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埋線拉皮告別垂垂臉 更要聰明避免後遺症

文/Miki;本文感謝 郭弘義醫師提供專業諮詢

當皮膚隨著年紀增長而鬆垮、下垂,許多愛美人士希望恢復臉部線條,但沒有勇氣嘗試傳統拉皮手術,因此會選擇「臉部埋線」來拉提肌膚。然而,部分消費者在術後卻發生臉部不對稱、皮膚凹凸不平、線體斷裂等問題,甚至發現線體穿出皮膚表面!究竟這些問題為何會發生?又該如何解決?讓郭弘義醫師為你解惑!

何謂「臉部埋線拉皮」?

郭弘義醫師表示,傳統拉皮手術是從髮際線下刀、將肌膚剝開後,再將鬆弛的前額皮膚拉緊,並且切除多餘的皮膚,達到優異的緊緻效果。因此,愈靠近髮際線的區域拉皮效果愈好,但愈靠近鼻子的臉部中軸部分,則效果愈差,亦需要較長的恢復期。而「臉部埋線拉皮」的原理是將可吸收、或不可吸收的線材埋入皮下筋膜層,藉以刺激膠原蛋白增生,使肌膚紋路立即往上拉提,效果可維持一年至一年半。郭弘義醫師指出,由於傳統拉皮手術在中臉部位效果較弱,而臉部埋線正好可以補強其不足之處,因此兩項手術可相互搭配,達到最完美的呈現。

台灣合法埋線材質:羽毛線、玫瑰線、鈴鐺線

目前台灣由衛生福利部核准可合法使用於拉提手術的線材有三種,分別是羽毛線、玫瑰線、詩立愛塑型線(又稱鈴鐺線),其材質、效果及適用部位如以下表格:

圖片

臉部埋線後遺症 聰明因應沒煩惱

接受臉部埋線療程後,常見臉部不對稱、皮膚凹凸不平及線體穿出等狀況,箇中原由為何?又該如何因應處理?郭弘義醫師指出,其實許多人的先天臉型原本就不是完全對稱的,假使一個人左臉下垂較嚴重,就表示左臉的脂肪量較多,若醫師在術前並未充分說明,又在兩邊臉埋入數量相同的線材,就可能導致左右拉提的效果有差異,讓消費者感覺左右臉不對稱。因此,建議消費者在術前和醫師詳細溝通,若左臉較寬,即需要較多的線材,可在右臉埋入三條、左臉可埋入五條,並在髮際線處多拉一些幅度,即可使兩邊的臉型更趨近於對稱。

而埋線後產生的肌膚凹凸不平,則和醫師技術有關。輕微的凹凸不平會在2~3週內恢復,若埋線位置太淺、或是力道拉得太緊,都可能使皮膚產生較嚴重的凹陷,此時由醫師在事後調整鬆緊度即可。

「不過,年紀也是一大關鍵!」郭弘義醫師表示,年紀輕的消費者皮層較厚,只要稍微拉提就能有很好的效果,因此不容易產生凹陷問題;但年紀較大的消費者因為皮膚的膠原蛋白流失,皮層已經較薄且失去彈性,骨骼的支撐力也減弱,使得下垂情形更為嚴重,一旦使用較大的力道往上拉提,就容易產生明顯的凹陷問題,因而無法有效改善外觀。因此,建議可先接受傳統拉皮手術,再搭配中臉部位的埋線拉皮,並視情況補充脂肪、玻尿酸、微晶瓷等填充物來協助支撐,整體效果才會更為自然。

至於埋入線體穿出的原因,則在於「埋線位置太淺」。假使埋線位置較為淺層,線體又固定得不夠牢靠,或在恢復期中因為過大的外力介入,就可能導致線體斷裂而逐漸穿出皮膚表面,這種情況特別容易發生在臉下半部。郭弘義醫師表示,若線體斷裂而只有末端穿出時,由於不易整條取出,常見的作法是直接修剪穿出的部分;若能整條線取出,則建議於相同位置埋入再一條,才能持續拉提效果。

