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靜脈輸液安全無痛 「PICC」建功

在醫院裡經常可見需要靜脈輸液的病人,身邊圍著好幾個護理師,焦急尋找血管。可是已經連續打了1個多月的針,手臂上、腳上布滿了針孔,青一塊紫一塊。臨床上像這樣需要長期輸液的病人不少,不僅病人苦不堪言,更造成護理師花時間找血管,壓力大到滿頭大汗。

PICC可用於注射藥物、輸血和抽血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病房副護理長羅美惠說明,周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提供一種安全、有效無痛的靜脈給藥途徑,減輕患者穿刺及重複扎針的痛苦,可用於注射藥物、輸血和抽血,更避免藥物外滲造成對血管或組織的傷害。

PICC是一條長且柔軟有彈性的導管,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可在病房直接操作。放置過程採局部麻醉,由周邊靜脈穿刺將導管置入上腔靜脈,置入後照X光確定位置是否合適,在良好的導管照護下,放置時間可維持半年到1年。但因PICC導管入口處在皮膚表面,可能會出現的合併症包括局部出血、靜脈炎、導管感染、導管阻塞及血栓造成注射肢體腫脹等。

應避免裝置導管側 提過重物品、受牽扯、受傷或量血壓

羅美惠護理長表示,裝置PICC導管後仍可正常洗澡,但應避免注射部位直接泡水及沖水,為預防敷料潮濕,可使用防水袖套或保鮮膜圈圍住手臂將患部包裹起來,預防濺濕敷料和傷口。不要穿著袖口過緊的衣服,穿脫衣服時要注意防止帶出導管。

居家活動時,彎曲、伸展的動作並不受影響,其餘日常生活如煮飯、洗碗、掃地、拖地等家事也不受限。但應避免裝置周邊中心靜脈導管那一側的肢體提過重物品、受到牽扯、受傷或量血壓,以360度外旋動作打網球、游泳或打羽毛球等也應避免。(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小兒癲癇不可怕 及時治療少後遺症

癲癇症常給國人一種可怕的印象,而兒童罹患癲癇,更是使家長恐慌及備感壓力;其實,癲癎是因為腦細胞不正常放電,導致發作症狀反覆發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王中豪說,依不同癲癇症狀,可作不同分類,其中最讓人恐懼的就是泛發性強直陣攣發作(全身性大發作),發作時,病童陷入意識喪失,眼珠上吊,牙齒緊咬,嘴溢白沫,四肢起初用力伸直,接下來手、腳用力抽動,而有時候因身體肌肉過度用力,空氣被擠出胸部而發出似動物嚎叫的聲音,所以又被俗稱「羊癲瘋」或「豬母癲」(臺語)。

發作時保持冷靜 詳細記錄以便診斷

王中豪醫師指出,嬰幼兒癲癇發作,家長務必保持鎮定,替嬰幼兒的發作做紀錄,以便告知醫師。例如時間持續多久?有沒有發燒?…等,並建議用手機錄下影像,事後拿給醫師觀看,醫師才能有診斷的依據。記住不要將物品放到嬰幼兒的嘴巴裡,以免受傷。可讓嬰幼兒側躺,以便使口水自嘴角流出,以免呼吸道阻塞。

王中豪表示,會引起「抽搐,不省人事」的原因很多,譬如血糖過低,電解質不平衡,幼兒熱性痙攣,腦炎,腦瘤,腦外傷等,都會出現此情形。兒科醫師都學習過如何鑑別這些疾病。因此,及時就醫是非常重要的。

癲癇屬慢性疾病 早治療痊癒機會大

其實「癲癇」和大家耳熟能詳的高血壓及糖尿病一樣,都是屬於慢性疾病。王中豪醫師強詰,目前癲癇治療確定有療效的只有藥物及手術,其餘如針灸、草藥甚至氣功…等方式都有人嚐試過,但仍欠缺確實的療效證明。其實癲癇並不可怕,及早發現治療,痊癒機會大,大部份的癲癇,只要得到適當治療,都不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雙腿常爆青筋? 當心美腿被這病盯上了

炎炎夏日,短褲、短裙紛紛出籠,但頭一往下看,腿上卻出現青紫色的血絲,甚至還有明顯的青筋,只好臨陣換上長裙、長褲以遮擋雙腿;不少人會有靜脈曲張的困擾,嚴重時甚至還會皮膚潰爛,靜脈曲張可以藉由哪些方式改善呢?

