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糖尿病腎病變 低蛋白飲食可延緩洗腎

陳先生喜歡吃醃肉毫無節制,103年因喘就醫,被醫師診斷為腎臟病第5期,原本已在左手前臂裝人工洗腎廔管,準備開始洗腎,卻因接受慢性腎臟病防治長期追蹤及衛教,改變飲食習慣為低蛋白飲食後,腎臟病得到控制,延遲2年後才開始洗腎。醫師提醒,初期腎臟病並無症狀,很多病人常很嚴重才就醫,得要洗腎。呼籲民眾定期檢查腎功能,初期接受慢性腎病管理,延緩進到洗腎的階段。

腎臟病後期症狀才會較明顯 「泡、水、高、貧、倦」

台東馬偕醫院腎臟科醫師吳孟叡醫師表示,台灣長期背負洗腎王國的汙名,透析病患發生率及盛行率,在全球的統計中往往名列前茅。原因與飲食、用藥習慣,及洗腎照顧品質延長洗腎時間有關。

許多病人會因為腰痛、下背痛的原因就醫,事實上除了結石造成的阻塞性腎病變外,一般常見的慢性腎臟病,是不會以腰痛來表現。初期腎臟病最常見的症狀其實「沒有症狀」,到後期才會較明顯,以「泡、水、高、貧、倦」的方式來表現。

糖尿病患佔洗腎患者近一半比例

在一些高危險的病人身上,定期追蹤腎功能更來得重要,有助及早確定慢性腎臟病診斷,尤其是糖尿病病患族群,佔了洗腎患者將近一半的比例。台灣人不正確的用藥習慣,如不明偏方、中草藥、隨處可得的止痛藥,往往也造成病患腎功能受損。此外,腎功能本身就會隨著年紀漸長而緩慢下降,就算沒有特別危險因子,只要年滿40歲以上,也可利用健保提供的成人免費健檢,為自己的腎臟健康把關。

吳孟叡醫師提醒,預防甚於治療,最能避免末期腎臟病產生,是在尚無腎臟病或仍處於初期腎臟病時就好好控制危險因子,例如治療三高、定期檢測等。倘若不幸已進展到後期腎臟病,也應該以專業醫師判斷了解腎臟病可能產生的併發症,並確實遵從藥物及飲食控制。真正末期腎臟病時,在做好準備的情況,以最安全的方式進入透析的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新生兒腸病毒併發重症 一女嬰出生六天亡

疾管署表示,上週新增1例經審查確定之新生兒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病例,該名個案為6月底出生北部新生女嬰,出生當日即出現呼吸困難轉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不幸於出生後6天因敗血症、呼吸衰竭及多重器官衰竭過世,後經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

該個案出生前,母親有輕微喉嚨痛症狀,亦有家人曾感冒,其餘接觸者皆無疑似症狀,疾管署研判個案可能為週產期感染所致。

持續監測疫情 病毒變化需小心

疾管署再次提醒,新生兒可能藉由產前、生產過程或出生後的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一般於出生後1至14天發病,感染症狀從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輕症,到腦炎、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都有可能發生。

而成人感染腸病毒通常症狀較不明顯,容易因疏於防護而傳染給嬰幼兒,疾管署請民眾工作返家務必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一旦發現嬰幼兒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帶至醫療院所接受診治。

不可輕忽腸病毒威脅 返家或進食前需洗手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下降,已過高峰,惟新生兒感染腸病毒疫情持續發生,疾病管制署呼籲,現在為暑假期間,民眾仍不可輕忽腸病毒的威脅,放假期間孩童如出入人口密集、互動頻繁的場所(如安親班、室內兒童樂園),返家或進食前需確實洗手;另孕婦及照顧者應留意個人衛生及嬰幼兒健康狀況,以降低感染風險。

熱傷害怎麼辦? 謹記關鍵5步驟

當夏天來臨之際,尤其近日雨後高溫,時不時氣溫會突破歷史新高,因而導致有人因熱衰竭或中暑而被送入醫院治療。醫師提醒,若不及時處理熱衰竭或中暑,身體持續的高溫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有危及生命的風險,不得不慎!

