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1歲女童染流腦 發病12天死亡

女童出現感冒發燒 竟染上流腦 

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1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死亡病例,北部一名1歲女童,本月2日因出現感冒及發燒等症狀就醫治療,但服藥後症狀仍未改善,11日再次出現輕微發燒,隔天再次就醫,但因未好轉緊急送急診,最後仍因病情持續惡化,不幸死亡;疾管署表示,14日院方於個案檢體培養出疑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菌株進行通報,隔日確定感染腦膜炎雙球菌。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好發於冬春兩季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好發於冬春兩季,約為每年11月至隔年3月,致病主因是腦膜炎雙球菌造成的急性傳染病,包括直接接觸患者喉嚨、鼻腔分泌物、吸入患者咳嗽和打噴嚏產生的飛沫等,都可能因此感染,潛伏期2到10天,一旦感染,不但會出現發燒、劇烈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直、出血性皮疹等症狀,還可能會有精神學症狀、昏迷、抽搐等現象。

今年累計3例 創9年同期最高

因這名1歲女童發病日最大潛伏期為10天,相關衛生單位也已掌握與個案密切接觸者共32人,並無任何疑似症狀出現,目前也進行個案居家環境消毒,且持續追蹤密切接觸者健康狀況;疾管署表示,2018年已累計3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其中2例死亡,均為散發個案,今年確診和死亡病例數均為2009年以來同期最高。

做好個人衛生 降低感染風險

根據過往統計資料,個案感染年齡以6歲以下為主,佔36%,其中感染腦膜炎雙球菌B型最多;疾管署提醒,除了做好個人和環境衛生工作,應避免長時間處於密閉空間內,或計畫前往國外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地區,建議出發前應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接種疫苗,做好預防工作,才能降低感染風險,另外,若返國後出現疑似症狀,應盡快就醫,並主動告知近期旅遊史。

腦瘤發生原因不明 有這些症狀要留意

作家李敖罹患腦瘤病逝,享壽83歲。3年前,他因步態不穩就醫,確診為腦幹腫瘤,期間曾多次住院對抗病魔,也使用標靶藥物治療,病情一度好轉;但今年初,病況急速惡化,合併水腦加劇,導致病況危急。

腫瘤長在腦幹 無法手術切除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李敖的腦瘤為良性膠質細胞瘤,但腫瘤位於腦幹,無法以手術治療取出或切除,建議採取放射治療、標靶治療等保守治療,抑制腫瘤變大的速度,以免壓迫腦幹造成呼吸、心跳停止,而危及生命。

發生原因不明 存活期不高

王署君主任表示,腦瘤目前的發生原因不明,也沒有任何危險因子,雖然良性腦瘤生長速度較慢,但仍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存活期都不高,一般來說,病者平均只有2年的壽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抑制腫瘤持續變大。

發生這些症狀 當心是腦瘤作怪

腦瘤有哪些症狀?王署君主任表示,頭痛是最常見的症狀表現,根據腫瘤位置的不同,也可能出現吞嚥困難、視力模糊、聽力障礙、說話障礙、步態不穩、記憶力變差等問題,若是肢體麻木、昏迷等中風症狀;若是類似症狀,建議就醫接受腦部電腦斷層檢查,找出真正的原因。

心房顫動易中風 左心耳封堵術可解決

深受心律不整之苦二十多年的方女士,今年67歲的她在45歲時初次頸動脈中風,檢查後才發現有心房顫動的問題,除了服用藥物控制外,為了降低中風風險,也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未料返家休養3年後又中風。最後決定接受左心耳封堵心導管手術,解決心頭患。

大部分在中風後才被確診

以心房顫動來說,病人由於長期心臟不正常跳動,心跳忽快忽慢,心房在沒有有效的收縮下,約有九成的血塊都形成於大小如一隻手指的左心耳位置,血塊若掉落跟隨血液流入腦中,將阻塞腦血管導致腦中風。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蔡文欽醫師表示,有些心房顫動患者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根本不知道自己心臟亂放電,大部分是在中風就醫後,才被確診。

抗凝血劑有潛藏的出血危機

抗凝血劑是心房顫動治療的重要環節,用來預防血栓形成,但也帶來潛藏的出血危機。蔡文欽醫師表示,為了避免血塊形成,過去經常會讓心房顫動的患者服用抗凝血藥物,雖然藥物預防仍有一定再中風的風險,加上有部分病人面臨腦出血、腸胃道出血等問題,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往往造成臨床醫師處方上的困難。

「吃了抗凝血藥物最怕的是不小心出血,停了藥又擔心中風、心肌梗塞。」方女士說,因為長期服用抗凝血劑,若不慎撞到頭、割破皮膚,都容易血流不止,她曾經因為不小心跌倒撞到頭,3個月後才發現長期頭痛的原因,竟是顱內有大片的瘀血;有次她擅自主張停用抗凝血劑後,還引發心肌梗塞,搶救後所幸恢復良好沒有留下後遺症。

