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糖尿病控制不佳 小心誘發神經病變

在台灣,糖尿病人口已超過150萬人,當血糖控制不佳,不僅會影響眼睛、腎臟、心血管系統等,也可能產生多種系統的併發症,像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就屬於常見併發症中的一種,影響約50%糖尿病病患;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內科醫師吳一葦指出,患者會感到劇烈疼痛、麻木、足部潰瘍等,增加日後截肢風險,且約20%至30%病患會因病變引發的疼痛造成行動不便。

第二型糖尿病病患 應接受神經病變篩檢

其實根據研究指出,只要透過適當照護以及病患衛教,占一半以上足部潰瘍和末期神經病變是能有效避免;吳一葦醫師表示,因此第一型糖尿病患,應在五年後進行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相關篩檢,而第二型糖尿病病患確診,或屬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卻已有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則應直接接受篩檢較佳。

透過調整生活方式 有助減緩病情惡化

若確診為周邊神經病變或高危險群的患者,除了透過控制血糖,也應調整生活方式,幫助減緩病情惡化;吳一葦醫師指出,病患也可透過運動來幫助改善血糖及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並建議一年接受一次詳細足部檢查,並了解日常足部照護方法,若已經因周邊神經病變造成疼痛的病患,則可採以藥物控制,幫助減緩病症。

建立良好醫病關係 有效預防併發症

傳統糖尿病自我管理衛教,通常是知識和技巧的教育,但近年來強調由病人主導整個照護過程,並由醫療團隊從中協助達成目標;吳一葦醫師表示,透過和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等醫療團隊討論,依照自己喜好訂定目標並達成的醫療方式,根據研究顯示,除了能幫助病人了解糖尿病知識與自我照護行為,也能改善體重與生活品質,因此建立良好的醫病合作關係,不僅能幫助病患提升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有效預防糖尿病帶來的併發症。

流感疫情增溫 農曆春節需警覺

國內流感疫情持續增溫,流感併發重症病例,以65歲以上佔多數,部分為50至65歲的中壯年人;疾病管制署提醒,正值農曆春節,若有計劃國內旅遊或前往其他國家的民眾,務必做好防疫工作,若有類流感症狀,應配戴口罩,且在家休息,防範病毒持續傳播。

流感疫情侵襲各國 以H1N1病毒型為主

自流行期以來,全台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已累計237例,其中18例死亡,先前近4週社區流感病毒為H3N2及H1N1共同流行;疾管署表示,目前北半球各國也陸續進入流感流行期與高峰期,全球流行病毒型別A型佔93.8%,B型佔6.2%,而各國流行病毒型別以H1N1為主,歐洲為H1N1及H3N2共同流行。

東亞各國進入流行期 又以孩童佔多數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更新的全球流感疫情報告,東南亞及東亞各國也進入流行期,尤其中國大陸多省份疫情持續上升,又以嬰幼兒以及學齡階段兒童佔多數;疾管署指出,另外在香港,近期也通報數起孩童感染流感嚴重個案,預計流感活動程度在未來數週將持續上升,且高峰期將會持續一段時間。

做好個人衛生習慣 有效防範流感疫情

因此,防範流感疫情,除了平時應注意手部衛生,非必要時,應避免至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降低罹病機率;疾管署呼籲,若出現咳嗽、發燒、流鼻水等類流感症狀時,除了配戴口罩,也可先至公費藥劑合約醫療機構就醫,但若演變為呼吸困難、急促、缺氧、胸痛,甚至意識模糊等症狀,就屬於流感危險徵兆,應盡快至大醫院就醫,避免症狀加劇。

口腔癌爸爸努力抗癌 盼兩兒在球壇發光

每周五傍晚,是阿金伯最期待的日子,他總是提早出門接兩個小兒子放學,靜靜地在圍牆旁看他們練棒球,等候他們下課回家團聚。回家路上,小兄弟迫不及待和爸爸分享住校生活點滴,也期待見到媽媽及姊姊。阿金伯一家六口住在鄉間泥土路盡頭的鐵皮屋,55歲的阿金伯早年因髖關節受傷造成長短腳,前年罹患口腔癌後更難覓得工作,家計靠患肝病的妻子早出晚歸替人種水果辛苦維持。