埋線拉皮後 短期內避免過度按摩、張大嘴巴

接受埋線拉皮後,髮際線會有比一般針孔稍大的小傷口,單邊臉頰上則有3~4個針孔,並產生輕微的瘀青和腫脹感,約在3~7天可緩解消失,術後僅需貼上人工皮即可。此外,應留意兩天內不要洗頭、避免游泳造成傷口感染,兩個月內更不可過度按摩臉部,以避免線體錯位。郭弘義醫師進一步提醒,術後三週到一個月內不宜將嘴巴張太大,以免線體在組織內卡得太緊,致使表皮凹痕變得更明顯;若線體導致鬆脫,也會影響拉提的效果;假使線體因過度拉扯而斷裂,則有可能逐漸往下滑動而有穿出皮膚的疑慮。因此,大笑、張大嘴巴飲食等動作都應確實避免為宜。

術前充分溝通 達到完美成效

想要接受臉部埋線拉皮的消費者,應選擇合法的診所、專業的醫師,線材方面則應考量「是否希望線體可被人體吸收」。一般而言,可吸收的線材相對較為安全,而不可吸收的鈴鐺線則具備未來能再調整的優勢,消費者可自行評估,再和醫師進行充分的溝通,便可有更為自然且符合期待的效果。

想要找回青春彈潤、線條美麗的臉龐嗎?選擇合適的線材接受臉部埋線拉皮,就能立即拉提緊緻小V臉、告別鬆垮嘴邊肉,更避免不必要的後遺症!

圖片

郭弘義 醫師

學經歷:亞洲抗老化美容醫學專科醫師|前亞太美容外科醫學會理/監事|比利時NIL波動抽脂原廠講師/醫師|微晶瓷原廠講師/醫師|玻尿酸原廠講師/醫師|天使肉毒原廠講師/醫師|隱形V臉拉提術講師

專長:臥蠶雕刻|渦漩氣動抽脂|DNA螺旋式拉提|內視鏡隆乳

圖片

更多精采內容請至《醫美時尚》官網 www.dr-beauty.net

孕產婦羊水胎便染色 胎兒吸入恐危命

一名產婦雖然超過預產期,但因為很害怕催生,仍堅持順其自然生產。妊娠41週時出現陣痛至醫院待產,然而待產期間發現羊水胎便染色,且出現嬰兒胎心不穩症狀。擔心寶寶不慎吸入胎便,嚴重恐危及生命進行緊急剖腹產手術,產婦健康平安生下女娃,已出院返家。

胎兒身體狀況、產婦妊娠過久 都可能造成胎便染色

當時產婦待產順利,但羊水一破,就看到墨綠色胎便掉下,像義大利料理的青醬般濃稠。若寶寶不慎吸入胎便,非常危險。且接著胎心音監測裝置發現胎兒心跳不穩定,緊急安排剖腹產手術,寶寶出生後隨即交由小兒新生科醫師接手照護。

南投醫院婦產科主任陳麗琴表示,一般寶寶多在出生後才會排便,但「羊水胎便染色」不少見,可能是胎兒本身身體狀況、產婦妊娠過久等原因,都可能發生胎兒在出生前解出胎便汙染羊水。

胎便吸入症候群 嚴重恐致心肺衰竭

南投醫院小兒新生科阮偉珉主任表示,寶寶若不慎將胎便吸入至氣管、肺部,「胎便吸入症候群」可能導致感染、肺部擴張不全、呼吸衰竭,甚至可能因嚴重缺氧窒息而導致心肺衰竭或缺氧性腦病變,危及生命。

若寶寶吸入胎便,兒科醫師會依據胎便吸入多寡、影響程度,提供不同的治療及追蹤照護,將傷害降到最低。陳麗琴主任提醒,產婦懷孕期間應定期產檢,接近預產期時需密切注意胎動及羊水狀態,與專業醫師溝通討論非常重要,確認母子健康。(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孕期不重視口腔健康 代誌真的很大條!

寶寶牙齒的健康,竟然從在母親肚子裡就開始受影響!牙醫師提醒,母親若不重視口腔健康,不僅會影響到寶寶牙齒的發育,很有可能會導致胎兒低體重或早產,不得不慎!

