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日本腦炎擴散! 這兩個時間點病媒蚊易出沒

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國內目前已新增7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疾管署提醒,民眾平時如需在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應做好防蚊措施,並按時帶家中嬰幼兒接種日本腦炎疫苗,以預防感染。

豬舍、鴿舍、水稻田、溝渠為高風險環境

疾管署表示,新增7例個案,年齡介於17至70歲,發病期間出現發燒、頭痛或意識障礙等症狀。經調查發現,個案均在住家或工作地附近有豬舍、鴿舍、水稻田或溝渠等高風險環境。衛生單位目前已針對個案住家周邊,或工作地進行捕蚊燈懸掛、誘捕病媒蚊等防治措施,同時加強對當地民眾的衛教宣導與幼兒公費疫苗催種。

疾管署指出,今年截至目前共12例確定病例,分別為高雄市6例、嘉義縣2例、屏東縣、台南市、彰化縣及台中市各1例,個案住家或工作地附近多有病媒蚊孳生高風險環境;近年各縣市多曾出現散發病例,且以40歲以上成人居多。

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為主 黃昏、黎明為叮咬高峰

疾管署提醒,日本腦炎的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為主,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叮咬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民眾應儘量避免於高峰時段在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無法避免,則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

驚! 幼童手機使用率逾四成

現代科技的發達,使用手機、平板、桌電等3C產品機率也隨之增加,儼然是兒童及青少年生活必備品。依據國民健康署委託台大團隊於106年執行之「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從幼兒園的幼童到高中生都有使用3C產品的習慣,且隨著年齡增長,使用3C產品比率越高,以手機使用率來說,平日放學後幼兒園幼童為44.9%,而高中生為60.9 %。

不要讓手機成為幼童玩伴

3C產品使用時間,平均以手機使用為最長,其次是桌電,再次為平板電腦。以手機為例,調查顯示,平常放學後,幼兒園幼童平均使用手機時間為32.2分鐘、國小學童42.5分鐘,國中生則超過1小時,為72.6分鐘,高中生長達95.9分鐘。如果再加上平日使用桌電或平板電腦的時間,或是遇到假日、寒暑假,則使用3C產品的時間更長。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家長不要讓手機成為幼童玩伴,才能讓孩子遠離近視的威脅。

限制3C時間 近視風險相對低

長時間滑手機、玩平板電腦或打電動玩具等,均可能導致近視度數增加。本次研究也發現,有無近視(近視以≧50度為標準)與3C產品使用時間長短有關,學童使用3C產品總時間≧1小時,比起使用

積極治療規律用藥 有效控制氣喘病情

為了推廣防治氣喘衛教觀念,童綜合醫院舉辦棄喘總動員活動,透過遊戲闖關的方式,像利用衛教問答設置套圈圈、吹乒乓球或猜卡牌等遊戲式,讓民眾從遊戲中了解對氣喘的認識,全數闖關成功的民眾還能參與抽獎,邊玩邊學習,達到寓教於樂效果。

吸入型類固醇藥物治療氣喘 不會有副作用 

遊戲中也特別針對多種氣喘迷思進行衛教,包括有民眾誤解常見用於氣喘的藥物,入型類固醇副作用多;童綜合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蔡慶宏指出,其實吸入型類固醇和口服型類固醇不同,用於治療氣喘的吸入型類固醇藥物,並不會有水牛肩、高血壓、糖尿病等副作用出現,民眾不需過於擔心。

遵守四原則 氣喘也能規律運動 

蔡慶宏主任進一步說明,遊戲中也提到氣喘患者究竟能不能運動,其實只要遵守四個原則,氣喘者還是能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首先,運動時應挑選氣喘穩定時做,並隨時攜帶醫師指示藥品,接著最好得結伴同行,最後則是確實做好暖身,但要注意,若是不小心接觸到誘發氣喘的危險因子,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盡快就醫治療。

