節沾黏僵硬,讓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重返彩色世界。

改名治「蝦龜」 不如改變環境及照顧方式

一名2歲半的江小妹(照片為示意圖)於彰基兒童醫院住院,在住院前2個月即因反覆咳嗽、喘鳴、呼吸急促,前往彰基兒醫門診就醫8次,收案前一年內仍因相同症狀,來回急診及住院4次。阿嬤心疼孫女飽受病魔折磨,去年六月,還特別依民間看法「改名」祈求江小妹氣喘病況能獲改善。

兒童過敏氣喘比率越來越高 喘到入院就是高危險群

收治這名江小妹的彰基兒童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蔡易晉醫師表示,過敏氣喘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病,過敏病的比率也越來越高,兒童氣喘如果喘到入院,這就是氣喘高危險族群,兒童氣喘與成人氣喘完全不同,因為兒童氣喘有三分之二的小朋友,長大後就慢慢的不發作了,但是氣喘到入院,這都是高風險族群,隔年幾乎有20%還會再入院,大約有40%機會氣喘而送到急診,但這些氣喘兒童,需要團隊的照護。

彰基兒童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高峻凱表示,確定江小妹在醫療照護上包含使用藥物技巧及氣喘相關認知皆無誤的情形下,兒童氣喘照護整合團隊從家訪了解個案居家環境,結果發現,家屬在居家環境上,未按照衛教師所教導方式做管控及清潔;個案管理師也發現,在院內詢問氣喘相關知識及氣喘發作的處置方式,家屬均能正確回答,但實際出現症狀時,便又手足無措、不知如何處置,時常接到家屬慌張諮詢的電話。

改變環境及照顧 症狀已穩定

了解江小妹家屬需要的協助和困難處後,彰基兒童醫院兒童氣喘照護團隊經開會後,依個案擬定符合其需求的衛教模式,透過電話視訊,教導症狀發作時的處置方式,一步步的讓家屬清楚居家照護重要性及注意事項;江小妹的家屬經重新學習後,亦認真改變居家環境及照顧方式,目前江小妹氣喘症狀已穩定控制。

孩子有發展遲緩嗎? 慢飛天使的健康及早發現成關鍵

常有家長深怕孩子會有發展遲緩,因而會帶著孩子到醫院求診,就醫原因多半以語言遲緩、認知遲緩、過動等居多。草屯療養院兒童精神科醫師吳孟寰表示,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有遺傳、染色體基因異常、先天性疾病、早產、腦部缺氧、營養不良、以及心理社會環境因素等等,皆可能影響兒童發展;若能及早評估,接受適當療育,就有機會可改善或減輕其障礙程度。

關注孩童行為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莫輕忽

除了發展遲緩,「自閉症類群障礙症」也可能是造成遲緩現象的主因,吳孟寰醫師表示,一般而言5至6個月大的嬰兒會具備辨認熟悉與陌生人之間的能力,會出現哭泣、發脾氣等等「分離焦慮」反應,但是「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孩子在分辨熟悉與陌生人上有障礙,通常表現不怕生,少有哭鬧情緒反應。而一般嬰兒在6至8個月大的時候就會開始牙牙學語,與主要照顧者有視線接觸,會用肢體語言表達需求,但是「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孩子通常不會看人以及主動表達自身需求,或是對於聲音沒有轉頭循聲的反應。

及早治療成效好 把握3歲前黃金療育期

醫師吳孟寰說明,如果父母及早帶孩子就醫評估,讓孩童接受適當的療育,就有機會改善或是減輕障礙程度,年紀越小可塑性越大,治療的效果通常也越好。尤其要把握3歲以前接受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

對於發展遲緩孩子的治療,吳孟寰醫師強調,醫療團隊會針對孩子的個別評估,還有家長輔導、轉介或安置相關服務,以團體或個別治療的模式,提昇其基本認知能力和生活技能,並在團體活動中學習自我控制和情緒調節,促進適應能力,減少不適當行為,並提供家長有關發展及療育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以及未來治療及轉銜教育相關資源,期許這些慢飛天使進步,減輕家屬負荷。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