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生物活性支架科技重大突破  降低心臟病死亡率

在台灣,一年約有四萬人次進行心血管介入性治療手術,其中約10%屬於緊急狀況下執行的手術。日前於巴黎舉行的歐洲心血管介入治療大會(Euro PCR)發表突破性研究顯示,追蹤長達18個月1500位全是心肌梗塞病患,使用氮氧化鈦塗層支架(國內稱生物活性支架),對於心肌梗塞再發生率和心臟病死亡率都大幅降低;病患可以縮短服藥時間,同時兼顧有效性跟安全性,無疑對於急性心肌梗塞、年長者、容易出血或近期內準備動手術的病患帶來新福音。

支架撐開血管傷口癒合有疤痕 會造成血管再阻塞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殷偉賢也參與此大會;他表示「當初認為如果將心臟支架放進後,順利撐開血管壁,經過一段時間傷口若能完全癒合,應該是最理想的狀態,可是後來發現效果不如預期。」殷偉賢主任說明,病患對於心臟支架治療要有個觀念,當血管硬化被硬塊阻塞時,如果順利撐開,血管內皮必然會有撐裂開的傷口。

當早期沒有支架時,血管撐開的傷口結疤回縮後又會再堵塞血管,所以血管支架就是提供支撐的效果,讓血管修復後不容易回縮,可是傷口還是會繼續癒合。有些人傷口癒合的組織很漂亮,但有些人傷口癒合會有凸起的大塊疤痕,這些疤痕若發生在血管內,就會造成血管再度阻塞。

裸金屬支架會增加血栓風險 塗藥支架無法兼顧安全性

殷主任補充說明,塗藥支架與傳統裸金屬支架的差別在於塗了一層抑制細胞增長的藥,在傷口癒合的過程中,明顯減少疤痕組織增生,有效降低再狹窄率。但是也因此同時延長了傷口癒合的時間期。

傳統裸金屬支架會暴露在血液裡,增加發生血栓或栓塞的風險,嚴重的會導致心肌缺氧、甚至是心肌梗塞等更嚴重的併發症。塗藥支架雖然提高了支架的治療效果,但無法同時兼顧安全性;另外,有些病患對於塗藥支架上的帶藥聚合物,會產生過敏現象,也會造成傷口難以癒合。

生物活性塗層支架 可促進傷口癒合減少血栓

目前除了傳統裸金屬支架和塗藥支架外,還有生物活性塗層支架。殷偉賢主任說明,生物活性塗層支架上的一氧化氮(NO),是人體血管上本來就有的分子,和血管擴張及血管內皮修復癒合有關,當病患血管堵塞或做過心導管之後,一氧化氮足夠的供應相當重要,因為可促進傷口癒合,減少血栓形成。

大幅降低心肌梗塞復發及心臟病死亡風險 容易出血患者服藥時間能縮短

所以Euro PCR今年公佈針對心肌梗塞族群的大型研究結果,顯示面對急性心肌梗塞病患,使用新一代生物活性塗層支架的治療效果媲美目前最新的塗藥支架(同樣可降低血管再狹窄率、支架血栓、和因為長期服用抗血栓藥物造成出血的風險);但相對安全性提高(明顯降低心肌梗塞再發生率和心臟病死亡率),此消息讓醫界相當振奮。

新一代生物活性塗層支架 科技重大突破發展

根據這項研究,生物活性塗層支架確實有助於解決目前心肌梗塞治療的瓶頸,殷偉賢主任表示,若支架能有效張開狹窄的血管,傷口能提早癒合,心肌梗塞患者就不用擔心血栓問題;另外,對於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如不能按時服藥、不能吃太強效的抗血栓藥物,藥物過敏或緊急需要手術的病患,新一代生物活性塗層支架絕對是科技突破的重大發展。

