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防範狂犬病威脅 野外活動勿接觸野生動物

國人暑假期間常會安排登山、郊遊等野外活動,除了要防蚊蟲及蛇類外,也要特別留意週遭的野生動物!依據農委會資料顯示,國內今年迄今,狂犬病陽性動物件數明顯多於去年同期;疾管署提醒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時,勿接觸、逗弄及捕捉野生動物,才能避免暴露於狂犬病的感染風險。

小心狂犬病 感染初期症狀多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腦脊髓炎,潛伏期約1至3個月,感染初期會有發熱、喉嚨痛、發冷、不適、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虛弱、焦慮、頭痛及咬傷部位異樣感等症狀,數天後會出現興奮及恐懼現象,然後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痙攣,並引起恐水現象(又稱恐水症),隨後會發生精神錯亂及抽搐等情況,死亡率接近100%;疾管署表示,如能在遭動物咬傷後及時就醫,並接受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就可以有效阻斷發病。

遭野生動物抓咬受傷 盡早就醫診治

疾管署強調,民眾如不慎遭野生動物或流浪犬貓抓咬傷,請以肥皂及大量清水沖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後,儘速前往「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種服務醫院」就醫,經醫師評估如有感染風險,應儘速接種免疫球蛋白,並依時程(接種第一劑當天為第0天,及第3、7、14、28天)接種5劑人用狂犬病疫苗。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年紀輕輕染菸癮? 多受爸媽、朋友影響

暑假期間,是青少年與好友及家人相處的好時光,但也是青少年最容易受到菸品誘惑的時期!依國民健康署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顯示,同儕或家人若有吸菸,對於青少年的吸菸行為影響最大,而青少年是否將零用錢花費在菸品上,更是應該要關注,才能避免孩子染上菸癮,Fun一個充實又無菸的暑假!

青少年吸菸率高 同儕、家長吸菸影響大

根據國民健康署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顯示,106年國中學生的吸菸率為2.7%;高中職學生的吸菸率為8.3%,而其中父親或母親有吸菸的國中生及高中職生吸菸率分別為4.3%和11.8%,較父母均不吸菸的學生吸菸率約多2.6倍;另一方面,若青少年多數好友為吸菸者,其吸菸比率則高達4成,相較於沒有或僅少數好友吸菸的青少年之吸菸率3.2%高約12.6倍,顯示青少年深受家長與同儕吸菸態度的影響。

避免染菸癮 從共創無菸環境開始

國健署強調,菸品對於青少年健康會帶來許多危害,除了造成或加重氣喘、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外,與兒童白血病、淋巴瘤、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肝母細胞瘤等癌症也有顯著關係,也容易造成認知能力缺陷。因此,家長可以從營造家中無菸環境著手,除別讓孩子接觸任何吸菸行為外,也多留意孩子的交友狀況;在給予孩子零用錢時,多和孩子討論分享零用錢的使用,關心孩子的花費,避免孩子落入菸品致命的吸引力中。

遠離菸害不嫌晚 善用戒菸諮詢專線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家長平時應多關心孩子的作息與零用錢使用狀況,並以自身不吸菸為榜樣,營造拒菸、無菸的環境。孩子會開始吸菸的原因並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的,可能是無聊好奇、朋友邀約、處於吸菸環境、或紓壓等,若發現孩子接觸菸品甚至是電子煙,父母應以關懷代替責罵,及早為孩子尋求專業戒菸服務,帶其遠離菸害。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推展全方位醫療 中榮與諾華簽署合作計畫

為建構「智慧醫療」,推展全方位整合性醫療照護,臺中榮民總醫院與諾華製藥,首次簽訂卓越中心計畫合作協議書,共同推動全方位臨床照護、學術研究、與教育訓練國際推廣課程;該院期許透過國際臨床照護與培訓卓越中心計劃,跨疾病科別整合學習方案,如器官移植、心臟衰竭及眼科疾病等,建立國外專業人才來台觀摩、交流管道,藉由分享臺中榮總醫療照護與學術研究的成功經驗,提升台灣卓越醫療的國際能見度。

