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喉嚨痛該看醫師? 醫:超過1周應注意

每個人都曾經歷喉嚨痛,什麼時候該看醫師?家醫科醫師朱莉柯菲(Julie Coffey)指出,適當休息、喝水,大部分喉嚨痛1周內會消退。家醫科醫師傑夫·福斯特(Jeff Foster)提醒,若喉嚨痛超過1周、高燒,反覆喉嚨痛應就診。如果出現吞嚥困難、舌頭腫脹、呼吸困難等症狀,應緊急就醫。

喉嚨痛病因多 腫脹是好徵兆

喉嚨痛病因很多,福斯特向《病人》表示,包括異物刮傷、過敏、胃食道逆流、真菌感染(如鵝口瘡)、淋巴結腫脹,甚至癌症,但最常見原因為感染。

事實上,喉嚨腫脹雖不舒服,卻是免疫系統運作良好的跡象。柯菲補充,「任何喉嚨感染(細菌或病毒)都會造成頸部腫脹,是因為腺體正在產生更多白血球,抵抗病原體感染,這是一種健康的免疫反應。」

誤服抗生素 有害無益處

許多人常以為喉嚨痛是細菌感染,卻錯誤服用抗生素。福斯特指出,成人只有10%喉嚨痛是細菌感染,兒童最多則只有20-30%。柯菲進一步解釋,抗生素不能治療病毒性疾病,亂服抗生素有害無益。壞處如消化道不適、噁心、腹瀉、甚至摧毀腸道益生菌。

醫師會根據患者,喉嚨痛沒有咳嗽、發燒史、頸部前方有腺體腫脹、膿液造成扁桃體上出現等,評估是否適合抗生素治療。柯菲說,大部分喉嚨痛不須治療,即使是病毒性喉嚨痛1周內也能改善。

舒緩喉嚨痛 溫鹽水、蜂蜜水來緩解

除非喉嚨痛嚴重,兩位醫師建議,可服用乙醯胺酚或布洛芬來緩解疼痛和發炎,喝水保持喉嚨濕潤,或服用藥師提供的漱口劑、錠劑或喉嚨噴霧劑等藥品。知名梅奧醫學中心則建議,泡溫鹽水、蜂蜜水也有助於舒緩疼痛。

喉嚨痛伴隨嚴重症狀 應盡速就醫

什麼時候該就醫?如果喉嚨痛持續超過1周、反覆喉嚨痛或高燒應考慮就醫。此外,免疫系統低下患者出現喉嚨痛,如接受癌症、糖尿病和愛滋病治療患者,需尋求醫師建議。

某些情況下,喉嚨痛顯示更嚴重問題,若伴隨吞嚥困難、舌頭腫脹、皮疹、頸部僵硬、流口水、高燒不退、呼吸時發出高音和呼吸困難,都應緊急就醫。

然而,根據美國國家健康與護理研究所(NICE)估計,85%喉嚨痛會在1周內消退,其中40%在3天內改善。但兩位醫師提醒,如果症狀有異,誤保持「放著會好」心態,延誤治療。

參考資料:

1. When to worry about a sore throat.

2. Mayo clinic- Sore throat- Diagnosis & treatment.

口腔癌惡化快 2 個月大 5 倍 確診後勿忽視

口腔癌細胞生長快,一名 69 歲男士在確診後隔 2 個月再檢查,竟已變為五倍大腫瘤。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口腔癌長得很快,千萬不能拖,稍一拖延恐就要命。

2 個月未處理 惡行腫瘤大 5 倍轉為三期

患者葉先生指出,去年 9 月底他左邊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感覺有異物,並有粗糙感,他先到醫院檢查,經過正子電腦斷層及切片病理報告,證實是惡性腫瘤,約 1 公分大。醫師僅說可以開刀拿掉,使他誤認為並非緊急狀態,加上自己忙於農務又要為朋友助選,因此沒有進行處理。