靜脈曲張多發生在下肢 淺層靜脈血液逆流所致 門諾醫院心臟外科黃振銘醫師表示,下肢靜脈曲張的成因是淺層靜脈的逆流。下肢靜脈可以分成深層和淺層兩套系統,我們站著的時候,下肢靜脈要把血液送回心臟,但血液是如何對抗重力往高處流呢?深層靜脈周遭包著肌肉組織,肌肉收縮就會壓迫血管,擠壓血液往上前行,讓血液流回心臟。而淺層的靜脈裡面有瓣膜,瓣膜的功能就像門一栓,會交替地開合讓血液通過,可以避免血液倒流,但如果瓣膜關不緊,血液就會逆流,靜脈血反而從大腿倒流到小腿的淺層血管,使靜脈負擔變重,進而產生靜脈擴大丶曲張。 靜脈曲張高危險群應當心 嚴重恐致皮膚潰爛 黃振銘醫師提到,女性、久坐、久站、懷孕的婦女,都是靜脈曲張的高風險族群。而靜脈曲張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致使無法久走、腳痠丶腳重,甚至夜間也容易發生抽筋的狀況,嚴重還可能引致血塊形成丶鬱血性皮膚炎、皮膚潰瘍等,不得不慎。 按摩抬腳減負擔 選用醫療性彈性襪才有用 若要避免靜脈曲張,黃振銘醫師建議,除了避免長時間久坐、久站外,抬腿、按摩,比較好的方式是透過穿醫療彈性襪改善,其可平均的將靜脈由遠到近加壓,減少淺層靜脈的逆流。但坊間販售的彈性襪則可能最緊的地方在大腿,反而導致靜脈血無法回流,更加重靜脈曲張的情況,要特別注意。

萬一靜脈曲張出現症狀或潰瘍該怎麼處理?

黃振銘醫師說,有症狀的病人,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忙。若經血管超音波檢查,確診有淺層靜脈的逆流,就會建議手術介入;而手術又分傳統傷口和微創的方式,讓淺層靜脈不再逆流,一般術後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且症狀在術後就會有明顯的改善。

人際關係出現焦慮 如何辨識自身界限不被侵犯?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如何辨識界限被侵犯」。諮商心理師吳姵瑩表示,界限清楚的人,會在被侵犯的當下有「謝謝再聯絡」或者「朕知道了」的反應,也就是會清楚這是對方的意見跟想法,你並不一定要採納或遵循。

自身的界限被侵犯 會出現焦慮反應

界限糾結時,更多時候你覺得當別人這麼說,是「為你好」、是在乎跟關心你的表現,你不應該違抗。那我們究竟怎麼看懂那已經侵犯我們的界限呢?

簡單來說,你會出現「焦慮」更白話是煩躁的行為反應,你會侷促不安,甚至腦海裡有各種想像和擔心,你會開始不停想:他怎麼會這樣說、這樣可以嗎、可是會不會…..、如果這樣的話…..舉例很輕微的例子來說,朋友看到你今天一身素T短褲打扮,就對你說:「你怎麼不好好照個鏡子,你這樣打扮怎麼交得到男朋友!」接著你開始自我懷疑,又有點憤怒地認為這有什麼嗎?找男友就一定要看穿著嗎?可是他現在有交往對象,是不是他講得話比較對?我會不會太固執又不聽勸,如果這樣孤老終身怎麼辦…..你在腦海中出現各種因為他一句而出現各種情境,甚至是災難式情境。也因為這句話你對自己、對未來、甚至對關係都有很多焦慮,然後有點無助地想著是不是真的該聽朋友的勸。

