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植入人工電子耳 重新感受聲音的美妙

如果生活中少了聲音,會有什麼不便呢?過馬路時會產生焦慮,與人溝通不良造成人際關係的問題或影響幼兒語言學習。耳朵不同部位的損害對聽力的影響也不一樣,有些病患可以透過適當的治療而恢復,有些則須利用助聽器放大聲音,狀況較為嚴重者,則可能需要透過電子耳等裝置改善聽力。

聽力喪失主要有2原因

耳朵所聽見的聲音,由聲波行經中耳耳道使鼓膜產生震動後,令內耳耳蝸內的毛細胞產生電訊號,進而由聽神經傳到腦部形成聽覺。聽力喪失主要原因有2種:感覺性聽力喪失及傳導性聽力喪失。傳導性聽力喪失起因於中耳或耳道的機械性問題,阻斷聲音的傳導,這類聽力喪失通常可以經由藥物、手術或助聽器復原及改善。

感覺性聽力喪失起因於內耳、聽神經或腦部神經路徑受損,多數可以經由助聽器獲得助益;少數感覺性聽損較嚴重程度者,傳統助聽器無法獲致良好的語音聽辯力,這時需利用人工電子耳才有可能大幅改善患者的聽力。

人工電子耳有兩部分

人工電子耳有兩大部分,內部分是接受器與電極,須經由醫師手術植入;外部分是有線圈與聲音處理器,須由聽力師幫忙術後開頻。人工電子耳藉由懸掛在耳後聲音處理器的麥克風,接收聲波傳送至埋於內耳耳蝸內的線路,使耳蝸將訊號傳至聽神經以產生聽覺。

並非所有人都適合人工電子耳

人工電子耳在國內屬於需要取得許可證的高風險第三等級醫療器材,適用於重度或極重度以上的聽損程度,以及戴助聽器三個月以上有限受益者等。然而,並非所有聽障者都適宜植入人工電子耳,必須經由醫療團隊詳細評估。在植入人工電子耳前,病患及家屬應充分了解電子耳的功能與限制,清楚知道可能得到的幫助和預期的術後結果,更應積極配合術後聽語復健。

務必充分與醫師溝通

食藥署提醒,在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術前,務必與耳鼻喉科醫師充分溝通,依照病情、職業、生活習慣等,選擇適合的人工電子耳,並遵守醫院提供之手術前、後注意事項。有關醫療器材相關資訊,除可向醫師詢問外,亦可至食藥署網站之許可證資料庫查詢產品相關資訊。

掌控代謝脫離肥胖 專家:確保荷爾蒙正常運作

肥胖容易導致身體產生病變,近年來,國人越來越重視體重管理,尋求不同減肥方法,但是有沒有想過,原來增重或減肥,其實都跟荷爾蒙有關?營養師任廷恩指出,人的體重主要由荷爾蒙控制,並由幾種荷爾蒙彼此相互作用,影響著人體食慾和存儲脂肪的多少,如果平衡機制一旦失常,產生「胰島素阻抗」,就容易堆積脂肪愈來愈胖!或是不易維持減重後的身材導致「再度復胖」!

無法透過熱量控制和運動瘦身 八成荷爾蒙失調導致肥胖

根據一項統計指出,台灣卅歲以上想要減重的民眾,約有八成比例是因「荷爾蒙失調」所導致的肥胖,過胖的女性,可能還合併有肌瘤或經期不規則等婦科病症。醫師指出,身體如果無法透過熱量控制或是運動來瘦身,必須先改善荷爾蒙的根本問題,才有機會減重。

任廷恩表示,荷爾蒙主要是控制協調全身活動的化學信差。內分泌系統運作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維持體內荷爾蒙穩定,讓身體中的內分泌如胰島素、瘦體素、飢餓素、皮質醇、甲狀腺等荷爾蒙適當分泌,以維持身體整體能量代謝的正常運作。

荷爾蒙減重管理 適當補充這些營養素助瘦

國內多年研發荷爾蒙減重管理的業者呂世博表示,其實要想要塑造好身材,摒除外在的內分泌干擾物質之外,確保體內的荷爾蒙順暢運作很重要。

任廷恩進一步指出,如果身體某幾種荷爾蒙分泌過多或過少,都容易導致病變發生;比如釋放錯誤訊號,讓本該被燃燒利用掉的脂肪囤積下來;有可能誤導新陳代謝,讓它的工作速率變慢;抑或是干擾消化系統,讓大腦誤以為你還沒吃飽,下指令大吃特吃等,惡性循環下來當然會愈來愈胖。任廷恩表示,此時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大豆萃取物(磷脂醯膽鹼)、綠咖啡豆萃取物(綠原酸)、藤黃果萃取物(HCA)、植物性瘦體素等食物營養素,幫助體內胰島素、瘦體素、飢餓素等荷爾蒙回復正常運作。

