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寶貝生病好心疼 洗溫水澡安撫情緒緩解不適

天氣變化劇烈,成為流感等易傳染疾病的好發期;許多家中有嬰幼兒的父母備感惶恐,深怕孩子遭受感染。對此,小兒專科診所副院長盧英仁提醒,除了防範孩子染病外,面對孩子因為疾病的不適反應也要懂得因應、緩解,方能協助孩子感到舒適。

父母返家勿大意 無形細菌恐造成孩子感染

細菌、病毒難避免,特別對於身體機能尚未發展完全、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而言更是危險;因此,日常防範不可忽視。務必建立孩子勤洗手的好習慣,強調「搓揉超過 20 秒」並加強指間、指甲隙縫等部位,方能有效清潔。另外,父母也要留意自己自外返家後,要更換衣物、清潔手部再與孩子接觸;由於許多對大人無害的感染源都會影響孩子健康,切勿大意而為。

面對寶貝生病勿慌張 家長情緒影響大

不過,有些不適症狀或是感冒在所難免,盧英仁提醒,孩子若患病無須過於緊張,父母的不安也會影響其情緒;況且孩子尚無表達能力,會以哭鬧、尖叫來傳達自己的不舒服,父母務必要耐心陪伴,也可以適時讓孩子泡泡溫水澡,緩解不適,安撫情緒。

維持室內 25 度、洗熱水澡 助童入眠充分休息

另外,由於孩子處於身體不適狀況,對於環境的溫度也會更敏感,建議將室內維持攝氏 24 至 26 度,營造最舒服空間,也避免忽冷忽熱增加小孩的症狀反應。在孩子睡眠前可以利用熱毛巾、蒸氣,讓他們的身體較舒服後,再將枕頭稍微墊高,協助他們睡眠,達到完整休息。

若是孩子有發燒狀況,亦可洗洗熱水澡,增進排汗,較易退燒;盧英仁指出,切勿利用酒精、冰枕等以往常見的「民間退燒撇步」,容易造成孩子能量過度消耗,反而不健康。面對嬰幼兒身體病痛,父母定會心疼,積極緩解狀況,利用這些安撫情緒的方法,便能幫助孩子平靜穩定的充分休息。

提升免疫有誤區 醫:生活習慣是關鍵

感冒季節來臨,免疫力可以提升嗎?什麼方法可以加強免疫力?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免疫學教授查爾斯班漢姆(Charles Bangham)解釋,「增強免疫力」是一種誤解,更適當說法是幫助免疫系統在「抗病與反應過度」間取得平衡,建議補充足夠營養、睡眠、運動來提升免疫系統效率。

免疫系統如堡壘 精準辨識敵我

根據《病人》報導,免疫系統是由細胞、器官和系統組成複雜網絡,幫助身體抵禦疾病,重要器官如胸腺、骨髓和淋巴結像「堡壘」,血液中白血球則是奮戰士兵。約80%免疫組織位於消化道內,作為血液與外界病原體之間的保護屏障,此外,腸道菌叢也證明有效維護健康。

格拉斯哥大學免疫系主任詹姆斯.布魯爾(James Brewer)表示,免疫系統分為「先天性免疫」和「適應性免應」。「先天性免疫」能迅速反應外來菌原體,提供即時作戰能量;「適應性免應」則是接觸病原體後產生記憶,當同個壞人再次入侵,身體產生專屬武器進行重點攻擊,如抗體。

過度提升免疫力 小心過敏早上門

吃補給品可以提升免疫力嗎?班漢姆說明,免疫系統能辨識外來敵人,進而消滅疾病,但若過度提升免疫系統造成失衡,免疫系統恐自傷健康組織,增加「自體免疫疾病」風險,如過敏。他指出,利用疫苗來加強特定疾病的免疫力才有意義。

許多補給品聲稱能提升免疫力,然而目前沒有明確證據。班漢姆表示,維生素可能有幫助,但前提是這個人正好缺乏;如果服用抗生素傷害了腸道,益生菌可能有助於恢復腸道內正常菌群。

若想提升免疫效率,飲食、睡眠、舒緩壓力和運動是不二法門。他指出,免疫細胞需要充足營養來運作;人體承受壓力時,釋放皮質類固醇會降低淋巴球數量,抑制免疫系統;睡眠對免疫功能非常重要,研究顯示,每晚睡5-6小時的人,患感冒風險比睡7小時的人高。