左心耳封堵心導管手術解決心頭患

生死關頭來回走了幾趟,方女士說,尤其在二次發生頸動脈中風,嚇得她再也不敢出遠門,「沒有明天」的感覺讓她整天都很鬱悶。最後,在蔡文欽醫師的建議下,讓她決定接受左心耳封堵心導管手術,解決心頭患,終於可以不必服藥即降低中風危險。

有血栓或左心耳構造特殊不適合手術

心房顫動患者是腦中風、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族群。蔡文欽醫師表示,若患者因身體因素不適合服用抗凝血藥物、或是服藥後療效不佳者,最建議進行「左心耳封堵術」;但本身已形成血栓,或是左心耳構造特殊者,則不適合施行手術。

鼻竇腫脹臉部變形 定位放射治療助恢復

有位王先生在兩年前罹患鼻腔與鼻竇腫瘤,龐大腫瘤侵犯左邊眼眶,且因緊貼左眼而如「熊貓」眼一般。他的左側鼻樑腫脹突起,造成臉部變形,幾乎無法辨識外觀,彷彿變了一個人。所幸經由化學、放射治療,再經外科手術,目前復原良好,不但已沒有發現殘餘腫瘤,臉部外觀也完全恢復正常。

臉腫脹到辨認不出長相

收治這位王先生的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邱文彥醫師表示,王先生鼻竇的腫瘤發現時已整個侵犯到鼻竇,而且貼近眼睛,臉包含鼻子都腫起來,由於耳鼻喉科醫師評估如果開刀,可能大範圍補皮與植皮,影響顏面外觀,因此轉而做放射線治療結合化學治療,反應極佳。在治療前因腫瘤影響而腫脹到辨認不出長相的臉部,在治療結束,腫瘤慢慢消去後,得以恢復原貌。

追蹤一年無復發跡象

在放射治療計畫設計時,採用同步加強放射治療技術,劑量分布如同等高線,從外圈到內圈,劑量越來越高。使用銳速刀,配合精準定位,減少對週遭器官、組織的傷害,不僅腫瘤完全壞死,且不影響緊鄰眼球的視力。後續只進行不影響外觀的鼻竇切除手術,而且手術沒有發現殘餘腫瘤。邱文彥醫師門診追蹤發現,病人外觀已完全恢復,並沒有慢性鼻竇炎併發症,且將近一年來並無復發跡象。

切勿擔心副作用而不治療

邱文彥醫師表示,常有病人會擔心治療副作用,因此不願接受治療,等到日後更加嚴重時,可能會連治療都很困難,其實如今腫瘤治療技術越來越好,可以減少副作用,提升治療效果,也希望藉由王先生的例子,讓其他病友更有信心接受治療。

摘除腮腺結石 微創內視鏡手術免留疤

一名57歲徐小姐,以為火氣牙齦才會長膿包,多休息、喝涼茶就能改善;不料,症狀越來越嚴重,直到耳朵腫脹悶痛就醫,檢查發現是腮腺結石;所幸,醫師採取「微創內視鏡手術」,成功擊碎結石並取出,沒有留下任何疤痕。

傳統手術 後遺症大恐留疤

徐小姐說,原本其他醫院醫師建議,從耳下切開手術,再將腮腺取出。不過,卻可能傷及顏面神經,造成眼睛無法閉合及嘴歪,甚至會留下5公分以上的傷口,還需要住院數天,她才輾轉至萬芳醫院求診。

微創內視鏡手術 擊碎結石無傷口

收治個案的萬芳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丁義芳指出,該病患檢查發現,唾液腺結石發生在腮腺最深層的位置,結石大小約1公分,情況極為罕見,經評估決定進行「微創內視鏡手術」,先以內視鏡雷射擊碎結石,再分別取出,術後保留腺體功能,且無造成任何傷口。

多喝水、勤刷牙 預防唾液腺結石

丁義芳醫師表示,唾液腺結石的發生原因,包括水分攝取不足、過度疲勞、口腔清潔不確實。他提醒民眾,平時應多喝水補充水分、減少食用油炸食物,以及適當休息,才能預防結石產生。

重啟「腎」利人生 腹膜透析有二大優勢

根據研究,女性慢性腎病平均發病率為14%,高於男性的12%。有一位家住宜蘭使用腹膜透析多年的女子,小時候愛漂亮很在意自己的身材,所以高中三年來開始吃來路不明的減肥藥,身材不但沒有變好反倒讓她更憂鬱,期間儘管已經出現泡泡尿與腰痛腎臟病的警訊,仍繼續服用藥物,直到有天頭痛掛急診,才知道自己得了尿毒症,從此踏上洗腎之路。