呼吸不順難入眠 竟是氣喘惹禍

這次活動現場,也特別邀請模範病人蔡女士到場分享經驗,過去曾因呼吸不順,甚至影響入眠的她,找了很多家診所醫院治療,都未見效,一度因此考慮辭掉保母職務,直到轉至童綜合醫院,經檢查後確診為氣喘,在跨專業團隊的治療下,加上蔡女士本身也遵守醫生指示規律用藥,目前氣喘控制良好,已經一年半未曾發作。

長期咳嗽恐是氣喘引起 應盡早就醫檢查

氣喘的發生和環境、遺傳有密切關係,加上空汙日益嚴重,罹患氣喘的患者更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部分患者甚至不知道自身不適的徵兆,恐是氣喘造成,長期下來恐引發支氣管狹窄等症狀;蔡慶宏主任指出,105年在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中,童綜合醫院共6位醫師獲得品質獎勵,名列全國第三,對於醫療照護有一定品質,未來可望持續幫助更多氣喘患者,重拾日常生活。

中耳炎易導致耳膜穿孔 顯微手術復原快

耳膜是介於外耳道與中耳腔間一層半透明圓形的薄膜,對於聽覺擔任很重要的角色。許多阿公阿嬤長期有聽力障礙,以為是年老聽力退化,想來配戴助聽器或申請殘障手冊,檢查才發現是慢性中耳炎造成耳膜穿孔,來檢查時耳膜已穿孔十幾年,造成不可逆的聽力減退。大多數的耳膜穿孔乃因長期的中耳發炎引起,若(1)聽力減退、(2)耳鳴、(3)耳漏(耳朵流水)、(4)疼痛等現象,應儘早就醫檢查。

長期中耳發炎導致耳膜穿孔

台東馬偕耳鼻喉科醫師孫煜庭說明,中耳炎是中耳腔結構的發炎,大致上分成急性中耳炎、積液性中耳炎與慢性中耳炎。由於0歲到6歲的小孩耳咽管較水平且長度短,感冒時容易受病毒與細菌入侵併發急性中耳炎。急性期後,耳咽管功能不佳、過敏性鼻炎、鼻竇炎、腺樣體肥大的人,容易形成積液性中耳炎。

如果長期中耳發炎導致耳膜穿孔,由於感染存在或中耳通氣功能不佳持續發炎,經過了3個月耳膜穿孔仍然沒有癒合,就形成慢性中耳炎。症狀以耳膜穿孔、耳漏(也就是耳朵流水)、聽力減退、耳鳴為主,若嚴重感染時,則可能出現耳痛症狀,若仍不治療,就可能出現如腦膿瘍、靜脈竇血栓、面神經炎、內耳迷路炎(導致眩暈)、後天性膽脂瘤等較嚴重併發症。

顯微手術外觀傷口小、疼痛感較低

慢性中耳炎造成的耳膜穿孔,一般建議透過外科手術來修補耳膜,儘早將穿孔的耳膜修補起來,可以去除耳漏、治療中耳感染與發炎、改善聽力,少數人能改善耳鳴情況。若慢性中耳炎時間拖太久,將可能影響到內耳而加速聽力減退,從原本輕度傳導性聽力障礙,變成中度甚至是重度混合性聽力障礙。此時再修補耳膜,聽力已回不去,但仍然可以去除耳漏改善感染與發炎,避免併發症的產生。

孫煜庭醫師表示,傳統慢性中耳炎的手術方式主要是透過顯微鏡從耳後或耳前切口進入中耳腔,並使用顳肌膜修補穿孔的耳膜。近年由於內視鏡與影像系統的快速發展,已經可以藉由直徑細小的耳內視鏡將切口保留在耳道內,並且拿取耳前軟骨的軟骨膜當作修補耳膜的材料,使外觀傷口縮小、傷口疼痛指數降低、手術後隔天病人即可出院。(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搭機出遊腿腫最難受 醫:可做這兩件事舒緩

一有連續假期,很多人就會抓緊時機,買好機票,準備四處遊玩。無論是適合玩水曬太陽的泰國、長灘島等,還是香港、日本、韓國等鄰近國家,甚至是來場從容的遊歐假期。但要移動到各個國家,都得藉由搭乘飛機才得以順利抵達,在機艙上的時間依旅遊地不同,有長有短,加上機艙座位空間較狹窄,使得下肢難以伸展,很可能引起經濟艙症候群,不得不慎!