預防血管再狹窄及併發症 遵循醫囑服藥追蹤

最後,殷偉賢主任提醒,病患應針對自身情況與醫師溝通支架的選擇,現有支架皆有優缺點,應該是根據病患個別需要選擇支架,而不是無選擇性的使用支架於所有病患;此外,急性心肌梗塞病患應遵循醫囑服藥追蹤,切勿隨意停藥,才能預防血管再狹窄及治療的併發症,以免讓治療效果打折扣。

避免抗癌藥引發全身毒性 「化學開關」找到了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所研究員羅傅倫研究團隊發現一種簡單且通用的化學方法,能有效使抗癌藥物主動裝載並穩定保留在奈米微脂體內,一路直達癌細胞再釋放出抗癌藥物,可避免藥物在體內循環過程中過早外洩,引發全身毒性。相關研究成果已於5月10日登上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癌症奈米化療藥物 從載體洩漏恐引發全身毒性

癌症治療常利用化療藥物作為主要治療方法,但如何透過化療藥中的奈米微脂體,遞送足量的抗癌劑到腫瘤細胞成為治療關鍵。由於奈米微脂體是由雙層磷脂質所組成的囊體,而絕大多數小分子藥物例如化療藥物,通常為親脂性分子;因此,高毒性藥物往往在奈米微脂體藥物積聚在腫瘤前,就從載體洩漏出來,大幅降低遞送到腫瘤細胞的有效藥物劑量,引發全身毒性。

糖苷「化學開關」 使抗癌藥物保留在微脂體內

因此,羅傅倫研究團隊設計一種「化學開關」,可以根據酸鹼值在微脂質內外進行轉換。首先化學開關可以連結在抗癌藥物上,促使抗癌藥物轉換成脂質穩定態,主動穿透並裝載到奈米微脂體中,之後於微脂體核心內鹼性環境中轉換成水相穩定態,促使抗癌藥物穩定保留在微脂體內,直達癌細胞。

羅傅倫博士表示,相關研究顯示,大部分藥物都會在體內循環時外洩,此次研究是第一次透過酵素反應觸發糖苷化學開關,產生穩定的奈米微脂體,將治療藥物包覆其中,提高癌症治療的標靶選擇性,藉此降低不必要的毒性,並增加在腫瘤內積聚抗癌藥物。

抗癌微脂體藥物 抗癌新平台

裝載抗癌藥物的微脂體進入癌細胞後,酵素反應觸發化學開關會被細胞內的酵素催化,進而選擇性釋放出抗癌藥物。研究成果顯示,帶有人類乳腺癌腫瘤的小鼠接受裝載此種化學開關的抗癌微脂體藥物後,在腫瘤中檢測到高濃度的抗癌藥物,而大多數帶有腫瘤的小鼠能完全治癒,而沒有明顯的毒性副作用。

羅傅倫表示,糖苷化學開關轉換機制可以提供製備安全、有效的奈米藥物,除了人類乳腺癌細胞,目前著眼於胰臟癌、大腸癌合併肝轉移的治療方法,並以此方法合成有效的抗癌微脂體藥物,降低化療藥的副作用,未來進一步透過小鼠實驗研究,建立抗癌新平台。

皮蛇纏身疼痛不堪 「斬蛇」偏方恐致皮膚炎

當罹患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除了皮膚上的紅疹與水泡,還會伴隨神經疼痛,痛苦不堪,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為帶狀皰疹相當難纏,許多民眾會嘗試民俗療法「斬蛇」,但醫師提醒,「斬蛇」不僅無法使帶狀皰疹改善,恐還有感染風險,建議應盡早就醫對症治療,以免病情惡化。

帶狀皰疹病毒潛藏體內 免疫力下降時發作紅疹、水泡

民間的「斬蛇」常見做法是會先在患者身上找出皮蛇的眼睛,確認帶狀皰疹蔓延的方向,再持珠砂筆邊念咒邊圈住皰疹;有的則會持刀或木劍邊念咒語,並作勢在患者身上比劃、斬砍動作,象徵斬斷蛇頭。並提供草藥供民眾塗抹患部。