腹膜透析具有時間與地點的優勢

羅東博愛醫院腎臟科陳俊達主任表示,過去血液透析腎臟病友一個星期要跑三次醫院,每次四個小時,不但要忍受扎針之苦,透析中與結束後還常有掉血壓、抽筋、及頭暈等不適。腹膜透析除了可以讓腎友自己決定洗腎地點時間,不僅減少來往醫院的支出,也解決腎友工作的問題。病人選擇腹膜透析有三大原因,幾乎有一半以上的人考量的是工作與上學、後續二三原因則為家庭主婦接送小孩與方便照顧者照顧,不用來回奔波,可見腹膜透析具有時間與地點的優勢。

腹膜透析助腎病友 迎向正常生活

羅東博愛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林恩慈也說,腹膜透析就是在腹腔植入一條永久性導管,經由導管將透析液灌入腹腔,以天然的腹膜作為透析,將體內毒素移除至腹腔內的透析液中,再引流出來。只要護理人員教導與重複練習,就可以讓病人執行腹膜透析治療,病人不用擔心,就交給腎臟中心來幫助病友。

陳俊達主任提醒,腎臟病並不可怕,只要隨時注意身體的狀況,若身體出現泡泡尿、水腫、腰痛,請至腎臟科就診;此外,腎友們腎臟治療的方式因人而異,建議與自己的主治醫師溝通,才能迎向「腎」利人生。

立體音效好清晰! 雙側人工電子耳讓溝通無礙

有位現年25歲的顏小姐,在兩歲時接受了單側人工電子耳手術,不僅讓她獲得近乎正常的語言聽辦能力,而且說話也與正常的小朋友一樣清晰自然。五年前,更以優異的成績錄取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畢業後由社會局提供電子耳補助,顏小姐更進一步接受另一側人工電子耳手術,並積極復健訓練。

雙側人工電子耳 可提升語言溝通及環境聽辨能力

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部長林永松表示,雙側人工電子耳可以讓病患獲得立體音效的學習環境,與更貼近正常的語言溝通能力。雙側人工電子耳不僅可以提升聲源方位辨識,更能增進噪音環境中的聽辨能力。除此之外,在任何一側人工電子需暫時送修時,仍可持續以另一耳與他人溝通,不至於中斷交談。

林永松部長說,許多接受雙側電子耳手術的病人在使用多年之後,感覺到所聆聽到的聲音品質變得更細膩純真,使用雙側聆聽,可以輕鬆而不費力的與人溝通;但若只具備單側人工電子耳的病人,在一對一溝通時會比較輕鬆容易,但在群體聊天時,則常有困難。

人工電子耳健保給付開辦 聽障者離清晰聽覺更靠近

林永松部長也提到,過去由於電子耳的材料費用昂貴,雙側耳都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的病患一直都不多,但自從106年開始試辦人工電子耳的健保給付後,造福了更多極重度聽障、18歲以下的病人,得以免除龐大的醫療費負擔,讓雙側人工電子耳植入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重症患者早期下床復健 共創醫病雙贏

要活就要動,沒活動多病痛!這是大家耳熟能詳,再也簡單不過的一句話。但是對一個重症插管病人而言,一般人這區區的一小步,卻可能是他們沉重的一大步!

早期復建需跨領域團隊合作

為能使重症插管病人及早恢復正常,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在2014年率先針對重症插管、呼吸器使用的病人,結合了復健部、護理部、呼吸治療科等單位進行跨領域團隊合作,每天早上中斷鎮靜藥物讓病人清醒(Awake)、做自主呼吸訓練(Breathing)、藥物整合(Coordination)並使用輕度鎮靜劑、譫妄(Delirium)偵測及處理,且持續早期下床復健(Early Mobilization)增加手搖車及站立機使用。

加護病房充滿加油氣氛

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暨品質管理中心副主任陳欽明指出,重症插管病人在生命徵象相對穩定(即無使用升壓劑、氧氣供應小於60%),在72小時之內經由物理治療師、醫護人員及病人家屬的共同合作,開始執行四階段的早期下床活動及復健,讓加護病房不再是冷冰冰及緊張的單位,而是充滿加油氣氛、且溫暖及感動的病房。

四階段復健運動訓練成效佳

結合「武功祕笈招式」,分別為第一、二階段在床上的被動關節運動(北冥神功)及60-90度坐姿的主動關節運動(降龍十八掌),第三階段無背部支撐坐在床邊的持續式呼吸肌訓練(移形換位),以及第四階段移位至床邊陪伴椅之肌肉訓練(乾坤大挪移)。陳欽明副主任表示,執成果方面平均呼吸器使用天數由改善前之8.8天,達到改善後之5.1天;住院天數由7.3天降至6.8天;平均住院費用也由42萬元降至16萬,相關成果也發表在著名的國際期刊。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