熱衰竭惡化恐進展程中暑

奇美醫院廖家德醫師表示,熱傷害是指身體在酷熱的環境下無法有效維持正常體溫,進而產生不適的症狀,而最常見的熱傷害疾病就是熱衰竭及中暑;熱衰竭如果處理不當,往往會惡化並進展到最嚴重的中暑,換句話說,熱衰竭可某種程度上視為中暑前兆。

廖家德醫師補充,熱衰竭與中暑最大不同是,熱衰竭會使體溫升高,但不會超過攝氏 40 度,並伴隨噁心、嘔吐、出汗等,而中暑不僅體溫會超過攝氏 40 度、皮膚呈現乾燥且會有中樞神經異常的症狀,如意識混亂、意識不清、情緒不穩、說話不清不楚等症狀。

中暑死亡率高達8成 高危險族群應當心

廖家德醫師指出,以中暑來說,死亡率高達30-80%。常見的中暑案例為年輕族群,因運動競賽或體能訓練時產生中暑症狀;罹患心血管、神經或身心相關慢性疾病的年長者,體溫調節的能力比一般人來得差,容易有傳統型中暑的風險;此外,長期服用抗膽鹼藥物可能會抑制排汗;降血壓藥物如抗交感神經藥物也可能會影響心血管系統對體溫的調節;孕婦或被單獨留置在密閉汽車中的幼童都是高風險者。

蔭涼、脫衣、散熱、喝水及降溫邊送醫

廖家德醫師強調,在送醫治療前,都應先1.將患者移至陰涼處、2.脫掉多餘的衣物、3.持續往患者身上灑水降溫,將冷毛巾敷在患者的頸部、雙側腋下及鼠蹊部,灑水動作不可中斷、4.如果沒有出現噁心嘔吐或意識不清的症狀,患者可以喝濃度在 0.1-0.2% 的食鹽水或運動飲料來補充水份及電解質、5.讓患者保持躺平的姿勢,抬起患者雙腳高於頭部的位置,有利於下肢血液回流、6.邊降溫邊送醫;這麼做不僅能減緩身體的進一步傷害,也能增加患者獲救的機會。

廖家德醫師再次提醒,不管熱衰竭或中暑都是容易致命的急症,但若能做好「邊降溫、邊送醫」的緊急措施,便可以將危險的程度降到最低。

24歲罹肝癌 無B、C肝罕見病例

24歲的陳小姐常覺得工作壓力大,愛女心切的母親到宮廟問事,師父點出將有血光之災。原本陳小姐想藉至醫院抽血解除災難,沒想到卻意外查出肝癌,趕緊安排手術治療。所幸病人是初期癌症,術後恢復良好,目前定期回診追蹤。

胎兒蛋白指數過高、超音波發現疑似腫瘤

南投醫院外科主任李博彰表示,病人的胎兒蛋白指數高達500以上(正常參考值約0-9ng/mL),同時從超音波檢查發現疑 似肝腫瘤,顯示罹患肝癌的可能性高。進一步安排128切電腦斷層和1.5T核磁共振掃描,經放射科診斷為惡性腫瘤,安排住院手術切除腫瘤。

醫師會依據腫瘤大小、數目、生長位置及是否轉移等狀況評估、決定治療方式。病人的腫瘤雖有7公分大,但因為腫瘤被包覆的相當完整,沒有轉移也沒有血管侵襲,屬第1期肝癌,手術預後佳,但術後仍要密切追蹤。

B肝感染等7原因 與肝癌形成有關

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王柏政說明,除了(1)B肝、C肝感染外,(2)黃麴毒素、(3)嚴重脂肪肝、(4)先天遺傳疾病(包括威爾森症候群、血鐵沉積症等)、(5)抽煙、(6)糖尿病、(7)口服避孕藥也皆可能與肝癌形成有關。但上述病例年輕又沒有B肝、C肝的患者屬少見。

初期肝癌時幾乎沒有明顯症狀

許多民眾有疑難雜症會尋求宗教信仰,但求助宗教外也別放棄醫學,尋求專業的醫師協助也相當重要。李博彰主任表示,肝臟神經只分佈在表面,罹患初期肝癌時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

因飲食習慣改變,消化系統疾病是現代社會常見的疾病。呼籲民眾保持正常飲食作息,應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及癌症篩檢。罹患肝炎的患者更應定期進行血液及腹部超音波檢查,並且門診追蹤,遠離肝癌的威脅。(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磷蝦油超夯 有何好處營養師報你知

一提到磷蝦油,許多中年、銀髮族們又或者家庭主婦,肯定馬上聯想到近期強打的電視廣告,讓人看了心癢癢好想敗一輪,跟上這股熱潮,但卻不知夯什麼;究竟「磷蝦」是什麼?其功效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磷蝦含Omega-3以及蝦紅素 助大腦活化且抗氧化能力強