諮商心理師吳姵瑩表示,這句話之所以輕微,因為它不及「你怎麼辭掉這麼好的工作,你是瘋了不成」或者「你怎麼嫁這種老公,你下半輩子根本毀了」這種不停在人生重要階段出現各種左右你心智,並要你依照他的忠言去聽話或執行的話。然而在這些話語後你所形成的焦慮,除了被越界、自由被壓縮的焦慮外,還有若不討好他人就會有麻煩的恐懼,同時加上你不一定可以為自己所有的行為負全責的擔憂,致使這些人這些話在你生命的各種重要時段,會不時出來對你補刀,因為你有時依舊依賴這些話給你方向,或給你被愛被關心的感受,有時也害怕自己不聽話會後悔無法承擔責任。

認清自己 那條與人的線就越來越清楚

諮商心理師吳姵瑩表示,當你被越界,其實你的內心都知道,你出現的焦慮在於:你知道你的想法或行為,跟別人預想的並不一樣,但你並不一定想遵循其他人的思緒走,你想照你自己的,但你不夠有把握或肯定自己的現況,或者你很怕讓對方不開心,因而無法把持住人際間的界線,而你的心會透過「焦慮」的反應來讓你知道。其實你渴望的,就是被他人好好尊重與認可,也就是不論你做什麼他們都無所謂的跟你來往,你也就不用感到不安。

所以親愛的,辨識越界後,我們有很多自身的功課要負起責任,包括相信自己,勇於選擇和負責,尊重自己更尊重他人,當你認清自己,那條與人的線自然就越來越清楚了。(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1歲女童誤吞異物 手術取出18顆巴克球

有位1歲紀姓女童因肚子痛又出現疑似腸病毒的症狀,到醫院就診後確認罹患腸病毒,沒想到進行X光與腹部超音波檢查時,赫然發現腹部出現疑似手鍊形狀的影像,醫師研判應該是女童將外物吃下肚導致,需進行手術將肚子中的異物取出。

小腸部份切除 取出誤食異物 

收治這位女童的童綜合醫院小兒外科郭敏勇主任進行小腸部分切除取出異物,才發現女童的小腸中有18顆巴克球(一種益智遊戲的磁珠),因巴克球本身具有超強磁力,而將兩段腸子吸附在一塊,並穿透腸道形成廔管,所幸經由手術將巴克球取出,術後復原良好,住院7天即出院返家休養。

家人後來回溯之前拿這款益智遊戲出來玩的時間點,已經是一個月前的事情,推論女童誤吞異物已長達一個月,卻因無法明確用言語表達,且沒有出現不舒服的情況,所以沒有即時發現。

幼童易誤吞食 家長多注意防範 

郭敏勇主任指出,該女童吞食的巴克球共18顆,其中16顆直徑2mm其餘2顆直徑1mm,初步研判可能是因為吞食的巴克球體積較小,才會在穿透腸道後,傷口快速復原形成廔管。

郭敏勇主任呼籲,家長要特別注意幼童的舉動,避免讓年幼的孩童接觸可能被誤食的玩具或物品,一旦發現誤食需及早就醫,避免傷害擴大。

產後氣血虛夾瘀 自我檢測八指標

女性產後可能因氣血失調,造成疲累卻睡不安穩、無法順利產後瘦身。彭燕婷中醫師表示,門診中一名38歲的女性患者,懷孕期間胖了15公斤,產後雖努力想減重,卻因氣血失調、母乳也不足夠,雖然減掉了5公斤但仍舊水腫嚴重、小腹肥胖體態與生產前差別很大。白天精神很差,晚上卻睡不安穩且情緒起伏很大、甚至影響家庭與工作,研判是「氣血虛夾瘀」症候造成。

