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為情所困! 跟蹤騷擾如何自保?

許多女性都曾遭遇被打量、搭訕甚至受到跟蹤的騷擾,造成內心壓力與恐懼。獨處時更深怕對方若突然出手攻擊,會無力自保。根據現代婦女基金會2014年調查,每8位女性中就有1位曾遭到「跟蹤騷擾」,顯見「跟蹤騷擾」並非少數案例,需要受到大眾的重視。去年曾有一案例,被害人已聲請保護令,加害人不甘心,仍花200萬請徵信社找到被害人親屬工廠,甚至請朋友破壞、噴漆。

加害人以前、現任伴侶最多

現代婦女基金會研發部主任王秋嵐說明,「跟蹤騷擾」包括4個要件,包含(1)意圖性、(2)重複發生、(3)違反被害人意願、(4)引起被害人或親友不安、困擾及恐懼。跟蹤騷擾並不只侷限於現實中的尾隨,隨著現今網路發達,網路社群平臺上的科技跟蹤騷擾案件也日漸增加。還有藉由植入病毒追蹤定位,或知道帳號密碼的「科技跟蹤」。甚至提告,逼被害人現身說明,和被害人取得聯繫或造成困擾不安。

以基金會的統計而言,加害人與被害人相識的比例偏高。近年來基金會求援的案件中被害人9成是女性,其中40歲以下就佔7成多,顯見年輕女性為主要受害族群。以國外數據而言,加害人與被害人的關係以前任或現任伴侶的比例最高,佔5、6成,追求者比例也不低,不認識或不熟的人佔11%。不論國內外數據都顯示,女性和年輕族群跟蹤受害的比例較高。

蒐證、記錄、檢視生活中洩漏個人資訊的管道

王秋嵐主任提醒,遇到跟蹤騷擾時,最重要的是蒐證,拍照、保存證物,還可利用日誌詳細記錄時間、方式、應對措施、效果、證據、身心狀態、損失。不僅蒐證,也能分析加害人慣用方式及有效應對措施,要走法律途徑時亦可做為佐證。

檢視生活中洩漏個人資訊的管道,並採取自我保護的行動,例如:(1)改掉帳號密碼、(2)關閉GPS定位、(3)關閉臉書標記功能、(4)加強保全、監視設備、(5)和信任的親友說明及討論、(6)返家時經過大馬路、公共場所、(7)身上帶防身物品,(8)必要時換掉鑰匙、電話號碼、交通工具,甚至搬家、換工作。王秋嵐主任強調,若遇到跟蹤騷擾,千萬不要默默忍受,要讓朋友、親人、師長或專業人員等了解情況,對外尋求協助及支持。

遇緊急狀況時 盡速報警求助

遇緊急狀況時可撥打110請警方協助,親屬關係、現任或前任交往對象則可適用家暴法,撥打113或與家暴中心聯繫;其他對象若涉及性騷擾、不當追求,可依雙方關係及情境,向不同主管機關提出性騷擾申訴;亦可依跟騷情節以民法或刑法提告。可撥打現代婦女基金會性別暴力跟蹤騷擾諮詢專線,02-7730-4495轉84(疾疾散靈,速速救我),與被害人討論因應策略,提供初步資訊及在地可協助資源。

台灣現行法令缺乏對跟蹤騷擾行為明確的規範,僅《家庭暴力防治法》與《社會秩序維護法》中有明確規定。然而《社會秩序維護法》跟追罰則最高僅3000元,《家庭暴力防治法》只適用於親屬或親密關係。若涉及性騷擾,雖可提出申訴,多無法直接裁罰加害人。法律提告曠日費時,期間可能仍受騷擾之苦,多只能判處易科罰金或短期刑。現代婦女基金會已提出「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並請立法委員提案,已經立法院一讀,期待儘早通過,保障跟蹤騷擾受害者權益。(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Cup從B激升到F 竟是罕見葉狀瘤

「怎麼隆乳只隆一邊?」一名39歲的沈姓婦人,上個月因闌尾炎就醫開刀治療,婦人在接受治療過程中,一名眼尖的護理師瞥見婦人左胸和右胸不對稱,罩杯大概是F比B;外科醫師覺得不單純,因而力勸她接受檢查,結果證實婦人左乳房有惡性葉狀瘤且達10公分,目前已全切除,持續電療追蹤。