深層靜脈無法回流 嚴重恐喪命

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吳珮全表示,搭飛機時間長,加上空間較狹窄,久坐不動,使腳部較深層靜脈形成血栓,會堵塞血液從肢體回流至心臟,進而跑到肺部,引起肺栓塞;起初病人會出現呼吸急促、喘、下肢脹痛等症狀,嚴重則可能會突然死亡,就是俗稱的經濟艙症候群。

久坐易發生 這些族群也應特別當心

吳珮全醫師說,經濟艙症候群並不局限於機艙內發生,如搭乘長途火車、客運皆有可能罹患,所以目前也有學者想將其更名為旅行者血栓症。另外,凝血功能異常者、孕婦、下肢循環不良,如靜脈曲張等,或曾經中風過也較容易發生,因此這些族群在搭乘飛機時需多加留意。

經濟艙症候群 多喝水、足部運動可預防

若要預防經濟艙症候群,吳珮全醫師建議,可藉由多喝水,以促進血液循環,讓血液不那麼黏稠,或者雙腳可在原地前後左右稍作活動,且避免穿著緊繃貼身的褲子,也能減輕足部壓力,讓腿部有舒緩的空間,避免經濟艙症候群找上身。

推動住院友善照護模式 減輕家庭負擔

少子化及高齡化的社會型態下,當家人罹患疾病需住院治療時,極可能出現老人照顧老人的情況。由年長者擔任照護者反而有積勞成疾,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依內政部統計數據指出,新竹市為全台灣最年輕的城市,但是這群社會的中堅份子,位居家中的經濟與照護支柱,當這群青壯年的生病住院時,往往較其他中老年人可獲得的支援及補助少。

考量在地人需求大力推動住院友善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考量新竹在地人的特殊需求,大力推動住院友善照護模式。一位需要照顧生病太太的45歲男子感性地說:「本以為一定得請假照顧太太,沒想到有此服務,讓我可以放心工作,還可以好好照顧年幼孩子,不用太擔心太太在院沒人照顧,對我來說,真的很棒。」

每天付出約1300元看護費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洪冠予教授表示,有鑑於照顧住院病人易造成家庭的壓力及負擔,且目前照顧服務員亦有人力不足的現象。為維持及提升照護品質,減少不正確的照顧所衍生的品質問題及糾紛,自107年3月起開始積極於全院推動「住院友善照護模式」,號召116位照顧服務員投入,病人每天只要付出約1300元看護費,經評估病情嚴重程度,即可選擇安排一對二、一對三或一對四的看護服務。

創新服務落實全責照護理念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護理部周佩君督導長表示,醫院重新檢視院內現行照護服務員整體機制,將服務範圍擴大。運用跨科室團隊合作模式,建構專業醫療與品質兼具的住院貼心照護,提供多樣式、一條龍的創新服務,落實「全責照護」之理念,推展符合在地人需求的友善照護服務流程,成功做出符合民眾需求的照護模式。

該院住院友善照護模式提供了一對二、一對三、一對四等多種聯合照護模式,供民眾依需求選擇適合的模式。並依據病情安排適當床位,協助更多不符合社會福利補助的青壯年能獲得有品質的健康照護,減少家庭照護負擔。同時亦進行服務滿意度調查,針對民眾回饋的意見,做為住院友善照護品質持續改善的依據。