尤其現今社會婚育年齡變晚,高齡懷孕生子要經歷體內荷爾蒙急遽改變,體力上及生理上的負擔皆極大。這名在金融業工作的38歲女性上班族,懷孕期間增胖了15公斤,產後雖有坐月子充分休息,但體質氣血不足、哺乳約3個多月即因母乳不足而退奶。且自從停止哺乳後,飲食及運動雖有盡量注意調養,但近半年來體重卻遲遲無法明顯下降,感覺全身水腫外也成天無精打彩、下班後覺得照顧小孩心有餘而力不足,且愈來愈不敢照鏡子。

8項體質檢測指標

可透過以下的8項體質檢測,判別自己是否處於氣血虛夾瘀的狀態:

1、偶爾覺得頭暈頭重,身體沉重不輕鬆。

2、容易水腫、小腹四肢鬆軟。

3、喜歡吃甜食、吃得少卻偶發性暴飲暴食。

4、情緒不穩或暴躁或憂鬱。

5、腰痠、容易抽筋等身體常出現痠痛不適感。

6、易便秘、脹氣。

7、面色蒼白有黑眼圈。

8、疲倦易累、卻睡不安穩。

彭燕婷中醫師表示,這類產後媽媽在臨床中,可見氣虛,呵欠頻作無精打采,說話聲音小,下半身易浮腫,面色蒼白卻有黑眼圈;血虛則手腳冰冷,容易便秘,皮膚乾燥,夾雜瘀阻經絡則顯現在唇暗舌紫面上長斑,且特別容易筋骨痠痛。舌質較暗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

因此研判診斷為「氣血虛夾瘀」症候,治療原則採取益氣補血、化瘀通絡,針對這樣的病人,臨床上常以藥方八珍湯的加減予以處方,加強消除脂肪及暢通經脈的加入雞血藤、荷葉,提補精神代謝及消水腫的則會加入黃耆、杜仲等臨症調整。

需時3個月的調養,並建議患者加上開始每周2~3次30分鐘運動,體重開始持續每星期減輕0.5公斤,臉色也較為紅潤,更有有精神,終於覺得工作和照顧小孩起來,也變得更加得心應手了!

調理體質要趁黃金時期方能得到最佳療效

懷孕及生產對女性的影響真的非常的大, 彭燕婷中醫師表示,在生完小孩後其實需要1-2年不等的長期調理才能讓身體完全恢復正常運作,不然一稍稍熬夜或者過於勞累忙碌就會明顯體力透支,容易導致許多疾病的產生,甚至提早衰老!門診這位小姐就是在停止哺乳後,失於調補所以馬上就產生代謝低下導致容易肥胖的問題,調理體質要趁黃金時期方能得到最佳療效。若有懷孕計劃者,也可在懷孕前就先調補氣血及減重,讓身體隨時處於氣血充足的最佳狀態!(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阻塞性黃疸引發膽管炎 出現敗血症恐命危

黃疸是國人所熟悉的肝病,因為血液中的膽色素上升,進而使皮膚變黃、尿液呈現茶色的狀況,阻塞性黃疸為其中之一。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王堯生醫師指出,阻塞性黃疸不單會造成肝臟功能的損壞,膽道系統無法疏通如同排水道阻塞般會容易孳生細菌,並會引發膽管炎、敗血症等急性併發症,造成生命危險。

膽管阻塞成因分良惡 膽胰道惡性腫瘤發生率上升

王堯生醫師說,人體的肝膽系統分工為肝臟製造膽汁,透過如同城市下水道般的肝內與肝外的膽道系統,流入腸道內幫助消化;如果膽管阻塞或是狹窄,使得膽汁淤積於膽道內無法順利排出,就會造成黃疸。

至於膽管阻塞的成因,分為良性與惡性疾病。良性的膽管阻塞成因有膽管結石造成阻塞、其他原因造成的良性膽管狹窄、慢性胰臟炎造成膽管壓迫,或是膽管手術後併發症等。至於膽胰道惡性腫瘤則因國人平均餘命提升,發生率有緩慢上升的趨勢,腫瘤壓迫或侵犯膽管造成阻塞性黃疸的機會跟著上升。