衛福部南投醫院皮膚科醫師李瑜芬表示,帶狀皰疹是在感染過水痘康復後,水痘病毒潛伏在神經節,免疫力下降時,病毒會沿著活化的該神經分枝分部的皮節冒出紅疹及水泡。

民俗療法「斬蛇」 可能引起接觸性皮膚炎

目前尚無文獻研究指出民俗療法「斬蛇」能夠治癒帶狀皰疹,李瑜芬醫師表示,若在患部塗上珠砂或是不明草藥,可能引起接觸性皮膚炎,或導致傷口感染。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也指出,帶狀皰疹好發老年人或是免疫力較差的民眾,建議50歲以上或患慢性疾病的民眾,可考慮就醫諮詢帶狀皰疹自費疫苗接種事宜,降低帶狀皰疹發病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她以為中年發福 竟是腹中藏巨大脂肪肉瘤

有位56歲楊媽媽生活作息規律,飲食也相當講究,不僅不吃外食,做飯也盡量挑選生機食材。但自2016年開始,體重從原本40公斤上升至61公斤,且經常腹脹、噁心。雖然覺得身體怪怪的,但沒有特殊不適,因此自我安慰是中年發福而沒求醫,直至2018年4月,在家人督促下去台北慈濟醫院檢查,竟發現體內有顆21公斤的罕見大型惡性脂肪肉瘤。

脂肪肉瘤幾乎占據肚子所有空間

收治此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一般科外李朝樹醫師指出,脂肪肉瘤從患者後腹腔右側長出,隨著脂肪層逐漸增大,幾乎佔據肚子所有空間、占患者體重的三分之一。脂肪肉瘤將楊媽媽的身體臟器、腸子擠壓到左邊腹腔,甚至包覆住右腎與右腎上腺,考量脂肪肉瘤為惡性,為避免再發,將右腎與右腎上腺一併切除,再把移位的胃腸、臟器歸位,楊媽媽住院一周出院,定期門診追蹤。

脂肪肉瘤初期鮮少有不適症狀

脂肪肉瘤跟脂肪瘤同是脂肪細胞構成,所以外觀、觸感相似,但與脂肪瘤的良性特徵不同,脂肪肉瘤是脂肪細胞在深層軟組織中異常增生所導致的惡性腫瘤,發生機率僅占惡性腫瘤的千分之二至千分之三,相當罕見,常發生在中年以上患者。

李朝樹醫師指出,脂肪肉瘤的致病機轉不明,多生長在後腹腔,位置深層,所以患者初期鮮少有不適症狀,通常會到腫瘤體積增大、壓迫周圍器官,產生腹脹、腹圍變大、噁心、其他腸胃症狀時,才會就醫被發現。

生長在腹部、四肢最常見

李朝樹醫師進一步指出,脂肪肉瘤能生長在人體任何地方,但以腹部、四肢最常見。醫師透過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等方式判斷腫瘤大小、構成、擴散情形後,用手術切除乾淨,術後,則視患者情況,決定是否化學治療、放射治療。

身體有異狀應儘快就醫檢查

脂肪肉瘤好發於體內深處,體積不大時,容易被忽略,即使手術切除,也可能再發,因此必須長期追蹤,若有復發時甚至可能需要再次手術。李朝樹醫師提醒民眾,身體有任何異狀、不適,要儘快就醫,由專業醫師做相關檢查,若不確定就診科別,可前往家庭醫學科,由醫師做初步判斷,切勿拖延,以免延誤病情。

脊椎骨折竟導致下肢癱瘓! 微創骨泥灌漿術可避免

有位78歲的王姓婆婆,因不小心跌倒,導致第十二胸椎骨折,已形成空洞,醫師建議骨水泥灌注治療,婆婆卻選擇保守治療,一個月後,因空洞內的血水流至脊髓腔,壓迫到神經導致無力行走,緊急接受神經減壓及骨釘固定術,才重新健步如飛。