鄭妁君營養師表示,磷蝦為淡紅色的甲殼類動物,生活在極端寒冷的南極水域,其體內含有Omega-3以及蝦紅素。而磷蝦與魚油一樣,含有Omega-3的EPA、DHA,因此被認為可能助於大腦認知、代謝血脂,甚至與抗發炎有關聯,但實際作用仍有待研究驗證;日常生活中,從深海魚,如鮪魚、鮭魚、鯖魚、沙丁魚或藻類等,也可獲取充分的Omega-3。而蝦紅素主要具抗發炎作用,且抗氧化能力更超越維他命C、維他命E、Q10等,不僅親脂同時又具親水性;除在蝦蟹類可以補充外,鮭魚亦是相當好的來源之一,素食者也可從紅藻取得。

磷蝦油更勝魚油? 人體吸收度差異大

而不少人不免疑問,磷蝦油有的EPA、DHA,魚油也有,兩者的差異在哪?鄭妁君營養師說,主要差異在於「磷脂膽鹼」構造,更有利提升吸收利用率;換個說法,就好比魚油需要辦手續買門票,而磷蝦油則免門票,就能從正門口大剌剌走進去。不過,也有研究結果,是持不同看法。

鄭妁君營養師補充,一個營養成分的整體含量,決定了吃多寡的第一步,但下一步的吸收利用,才是真正發揮作用的;在綜合這兩者因素後,磷蝦油的CP值也是常被注意的焦點之一。

保健品非神藥 聰明吃才健康

鄭妁君營養師提醒,一般成人若想同時攝取EPA、DHA,蝦紅素則可算是它的額外附加價值。若對甲殼類過敏者,可考慮攝取深海魚類搭配紅藻油,這樣的搭配就能同時攝取到Omega-3及蝦紅素,其差異只在於整體的濃度,以及吸收利用效率。特別要注意的是,在跟風前,也應思考個人補充的需求是什麼,才能對症下藥,以確保自身健康。

想知道更多嗎? 營養師現身大解密

2018年7/19-7/20兩天,台北南港展覽館「台灣生技保健大展」的J區926-928,鄭妁君營養師親臨現場,與大家相見歡!

膝關節脫臼易傷血管 激烈運動宜小心

一名熱愛運動的59歲陳女士,日前在運動結束前忽然腳部抽筋,跌倒時造成左腳膝蓋錯位,送醫做復位處置時發現血管斷裂,隨即轉診到大林慈濟醫院,在心臟外科與整形外科合力進行血管接合及筋膜切開術,總算讓她免除截肢的危機。

腳部急性血管栓塞 嚴重恐需截肢

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黃世銘表示,膝關節後方窩中央深部有一個膕動脈,與股骨膕面及膝關節囊後部緊貼到小腿,再到末端小血管,因此膝關節脫臼或復位時容易損傷膕動脈,甚至變紫、變黑有截肢的危機。

黃世銘表示,一般腳的急性血管栓塞有五個症狀,首先會痛,甚至摸不到脈搏,接下來末梢組織會變比較蒼白,末梢會感覺麻木、異常疼痛、失去活動能力。而血管的處理需盡可能在黃金六小時內恢復灌流,減少缺血時間及對於四肢血管的損傷。

高強度拉扯運動 小心肌肉組織缺血

黃世銘指出,受傷後的肌肉組織急性缺血,如超過四個小時以上持續的腫脹,可能開始有軟組織壞死發生。黃世銘醫師緊急用腳上的大隱靜脈做繞道手術,將斷掉的血管兩端接合恢復灌流及脈動,讓組織恢復灌流,而因壓力上升有腔室症候群現象,由整形外科主任黃介琦在第一時間做筋膜切開術將壓力釋放出來,減低肌肉組織壞死及截肢的危險。

黃世銘醫師提醒,舉凡高強度拉扯的運動,可能影響關節活動,如足球、籃球、羽球、橄欖球等,或膝關節曾經受傷者,在活動時應加以護膝保護,可避免關節容易受傷脫臼,降低運動傷害。

他吞嚥困難又胸悶 竟是食道癌上身

一名38歲的王姓業務員,最近吃飯時喉嚨卡卡、吞嚥困難又胸悶,這陣子易疲倦、哈欠連連,排便時竟出現黑便,親友也發現王先生臉色蒼白,勸他就醫。王先生就診時眼瞼蒼白,雖然沒有上腹壓痛,但長期抽菸喝酒、嗜吃辛辣,須安排進一步的胃鏡檢查,了解詳細狀況。然而王姓業務員過去做胃鏡的經驗不佳,對胃鏡檢查有恐懼感,不太願意接受檢查。