臺北市牙醫師公會陳日生理事長表示,婦女懷孕期間因荷爾蒙、飲食習慣改變,會導致口腔環境變化,提高齲齒、牙齦炎等風險,增加牙周炎及齲齒的發生率。婦女在懷孕期間牙齒狀況常變差,將間接影響胎兒健康。其實,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有提供孕婦每3個月可免費洗牙1次,以維護孕婦牙齒健康。

守護兒童口腔健康 兒童防齲免掛號費

此外,口腔保健應該從嬰兒時期就要做起;然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0年調查顯示,2-3歲的兒童齲齒率約61%,到了6歲時齲齒率增加到79%,顯示家長都沒有好好照顧好孩子的牙齒。

而為守護臺北市兒童口腔健康,每年於「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社區篩檢」提供學齡前兒童口腔檢查,並宣導6歲以下兒童每半年塗氟政策,更提供牙醫師到校幫國小一年級學童塗氟,並配合中央政策提供國小一、二年級學童第一大臼齒窩溝封填防齲服務免收掛號費,使臺北市兒童從「齒」幸福!

孕婦、兒童5/30前看牙免掛號費 一起照顧牙齒健康

此外,臺北市衛生局為響應兒童節及母親節,與社團法人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及臺北市牙醫院所共同合作「為愛萌『牙』孕婦、兒童看牙免掛號費服務」,即日起至5月30日之間,孕婦持健保卡及孕婦健康手冊,12歲以下兒童持健保卡至「孕婦兒童友善牙醫院所」就診,可享免掛號費之福利。

三陰性乳癌治療新趨勢 癌症基因檢測找新藥

精準醫學為難解的癌症治療發掘一線生機!由於三陰性乳癌有較高的復發性及轉移的風險,治療選擇相對受限,目前擁有次世代定序技術(NGS)的廣泛型癌症基因檢測,可為三陰性乳癌患者找出突變基因,從而提供更多治療選擇,讓三陰性乳癌不再是絕望的夢魘。

次世代定序技術 可有效掌握基因特性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歐陽賦醫師表示,針對乳癌分子標記ER、PR及HER2呈現陰性的三陰性乳癌,荷爾蒙藥物與抗HER2標靶藥物治療均無顯著效果,因而以化療為主,且被視為棘手的癌症之一。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目前國內擁有次世代定序技術的癌症基因檢測,可在短時間內發現癌症訊息傳遞路徑的基因突變,在治療黃金期可有效掌握基因特性,進而為三陰性乳癌患者找到適合的標靶藥物治療。

400多個基因與癌症相關 檢測資訊完善有助精準治療

於亞太地區分析過千位病患腫瘤檢體的癌症基因檢測公司說明,人體約兩萬個基因中,有400多個基因與癌症高度相關,一旦產生先天或後天突變,就可能導致癌症發生。癌症基因突變的機制複雜,以乳癌為例,每位病患的基因突變不盡相同,目前常規檢測只能檢測到4~5個基因表達量,治療依據較不充足。為檢測出更多乳癌基因變異資訊,次世代定序技術檢測透過腫瘤生物學、癌症基因體學及生物資訊的整合分析,提供醫師完整的用藥建議,制定精準的治療策略,甚至能找出乳癌少用的標靶藥物為患者有效治療。

兩週內提供用藥建議 搶得治療黃金時機

除了乳癌之外,在病情複雜的晚期癌症、罕見癌症、癌症復發轉移、不明原發癌或多線用藥無效之病患上,也都能透過美國病理學會CAP認證的實驗室,檢測440個與癌症高度相關基因,此檢測範圍不僅廣泛、如具備良好的腫瘤檢體前置處理(如Macrodissection),還能同時找到所有突變的種類,並於兩週內提供用藥建議報告,搶得治療黃金時機。

CAP認證癌症基因檢測 可為難解癌症找到治療可能性

歐陽賦醫師提醒,雖然目前有最新技術的癌症基因檢測,可為難解的癌症找到更多治療的可能性,但三陰性乳癌仍比其他類型乳癌更易轉移、復發且死亡率高,為達到更佳的治療成效,還是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即便罹患癌症,也不需輕言放棄,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採取適當的治療策略,都有望提升存活率。

五旬婦三眼疾 靠這個一次KO

有位57歲的張媽媽,特別熱愛遠足健行,但卻常將天氣晴朗誤以為霧霾嚴重。一次登山下坡時,看不清楚階梯差點踩空,事後就醫,發現除了老花、遠視,還有白內障。由於喜愛戶外運動,戴眼鏡甚是不便,在醫師建議下,選擇了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一次解決白內障、遠視及老花的問題。