骨質疏鬆是銀髮惡夢 傳統治療併發多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晉瑋表示,骨質疏鬆性脊椎骨折是銀髮族的夢靨,常造成嚴重的背痛和駝背,且影響日常生活作息,若未早期發現治療,長期下來除了疼痛難解之外,駝背也會越來越明顯,整個脊椎的排列改變,最後連神經都可能受到壓迫造成雙腿無力。

傳統治療是請患者臥床休息三個月配合使用止痛劑,等骨折處癒合,疼痛才會緩解。但骨折處若已形成空洞(Pseudoarthrosis),長期臥床反而容易讓骨質進一步流失,導致脊椎神經管變形而壓迫神經。

微創骨泥灌漿手術 治療病人更安全

陳晉瑋醫師說,針對空洞化的脊椎骨折,透過微創手術-椎體成形術(骨泥灌漿),在X光機導引下,以專用探針與注射管將骨泥注入壓扁空洞的椎體,待骨泥硬化後(約10分鐘)可提供椎體足夠的穩定性,不僅止痛且能達到早日下床活動的目的。整個手術過程約30分鐘,只要在0.5mm的傷口處貼上無菌紗布即可。

北美台灣生技論壇召開 聚焦精準醫療

一年一度、享譽國際的北美台灣生技論壇(Taiwan Bio Forum)日前於美國哈佛醫學院展開,由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及新英格蘭玉山科技協會(MJNE)主辦,在今年主題為「健康醫療大創新」的科技場次中,國內基因檢測公司特別受邀擔任首位出場演講貴賓,分享創新頂尖科技於精準醫學領域的完整應用。

次世代定序技術 打造癌症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業者薛博仁營運長這次率菁英團隊出席北美台灣生技論壇,分享精準醫學頂尖科技應用。透過多種技術平台之整合,該基因檢測公司主要以次世代定序(NGS)技術,打造最適合癌症病患的癌症基因檢測;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也有腫瘤突變負荷(TMB)、微衛星不穩定(MSI)等檢測服務。此外,該公司也與美國波士頓人工智慧公司Vizuro合作,導入最新的人工智慧技術,優化生物資訊流程,精準、迅速地找出基因變異位點,整合所有分子基因及癌症療法資訊,提升後端作業流程及產能。

提供完整分子資訊分析與諮詢服務 開發臨床需求診斷工具

營運長薛博仁表示,公司總部位於台灣,在新加坡、香港、上海及日本均設有分公司,經營團隊在製藥業、生物標記及醫藥資訊專業領域,都具有15年以上經驗,以次世代定序技術(NGS)及尖端生物資訊分析找出生物標靶,針對製藥領域提供開發檢測設計、生物標記辨識及病患分類,提供完整分子資訊分析與諮詢服務,更透過qPCR 技術平台,開發貼近臨床需求的診斷工具,為精準醫學產業中快速成長的生技公司。

擁有美國病理學會認證實驗室 為癌友找到更多治療選擇

薛博仁說,公司不僅在台灣擁有美國病理學會(CAP)認證的實驗室,針對亞洲人特有的癌症基因突變提供高準確檢測結果,為晚期癌症、罕見癌症、癌症復發轉移、不明原發癌或多線用藥無效之患者,找到更多選擇。同時,與全球超過75間醫院及國際藥廠合作,幫助醫師制定更精準的醫療策略,提供高品質的整合與生物標誌物研究服務,致力為癌症病患點亮新希望。

伊科病毒11型升溫! 這兩個區域應慎防

腸病毒就診人次,目前已超過流行閾值,進入流行期!疾病管制署提醒,由於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後可能引發重症,因此準媽媽們在懷孕期間,應注意個人手部及呼吸道衛生,如有發燒、咳嗽、喉嚨痛、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家中成人或幼兒等接觸者,如有身體不適,也應避免接觸新生兒。

新生兒抗體不足易染腸病毒 嚴重恐致多重器官衰竭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許瓊心理事長指出,新生兒的腸病毒感染一般於出生後1-14天發病,可能發生在產前、生產過程,或出生後的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特別是產前若腸病毒通過胎盤垂直感染,因新生兒出生後短時間內來自母體抗體量仍不足、免疫力較弱,病情常較為嚴重。