愈腫愈大又不痛 竟是10公分惡性腫瘤

衛福部彰化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李忠懷表示,一開始沈婦拒絕檢查,且說左乳房出現硬塊的情形已有2年多的時間,近幾個月卻越來越大,但因為不會痛,所以並不以為意,在多次勸告其有惡性腫瘤的可能,一定要進一步檢查,沈婦最終同意接受檢查;經乳房攝影、乳房超音波及粗針穿刺切片,發現是邊緣性葉狀瘤,由於腫瘤太大,接著進行左乳全切除手術,腫瘤約10公分大,經切片確定為惡性腫瘤。

葉狀瘤易轉移、易復發 中年婦女發生機率高

李忠懷醫師解釋,葉狀瘤的標準治療方式是進行手術,就算是良性也必須割除,因為即使是良性,時間一旦拖延可能就會變成惡性;而該名婦人在切除左乳時,已經是惡性腫瘤,所幸經過全身骨骼掃瞄及肺部、腹部電腦斷層,癌細胞都尚未轉移。

李忠懷醫師說,葉狀瘤占所有乳房腫瘤的比例不到1%,發病年齡以中年婦女居多,但其易轉移且易復發,所以必須定期追蹤。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乳癌存活率可達30年

李忠懷醫師提醒,乳癌是女性罹癌首位,一直是威脅女性生命最危險的癌症,婦女千萬不能輕忽,更不應因害羞內向而害怕就醫,其實乳癌只要積極治療,臨床上有相當多病情獲得控制,存活期長達30年以上的案例。目前免費成人健檢中,45歲以上婦女應每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有乳癌病家族史者,降到40歲。另外,當在乳房觸摸到腫塊或乳頭有分泌物,一定要馬上就診。

重度氣喘反覆發作 標靶治療新選擇

有位40歲的氣喘患者李先生,平日規則使用吸入型氣喘控制藥物,但仍時常為夜間咳嗽、睡眠品質不佳、感冒後喘鳴發作所苦,雖與自己的家庭醫師討論決定服用類固醇作進一步的氣喘治療,情況改善卻相當有限,因此決定到成大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

氣喘標靶治療 進入調降劑量階段

成大醫院胸腔內科廖信閔醫師表示,經進一步評估,診斷李先生為重度氣喘的患者,因此建議採用進階的生物製劑標靶治療。兩週後,李先生因氣喘引起的反覆症狀獲得明顯改善,不再因氣喘發作而須頻繁就醫所擾。

氣喘急性發作 影響生命安全

重度氣喘患者常會有氣喘急性發作,有較高的風險產生急性呼吸衰竭,影響到生命安全,必須頻繁就醫。廖信閔醫師指出,目前認為氣喘患者的發炎,主要由第二型輔助T淋巴細胞所引起,因此其上下游的細胞激素,便成為研發生物製劑的標靶,透過研發出來的生物製劑,具有高度專一性阻斷細胞激素的作用,以達到標靶治療的效果。

一線藥物治療 可先穩定病情

廖信閔醫師表示,氣喘係人體免疫系統對於吸入的過敏原,產生過度發炎反應而發生的呼吸道疾病,其經典症狀包含明顯的呼吸喘鳴聲、反覆咳嗽、胸悶及氣促等。大多數患者在第一線藥物治療下,症狀能獲得穩定控制。但約十分之一的「重度氣喘」患者仍無法穩定控制,常因氣喘急性發作而反覆就醫,長期下來對個人健康及醫療花費都產生巨大的負擔,而他們在醫療資源上的花費,也占了所有氣喘患者的一半。

乳頭凹陷、乳房硬塊 小心乳癌上身

乳房會痛是乳癌,不會痛就沒關係嗎?53歲的黃小姐,因怕痛沒有定期乳房攝影篩檢。某天洗澡時發現乳房靠近腋下處出現滑來滑去的硬塊,原以為是肌肉,但之後又發現腫塊固定,自我安慰認為不會痛就可以放心,遲遲未去檢查。直到4年前工作聽到大家在討論乳癌,才下定決心就醫檢查。

現今乳癌治療多元 不一定需全乳切除

黃小姐進行乳房超音波導引下的乳房粗針切片,發現2公分的惡性腫瘤,確診為乳癌第2期。所幸化驗出乳管B型,不需要使用標靶治療,決定採取乳房部分切除合併放射線、化學治療及荷爾蒙藥物治療。治療結束後追蹤,發現乳癌骨轉移,黃小姐仍鼓起勇氣轉換心境,積極治療。長達近5年的治療,病情控制良好。