後來 11 月中旬,葉先生驚覺腫瘤變大,轉診至彰化醫院,許嘉方執行電腦斷層,發現腫瘤已超過 4 公分,需要盡快手術,但由於葉先生認為已經承諾協助朋友,因此到 11 月底才手術切除,當時,取出的腫瘤已 5 公分大,更從一期變為三期。許嘉方說明,葉先生手術順利,會接續進行放射線及化學治療,並持續追蹤。

腫瘤非突然生成 察覺口腔異狀儘速診治

許嘉方強調,臨床上確實發現口腔癌細胞生長快速,若是確診務必儘速治療。他說明,口腔黏膜不會一夕之間就長出腫瘤,若是察覺自己口腔潰瘍久未痊癒、出現紅斑或白斑、黏膜表面粗糙或腫脹,務必趕快就醫,不要拖延,通常在口腔癌一期進行手術切除,癒後良好;若是延誤治療,不僅受更多折磨,更不易恢復。

嚼食檳榔危害大 引發口腔癌之惡首

據衛生福利部資料統計,口腔癌患者中,近 9 成有嚼檳榔的習慣,另外若同時有吸菸習慣者,導致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89倍;吸菸、飲酒加上嚼檳榔者,機率更高達 123 倍。醫師提醒,菸、酒、檳榔是罹患口腔癌的重要因子,尤其是檳榔,曾經有嚼食習慣極有可能導致口腔癌發生,因此切勿嘗試;若已經嚼食者,務必盡快戒除,30 歲以上更建議每2年篩檢1次。

大掃除易「網球肘」 震波助修復

即將喜迎過年,許多家庭開始大掃除,有位主婦因重複掃地及搬重物,右手肘外側疼痛不已,就醫才發現得到「網球肘」,除了物理治療,還接受震波治療,快速制服疼痛,不用手痛過年。

網球肘易發生在貨運人員、廚師、家庭主婦等族群

王俊介物理治療師表示,這位婦人因掃地或搬重物需重複使用手肘彎曲及伸直動作,不當施力或重複過度使用,引起手肘外髁發炎,也就是俗稱的「網球肘」。此病一般多出現在網球運動選手,但貨運人員、工廠作業員、廚師,甚至家庭主婦都容易發生,並非網球選手專利。尤其過年期間大家忙於大掃除或準備過年,這類患者都會增加2至3成。

網球肘發生後,需先暫時停止搬動重物或重複手肘彎曲伸直的動作,以免惡化。治療方面,可接受熱敷、電療及低能量雷射等物理治療,但費時較久,須至少半個月至3個月才慢慢感覺不痛。有些人若忍不住又重複做相同工作,常導致反覆發作,因此在物理治療外會建議患者接受震波治療。

震波治療 疼痛不過年

王俊介說明,由於震波可放鬆肌肉組織,破壞受傷組織使其再生,並修復微血管,增加血流供應,讓組織加速修復,尤其對修復軟組織效果較佳。以這位主婦而言,接受震波治療一次後就感到明顯改善,間隔2周後再接受第二次震波,鎮痛效果已達到7至8成。(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杜絕感冒找上門 半數家長迷信偏方

「維生素C可抗菌」、「永遠不要濕著頭髮去外面」、「待在室內」,以上都是預防感冒的迷信。密西根大學CS Mott兒童醫院進行全美兒童健康調查顯示,儘管很少或根本沒有證據支持這些方法有助預防感冒,但超過一半父母與孩子一起嘗試過這些方式。

半數家長迷信偏方 大多流傳已久

《Eurekalert》報導,民調顯示,51%父母給孩子提供非處方維生素以預防感冒;71%父母遵循非實證的「流傳迷信」來保護孩子免於感冒,例如防止兒童濕髮時外出或服用維生素。民調主導者、CS Mott兒童醫院小兒醫師加里弗里德(Gary Freed)表示,沒有證據表明給孩子服用維生素C、其他維生素可以增強免疫系統,預防感冒。

