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七旬翁腰痠背痛 竟是攝護腺癌轉移

一名70多歲老翁,經常覺得腰痠背痛,以為是年紀大,骨頭不管用了,經常推拿、按摩都不見好轉,因排尿不順才就醫;經過詳細檢查竟發現,確診為攝護腺癌第4期,且已發生骨轉移,才會造成骨頭疼痛症狀。

老化增攝護腺癌風險 70歲以上高5成

根據台灣國健署2015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攝護腺癌位居台灣人男性第5大癌症,約有5000多人罹患。醫院泌尿部科主任盧星華指出,年齡老化是攝護腺癌最危險因子,70歲以上男性,約有5成風險。

症狀似攝護腺肥大 頻尿、尿急、夜尿

盧星華表示,早期攝護腺癌症狀不明顯,類似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例如頻尿、尿急、夜尿、尿流細小、尿道疼痛等;如果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就可能引起腰痠背痛、骨頭疼痛等問題。

肉食、高脂飲食習慣 40歲開始定期檢查

如何診斷攝護腺癌?盧星華提醒,隨著人口老化、飲食習慣改變,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肉食、奶製品者,容易增加攝護腺癌的風險,建議40歲開始定期檢查,包括肛門指診、抽血檢查攝護線特異抗原(PSA),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盧星華 - 台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科主任)

 

孩子抽搐、口吐白沫! 超過5分鐘速送醫

看著孩子出現眼睛上吊、四肢不斷抽搐、口吐白沫、嘴唇發紺等症狀,常令家長驚慌失措,甚至有家長將飯匙、湯匙、毛巾等物品塞在孩子的嘴裡,想要防止孩子咬舌。

小孩出現抽搐行為 需防止頭部撞擊及保持呼吸道暢通

但是這種行為萬萬不可,幼兒抽搐的原因,大多不是癲癇發作,最常見的是熱痙攣。但不管是單純發燒抽搐或是癲癇發作,第一時間都應該是保護小孩,就近送醫。千萬別放東西在孩子的口中,否則可能造成窒息等傷害。

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神經科張明裕主任表示,當家長發現小孩出現抽搐行為時,應保持冷靜,注意是否有受傷的危險。尤其注意頭部是否撞擊及呼吸道暢通。大多數的抽搐發作會在幾分鐘內自行停止,會立即出現生命危險的機會極低。但抽搐如果超過5分鐘未停止,需緊急就近送醫進行處置。

抽搐超過5分鐘 需送醫尋找病因

張明裕主任表示,抽搐除第一時間緊急處理,首先便是尋找病因。有些危險的疾病也會痙攣,比如頭部外傷、顱內出血,如果無法在黃金治療時間診斷,可能造成生命危險或後遺症。最近有一名國小學童睡夢中抽搐,送醫後結果是腦部血管瘤出血,住院當天進行緊急手術,順利治療後出院。

幼兒出現抽搐雖然會讓家長緊張、擔心,但只要適當處理,絕大部分的兒童還是可恢復,不會發生後遺症。單純性熱痙攣,在動物實驗及臨床追蹤報告都確定不會造成智能或學習能力的影響。(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1948公克早產兒開心手術 創世界第3紀錄

一名體重僅1948公克的早產兒「安安」,患有極複雜性先天性心臟病,一喝奶肚子就脹大,造成呼吸衰竭。馬偕兒童醫院進行2次開心手術,順利恢復心臟功能,也創下世界第3新生兒極輕體重執行此手術的紀錄。

極複雜性先天性心臟病 早產兒併發症多

收治個案的馬偕兒童醫院心臟外科教授張重義指出,安安出生後發現心雜音,經過心臟超音波等檢查發現,其主動脈肺動脈窗合併主動脈弓截斷,且心房中隔缺損與開放性動脈導管,屬於極複雜性的先天性心臟病,由於疾病影響到下肢血流,容易併發肺動脈高壓、肺水腫、肝腫脹。

血液循環功能嚴重喪失 心臟手術治療不能等

張重義教授表示,安安一喝奶肚子就脹大,體內血液循環功能嚴重喪失,只能施以利尿劑,加以排除身體無法代謝多餘的水分,原本期待2200公克以上再開刀,但進食量少、排尿量差,決定於出生後第24天,進行心臟手術治療,當時安安僅1948公克。