呂世博則認為,關於「荷爾蒙減重管理」,運動與控制飲食仍然是荷爾蒙減重管理的王道,但坊間也推出各類具助瘦功效的輔助產品;他認為除了運動與控制飲食之外,若能同時補充有益荷爾蒙穩定的食物或產品,打造易瘦體質必定更輕鬆,維持身材不復胖也勢必更省力。

肋骨骨折治療新趨勢 「超薄型」骨板復位固定

有位57歲的黃先生於去年11月經歷嚴重車禍,經送往急診診斷出身上有多處創傷與骨折後,立即在翌日進行左下肢兩處的骨折復位固定手術治療。然而,仍餘下右胸壁第4與第5肋骨骨折所致的劇痛難耐,坐臥難安、輾轉難眠。所幸,在骨科創傷醫療團隊積極施予第二階段肋骨骨折固定治療後,「呼吸的痛」迅速緩解,也保障其生活品質得以夜有好眠,經休養康復後,再度回到職場上復工。

肋骨骨折保守治療 疼痛兩個月很難解

安南醫院骨科方彥博主任表示,以往治療肋骨骨折絕大多數採保守治療的方式,患處的疼痛往往需約兩個足月方能緩解,而且傷後一個月內的痛楚最是難熬,常常使用大量止痛藥劑才可略減痛感。倘若患者因為疼痛而不敢咳嗽排痰,很可能會併發肺炎,而且胸壁鈍挫傷所致的肋骨骨折通常是好幾處的斷裂,時常伴隨胸廓變形且肺活量減少;因此,引進「超薄型」鈦合金肋骨專用骨板固定系統,採取積極方式治療肋骨骨折。

超薄型肋骨專用鈦板固定 減輕疼痛情況

方彥博主任指出,在受傷初期就將斷裂移位的肋骨復位,以超薄型肋骨專用鈦板螺釘固定,好處是可大幅緩和肋骨骨折所造成的疼痛,減少嗎啡類止痛藥的使用劑量,並減低止痛藥所引發的副作用,進而改善並促進傷患肺部呼吸功能,降低併發肺炎之風險。倘若肋骨骨折合併氣血胸或連枷胸而接受插管治療,該手術能縮短呼吸器之使用與加護病房的療程;另外,可縮減傷後復健與休養天數,儘速回到工作崗位上,而且可避免長期慢性肺功能受損,胸壁慢性痠痛等問題。

方彥博醫師表示,肋骨復位固定手術能協助傷患迅速緩解因骨折所引發的劇烈急性疼痛、慢性痠刺痛,避免胸廓變形影響肺功能而導致工作能力喪失,且毋須移除骨板。

孩子睡覺老用嘴巴呼吸? 恐是小下巴惹的禍

孩子暴牙、嘴巴閉不攏、常常咬到牙肉?或是會在睡覺時老是用嘴巴呼吸嗎?這些問題的癥結極可能是下顎較短的「小下巴」症狀!醫師提醒,把握9-12歲黃金期使用矯正器治療,將能引導下顎生長到正常位置,避免暴牙、打鼾困擾一輩子。

小下巴影響生活品質 生長導引才正確

國防醫學大學臨床教授暨長庚醫院矯正科、兒童牙科兼任主治醫師羅秋美教授指出,一般人下巴長度大約是人中長度的2倍,而所謂的小下巴是指從正面看,下巴會呈明顯短小又內縮,除了造成暴牙不好看,還常常伴有深咬問題,尤其吃硬東西時,下門牙有時會咬到上牙床的牙肉;此外,顳顎關節也受波及,進而影響咀嚼功能、骨骼面相,甚至造成長期頭疼等併發症。

羅秋美醫師說明,正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青少年,小下巴的正確治療方式為生長導引,透過矯正器把下顎往前拉恢復到正常的位置;而若只是用上排牙齒往後退,或是用拔牙調整位置的方式治療,下巴仍然會是小的。

拾回亮眼外觀、免疾病干擾 把握7歲黃金治療期

羅秋美醫師提醒,青少年一生中下顎生長期時間很短,美國矯正學會建議,兒童應於7歲時與醫師諮詢齒顎矯正檢查,可做矯正評估,同時進行小下巴的檢查,把握在青春期前進行治療。若拖過黃金治療期,小下巴就會定型,造成暴牙、亂牙等問題,不僅有礙美觀及自信,若是嚴重的小下巴問題,則可能造成顳顎關節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症,衍生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高風險疾病,就必須評估正顎手術治療。