他補充,民間迷信可能已經代代相傳,並且在人們知道感冒由細菌引起之前就開始了。

預防感冒上門 注重個人衛生

然而,民調也顯示更多父母使用科學支持的防感冒策略。幾乎所有家長(99%)都強調個人衛生,包括鼓勵兒童經常洗手,教孩子不要將手放在嘴巴或鼻子附近,並避免兒童與他人共用餐具或飲料;87%家長還讓孩子遠離生病孩童;64%家長要求感冒的親戚不要擁抱或親吻他們的孩子,如果其他孩童出現病情,60%家長會取消活動;31%父母在寒冷季節時完全避開遊樂場。

另外,84%父母也會定期消毒環境,例如經常清洗家具和玩具。

孩童感冒影響家庭 醫籲有根據預防策略

感冒是透過人與人之間傳播病毒所引起,最常見來自鼻子或嘴巴的黏液,通過直接接觸、打噴嚏和咳嗽,將病毒附著在手、臉上、門把、水龍頭、家具和玩具表面等。弗里德指出,學齡兒童平均每年經歷3至6次感冒,其中一些持續長達兩週。

「當孩子感冒了,會影響整個家庭,」弗里德說。「感冒會造成睡眠不足、不舒服、缺課等。所有父母都希望家人儘可能保持健康。」他呼籲,父母必須了解哪些防寒策略有科學基礎。

參考資料:

1. At least half of parents try non-evidence-based cold prevention methods for kids.

聽損失智風險增5倍 藝人阿西:大聲吼不自覺引誤會

100萬長者嚴重聽損 失智風險最高增5

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潛在嚴重聽損人口約有100萬人,只有4.5%採取助聽器矯正。如不矯正,溝通問題首當其衝,也可能產生其他共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指出,遭受輕微、中度、重度聽力障礙的民眾,與聽力正常的民眾相較,未來罹患失智的風險恐分別增加2、3、5倍。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劉殿楨教授表示,聽損產生的其他共病,包含因為社會隔離而引起的焦慮、憂鬱,甚至導致跌倒等等。而任何形式的聽損,都會增加失智困擾,據統計,這些失智病人大部分都沒有矯正聽損,所以可以說,如果沒有矯正,失智風險會增加很多,有的人最高甚至增加到5倍。

聽力影響生活與工作 阿西:家人講話用吼的

知名藝人阿西(陳博正),10年前發現聽力出現障礙,與導演、演員對戲都聽不清,導致工作出現許多困擾,甚至老婆兒女說話用吼的他才聽得清,讓人誤以為關係不睦。後來在助聽器矯正下,生活終於又回到了正軌。

阿西打趣地說,自從配戴助聽器之後,每個字都聽得清清楚楚,生活上最大的收穫就是從此吵架沒輸過。並以自己親身經驗分享,呼籲聽損者一定要配戴好的助聽器,不但在工作上的溝通更順利,跟親人間的溝通也更沒阻礙。因為聽不清楚,會慢慢地進入自己的世界,跟外界隔絕,這樣的生命不是圓滿的。

引領全台! 3項歐美級測試聽檢更全面 

近來有助聽器業者在門市獨家導入歐美聽力中心高規格聽檢測試,包含耳聲傳射、聽性腦幹誘發反應檢查、耳鳴測試等,讓聽力狀況能接受更全面的評估。

聽力師蔡秉忻解釋,耳聲傳射可以在5分鐘之內,透過聲音由外耳、中耳到內耳,快速地分析內耳毛細胞的健康及聽力狀況,優點是非常快速且不需要受測者反應。聽性腦幹反應則是在教學醫院規格等級的檢查,藉由聲音從外耳傳到內耳,再傳到神經,去分析整個聽覺路徑的整體健康狀況。這兩個測試的特點,是當小朋友或年長者受測時,就算反應不靈敏也不會影響檢測結果,還是能由這樣客觀的檢查,了解到他們實際的聽力狀況。