免疫力低下常生病 保持健康習慣

如果經常生病怎麼辦?家醫科醫師坦尼亞勞森(Tanya Lawson)表示,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第2型糖尿病, 貧血等疾病,都可能是原因,可檢驗查出。如果不是疾病因素,醫師懷疑可能是肥胖,吸煙,基因,缺乏運動,過量飲酒和不良飲食,此外兒童與老人免疫力通常也不佳。

哈佛醫學院指引指出,任何藥草、補給品是否能提升免疫力的議題過於複雜,且免疫細胞種類多,該提升哪種、適當數量多少,學界也沒有定論。建議多吃蔬菜水果、運動、充足睡眠、戒菸、健康體重、適度飲酒、注意衛生和減少壓力。

參考資料:

1. Can you really boost your immune system?

2. How to boost your immune system.

動脈硬化可逆轉? 醫:積極控制膽固醇

動脈硬化可逆轉?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表示,如果血液中壞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保持70 mg/dL以下,還沒有鈣化的膽固醇斑塊有機會數年後吸收、消失不見;呼籲患者正常飲食、運動,並積極治療高血脂。

心血管疾病致死多 控制血脂成關鍵

根據衛福部公佈106年十大死因,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及第四位。心腦血管發生原因為血中壞膽固醇濃度過高,附著主動脈的血管壁上,易導致血管堵塞、動脈硬化而引發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血栓等病。控制血脂成為重大關鍵。

吳彥雯指出,膽固醇是身體所必須,有三分之二由身體自行產生,但生產過過程中,若壞膽固醇製造過多,恐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一般而言,隨年紀增加,膽固醇也會慢慢上升,成年男性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漸增,但女生在停經後,因賀爾蒙減少,膽固醇可能大量產生,須多留意。另一危險因子,她補充,如果55歲以前發生心肌梗塞,通常是因為家族病史,如家族性高膽固醇。

心血管危險因子屬於綜合表現,她強調,降血脂藥物只能彌補不足,如果仍繼續抽菸、生活不正常、血糖控制不良,都會增加風險,每一項因子都要降至最低才好。

控制壞膽固醇 動脈硬化有望逆轉

血脂降下後,動脈硬化有可能逆轉嗎?吳彥雯解是,分析血管硬化斑塊後發現,若斑塊鈣化太嚴重,則不容易消除,但過去研究指出,如果壞膽固醇降至70或50 mg/dL以下,剛堆積、較鬆軟、還沒有鈣化的膽固醇斑塊,約數年可慢慢被消除。

有些病人誤以為開刀、裝設心臟支架,血管中堆積的膽固醇也會被清除掉,她澄清,開刀只是能把硬塊壓扁,並不能清除血脂斑塊,因此開刀後,仍必須降低血脂,否則斑塊仍可能剝落,進而阻塞血管,這也是許多人心肌梗塞反覆發作的原因。

魚油有助降血脂? 三酸甘油脂部分有效

魚油有助降血脂嗎?吳彥雯指出,坊間保健品的魚種來源、成分、濃度、純度都是問題,許多魚油雖然吃起來像,但其實品質沒有達藥物標準。過去研究指出,如果攝取非常大量濃度達90%以上的藥物級魚油,只能降低小比例膽固醇,反而降三酸甘油脂效果稍好。

她表示,魚油是輔助性藥物,如果病患不適合吃太多藥,但三酸甘油脂過高,醫師會斟酌開給藥物級魚油給患者。至於狀況較佳患者,雖無法確保市面魚油品質,當成保健品吃倒無仿。

孩子長好快! 衣物一直換該怎麼選?

嬰兒的成長速度快,常常新買的衣物,過了兩三個月就不能穿了;對於孩子時常需要添購新衣物,究竟應該如何挑選是許多爸媽共同的疑惑,小兒專科診所副院長盧英仁提醒,針對不同時期的孩子有不同需求,依生長狀況選擇合適設計最重要。

「材質、設計」2 大重點 符合孩子成長變化

看著寶貝一天天健康成長是父母最大的驕傲及喜悅,不過「一暝大一寸」的快速成長狀態,卻也產生了需要時常轉換衣物的另一種困擾。由於孩子不僅生長快,每天都有新的學習階段,因此選擇衣物的最大原則即是「舒適、符合成長變化」,在這樣的前提下,「材質」及「設計」成為兩大重點;切勿因為美觀而選擇了會傷害嬰兒肌膚的粗質地、也避免追求流行忽略嬰兒好動的習慣,侷限孩子成長。