許瓊心理事長說,新生兒感染後的症狀從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輕微症狀,到腦炎、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都有可能發生。而若孕婦感染腸病毒,並不需要中止懷孕,只需確實按時程產前檢查即可;另外,生產後,在疑似腸病毒症狀緩解前,也應避免母嬰同室、勿接觸新生兒,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多 北部、東部應慎防

疾管署表示,此新增2例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男嬰與東部女嬰,均檢出伊科病毒11型。其中,1例為出生7天男嬰,因發燒收治住院,並出現急性肝炎、血小板減少症、凝血功能障礙等症狀,經治療後狀況穩定已出院;另1名出生4天的女嬰,除同因發燒、昏睡外,在哺乳時無反應至急診就醫,不幸第三天因新生兒敗血症死亡。

疾管署強調,近四週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型為多,惟近期伊科病毒11型陽性數明顯增加,以北部、東部較多,將持續監測疫情及流行病毒變化,並加強查核照護新生兒的機構,以及醫院落實各項感染管制措施。

牙齦出血、瘀青、紫斑 網狀血小板檢測揪病因

常常牙齦出血、瘀青、紫斑,可能是血小板低下甚至血癌引起!一名70歲楊阿嬤因為牙齦出血看牙科,牙醫師發現可能有血小板低下問題,會診血液科醫師後,發現血小板只有2千多。楊阿嬤看診時有全身紫斑、異常出血問題,經過網狀血小板檢查,發現網狀血小板數值高達25%,只要大於10%就可評估是周邊破壞型病變而非骨髓破壞型病變。藥物治療約10天,血小板數值就恢復正常。

用網狀血小板 評估骨髓製造血小板的功能

烏日林新醫院血液科主任林增熙說明,以往遇到不明原因引起血小板低下的患者,要得知是否罹患骨髓造血疾病,必須抽骨髓確認病因。現在透過新型血液檢測了解網狀血小板數值,只需經由常規抽血,不需額外抽血,就能得知網狀血小板的數值,30分鐘就能幫助鑑別診斷是否可能為血癌。

什麼是網狀血小板?血小板是沒有核的細胞,幫助身體止血、傷口癒合;網狀血小板為血小板的不成熟細胞,主要用來評估骨髓製造血小板的功能。當血小板不足或過多都是異常。血小板低下易使身體容易出血,如牙齦出血、瘀青、碰撞易有紫斑出現、女性生理期長、月經量多,長期下來便容易貧血,導致心臟腫大等,必須至血液科接受進一步的檢查,以利了解血小板低下的原因。

「網狀血小板」檢查 降低輸血、抽血風險

「網狀血小板」的常規檢查,為評估血液疾病的一大利器,且具有以下4大優勢:(1)減少病人不需要的輸血,降低輸血風險;(2)搭配血液常規檢查,不需多抽血;(3)減少骨髓檢查與心理負擔;(4)檢查報告正確快速,即時提供醫師臨床診斷,期盼能提高臨床的實用價值。

林增熙主任表示,「網狀血小板」檢查的應用範圍相當廣,可與其他科別結合,避免不必要的輸血及減少血栓的風險,例如針對血小板低下的患者,可輔助醫師做決策,是否安排病人立即做骨髓檢查;針對B、C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許多醫師在做胃鏡、大腸鏡、肝動脈栓塞時,會先輸血小板,如果先接受「網狀血小板」檢查,可減少不必要的緊急輸血,降低輸血風險發生。

針對想接受心導管手術治療、栓塞治療的病人,則可評估抗血小板藥物與是否要輸血;一般民眾如果想了解血栓的風險,也可透過「網狀血小板」的數值來得知,如果數值高,會增加血栓的風險。「網狀血小板」檢查快速有效又方便、正確性高,未來預期將能被臨床廣泛運用。(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