兒童小下巴矯正新趨勢 下顎前導無痛矯正

羅秋美醫師表示,相較於台灣大多數人使用傳統功能性矯正器和大鋼牙,在美國大多數小下巴的青少年們,已漸漸進入使用到隱形矯正的科技,牙醫師和牙技師利用電腦精確模擬齒列的變化,加上3D列印一系列的下顎前導隱形牙套,讓牙套在小臼齒和臼齒之間有個像是隱形翅膀的精密翼托,再藉由翼托卡榫作用,漸進式推著下顎,讓它長出來,其用起來方便、佩戴舒適、讓人有自信心且更願意配合醫囑,同時還可排齊牙齒,加快矯正速度,成為青少年更舒適及更友善的治療選項。

如何消除擾人的雙下巴?

文/K;本文感謝 雷濬嶸醫師提供專業諮詢

讀者佳佳說她明明就不胖,只是在過年期間多吃了一點,體重沒增加多少,卻跑出了雙下巴,這是為什麼?有什麼方式可以消除這討人厭的雙下巴呢?

Q. 為何會出現雙下巴?可用什麼醫美療程解決?

大多雙下巴出現通常是因為肥胖所致!明明不胖,但卻有雙下巴,可能是以下三種因素造成,而不同類型雙下巴需要用不同方式解決。

老化鬆弛型雙下巴

隨著年齡的增長,頸部、臉部肌肉群老化鬆弛與脂肪推積,導致臉部組織垮下來,擠壓到下巴脂肪形成雙下巴。這類鬆弛型的雙下巴建議用「音波拉皮」改善,利用網狀技法施打使雙下巴、嘴邊肉拉提的更完全,輪廓線條清晰明顯。

圓臉臉型雙下巴

圓臉臉型的人下巴和顴骨並不明顯,使得皮膚和骨骼貼合程度較低,一旦皮膚老化鬆弛或脂肪增加,雙下巴會更加明顯。首先藉由「大分子玻尿酸」將下巴形狀墊出來,在玻尿酸修飾的同時利用玻尿酸拉提技法,改善雙下巴同時又能拉提臉型使得輪廓變的明顯,下巴變長變翹且增加臉部立體感!

不正確的姿勢導致雙下巴

長時間低著頭過度使用3C產品,導致下巴組織提前鬆弛下垂,比一般人更容易形成雙下巴!此類雙下巴需提早發現提早治療,使用「雙波拉皮」(音波+電波)交叉施打,使脂肪減少同時緊緻拉提肌膚,亦可用「Z波溶脂」直接取出多餘脂肪,除此之外施打「消脂針」也可消除多餘脂肪。藉由消除脂肪,創造完美下顎線條及輪廓線。

最後雷醫師提醒,雙下巴治療必須考慮形成的原因及個人臉型條件,然後再客製化個人專屬的雙下巴療程,才能對症下藥!

圖片

雷濬嶸 醫師

學經歷:盧森堡歐亞大學自然醫學博士|韓國首爾面雕鼻整形中心研究員|中華民國亞歐盟醫學會理事長|亞洲抗老化美容醫學醫學會專科醫師|亞洲抗老化美容醫學醫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肉毒玻尿酸注射微整形指導醫師

專長:玻尿酸或晶亮瓷注射|羽毛拉提|童顏針注射|肉毒桿菌素瘦小臉除動態紋|音波拉提

圖片

更多精采內容請至《醫美時尚》官網 www.dr-beauty.net

他直腸癌第三期不手術 放療+化療縮小病灶未惡化

有位年約70歲的先生,去年發現大便帶血、大便形狀變細及排便習慣改變的情形,原以為是痔瘡而沒有加以理會,但此症狀持續數月,因此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就診,醫師安排腸鏡檢查,病理切片,以及影像醫學檢查後,確診為直腸癌第三期。由於他不想接受手術,之後以放射合併化學治療,使腫瘤病灶縮小,治療完畢追蹤至今已一年餘,未見復發與轉移跡象。

術前放射合併化學治療 可達較高的存活率

收治這名病人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放射線腫瘤科主任陳建安指出,對於局部晚期的直腸癌患者,術前放射合併化學治療,不僅可以縮小腫瘤,甚至有2~3成能讓腫瘤完全消失不見,降低局部復發率,可達到較高的存活率。而且術前放化療的副作用也較術後低,更能增加肛門保留機會。