全方位醫療培訓 提升台灣對國際醫療貢獻

今年底諾華將首先展開與臺中榮民總醫院卓越糖尿病中心的合作,舉辦第一次國際臨床教育訓練,預計邀請20位國外糖尿病專家前來與會;明年度預計再舉辦2次進階課程,邀請更多糖尿病專家共同交流、學習。

臺中榮總許惠恒院長指出,此份卓越計畫合作協議書聚焦於國際臨床照護與培訓,針對「系統性疾病衛教流程」及「全方位病人臨床路徑」規劃教學方案,協助其他國家醫療團隊來台觀摩學習、經驗交流,攜手合作,分享台灣經驗,協助國際醫療發展,將台灣高品質醫療推上國際領航地位,亦能提升台灣對國際醫療貢獻的能見度。

提供最佳臨床照護 提高國人生活品質

台灣諾華謝麗娟總裁表示,未來除持續和中榮合作臨床試驗,也將強化學術教育訓練課程領域的合作關係,期盼以整合照護概念培育更多照護專業人才,提供患者全方位醫療照護,同時與多國臨床教學經驗交流分享,提供患者最佳臨床照護,使國人生活品質提升,為台灣頂尖醫療發展善盡心力、躍昇國際。

嗜吃破布子 老婦胃糞石過大險喪命

一名86歲的陳老太太,愛吃破布子,常常三餐以破布子配飯,上個月開始嘔吐,無法進食,就醫檢查發現,一個大約5公分大的結石,卡在胃最上端與食道交接的賁門處,吐不出來也下不去,另外在小腸處也有一顆約3公分的結石,醫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結石取出。

胃糞石過大 恐致生命危險

收治該名老太太的衛福部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楊智超表示,陳老太太的胃排空比較慢,加上高纖維的破布子不好消化,進而使其在胃裡如滾雪球一樣,黏上一些未消化的殘渣,逐漸成為硬的胃糞石;因一個約3公分的胃糞石掉入陳老太太的小腸造成阻塞,使她不斷嘔吐,另一個約5公分大的胃糞石則從胃往上推擠進入食道,卡在賁門上,若不將這兩處的胃糞石取出,恐危及生命。

楊智超醫師說,當胃糞石太大,無法以胃鏡從食道取出,過去通常選擇開刀,但為避免陳老太太的麻醉與開刀風險,改採最低傷害的方式處理,將胃鏡和異物夾放進食道,把胃糞石夾碎成5小塊及無數碎石後,再以異物取石網從食道取出;掉到小腸的結石則轉由外科以腹腔鏡取出。

高纖食物難消化 老年人易發生胃糞石

楊智超醫師指出,胃糞石的案例以老人家居多,大部分由不消化的植物纖維形成,在台灣的病例以吃太多破布子為主;在中國大陸則以吃太多柿子所造成的胃糞石最多,其傳統上可利用可樂等碳酸飲料去溶解,也就是喝大量的可樂,如果無法溶解,一般是利用胃鏡取出,萬一無法取出就必須手術。另外,也有由毛髮組成的胃結石,臨床上多見於有拔毛髮吞食習慣的病患。

胃腸道功能不佳 高纖食物應少量且細嚼慢嚥

楊智超醫師強調,胃結石輕者引起腹痛、噁心、嘔吐或消化道潰瘍,嚴重甚至會造成胃出血、穿孔。因此,胃腸道功能不好的人或消化功能變差的老人家,要避免胃糞石,破布子、柿子、筍乾等高纖不好消化的食物,除不能多吃外,吃東西也應要細嚼慢嚥,搭配多運動、多喝水才能維持腸胃道健康。

勤練瑜珈30年 她竟因「犁鋤式」骨折!