持續提供高品質的照護服務

洪冠予院長指出,由多位民眾聯合聘用專業看護,協助病人或家屬減輕照護負荷與經濟重擔,並獲得有品質的健康照護是住院友善照護模式的目的。未來也會秉持著病人的福祉是醫療照護首要考量的理念,持續致力於提供民眾高品質的照護服務。

研究:棄葷投素可遠離慢性病威脅

還在為了慢性病傷腦筋嗎?在飲食上趕快棄葷投素吧!根據最新研究發現,若從葷轉素,不僅能降低5成的糖尿病發生率,更能減少脂肪肝與膽結石等疾病發生!

素食者糖尿病發生率低5成 脂肪肝、膽結石發生率亦可減少

該項研究計畫共同主持人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表示,這項大型研究是以全球第三大的「素食營養世代研究資料庫」,針對數千位民眾進行長達十年以上追蹤研究,計畫是以院內健檢中心的六千零八位、平均年齡五十三歲的民眾為目標,首先建立每個人的身高、體重、體脂肪、骨密度,與大腸鏡、胃鏡、超音波、抽血等檢查報告,並納入教育程度、飲食習慣、家族史等基本資料,然後由具營養背景的研究助理協助「飲食頻率問卷」,透過七十個以上的問題徹底調查每個人的飲食型態。

林名男副院長提到,當研究對象三年後再度回院進行全身健康檢查,著手了解他們的飲食有何改變;研究發現,由葷轉素和持續素食者的糖尿病發生率,大幅降低33-50%,同時減少脂肪肝、膽結石等疾病的發生,再與健保資料庫比對,發現吃素者的健保花費相對少。

改變飲食習慣 身體、地球更健康

林名男副院長說,素食營養世代研究資料庫具有民眾同質性高的特點,差別只在於葷、素不同。因此,以飲食做為暴露的主要危險因子,進而比較素、葷食的結果會更具可信度,當單純化危險因子後,更能證實飲食對健康上的影響與關係。而現在有愈來愈多研究證實素食對人體健康有莫大助益,並且能友善地球環境,期望人人都能藉由改變飲食,讓自己活得更長壽快樂,同時讓地球環境更健康。

留腎不留癌 達文西手臂助一把

醫學的進步真是日新月異,使得很多疾病得以治療及痊癒。有一名55歲男性,因右腎有細胞癌、結石以及右膽結石、左腎嗜喀細胞瘤,醫師採以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部分腎切除、膽囊切除、腎盂取石,經三個月後再以達文西機械手臂切除左腎上腺,術後恢復良好,目前已恢復日常生活。

保留更多腎細胞 降低日後併發症風險

人體若切除單側腎臟,依舊能維持排除體內代謝廢物及毒素的功效,但有研究顯示,割除單側腎臟,日後發生腎功能不全機率會提高,因此若能保留更多腎細胞,仍是最佳的治療方式,也考驗醫師如何以最小且精準的方式,進行腎部分切除。

達文西機械手臂 切除癌細胞更精確

在傳統治療上,手術切除腫瘤僅能用肉眼辨識,因此切除時,較容易切下部分健康的腎組織,且縫合時也較不精細,加上內視鏡手術,切割時變成多角形的形狀,容易切下更多腎組織;童綜合醫院副院長歐宴泉指出,若能透過達文西手術中機械手臂的幫助,不僅可控角度高,結合3D影像搭配螢光顯影劑精準定位腫瘤位置,能助醫師更精準做切除動作。

達文西手術取代傳統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

透過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僅需3至4個1公分左右的小洞,就能施行手術,不僅出血量低,術後精密縫合,減少腎癌殘留及術後併發症和降低腎功能虧損;歐宴泉副院長表示,透過第四代達文西機械手臂的協助,可幫助腎腫瘤患者盡可能保留夠多腎單元,降低術後嚴重併發症,維持日常生活。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