陳建安表示,在放化療期間僅會發生輕微噁心、腹瀉、裡急後重,以及照射患部皮膚乾癢黑症狀,而這些症狀在放療結束一至二週即逐漸消失。該名病人於療程完成後4週接受腸鏡與影像檢查,發現腫瘤明顯縮小,而且經由腸鏡的切片病理檢查中,並未發現殘餘惡性腫瘤細胞。

不同領域醫療團隊 提供最佳醫療服務

對於直腸癌的治療,目前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皆由多專科不同領域醫療團隊進行療護。陳建安表示,放射腫瘤科的治療儀器,亦能提供最先進的放射治療技術,也讓各類癌症病人獲得最佳的醫療服務。

七旬翁O型腿 竟因雙膝退化性關節炎惹禍

73歲的李爺爺身體相當硬朗,每天有8、9個小時都在打理農務,然而雙膝內側軟骨因長期磨損,雙腳中間呈現可放入一顆籃球大小的O型腿,使得行走不便且疼痛難耐,經醫師評估其雙腳膝蓋變形程度超過45度,診斷為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在接受兩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恢復良好已能正常行走,且大幅改善膝蓋關節變形、施力困難及關節磨損造成的疼痛問題。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

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表示,目前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有一般傳統手術及微創手術等方式,一般醫師會建議患者施行成功率最高、風險較低的單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解決關節問題,手術時間約需1小時左右,術中出血量小於50C.C,相對其他手術安全許多,術後能順利解決關節磨損造成的疼痛,及關節變形難以施力的問題。但部分患者因關節退化程度嚴重,若分期開刀患者的預後通常較不理想,而不得不改採風險較高的兩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同時施行兩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由於李爺爺骨骼較大,又為嚴重兩側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容志雄醫師考量兩腳膝蓋若分開手術,在兩次手術中間,完成手術的單側膝蓋雖恢復正常曲線,但未手術的一側仍彎曲45度,在過渡期內雙腳會呈現一高一低的情況,使行走較術前更加困難,也影響術後的肌力恢復緩慢,因而予以施行兩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李爺爺預後情況較單側良好,也能免去經歷辛苦、漫長的復健過程。

有效解決患者病痛

容志雄醫師指出,雙膝關節置換術雖然手術時間、出血量及風險都較單側手術大幅增加,而臨床上也有許多醫師顧慮其手術風險,而不敢輕易施行。但其實只要在術前謹慎評估,降低手術風險並與病患詳細說明與溝通,這樣的手術能更有效的成功解決患者病痛。手術後患者配合醫療團隊及復健團隊規劃的復健療程,運用助行器、專用膝關節訓練機器來幫助矯正姿勢及訓練肌肉力量,在術後的一週就能康復出院。

三眼疾讓她危機重重 三焦人工水晶體一次解決

五旬婦三眼疾 三焦人工水晶體一次解決

有位57歲的張媽媽喜愛戶外活動,以前晴朗的天氣在她眼裡總是霧霾重重。一次登山下階梯時差點踩空,生死一瞬間,事後就診才發現自己有除了遠視、老花眼,還有白內障,難怪總是看不見晴朗天空。

白內障患者張媽媽很討厭戴眼鏡,但有老花、遠視,出門很不方便,所以想要以手術處理,她在手術前詢問醫師,能否把老花眼和遠視一併解決,醫師建議以三焦點人工水晶體做置換手術。

單焦水晶體只能看遠 新式水晶體遠中近都OK

置換人工水晶體是白內障患者的治療方式之一,傳統單焦點水晶體只將光線聚集在一個焦點上,輔助病患能把遠方看清楚,看近視仍然需要配戴老花眼鏡。而新式的三焦人工晶體,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

眼科醫師邱立祥指出,最新一代的人工水晶體以三焦點設計,把光線分到近距焦點、中距焦點及遠距焦點,讓病患看東西時,由近距到遠距轉換時,不會出現模糊不清的情況,可以補強生活品質。

大學眼科白內障委員會主席林鴻源院長解釋,不管是哪一種的人工水晶,近視、遠視都可以一併解決,如果想要連散光或老花都一起處理的話,就得使用較高階且複雜的鏡片,健保不予給付,需自費。

白內障手術能根除 家中長者應定期眼檢

白內障若是靠藥物治療,只能延緩病情,無法根除,而手術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醫師建議,家中長者應該每半年定期檢查眼睛,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