手術費時9小時 成功重建主動脈

心臟手術治療費時將近9小時,張重義教授說明,先以自體心包膜重建主動脈弓,並修補主動脈肺動脈窗,整個手術過程在全身深度低溫麻醉、心臟停止靠人工心肺機的體外循環,並使用暫時全循環中止進行;然而,隔天再度因為下肢循環不佳,重建的主動脈弓發生狹窄,又進行第二次心臟手術。

目前體重達7.3公斤 健康情況良好

術後,安安住院長達103天,出院時心臟功能已經穩定,且能自行進食並拔除鼻胃管,最近一次回診,體重突破7.3公斤,活動力也很好。

照護資訊更透明 Yelp推醫療評比系統

雖然社群媒體平台能夠透過文字與影像表達想法與建議,但缺乏通用且制式的評比系統,導致使用者必須自行判斷資訊分享者對於商家的正負評。為解決此一問題,Yelp及TripAdvisor皆提供半開放式的評比問卷,Yelp也開始讓使用者評比自己,甚至是朋友的就醫經驗與醫療服務滿意度。

美國的病患滿意度評比調查仍有待改進

其實早在2002年,美國就開始發展病人滿意度評比調查(HCAHPS)。雖然HCAHPS已行之有年,並且有系統地整理與解釋病患的回饋資料。但相較於免費且易取得的社群媒體與評比網站,HCAHPS耗時、費成本、回應率低且無法及時解決問題的特性,是否能夠達到病人滿意度調查的初衷,還是一大考驗。

病患就醫經驗 準確性尚待評估

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指出,雖然Yelp突破HCAHPS的缺點,提供彈性且具及時性的管道,讓使用者表達就醫經驗與滿意度,但是否適用於調查醫療照護服務的滿意度、評論結果是否具代表性,若內容涉及病人照護結果之好壞,醫院是否該出面回應或干涉等,以目前的研究仍語帶保留。

醫療服務評價 讓醫療資訊更透明

《健康事務》針對Yelp所提供的評論內容進行分析,發現Yelp能包含HCAHPS的病人滿意度調查項目。但並非所有的議題都適合由病人評論,譬如醫師專業技術或是照護結果好壞等專業判斷,應由醫療服務供需雙方進行評估,並且在定義一致的情況下,去評比何謂好的醫療服務提供者,如此一來才能減少醫療資訊的落差。

官方資訊與消費者評論結合共創新機

目前政府提供多項開放資料供學術與民間使用,這些開放資料都需經過加值與視覺化的設計才可被運用。若評論平台僅提供管道讓消費者發言,沒有提供其他資訊或者是將資料進行加值分析,未來可能無法因應使用者的需求。所以服務相關行業,應思考如何與評論平台共處,藉由評論資訊,產生有力決策的的資訊,共創契機並且達到雙贏。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李若綺

2.參考文獻:Bilimoria, K.Y.,Barnard, C. The New CMS Hospital Quality Star RatingsThe Stars Are Not Aligned. JAMA. 2016;316(17):1761-1762.

3.參考文獻: Lee V. Transparency and Trust — Online Patient Reviews of Physicians. N Engl J Med. 2017; 376:197-199.

4.參考文獻:Merchant, R.M., Volpp, K.G.,Asch, D.A. Learning by Listening—Improving Health Carein the Era of Yelp. JAMA. 2016;316(23):2483-2484.

5.參考文獻:Ranard, B.L., Werner, R.M.,Antanavicius, T., et al. Yelp Reviews Of Hospital Care CanSupplement And InformTraditional Surveys Of The PatientExperience Of Care. Health Aff. 2016; 35(4): 697-705.

6.參考文獻:Rothenfluh, F., Schulz, P.J. Physician Rating Websites:What Aspects Are Important to Identifya Good Doctor, and Are Patients Capable of Assessing Them?A Mixed-Methods Approach Including Physicians’ and HealthCare Consumers’ Perspectives.J Med Internet Res. 2017;19(5):e127.

7.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https://goo.gl/qdWf7q

8.《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想要有QQ肌 醫:吃這個無效!