調整飲食持續治療 養回暴瘦的20公斤

晚餐飯桌上雖只有粗茶淡飯,一家人笑聲卻不曾中斷,阿金伯治療後吞嚥、說話功能受損,只能吃軟質食物,一度暴瘦20公斤,陽光基金會社工及治療師在他治療初期,持續提供居家復健護理、協助調整飲食習慣,也提供營養品補助,如今他體重已逐漸回升。

努力活得健康 期盼兒在球壇發光

向親友借住的鐵皮屋內,沙發椅破損,阿金伯克難地用木板當椅墊,狹小空間裡,掛在牆上一大串發亮的獎牌特別醒目。無法工作扛家,讓原本話不多的阿金伯更沉默了,只有在談起兩個小兒子小昱、小勛抱回獎牌時,眼神才露出難得的光采。小昱和小勛是國小棒球隊選手,11歲的小昱拿過多次「最佳投手獎」,還曾在全台80隊出賽的金龍盃奪冠,他的夢想是打大聯盟第四棒;10歲小勛是捕手,他想跟堂哥一樣打職棒。

長期關懷阿金伯一家的陽光社工秀秀表示,阿金伯雖不擅表達情感,但很疼子女,隨著孩子日漸長大,他省吃儉用買了一台20年老車,只為方便接送他們上下學。年少時也有過棒球夢的阿金伯,罹癌之初以為不要緊,後來放化療副作用多,他才驚覺必須努力抗癌,開始積極復健,也參與口友聯誼和營養講座,努力讓自己活得健康,期盼有一天能看到小昱、小勛在球壇發光。

守護顏損弱勢家庭服務計畫

陽光基金會每年服務約550戶因口腔癌疾病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提供身心重建、居家護理、營養品及經濟補助、家庭支持與關懷等服務,今年「守護顏損弱勢家庭」服務計畫,亟需大眾伸援,幫助更多如同阿金伯的家庭度過難關。

長期腹痛小心卵巢癌 超過3周應求醫

婦女沉默殺手卵巢癌,注意腹脹、腹部疼痛等早期症狀!許多婦女常誤以為卵巢癌早期症狀為大腸激躁症,女性癌症組織「夏娃呼籲」的護士催西.邁爾士(Tracie Miles)呼籲,若腹脹持續3周,且排尿變急、變多,應盡速就醫診斷。

腹痛以為大腸激躁症 竟是卵巢癌作祟

根據「夏娃呼籲」報告,38歲勞拉‧埃弗利(Laura Everley)剛出現腹痛時,誤以為是大腸激躁症,採用無麩質飲食仍無改善。所幸後來在網路上看見卵巢癌早期症狀與自己相符,被家醫科醫師莎拉.賈維斯(Sarah Jarvis)確診為卵巢癌,經子宮切除術治療後4年狀況良好。

在台灣,卵巢癌發生率不像歐美那麼高,好發50歲以上女性,每10萬人僅有8人罹病,但因早期症狀不明顯,死亡率高於其他婦科癌症,位於2017年十大癌症死因第11位。根據英國「目標卵巢癌」組織調查,與埃弗利一樣,如果出現腹脹,有一半女性選擇改變飲食習慣,僅34%就醫。

注意腹部消化道症狀 持續3周應就醫

卵巢癌有什麼症狀?邁爾士向《病人》表示,若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或便秘;沒有食慾進食,卻持續腹脹;伴隨噁心、消化不良;下腹部疼痛;排尿變急、次數變多。她強調,大腸激躁症很少出現在超過50歲女性,若症狀持續近3周,應尋求醫師協助。

若出現上述症狀女性也無須恐慌,診治埃弗利的醫師賈維斯表示,大部分婦女診斷後多無事,重要是信任醫師診斷。

及早發現存活率高 學會籲定期篩檢

美國癌症學會指出,僅有20%卵巢癌被早期發現,然而若能及早發現,5年存活率高達94%。學會鼓勵婦女定期進行骨盆檢查,另懷疑卵巢癌可執行盆腔超聲波和連續腫瘤指標CA-125檢測,對癌症狀況進行詳細評估。

參考資料:

1. Do you know the early signs of ovarian cancer?

2. How to spot the warning signs of gynaecological cancer.

3. Can Ovarian Cancer Be Found Early?

24 歲心肌梗塞! 青年勿忽略三高、家族病史

冬天是心肌梗塞的好發期,過去患者多為中高年齡層,但臺中慈濟醫院在一個月間接連收治 3 位年齡低於 40 歲的患者,心臟內科醫師陳美綾指出心肌梗塞有年輕化趨勢,呼籲年輕人也需留意三高及家族病史。

連 3 名患者皆未 40 歲 顯示心肌梗塞年輕化

陳美綾醫師指出,以過往臨床經驗而論,由於冬天天氣變化大、溫度低,是中高年齡層患者心肌梗塞的好發季節;不過近期院內收治的 3 名患者年齡皆未達 40 歲,加上 2018 年冬季並無明顯低溫,且一般年輕人因胸痛就診時,不會與心肌梗塞作直接聯想,更顯示出對於心肌梗塞年輕化趨勢必須有所警覺。

三高、糖尿病、家族史 高風險群務必留意

對於 3 位患者的狀況,陳美綾說明,最年輕患者僅 24 歲,很難想像自己突然的胸悶、胸痛竟是心肌梗塞。事實上,心肌梗塞當然不僅會發生於中高年齡,若是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指數過高、糖尿病或是具有家族史等,都是高危險群。

超重肥胖有危險 膽固醇控制不佳恐患病

而在此次院方收治的 3 位患者中,都發現有體重控制不佳的情況,2 位20多歲病人體重甚至超過 90 公斤,膽固醇的控制狀況存有極大隱憂。醫師提醒,膽固醇是導致心肌梗塞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由於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會沈積在血管內皮,導致血管慢性發炎,產生粥狀動脈硬化,進而形成血管阻塞。

建立良好生活習慣、定期篩檢 維持健康

對於心肌梗塞年輕化趨勢,陳美綾說明,若是已知有膽固醇及血糖超標問題或家族病史,都要密切注意並定期篩檢查看指數;其次,不要忽略身體症狀,若運動走路會喘、胸悶胸痛,切勿以太累安慰自己,務必安排心臟科檢查,以免耽誤疾病狀況,併發心臟衰竭甚至猝死。因此,平時即應建立良好生活飲食習慣,並降低工作壓力、改善睡眠品質,避免吸入PM 2.5 誘發心臟疾病等,維護自身健康。

獨居長者圍爐過節 寒冬送暖

台灣去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每7人中就有1人是老人,顯示長者照護的重要性,因此,為了照護近百位萬華區的獨居長者,讓他們也能一同感受溫馨的圍爐氣氛,由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承辦之北市萬華老人服務中心與台北永東扶輪社,日前舉辦「萬華獨居長者歲末圍爐」活動,現場共席開14桌,希望也能藉此喚起社會對獨居長者的關懷。

透過圍爐活動 拋磚引玉做公益

活動現場不僅有台灣戲曲學院宋金龍老師帶領的花漾太鼓班帶來的表演,也邀請中正社區大學肚皮舞社表演,以及一連串老歌回味,更舉辦猜謎遊戲,讓現場不少長者一起共襄盛舉;已連續十年贊助圍爐活動的台北永東扶輪社社長林正銘表示,每年能讓大家齊聚一堂,宛如老朋友般吃上豐盛一餐,除了感受溫馨團圓氣氛,也希望藉此拋磚引玉,共同響應做公益。

老服中心貼心服務 讓長者們感受溫暖

活動現場,一名獨居多年的富伯伯就表示,萬華老服中心就像是自己第二個家,平時除了在這裡上太極拳課,也會跟其他老人下棋聊天;原來富伯伯過去曾有濫用藥物情形,但在社工貼心提醒的幫助下,狀況已穩定許多。而另名獨居的胡伯伯也表示,非常感謝志工來家裡接他參加圍爐活動,讓他提前感受過節氣氛。

建立良好生活型態 遠離提早老化

為讓長者們年節民生需求不受到影響,活動最後也送上160份備糧袋,還有財神爺發送新年紅包及抽獎活動,讓長者們享受過年氣氛;失智老人基金會指出,要讓長者們獲得良好照護,最重要就是要從平時建立良好生活型態做起,透過腦動、運動、採用地中海式飲食、以及人際互動等四大面向著手,並多鼓勵參與社區課程活動,就不怕老化提早報到。