烏日林新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吳玉婷表示,目前乳癌治療相當多元,不一定需要全乳切除,很高的機會可保留乳房。針對每位乳癌患者的腫瘤大小、癌症期別與4類亞型,依據患者的需求可和醫師討論個人化治療,幫助乳癌病人增加生活品質、提升存活率,包括是否需要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藥物或標靶治療的選擇,分析副作用,如反胃嘔吐、易引起骨鬆等。

乳房硬塊、乳頭凹陷 建議就醫檢查

每年乳癌新發生個案達1萬多人,因乳癌往生的患者約2千多人,大部分乳癌患者治療趨向長期抗戰。根據研究顯示,乳癌1至2期的患者,五年存活率高達95至98%,必須靠定期回診、服用抗癌藥物來控制。乳癌治療除了保持樂觀心態、配合正規治療,也會建議加上正統中藥治療,調整體質,就算骨轉移也能控制良好。

吳玉婷醫師提醒,乳癌最需特別注意的地方在於無聲無息,6成病患是摸到硬塊來求診,而僅有1/10患者出現刺痛感。骨骼是乳癌患者最容易出現轉移的部位,乳癌轉移患者發生骨轉移的機率達65%至85%。女性族群如果發現乳房硬塊或乳頭凹陷,甚至出現血絲,或是乳暈附近摸起來硬硬的,可至醫院的乳房外科、一般外科就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助降低乳癌造成的危害。(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骨折併發症 恐導致罕見肺部脂肪栓塞

一名20歲的陳姓男子,因為乘坐機車不幸發生車禍,導致右小腿撕裂傷,緊急送至醫院急診室就醫,診斷為右側脛骨開放性骨折與右下肢撕裂傷。術後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經過多名醫師會診後發現,患者併發少見長骨骨折合併肺部脂肪栓塞。

肺部脂肪栓塞少見 骨盆、長骨骨折較多

豐原醫院骨科醫師羅達富表示,肺部脂肪栓塞為骨折病人少見的嚴重併發症,發生率小於0.2%。於1970年代統計確診的死亡率為20%,好發族群為長骨或骨盆骨折病人,但臨床表現如呼吸困難與發燒不具特異性,不易察覺。

豐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唯堯表示,患者術後隔日早上,突然劇烈咳嗽與漸進性呼吸困難等症狀,呼吸次數高達每分鐘40多次,血液氧氣飽和度低於80%(正常數值為94%以上),且持續發燒,須轉送至加護病房接受輸液和氧氣治療。

肺部脂肪栓塞 常合併低血容性休克

豐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君禮表示,肺部脂肪栓塞常合併低血容性休克和急性低血氧性呼吸衰竭,所幸患者年輕平常健康狀況良好,病情逐漸好轉,住院7日後轉入普通病房接受後續治療5日後出院,並無留下任何併發症。(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肥胖人口增 減重手術夯

肥胖是現代社會一大問題,重度肥胖人口急遽上升。根據中研院調查,台灣嚴重肥胖的人口在過去10年成長2倍半,由0.6%到1.4%,意即台灣目前有幾十萬人口有嚴重肥胖困擾。目前針對嚴重肥胖的病人,減重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簡易型胃繞道手術 15年間減去3成體重

根據台灣減重外科醫學會統計,台灣每年減重手術的案件約有3千例,由於手術安全性大幅提昇,民眾的接受度也不斷增加。最早的胃隔間手術到後來胃束帶、胃繞道以及胃切除(縮胃)手術,手術的方法一直演進,但是何種手術最有效,一直缺乏良好的數據。

桃園敏盛綜合醫院減重手術中心發表長達15年的研究結果,證實簡易型單吻合口胃繞道手術是最有效的減重手術,15年的追蹤中,手術可維持減去約30%體重,同時僅有4%病人需要第2次手術。另一篇論文則證實簡易型(單吻合口)胃繞道手術是治療糖尿病最有效的手術,5年的糖尿病緩解可達70%,較其他減重代謝手術足足高1倍。