膽管支架引流術 膽管暢通避免膽管炎

王堯生醫師表示,阻塞性黃疸應盡量讓其膽管通暢,才能有較好的預後。對於無法開刀的病患,治療重點就在於成功並維持膽管暢通,降低黃疸,避免膽管炎的發生,使病患能夠及時接受化學治療或合併放射線治療,以延長病患的存活期。至於解除病人膽管阻塞的方法,主要有「體內膽管置放支架引流術」及「體外經皮穿肝膽管引流術」2種。病況複雜的病人,也常會合併2種治療方式。

他指出,體內膽管置放支架引流術的優點在於針對中、遠段的膽管阻塞,透過內視鏡及X光透視鏡的輔助,將塑膠或金屬支架置入膽管狹窄處,金屬支架更有自主擴張狹窄處的優勢,與心臟冠狀動脈支架的原理類似。研究顯示,金屬支架相較於塑膠支架的使用期間更久,可以減少重複接受內視鏡治療的次數,對惡性腫瘤膽管阻塞的病人有增加存活的時間。

狐臭導致社交恐懼! 內視鏡頂漿腺刮除術讓他重拾自信

一名28歲的小傑,從國中開始就一直被狐臭這件事困擾著,同學常嘲笑他「不愛乾淨、沒洗澡」,使他不敢穿無袖上衣,更怕擠公車或搭捷運、到密閉的公共場所;至今幾乎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別說女朋友,就連同性朋友都很少,讓小傑對自己越來越沒自信,還因而產生社交恐懼症。直至醫院求診後,醫師為他做「內視鏡頂漿腺刮除術」後,目前幾乎聞不到狐臭了,小傑也漸漸敢與人接觸,自信心恢復,開始過著年輕人的多彩生活。

頂漿腺發達易產生狐臭 外泌腺則產生汗臭味

收治小傑的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盧純德主任說明,人體全身上下的汗腺分為兩種,一種是頂漿腺,俗稱大汗腺,主要在兩側腋窩下、乳頭及乳暈四周、外生殖器附近及肛門口周圍,由一般神經控制,其會受到賀爾蒙刺激而慢慢成熟,因此通常在進入青春期時開始有分泌物並產生味道;其分泌與情緒和感覺神經的刺激較有關聯。

盧純德主任指出,頂漿腺發達的人,會散發較強烈的味道,即是所謂的狐臭。另一種是外泌腺,俗稱小汗腺,分布在全身上下,除了嘴唇以外的皮膚,受交感神經控制,主要作用在排泄身上廢物及散熱,運動或緊張時分泌會增加,而產生汗臭味,但不像狐臭的味道那麼強烈。

內視鏡頂漿腺刮除術 有效減少9成臭味

盧純德主任說,治療狐臭的根本源頭在於去除頂漿腺,早期以放射線及雷射治療為主,但副作用大且除臭效果有限;現今手術去除頂漿腺,其中以內視鏡頂漿腺刮除術,加上人體組織膠密合傷口,是目前較有效的方法。

盧純德主任解釋,其在腋下開約一公分的傷口,將後面連接抽吸器的旋轉刮刀從傷口進入,抽吸、刮除頂漿腺,再由人體血漿提煉可強化凝血及傷口癒合的人體組織膠注入刮除部位,使其傷口直接黏合。這種手術方法,只需局部麻醉,約1.5-2小時的手術時間,兩周內即可恢復,不僅能去除90%的頂漿腺,相對狐臭也減少90%,幾乎聞不到體味了。

狐臭不是病 影響心理層面殺傷力極大

盧純德主任強調,狐臭不是病,但嚴重的狐臭會影響社交生活,在心理層面具極大殺傷力,因此不容輕忽,建議積極治療。一旦發現流汗後,衣服的腋下部位會有淡黃色汗漬;運動或流汗後,四周的人總會與您保持距離;或是緊張亢奮時,身體就產生異味,且這些狀況在夏天尤其嚴重。若有以上狀況,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透過簡單安全的手術,即可解決困擾,擺脫惱人狐臭。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