臉部Q彈沒皺紋,每位愛美女性都想要擁有,不少人就常會服用有「膠原蛋白」的產品,但其功效卻被食藥署打臉。醫美集團蔡坤原醫師指出,膠原蛋白合成非常複雜,最有效的補充方式應是以針劑注射的方式,直接施打到人體內。

內服外敷都無效 恐導致冒痘、經期混亂

有人大吃膠原蛋白粉,也有人狂敷膠原蛋白面膜,市面上琳瑯滿目的膠原蛋白產品都號稱可養顏美容;但是,食品藥物管理署日前指出,口服或塗抹的膠原蛋白產品,難以被吸收或重新合成,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的功效,可能還會產生如冒痘,經期混亂等副作用。

蔡坤原醫師解釋,膠原蛋白食品經過消化吸收,變成小分子的胺基酸,就算經血液循環到臉部,由於自體合成膠原蛋白的能力不佳,也無法確實讓肌膚恢復年輕;而塗抹式的膠原蛋白保養品,因膠原蛋白分子太大無法被吸收,僅能達到肌膚表面保濕潤澤的效果。

確實有效補充膠原蛋白 可採用針劑注射

其實,人體本身就可自行合成膠原蛋白,並以不同形式存在於皮膚、骨骼、軟骨、韌帶、肌腱、血管壁和結締組織等部位,也是維持肌膚彈性的要素之一。蔡坤原醫師表示,如果要確實有效補充膠原蛋白,可以採用針劑注射的方式,藉由每次控制精準施打的劑量,來達到全臉,甚至是眼周、脖子、手部這些區塊的肌膚恢復年輕。

蔡坤原醫師建議愛美民眾,平常飲食均衡、作息正常、做好防曬,才能減少體內膠原蛋白的流失,平日也應補充含有維生素C、鐵質、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增加自體膠原蛋白的合成,並減少膠原蛋白的破壞,同時配合針劑注射多管齊下,才是讓肌齡常保青春的不二法則。

癌幹細胞之謎解開了 對抗癌轉移有新方法

幹細胞研究有新突破!國內最新研究成功解開癌幹細胞之謎,如何在無氧環境進行分裂及轉移,有助開發癌症治療標靶癌幹細胞的新方法。此成果已發表幹細胞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幹細胞報告》。

患者免疫力下降 癌幹細胞伺機而動

台北醫學大學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黃彥華指出,癌幹細胞是一群細胞數極少、處休眠期,且具高抗藥性與癌症轉移能力的細胞,不需要氧氣就能存活,一般能生存於後期較大固體腫瘤內部深處缺氧的惡劣環境;一旦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或出現發炎反應或病毒感染,就會伺機而動。

小鼠研究 解開癌幹細胞之謎

過去癌幹細胞的抗藥性與轉移,令醫師束手無策。論文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員郭勇哲表示,胚胎生殖系幹細胞基礎研究,是以胚胎鼠與新出生小鼠為來源,在不到3年的時間,成功解開胚胎生殖系幹細胞在類似胚胎發育極度缺氧情況下,如何進行幹細胞對稱性分裂與細胞遷移分子機制,為未來的癌症治療找到新契機。

開發癌症治療標靶 對抗癌轉移新方法

黃彥華主任強調,這項突破性研究成果,未來可利用於固體腫瘤,包括腦瘤、肝癌、肺癌、胰臟癌、大腸直腸癌等,可望透過癌症轉譯醫學,開發癌症治療標靶癌幹細胞的新方法,期望能為癌症病患重新找回健康人生。

失神、喃喃自語不是中邪! 醫破解癲癇發作迷思

「醫師,我的女兒怎麼了?是不是被附身?」 一位媽媽帶著女兒到診間,一開頭就告訴醫師,她女兒最近時常無緣無故失神瞪眼,有時還會喃喃自語,甚至日前在學校,突然眼前一陣發白後就倒地不省人事;同學說她呆立站著,唸唸有詞,叫她捏她都沒反應,肢體也沒抖動,幾分鐘後就倒下去了!