「開襟衫」易照護 紗布、棉質減少摩擦傷害

對此,盧英仁說明,符合嬰兒不同階段特性來挑選衣物極為重要,例如對新生兒而言,「開襟衣」是很好的選擇。由於時常需要更換尿布或因為流汗、流口水等要更換衣物,加上此時孩子的身體非常柔軟,從頭部套入衣物既不方便也較危險,因此要掌握「好穿脫」的重點,並留意「尺寸」,過緊恐影醒血液循環、過鬆會有不必要摩擦;而材質也相當,舒適的紗布、純棉質,並避開過多的縫線、鈕扣,都能減少因為摩擦傷害孩子肌膚。

清潔消毒降低細菌危害 隨時觀察留意成長

選擇合適的材質、設計之外,盧英仁特別提醒,衣物在給孩子使用前,都務必清洗、消毒,但也無須使用過多清潔劑,由於此時孩子身體各方面都較弱,許多對大人沒有危害的細菌、清潔品都會產生影響,因此可以選擇孩童專用或是低敏感的清潔品。

盧醫師指出,除了身上的衣物,許多父母會給孩子「穿鞋」,在孩子上不會站立、爬行時,多是裝飾作用,「柔軟」為最大重點,進入學步階段就要選擇軟底、支撐足弓等「功能性」學步鞋,來協助孩童。儘管選擇衣物有其注意特點,但隨時留意孩子的反應、狀態也想當重要,才能讓他們舒適成長。

疫苗猶豫成全球威脅 醫籲加強醫病溝通

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公布2019全球健康10大威脅,包括空氣污染和氣候變遷、非傳染病、全球流感、醫療薄弱的環境、細菌抗藥性、伊波拉及其他高危險病原體、貧瘠醫療、疫苗猶豫、登革熱和愛滋病毒。其中反疫苗風潮竟名列其中,最受專家矚目。

疫苗每年救百萬人 疫苗猶豫恐阻成效

疫苗猶豫是指「儘管有疫苗可用,但不願意或拒絕接種疫苗」。WHO指出,疫苗接種是預防疾病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目前每年可以預防2-3百萬人死亡,如果全球疫苗接種率獲得改善,還可以避免150萬人死亡,如子宮頸癌能透過疫苗部分預防,小兒麻痺病毒正處於根除邊緣,與過去相比,5歲以下兒童罹患人數減少6百萬。

這種風潮可能扭轉疫苗防疫成果,例如全球麻疹案例增加了30%,某些麻疹絕跡的國家都出現復甦跡象,雖然惡化原因複雜,但疫苗猶豫是原因之一。

疫苗猶豫背後原因 錯誤訊息誤導

為何民眾出現疫苗猶豫?WHO疫苗諮詢小組發現,自滿、疫苗取得不便以和缺乏信心是猶豫不決的主因。小組強調,醫療人員仍然是最受信任的疫苗接種顧問,他們必須得到支持。

根據《Eurekalert》報導,一篇榮獲阿特拉斯獎(Atlas award)並發表在《社會科學與醫學》(Social Science & Medicine)研究顯示,反疫苗傾向群眾中,最缺乏專業知識的人,往往對自己的認知最有信心。該研究顯示反疫苗風潮受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影響,錯誤地認為自己知識過度優秀。

除了達克效應外,賓夕法尼亞大學安納伯格公共政策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馬修莫塔(Matthew Motta)表示,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人們被誤導,認為專家意見不正確。更令擔憂的是,研究證實,不支持疫苗的人,可能影響相關政策制定。除了向人們提供正確資訊外,她補充,「如何打擊疫苗的錯誤信息」成重要課題。

反疫苗運動興起 籲加強醫病溝通

《新聞周刊》報導,反疫苗風潮在全球興起,在美國,儘管19-35月大兒童,保持高水平疫苗接種率,但自2001年以來未接種比率增加2倍。另外,澳洲有4萬名兒童因其父母反對而未接種疫苗,義大利則於2018年暫停兒童入學強制接種疫苗。

霍普金斯健康安全中心學者阿梅什·阿達加(Amesh Adalja)博士向《現場科學》表示,有些人質疑疫苗安全性,儘管許多研究表明疫苗暨安全又有效。其他人則認為孩子在短期內接種「過多疫苗」,因此要求分期注射,這種「替代疫苗接種計畫」使兒童面臨感染風險。

他建議,患者表現出疫苗猶豫時,醫生應先了解其顧慮,並提供事實和證據,說明為何疫苗是最好方案。

參考資料:

1. Ten threats to global health in 2019.

2. Getting to the bottom of anti-vaccine attitudes.

3. Anti-Vaccine Movement Joins Ebola, Drug Resistance on List of Top Global Threats.

終結抗癌迷路 全面型癌症基因檢測精準找到治癌藥

癌症連續30多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罹癌後如何選擇最適合的治療藥物、如何在罹癌後能精準找到有效治療?癌症基因檢測不斷精進,全球知名的美國癌症基因檢測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旗下的最新癌症全基因檢測服務Foundation One CDx為第一個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可用於跨癌別的癌症基因檢測,透過次世代定序NGS的技術,一次能找到300種以上癌症相關基因,所測得的病人基因表現比對定期更新的生物資訊系統,即可針對每位癌症病人不同的突變基因提供精準的治療的建議,如此就能得到最精準的癌症個人化治療CCC藥物,使患者能把握時間,接受有效治療。

「全面型癌症基因檢測主要作為事先判斷患者預後好壞依據,幫助病友尋找罹癌後的最佳治療用藥,包括最新的標靶用藥、免疫治療。」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駿逸解釋,大部分癌症是多基因互相突變造成的,綜觀身體基因密碼,事先了解是否有罕見基因突變或影響預後的不良基因,藉此輔助病友找尋最佳用藥。

由於市面上有許多「癌症基因檢測服務」,陳駿逸提醒患者挑選時應掌握三原則,首先,卓越的聲譽及國際認證的檢測品牌,最好有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如同癌症治療的藥物一定要選擇經過FDA核准的藥物,FDA 審核是醫藥界的黃金標準,通過其核准代表經過嚴格的品質把關;其次,檢驗數據必須要有驗證分析,並公開發表在國際的醫療期刊,才能確保檢測的品質是可以信賴的。第三,資料庫必須即時更新,如此才可確保病人能找到最新的藥物或臨床試驗,讓癌症治療可以跟世界同步 。

陳駿逸醫師表示,坊間盛行的「單一標記」及「熱點基因組」檢測,只能針對某個或某一組癌症的特定基因突變進行檢測,但因為只檢測基因的突變好發熱點區塊,因此可能會遺漏掉一些突變基因無法偵測。Foundation Medicine全面型癌症基因檢測則已有多篇醫學文獻指出,能夠比熱點檢測到更多有對應用藥的突變基因,包含肺癌、乳癌等癌別的基因突變。也就是說,全面型癌症基因檢測可以及早知道可用的標靶藥物,讓醫師擬定治療策略與順序,甚至,包括臨床試驗中的新藥也可以知道。

近年醫學界也關注另一個生物標記「腫瘤突變負荷量」(Tumor Mutation Burden,TMB),TMB是2016年首次由Foundation Medicine 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所提出的概念,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指出TMB 的指數與免疫治療的療效有密切相關。當病人體內TMB愈高,免疫細胞就更容易辨識。免疫治療的成效也相對明顯。在評估免疫治療的需要性時,也可以當成重要的參考指標,讓癌症真正做到所謂的精準醫療。具權威性的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治療指引在今年也已正式將 TMB列為肺癌免疫治療臨床試驗的重要參考指標。

陳駿逸曾收治一對30出頭的姐妹花,姐妹倆相繼罹患乳癌,姐姐兩年多前確診為難治的三陰型乳癌第二期,發現罹癌半年後已惡化為第四期,去年不幸病逝。妹妹一年多前也罹患乳癌第一期,她接受手術切除及半年化療,沒想到療程結束3個月,腫瘤復發,妹妹非常焦慮慌張,希望能在病情惡化前做最精準的積極治療,因此決定做全面型癌症基因檢測。檢查發現BRCA基因突變,她便透過美國專案進口方式申請新的標靶藥物、直接對症下藥,後來腫瘤也穩定控制,目前持續追蹤一年都未復發。

另一位72歲男性,7年前檢出罹患大腸癌第三期。他接受手術切除及化療,追蹤5年都很穩定,卻意外發現大腸癌肺轉移。在接受全面型癌症基因檢測後,找到適合的大腸癌標靶藥物,目前復發腫瘤已消失9成,肺部完全看不到轉移病灶。

在抗癌的漫漫長路上,精準醫療是當今趨勢,「只要經濟能力許可,建議患者做全面型癌症基因檢測,讓癌症治療可以對症下藥。」陳駿逸說,尤其有些患者必須用上「異病同治」觀念,像是肺癌病患卻發現乳癌基因,這時須找到對全癌症治療都相當熟悉的血液腫瘤科醫師解讀、給予最適合的用藥建議,才能真正達到有效治療。

如果不幸罹患癌症,該如何找到最精準的方法輔助治療呢?Foundation Medicine全面型癌症基因檢測能協助病友精準掌握病情,幫助醫師為癌症患者安排個人專屬的抗癌攻略,用最合適的方式對症下藥,不只可以節省不必要浪費的時間和金錢,更有機會能讓癌症患者過著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