一名73歲的曾姓女患者,練瑜珈30多年,上個月因下背疼痛到骨科求診。X光檢查發現患者第1腰椎嚴重骨折,原來她在瑜珈下課後自己練習高難度的「犁鋤式」動作,沒想到當時的「喀聲」竟是骨折聲。

瑜珈「犁鋤式」動作困難 無人指導易受傷

豐原醫院骨科醫師江福財表示,瑜珈「犁鋤式」動作將下肢整個雙腳屈膝上提,利用腹部肌群與骨盆力量,從尾椎開始慢慢將脊椎一節一節往上捲,將腿往頭頂做曲折,如果沒人在旁指導容易受傷。

一般人最常骨折的地方是在第1、第2腰椎處、和10、11及12胸椎處,以人體脊椎結構來看,胸椎是前傾角度、腰椎是後傾角度。如果受傷最大常見的反應是疼痛,嚴重會壓迫到神經,導致下肢無力等情形。

微創手術時間短、癒合較快速

江福財醫師表示,一般傳統手術時間約2至3小時,需要將背部的肌肉結構劃開,將骨釘放骨折的上下兩節椎體位置進行矯正固定。傷口大、術中失血量較多,傷口感染機會較大,患者術後恢復時間較久,甚至部分患者術後須背架輔助約3個月。

微創手術則約1小時內即可完成,從皮外放導針到脊椎骨折處,裡面做椎體矯正,重建塌掉的脊椎,再利用骨水泥填充。讓受傷部位癒合快速,術後當日即可以下床活動,日後骨折處復原好,還可以再繼續做瑜珈動作。

肌群與肌耐力必須足夠 勿輕易嘗試

江福財醫師提醒,但如果要繼續做這個「犁鋤式」動作,除了要有專人在旁協助指導,患者核心肌群與肌耐力必須要足夠,畢竟瑜珈基本動作是為了緩解肌肉不舒服。但有些動作屬於高難度,並非人人適合,還是要量力而為,才能避免受傷。(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雙效打擊癌細胞 癌症治療新趨勢

醫藥不斷進步,癌症已有如慢性病般,得以有效治療。有位77歲謝姓老翁於106年12月確診為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同肺葉有多顆病灶合併縱膈腔淋巴結轉移,經由醫師詳細診察,依其病況量身設計局部放射治療合併免疫治療計畫。這位謝姓老翁從107年1月開始至107年2月接受局部放射治療及免疫藥物治療,在今年6月回診追蹤,以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多顆腫瘤病灶皆已達完全緩解。

放射治療合併免疫治療 一加一大於二

收治這位老翁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趙坤山院長表示,放射治療合併免疫治療,能雙效打擊癌細胞,已是癌症治療新趨勢。放射治療能使腫瘤抗原釋放,改善腫瘤微環境,因而啟動特異性T細胞免疫反應,強化體內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近年來,免疫治療被視為癌症治療的革命性發展,其是利用人體本身的免疫反應對抗癌細胞以達到顯著、持久的療效。趙坤山院長指出,然而單獨使用免疫治療只有約15-20%的病患達到療效,因此免疫治療同時合併其他治療來提升效果的研究陸續進行中,其中合併局部放射治療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局部放療 啟動全身免疫反應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夏德椿主任指出,過去認為,放射線治療是一個局部治療,有照射到的區域腫瘤細胞才會死亡,近年醫學上發現,放射治療照射一個區域的腫瘤之後,其他沒有接受放射治療的病灶,卻也同步縮小甚至消失!這個特別的現象被稱之為「隔山打牛遠距效應(Abscopal Effect)」。

目前學界認為,遠隔效應和人體的免疫系統有關。放射治療造成癌症細胞死亡後,使其放出許多抗原,使免疫系統得以認識這些抗原,並培養出毒殺癌細胞的淋巴球。這些淋巴球再到身體其他地方攻擊未接受放射治療的病灶,造成臨床上的遠距效應。

 

你有過敏嗎? 把握三伏貼改善時機

面對夏天濕熱,冬天濕冷,空氣污染日益嚴重,飲食多樣化的情況下,罹患過敏性疾病的患者逐年增加,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李炎東表示,病人若在對的時間點進行三伏貼,臨床上約有八成病人可以獲得症狀改善,但孕婦、1歲以下的嬰兒與嚴重藥物過敏者,則不建議進行。

熱在三伏 藥物易滲入皮膚達療效

李炎東醫師表示,在節氣上有所謂的「熱在三伏」與「冷在三九」,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及末伏,而今年的三伏天分別是國曆7月17日、7月27日及8月16日,這段期間正是天氣最熱的時候,皮膚毛孔較易打開,也因此藥物容易滲透進入皮膚,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每年至少貼3次 連續貼3年