年輕、無糖尿病的嚴重肥胖病人 仍建議縮胃手術

簡易型(單吻合口)胃繞道手術由台灣減重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威傑研發,以腹腔鏡胃癌的手術經驗,研發出治療重度肥胖的胃繞道手術。由於手術較簡單、效果好、長期後遺症少,逐漸被全世界採用,包括印度、中東以及法國等歐洲國家。

李威傑理事長指出,簡易型單吻合口胃繞道手術雖然是目前最理想的代謝減重手術,但病人應長期遵循醫療,補充維他命及礦物質,否則仍易發生貧血等後遺症。較年輕、無糖尿病等嚴重代謝疾病的嚴重肥胖病人,仍建議以胃切除(縮胃)手術為首選,但是有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則會建議簡易型的胃繞道手術。(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血管瘤與血管畸形大不同 整形外科醫師教你鑑別

一名60多歲的老翁,日前因不慎跌倒,造成左頸及背部肩胛骨附近瘀青腫痛,經冰敷休息後,瘀青消失了,但背部卻持續隆起,且隆起範圍擴大到兩倍以上。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老翁疑似深部血管破裂出血,醫師考量病患年紀以及出血問題,故採取保守的血管攝影及栓塞治療;在血管攝影中不僅找到出血點,還意外發現複雜的高流速動靜脈畸形,經跨專科醫療團隊共同治療,現在老翁背部隆起狀況已獲得改善,並持續使用彈性壓力衣維持穩定。

血管病變分兩類 全球5%人口受影響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整形外科主任黃柏誠醫師表示,血管病變及其相關併發症影響全球至少5%的人口,其致病機轉不明,但治療方式眾多。血管病變主要分為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兩大類,血管瘤主要是血管內皮增生,而血管畸形則是血管不正常增生,但血管內皮無過度增生現象,兩者是不一樣的疾病。

嬰兒血管瘤多良性 男女比約1:4

黃柏誠主任說明,血管瘤中最常見為嬰兒血管瘤,屬良性軟組織腫瘤,約發生於2%的嬰兒身上,男女比約1:4,多屬偶發性,與遺傳關係不明顯。另外,嬰兒血管瘤雖然是良性,但仍可能在不同部位造成併發症,如長在眼睛附近可能會影響視力、長在鼻部可能影響軟骨發育;若是在耳朵附近的嬰兒血管瘤,則可能會造成外觀變形,因此不可不慎。

血管畸形複雜 醫病合作療效更加分

黃柏誠主任進一步解釋,相較於血管瘤,血管畸形的類型更為複雜,可粗略分為微血管畸形、淋巴管畸形、原發性淋巴水腫、動靜脈畸形等。主要會根據病患病史、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做出診斷,擬定治療方式,但重要的是不將兩者搞混,才能有正確的治療方向及較良好的預後。

黃柏誠主任也提到,血管病變的治療依據不同型態有不同的處置方式,包含口服藥物或注射藥物的使用、血管栓塞治療、雷射治療、腫瘤切除及重建等;此外,也需醫病間耐心地合作,才能達到合宜的治療效果。

7旬婦心衰竭又腸癌 微創手術救命

一名75歲許老太太,因呼吸困難就醫,檢查發現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導致心臟衰竭,必須緊急氣管插管並使用呼吸器,住院期間又因持續便血,確診罹患大腸癌。北榮醫療團隊利用微創救心手術,並以腹腔鏡手術切除大腸腫瘤,目前病患術後復原情況良好,也不需後續化療。

病患同時罹患2大病 擬定完善治療計畫

收治個案的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張效煌表示,該病患同時併有主動脈瓣狹窄及大腸癌,使得治療更加複雜,術前由醫療團隊擬定完善的治療計畫,決定先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問題,再由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接手處理大腸腫瘤。

微創瓣膜植入術 迅速恢復心臟功能

張效煌醫師強調,當主動脈瓣膜開口小於1平方公分,稱為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若不積極治療,7成病患活不過一年,評估許老太太年事已高,採取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TAVI),讓心臟功能迅速恢復,改善心臟衰竭症狀。

體內腸道縫合步驟 減少住院天數

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楊純豪指出,許老太太是利用腹腔鏡手術切除大腸腫瘤,病理切片為7x6公分大小腫瘤,檢驗為第2期大腸癌,手術是採用體內腸道縫合步驟,更加快腸道恢復時間,並減少住院天數。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