了解更多:Foundation Medicine全面型癌症基因檢測

圖片

腸道造口袋未貼合 易使皮膚發炎照護難

許多腸道疾病或外傷導致需要安置「造口」來進行排便,但若未妥善執行,可能導致糞水外洩,不僅會使周遭皮膚發炎等,更引發照護困難。一名男患者因為造口袋無緊密貼合,逾 4 年未能安心療養,經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邱建銘診治,移動造口,改善患者生活。

男子車禍後造口安置不當 糞水滲漏逾 4

22 歲謝姓男子四年前因車禍腹部嚴重鈍挫傷,緊急手術切除壞死腸段,靠「造口」,即俗稱的人工肛門排便;未料當時造口袋無緊密貼合,導致糞水外漏情況嚴重,使負責照護他的母親必須隨時清理長達 1500 個日子,患者及母親皆無法妥善休息、身心俱疲。

手術移動造口 耗 8 時處理腸道嚴重沾黏

經由慈濟社區志工訪視關懷,轉診至臺中慈濟醫院由邱建銘協助,進行手術剝開沾黏、重新縫合斷端,並把小腸位置移到右側肋骨下緣拉出造口。但由於沾黏狀況嚴重,手術挪動造口 5 公分,卻花了 8 個小時進行清理治療。邱建銘說明,由於腸道內狀況嚴重,必須耐心整理,並突破小腸跟肚皮的沾粘,縫合反覆發炎造成的 2 公分厚疤痕。

造口調整成功 改善照護者與患者生活

術後男子及母親終能喘息,並能更簡單照料,同時改善行動阻礙,未來能轉換藉由輪椅活動,不必整日臥床。對此,邱建銘指出,由於造口一天會分泌 1500 毫升糞水,且含有消化酵素,常使皮膚侵蝕變紅,照顧困難,但患者竟然無任何傷口摩擦跡象,顯現出母親照護的用心及辛苦;盼透過這樣的改善可以讓兩人擁有更好生活品質。

跑步踏地最傷骨? 肌肉收縮恐是元兇

跑步時腳撞擊地放面最傷骨頭?許多運動員因訓練過度,累積過多壓力在下肢骨頭,易產生疲勞性骨折。美國范德比大學研究團隊測試10名跑者後發現,骨骼上絕大部分壓力實際上來自肌肉收縮,而非腳踏地面的力量。

疲勞性骨折 過多壓力累積

根據《Science Daily》,骨骼本身具有修復能力,面對外力時,通常能再生和重塑,來適應外界拉扯和壓力。疲勞性骨折源於外來壓力超出骨骼本身可支撐的力量,常始於足部或小腿持續性和刺激性疼痛,然後變得強烈,可能伴隨腫脹,最後骨頭出現裂縫,運動員不得不中斷訓練數月。

為免除運動員痛苦,許多公司設計可穿戴裝備,監測雙腳撞擊地面的壓力,產值高達數十億美元。然而,范德比大學機械工程學助理教授卡爾澤利力克(Karl Zelik)發現一個重大問題,感應器僅測量足部撞擊路面的影響,鮮少透露其他會造成骨折的力量資訊。

地板作用力恐非主因 肌肉收縮更有關

研究團隊在一系列速度和坡度上測試10名跑者,使用高速動作相機捕捉跑者動作,並使用測力跑步機記錄腳下地面的反作用力,再透過生物力學演算結合信號,估計小腿脛骨承受的收縮力(疲勞性骨折常見部位)。研究發現,地面反作用力與脛骨負載沒有很強的相關性,骨骼上絕大部分力量來自肌肉收縮。

在某些情況下,較小的地面反作用力反而對脛骨的壓力更大,這與大多數運動員認知相反,並且不同於大多數現有可穿戴設備運作方式。

預防疲勞性骨折 運動量力而為

機械工程博士艾米莉·馬蒂耶維奇(Emily Matijevich)在新聞稿中指出,穿戴式設備應同時監測地面反作用力和內部肌肉壓力。目前團隊正在開發可穿戴感應器,結合新算法更精確計算骨骼壓力,可望能幫助跑步者降低受傷機率。

如何預防疲勞性骨折?對不常運動民眾而言,應量力而為,多補充鈣質及維他命D,並確實更換跑鞋。

參考資料:

1. Stress fracture? Your foot hitting pavement wasn't the main problem.

2.Stress fractures and running wearables: The mistake that could mean inju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