三伏貼需要每年至少敷貼三次,連續敷貼3年;李炎東醫師指出,常見的過敏性疾病,包括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異位性皮膚炎或是容易反覆感冒的患者,皆可以接受三伏貼的治療,對於有過敏現象且服用中藥有困難或是害怕針灸的病人,提供了另一個治療的選項。

三伏貼是將藥餅敷貼於患者背部的大椎、風門、肺俞、脾俞及腎俞等穴位,一般成人建議依照醫師指示敷貼1至4小時,孩童則需在0.5至1小時後,即可自行取下藥餅。穴位敷貼時,部分患者可能會有皮膚局部發紅、發癢及燒灼感,若不適情況加劇,可自行提前取下藥餅。

出現水泡或色素沉澱 避免過度搔抓

李炎東醫師提醒第一次接受三伏貼治療的患者,需在門診等候約10至15分鐘,待醫師確認皮膚狀況無虞後才可離開。皮膚若有局部略為發紅及灼痛感,建議1至2小時後再沐浴。敷貼處可能出現少量水泡或色素沉澱,不必過於緊張,避免過度搔抓導致破皮即可。

孕婦、寶寶及正在發病者 不宜進行三伏貼

雖然臨床研究顯示,三伏貼至少可以改善八成過敏現象,但對於正在發病的患者,例如感冒、發燒,肺部感染者或孕婦、小於1歲以下的嬰幼兒、嚴重藥物過敏者,均不建議進行三伏貼療法。

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 併發症約降五成

一名80多歲老先生,身體硬朗,但三年前卻被診斷出罹患病竇症候群,但裝上傳統心律調節器後,左胸口節律器上方,皮膚卻反覆破損感染,兩年前更出現傷口蜂窩性組織炎,前後反覆治療,期間還進行2次清創手術,後來才經醫師評估後,改以新一代膠囊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治療,術後患者恢復良好,且行動也不再受限,生活品質逐漸改善。

傳統節律器導線併發症多 患者得承擔風險 

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是直接植於心臟,少了額外導線連結,根據研究證實,有效減少傳統節律器造成的傷口感染,及導線老化問題,患者也不用擔心因導線而限制活動困擾;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柏霖指出,傳統心律調節器,容易出現表皮傷口破損、發炎感染等併發症,尤其治療後,感染過的部位復發率高,多數患者最終得移除原來節律器,再於另一邊植入新的節律器,對於患者生心理而言,都是身心煎熬。

無導線心律調節器體積小 膠囊僅3公分

為提供民眾完善的心血管疾病照護,新竹馬偕與醫學中心同步,於去年八月引進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林柏霖醫師表示,比起傳統心律調節器,術後得注意導線脫落走位,且傷口感染等問題,無導線心臟節律系統不僅使患者傷口較小,電極和導線也整合為外觀不到3公分高的膠囊,體積甚至不到傳統心律調節器的十分之一,患者術後也不必限制動作,就能達到控制心律的效果。

術前須評估 選擇合適機型

根據新竹馬偕醫院統計,在2004至2017年間,已為近500位患者進行傳統心律調節器手術,雖傷口感染比例僅3%,但引發感染後,少數患者卻引發反覆性抗藥性細菌心內膜炎或敗血症;林柏霖醫師表示,雖目前提供新的治療選擇,但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僅限於單腔心室節律,且無健保給付,患者仍得經醫師評估病況後,選擇適合機型。

植入無導線心律調節器 從鼠蹊部手術時間約半小時

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將節律器、電極和導線整合為一,僅約0.8c.c.、2公克重。林柏霖醫師指出,手術一樣採表皮局部麻醉,從患者鼠蹊部順著股靜脈,藉由導管將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固定於右心室,移除導管後僅留下鼠蹊部約莫1公分的傷口。手術時間通常較傳統心律調節器短,平均約半小時。無導線心律調節器解決了傳統心律調節器幾個主要問題,包括傷口細菌感染、導線脫落或沾黏及機器存在感影響外觀等,有研究就指出,植入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後一年,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率僅4%,遠比傳統心律調節器7.6%為低,且患者不需限制活動,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