聽力師補充,耳鳴測試是讓受測者戴上耳機,透過電腦模擬個案本身的耳鳴狀況,去評估他的耳鳴音量、類型及發生頻率,測試結果可以導入助聽器裡,更適切地減緩個案的耳鳴。

精準聽檢依需求配戴! 醫籲「聽力123

助聽器的選配影響聽損者的生活機能,所以精準聽檢及客制化選配非常重要。醫師呼籲民眾50歲開始貫徹「聽力123」:每1年做聽檢、若2耳聽損,都要配戴助聽器、每3年做助聽器評估保養及調整,維持聽力的最佳狀態。

上班族找藉口不運動 爬樓梯有幫助

現代人生活忙碌,在辦公室久坐缺乏運動量,不妨嘗試利用空檔多爬樓梯。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和卑詩大學奧卡納干分校的運動肌動學(kinesiologists)研究發現,在一天中多次進行幾分鐘的爬樓梯運動,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

間歇訓練效率好 符合現代上班族

過去研究顯示,短時間的劇烈運動或衝刺間歇訓練 (sprint interval training, SIT),這種重複執行、高強度運動一段時間的訓練方式,並在運動組間穿插休息時間,對於短時間內改善心肺功能、體脂率、代謝健康、耐力和運動表現有良好效果。

在這項研究中,團隊想探究這類如同運動「零食」的衝刺間歇訓練,或者在一天內劇烈攀爬爬樓梯是否足以改善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這是一種與長壽和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健康指標。

每天爬3次樓梯 久坐族也健康

根據《醫療X媒體》,團隊找來一群久坐不動的年輕人衝刺3層樓(約60階),每天3次,相隔1-4小時休息,每周只要進行3次,實驗共持續6周。 研究結果顯示,比起久坐的實驗對照組,爬樓梯者更瘦也更健康 ,並且 在最大循環測試期間的表現更好。

善用休息空檔 專家鼓勵運動當點心

麥克馬斯特大學運動肌動學教授馬丁吉巴拉 (Martin Gibala)向《科學日報》強調,研究鼓勵,人們將「運動點心」納入日常生活中 。在辦公室工作或住在公寓樓裡的人,可以在早上、午餐和晚上「跑」幾層樓,進行有效鍛煉。

「衝刺間歇訓練有效眾所皆知,但我們有點驚訝看到爬樓梯也有效果。」卑詩大學奧卡納干分校助理教授強納森立透(Jonathan Little)則鼓勵久坐族。利用喝咖啡或淋浴等休息空檔,爬幾段樓梯有助改善健康。

未來,團隊希望研究各種休息與運動時間分配的訓練計劃,以及對其他健康相關指標(如血壓和血糖控制)的影響。另外,衝刺間歇訓練多用在專業運動員訓練上,較不太適合初學者。該研究所稱的短時訓練計畫更像是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運動期間的強度要達80%或以上最大心跳,且運動與運動之間有休息。

參考資料:

1. Researchers find short bouts of stairclimbing throughout the day can boost health.

2. Short bouts of stairclimbing throughout the day can boost health.

男排尿不順非正常老化 拖久恐腎衰竭

一名95歲男性,排尿不順及夜尿、頻尿多年,一直自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未與晚輩提起也沒就醫。最近排尿越來越困難,直到某天一整天都尿不出來才趕緊就醫。檢查發現攝護腺肥大造成腎功能衰竭、雙側腎水腫、膀胱結石等。醫師先將膀胱結石取出,放置導尿管讓腎水腫消除,腎臟功能逐漸恢復再進行攝護腺肥大切除手術,術後排尿正常,腎功能也恢復正常。