初期食道癌可藉內視鏡治療

烏日林新醫院內視鏡室中心主任、胃腸肝膽科魏宏宇醫師表示,王姓業務員決定接受無痛胃鏡檢查,檢查方式為從口進入,檢查時間約5至7分鐘,經食道、胃檢查到十二指腸,可幫助辨識粘膜表層是否病變,透過放大100倍的內視鏡,讓早期癌症無所遁形。

檢查過程中發現王先生在接近賁門處有黏膜異常的狀況,經切片檢查為食道癌初期。初期食道癌有機會藉內視鏡治療,王先生採「食道黏膜切除術」成功切除病灶,傷口小、恢復快,可保留器官完整性,現在只需要定期追蹤即可。

吞嚥哽噎、食道有異物 恐是食道癌徵兆

根據衛福部統計,食道癌在106年十大癌症死亡率位居第9名,由於初期無明顯症狀,往往吞嚥困難時才會就醫。內視鏡是發現早期食道癌最有效的方式,建議發現自己吞嚥哽噎感、食道內異物感,初期常以為是胃食道逆流,這時必須盡早檢查。生活中也要降低誘發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如抽菸、喝酒、吃檳榔,吃醃漬食品或喝熱湯,避免破壞食道黏膜、刺激食道,長期恐會增加食道癌風險。

魏宏宇主任指出,現在做胃鏡有無痛內視鏡的選擇,在患者放鬆的狀態下,麻醉科醫師全程陪同下確保安全,讓醫師有更多時間仔細檢查。胃鏡又稱為「上消化道內視鏡」,是一支 110 公分左右的軟管,必要時將採用更高階放大內視鏡,取得更完整評估。(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胸悶耳鳴莫輕忽 恐因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引起

有位83歲的李梅英因為胸悶、耳鳴,就近到家裡附近的診所就診,經檢查發現有心雜音問題,安排轉診至花蓮慈濟醫院,由外科部主任張睿智診斷為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後續安排微創開心手術。張主任在評估其身體狀況後,與病人及家屬討論,決定使用「無縫線瓣膜」,來進行微創置換手術,預後狀況良好。

慶幸診所醫師發現心雜音立即轉診

「那陣子覺得她好像心情不好,悶悶的,後來跟我說耳鳴,我就帶她去耳鼻喉科診所看,結果醫生說她的心雜音很重。」李梅英的女兒表示,看到媽媽康復出院,除了感謝花蓮慈院醫護團隊,還要特別感謝診所醫師。因為媽媽住在花蓮縣鳳林鎮,離醫院有好一段距離,所以,平常都是去診所看醫生,要不是診所醫生馬上就找到原因,幫忙轉診到慈濟醫院,真的不敢想像會發生什麼事情。

花蓮慈院外科部主任張睿智表示,經過檢查發現李女士在開刀前,除了心雜音很明顯之外,心衰竭狀況也很嚴重,所以,整個人感覺很虛弱,就連平地多走幾步路都會喘,因此需要手術治療。考量到李女士的年紀及心衰竭狀況,利用新一代的無縫線瓣膜,進行微創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微創手術傷口小併發症少

張睿智指出,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要鋸開胸骨,開胸傷口長達約20公分,開刀後大約10天以上才能出院,對病人身體負擔較大,但使用微創手術進行,傷口可以縮小至7公分內,加上利用支架原理固定的無縫線瓣膜,減少縫合瓣膜的時間與難度,縮短使用心肺機及整體手術時間,同時降低包含腦中風、腎功能損傷等手術併發症的風險,恢復期也可以大大縮短。

「張醫師,開完刀完全就不悶了,回家就跟以前沒生病的時候一樣。」回診時,李梅英特別感謝張睿智醫師及團隊。隨著醫學科技與技術的發達,病人對「開心手術」的恐懼也慢慢降低,包含李女士在內,花蓮慈院上半年已經完成兩例使用「無縫線瓣膜」進行的微創瓣膜置換手術。

不明原因不適盡早就醫

看到李女士恢復健康,張睿智醫師表示,除了醫護團隊的努力之外,病人及家屬的警覺以及順暢的轉診制度,也是能早日康復的重點之一。張睿智醫師提醒民眾,如果有不明原因的突然胸悶、容易喘的狀況,請盡早就醫檢查。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