運動助長者提高肌力 智慧科技應用提高效果

長者因為身體機能退化,加上肌力下降等因素導致跌倒。臺南市立安南醫院設護理之家與成大前瞻醫療器材中心合作,將智慧科技應用於照護與非藥物治療,為長者量身訂做運動處方增加肌耐力,證實可改善失智症患者的上下肢肌力、平衡感、與行走速度。

「運動介入計畫」 有效降低長者跌倒風險

老年人口因為相關身體生理機能降低,造成肌力下降、平衡感不佳及步態不協調,亦造成跌倒;另外失智症患者更因為認知功能減退也會有此危險。對此,安南醫院院長林瑞模指出,「運動介入計畫」被證實能最有效改善長者的肌力、柔軟度及平衡感,可以明顯減少跌倒風險;更有研究顯示,以 12 週的運動介入,可改善失智症患者的上下肢肌力、平衡感與行走速度,並改善認知功能狀態,進而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運動治療加入智慧科技 量身打造提高效果

有鑑於此,安南醫院設護理之家與成大前瞻醫療器材中心合作,將「智慧科技」應用於失智症生活照護與非藥物治療的創新服務,透過資通訊技術(ICT)輔助,運動治療師可以即時透過 APP 掌握長者運動行為,量身訂做運動處方,增加肌耐力,有效改善精神和睡眠品質。

即時掌握長者狀況 雲端紀錄資料有助追蹤

護理之家主任蔡忠紘說明,過往的運動介入方式,是利用運動治療師一對一指導個案執行,耗費人力成本,現藉由 ICT 技術輔助,將運動數據及生理表現即時上傳至雲端資料庫,讓運動治療師可透過行動 APP 掌握長者運動行為,微調運動處方;不僅降低人力負擔與成本,更可將資訊上傳至雲端整理,有助於後續量化追蹤及評估,期許未來能推廣至全台,配合政府長照 2.0 政策發展,協助更多長者。

基因轉殖雞下「抗癌蛋」 打造便宜抗癌藥

基因轉殖雞下「抗癌」雞蛋,期望成癌症治療農場!愛丁堡大學羅斯林研究所團隊改造雞隻基因,在雞蛋中生產人類蛋白質。團隊已經成功利用雞蛋製造兩種藥物,研究人員聲稱,此方法對雞隻無不良影響,且有助於以更低成本,大量生產藥物。

基改蛋生產藥物 便宜抗癌藥不是夢

《科學日報》報導,雞蛋已經被用於培育製作疫苗的病毒,如流感疫苗。然而不同於疫苗,團隊將治療性蛋白質的基因放入雞隻DNA編碼中,最後被製作成部分蛋白。

為何是雞蛋?因為傳統蛋白藥物製法,若要達到足夠產量,涉及哺乳動物細胞培養技術,昂貴且產率低。其它方法則需要復雜的純化系統和額外處理技術,都會增加成本。此方法已在基因轉殖山羊、兔子和雞的補乳和蛋中施行過,但新方法利用雞蛋效率更好,產量更高,且較便宜。

藥量只需3顆雞蛋 已能生產兩種藥

研究顯示,只要3顆雞蛋能產生足夠劑量的藥物。由於雞每年可以產下300顆蛋,團隊表示,對於某些重要藥物,他們的方法可能比其他製程更具成本效益。

《BBC》報導,目前基因轉殖雞可以生產兩種治療蛋白質,一種人類干擾素IFN-alpha 2A,能夠抗病毒和抗癌(如肝炎、肝癌);以及另一種為巨噬細胞群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包含人類和豬隻版本,能幫助受損組織自我修復。

擴大獸醫產業運用 人類治療再測試

在藥物投入臨床運用前,可能還需數10年研究和測試,未來可能先運用於獸醫產業。團隊正試圖擴大雞蛋產生的蛋白質種類,CRISPR / Cas基因編輯技術可望加快實驗腳步。羅斯林研究所麗莎.赫倫(Lissa Herron)博士表示,蛋白質分子太巨大、複雜,需要一個生命,其細胞中所有機器來製造,並正確摺疊它們的結構。

她強調,這些都不是克隆雞,牠們只是一如往常下蛋,更重要的是,這些基改蛋絕不會出現在民眾餐桌上。

參考資料:

1.Hens that lay human proteins in eggs offer future therapy hope.

2.Gene modified chickens 'lay medicin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