三焦點人工水晶體 模擬人眼變焦遠近都OK

根據統計,六成白內障患者希望順便處理老花眼問題,讓他們無需再度配戴眼鏡。有人選擇置換人工水晶體,但術後仍需視視力調整情況,配戴老花眼鏡或近視眼鏡。眼科醫師邱立祥指出,新式的三焦點人工水晶體把看遠、中、近的三個焦點設計在同一水晶體內,模擬正常眼睛的變焦能力,並減少眩光和光暈,看遠看近都能自在變焦,開車時也不會出現眼睛不適的情況。

智能輔助導航手術 併發症機率低恢復快

近年來,白內障手術設備與技術都有大幅度進步,大學眼科白內障委員會主席林鴻源醫師指出,例如智能導航系統輔助飛秒白內障雷射手術,讓醫師能在3D圖像、即時導航下進行,依照患者眼角膜不同結構,精準進行手術,降低併發症機率、恢復快,術後視力品質穩定。

藥物延緩、手術根治 長者應每半年替眼體檢

林鴻源醫師提醒,白內障靠藥物治療只能延緩病情,若要根治,最有效的方法還是以手術治療。家中長者應每半年定期為眼睛做體檢,如果出現視力模糊、畏光或色調改變等狀況,最好儘速就醫,以免耽誤治療。

半年急診住院三次 嚴重型氣喘患者苦不堪言!

氣喘合併鼻竇炎 吸不到氣頻頻送醫!

有位45歲的黃先生(化名),多年來飽受氣喘合併鼻竇炎之苦,半夜常睡到一半吸不到氣而睡眠中斷,出門都要戴口罩,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黃先生去年接受完鼻竇炎手術後,以為可以改善症狀,沒想到寒流一來,氣喘頻頻發作,每個月要就醫拿藥。最近半年更因呼吸困難,被家人送到急診及住院三次,連工作都差點不保,讓他苦不堪言。經醫院抽血檢查,發現血中嗜酸性白血球數值偏高,這是造成嚴重氣喘發作的可能原因之一,醫師建議除了定期使用各類控制型藥物,包括口服、吸入與注射劑型等的氣喘用藥之外,也要加強各項醫囑的遵從性,才能達到良好的控制,減少非預期性的往返醫院就醫,提高生活品質。

嚴重型氣喘患者 工作及生活品質影響甚鉅

收治黃先生的義大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魏裕峰醫師表示,隨著空汙環境惡化,台灣氣喘患者人數逐年增加,依據2000-2007年的健保資料庫統計,成人的盛行率約為11.9%,估計人數超過百萬人,而真正嚴重型氣喘患者比例,目前約佔氣喘患者的5~10%。氣喘主要包含咳嗽、呼吸困難及喘鳴聲三大症狀,嚴重者可能引發呼吸困難造成致命危險!臨床多採階梯式治療,若控制不好就升階到下一階段,其中第五階段為嚴重型氣喘,平常需規則使用吸入型藥物進行控制,除了要規律回診追蹤檢查,若氣喘控制不佳,就容易引發急性發作或跑急診,嚴重時更需要住院治療,影響工作、睡眠及生活品質甚鉅。

嚴重氣喘注射型藥物 控制不佳患者新選擇

魏裕峰醫師表示,嚴重型氣喘患者的症狀通常難以控制,且具極高急性惡化之風險,臨床治療上需依患者疾病特性選擇治療方式。針對嗜酸性白血球或免疫球蛋白升高的嚴重型氣喘成年患者,目前有吸入型藥物及口服藥物治療方式。若吸入及口服型藥物都使用了,還是控制不佳的嗜酸性白血球性嚴重氣喘患者,現在還有注射型藥物治療的新選擇。

規律用藥達良好控制目標 避免氣喘嚴重惡化

魏裕峰醫師提醒,多數氣喘病人容易因擔心控制藥物的副作用,未規律使用氣喘吸入性藥物來控制,服藥順從性低,導致氣喘惡化或變成嚴重型氣喘,不但加重病狀之苦,更耗費醫療資源。提醒氣喘病人仍需配合醫護人員囑咐,規則並正確使用吸入器,好好用藥。平日生活外出則建議利用手機監測空氣品質,或配戴口罩,避免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以及二手菸等刺激物,也要注意花粉、黴菌、塵蟎等過敏原,以達成良好的氣喘控制。