癲癇發作病狀多 失神、重複肢體動作都是病徵

收治該名患者的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林高章表示,癲癇發作病狀有相當多樣,但一般民眾對癲癇的認知,似乎都僅停留在肢體抖動、口吐白沫而已。癲癇發作可能是全身性的抽搐、失神、重複肢體動作,也可能合併意識障礙但沒有抽搐的精神發作,甚至有些難以歸類,例如重複穿鞋、刷牙、或無意識打電腦等;儘管發作種類繁多,但只要患者遵照醫囑服藥,按時抽血,不過勞、不熬夜,幾乎人人都可以控制得當。

遵照醫屬服藥9成可控制 貿然停藥易使癲癇發作

林高章主任解釋,目前隨著藥物的進步,有90%的病人可以靠藥物控制良好,頑固性癲癇的患者不多,藉由配合飲食、手術才能減少發作次數。癲癇一旦2-3年沒有發作,就會視患者情況給予減藥甚至停藥;但最忌諱的是患者自行停藥,或者合併服藥,此舉容易造成抗癲癇藥物濃度下降,再次發生抽筋。

癲癇可控制良好 鼓勵病友走出自我 

癲癇病人的發作,有時候在旁人不經意的嘲笑、模仿,讓病人自信心消失,甚至窩在家裡不想外出,社交能力下降。有鑑於此,台南癲癇之友協會創會會長兼現任理事長蔡景仁教授提醒,癲癇雖是一種病但其可控制良好,唯獨最怕大眾對於癲癇的歧視及誤解,不僅可能有礙患者就醫,甚至影響整個社會,因此認識正確的醫療觀念,尋求合適的治療處置,勇於踏出內在閉鎖腳步,將是改變癲癇病友一生的重要關鍵!

疲累、腰痛 恐因帶狀皰疹惹禍

有位63歲張媽媽先前突感覺身體疼痛,且顯得格外疲累,原以為是感冒引起不適而未處理。但是幾天後發現,在同側腰部疼痛位置出現一群紅色丘疹,疹子很快變成水泡和膿皰,經醫師診斷後才知道是帶狀皰疹。水泡隨著時間慢慢會乾燥結痂,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劇痛,神經痛持續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讓她飽受折磨。

發生率不低且隨年齡增加

台南市立醫院感染科醫師陳寶珍表示,帶狀皰疹的特徵是沿著神經所分佈的皮膚,出現紅疹,水泡及神經痛的不適感,整個疾病發展過程約2∼4週。其發生率不低且隨著年齡而增加。

幾乎人人都有致病風險

根據研究,台灣95%的50歲以上成人體內都帶有水痘皰疹病毒,幾乎人人都有致病風險。尤其疲勞、睡眠不足、感冒等急性感染後、糖尿病、肝腎疾病、慢性肺病、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血液疾病等慢性疾病、惡性腫瘤及血液疾病,正接受化療或放射治療者,及器官移植後服用抗排斥藥物者,都是帶狀皰疹的好發族群。

避免水泡破掉是治療基本原則

陳寶珍醫師指出,緩解症狀、傷口照護避免水泡破掉而引起細菌感染與嚴重後遺症,是治療基本原則,大多數只要好好休息,並小心照顧水泡,通常約3∼6週會好。但若皰疹在臉部、耳部、生殖器的風險就比較高,若發生在臉部三叉神經的第一分支,病毒有可能會影響眼部而引起腦炎併發症,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失明。若長在會陰部可能影響日後排泄功能。

皰疹後神經痛持續3∼6個月

平均每3個老人就有一個會出現「皰疹後神經痛」,陳寶珍醫師進一步指出,皮膚皰疹消失後的部位仍有持續性的疼痛,甚至感覺比復原前更痛,一般持續3∼6個月,有的甚至長達數年。因為神經被病毒傷害後感覺功能會變得異常,有些人只是神經較為敏感,但有些人控制痛覺的神經構造被破壞,因此時常感到疼痛。此時需依據病人疼痛的嚴重程度及肝腎功能給予適當的止痛藥來緩解病人的不適。

年滿 50 歲可考慮施打疫苗

帶狀皰疹疫苗是預防發作的一項方式,陳寶珍醫師說明,目前國內使用的帶狀皰疹疫苗使用的是水痘的活性減毒病毒,年滿 50 歲以上的民眾可考慮施打,只需接種一次。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