攝護腺肥大影響排尿 長期恐引不可逆腎臟傷害

泌尿科醫師殷約翰表示,攝護腺肥大常引起頻尿、夜尿、急尿、排尿不順、尿不乾淨、尿液滯留等症狀,男性年長者出現上列症狀時,應留意可能是攝護腺肥大引起,而非老化的必然現象。攝護腺肥大在初期會影響排尿,尿液經常無法排乾淨易感染形成膀胱結石、輸尿管結石,長期不通順的尿路會引起尿滯留、腎水腫,嚴重時導致腎功能受損、腎衰竭甚至併發尿毒症,不可不慎。

殷約翰醫師說明,攝護腺肥大大多病人以口服藥治療都能獲得改善,但當合併膀胱結石、尿滯留、腎水腫、腎功能受損時,應儘早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傳統電刀及汽化手術(綠光、紅光、鈥、銩等)。

長輩如廁習慣 頻繁跑廁所、待很久要小心

最後殷約翰醫師提醒,年節腳步接近,趁返鄉過節時多留意家中長輩的作息,是否頻繁跑廁所、每次進廁所都待很久。頻尿、夜尿、排尿不順等經常都是疾病引起,而非正常老化現象。

許多年長者聽到手術都會顧慮,但當攝護腺肥大造成膀胱結石、腎功能受損、尿液無法解乾淨時,手術已經免不了,持續拖延可能對腎臟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目前攝護腺肥大切除手術的方法多,治療效果良好,副作用少,可與醫師討論,早期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大小螢幕好有趣! 避免孩子被 3C 綁架

現代科技發展進步,許多教育方式已與過去不同,越來越多孩童在兒時開始接觸「3C 產品」,更有不少父母將手機、平板作為孩子的玩具。不過若使用不當,除了視力受損,更會影響未來發展;小兒專科診所副院長盧英仁提醒,務必調整孩子的使用時間、姿勢,並注意網頁瀏覽內容,協助孩童正確接觸科技。

搭車看手機晃動 黃斑部、睫狀肌都損傷

3C 產品發展佳,接觸年齡也日漸下降,在餐廳用餐、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時,都能看到許多孩子目不轉睛的盯著手中的螢幕,許多家長視這樣的情況為日常,其實已經悄悄影響孩童的視力健康。由於眼睛盯著螢幕時,3C 產品發出的藍光會直接傷害眼睛的黃斑部,且會有累積情形發生,可能會使孩子眼睛提早老化病變。另外,若是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上,手中的螢幕不停晃動,眼睛必須不斷用力調整焦距,造成睫狀肌過度使用,除了讓眼睛更容易疲倦不適之外,更會導致孩子假性近視,長期影響恐會進展為近視。

姿勢、時間必規範 避免孩子受長期影響

對此,盧英仁提醒,除了避免孩子在交通時使用手機平板,平時的姿勢及使用時間更是重要,要將螢幕位置擺放在讓孩子可以平視的地方,避免高低差異,除了姿勢不良產生的不適外,也會因為視角位置不對,影響視力;同時也要讓孩子距離螢幕至少 30 公分,減少螢幕亮光對眼睛的危害。

另外使用時間也是重點,每日的使用時間不超過 1 小時、每次 30 分鐘內,並多看遠方以及綠色植物,讓孩子眼睛適時放鬆;也要注意避開睡前使用,降低光線影響睡眠及腦部活動,而無法完整休息。

父母以身作則 與孩子共享健康網路世界

除了外部規範,盧醫師指出,了解孩子網路使用的內容相當重要,不但可以減少親子間的隔閡,更要避免色情、暴力影響孩童思維,可以藉由各類網路管理員等軟體來進行協助,規定使用時間及網頁性質;父母也要注意以身作則,若是自己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也都沉浸於網路世界,勢必會使孩子產生好奇,並無法理解對其的限制及規範。3C 產品固然有其便利及趣味,但也要顧及孩童身心發展,才能健康無虞的享受網路世界。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