心臟衰竭未適當治療 五年死亡率達50%

心臟衰竭主要是心臟的心肌受損,或負荷過度導致功能受損,這時心臟無法輸出足夠血量,維持身體各器官代謝所需,恐演變成許多心衰竭症狀;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廖家德指出,但若心臟收縮有力,舒張卻嚴重異常,患者還是會出現心衰竭的症狀,就是屬於舒張型的心臟衰竭。

傳統治療一對一 病患自我管理成效差

臨床上,舒張型的心臟衰竭會造成嚴重的病癥和死亡率,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每年因心衰竭而住院者約有2萬人,若未接受適當治療及改變生活習慣,三個月內再住院率約30%至40%,且五年死亡率可達50%;廖家德醫師表示,傳統治療上,通常採醫師和患者一對一模式,但患者自我管理若較差,就無法達到最佳成效。

治療小組發揮功效 三個月再住院率下降

為了幫助更多心臟衰竭患者,奇美醫院於去年底成立心臟功能強化治療小組,藉由跨領域團隊的全人照護方式,結合醫師、個案管理師、專科護理師、藥師、復健師、營養師等,提供患者充足的照護及個案追蹤;廖家德醫師指出,成立以來已經接了12個案例,患者即使出院後,仍可透過個案管理師的聯繫服務,了解並照護自己病情,目前三個月的再住院率已從原本30%至40%降至17%。

提供居家照護衛教 並整合醫療資源

心臟功能強化治療小組不僅在患者出院前,會進行居家照護衛教,也會由專業營養師擬定菜單,協助患者學習飲食調整,並由藥師提供藥物整合、戒菸衛教師提供戒菸資源,以及復健師制定的心肺強化運動,另外更透過和心理醫師與社工的對談,幫助患者降低壓力,最後擬定心臟衰竭門診並透過小組整合醫療資源,以降低患者門診到訪次數。

未來結合雲端遠距照護 替病患持續把關健康

未來除了在原本管理模式上繼續努力,奇美醫院心臟功能強化治療小組也將投入心衰竭症狀的數位化管理,及雲端遠距照護模式;廖家德呼籲,可望藉由心臟功能強化治療小組的全方位跨領域團隊照護,除了降低患者在住院率、死亡率,也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什麼是妥瑞症? 醫師來解析

國小4年級的阿志最近總忍不住擠眉弄眼,或喉嚨癢、隨時都想清喉嚨,常被媽媽罵。媽媽生氣問阿志為什麼不認真好好聽大人說話,阿志緊張反而更控制不住,連同學都笑阿志是怪孩子。鄰居阿姨提醒媽媽可能是妥瑞症,小兒神經科醫師解釋妥瑞症的表現及注意事項後,媽媽對怪表情及怪聲音就不會這麼擔心,少了大人責罵,阿志症狀也漸漸沒這麼嚴重。

妥瑞症分為動作型及聲音型 常見眨眼、清喉嚨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許家睿說明,妥瑞症是學齡兒童很常見的疾病,盛行率約1至3%。大部分患童會在5、6歲發病,青春期最嚴重,青春期後大部分症狀會消失或改善。

妥瑞症的症狀分為動作型及聲音型,動作型常見眨眼、吸鼻子、撇嘴角、肩膀或四肢抽動等;聲音型則可能是清喉嚨、發出怪聲或學動物叫聲等。這些症狀在小朋友緊張、亢奮或體力較差時可能更明顯。

可能合併過動、強迫症等精神疾病

許家睿說醫師表示,目前沒有根除性的治療方式,但有很多藥物及行為治療可做到症狀控制。然而對於妥瑞症的小朋友而言,如果這些症狀不會影響生理、心理或社交功能,就不需要積極的藥物治療。要教育家長別過於注意或擔心小朋友症狀,並請學校老師適度輔導孩子在學校與同學適應情況。

妥瑞症的患童較高比例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焦慮或憂鬱症等其他精神科疾病,在評估妥瑞症的兒童時,也要一起考慮其他合併存在的精神科疾病,並釐清哪部分對小朋友的日常生活影響最大,再決定是否需要針對此狀況用藥或其他療法。(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