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無法抵擋垃圾食物 聞久一點有幫助

無法抵擋香氣四溢的炸物嗎?聞香氣久一點,可助抵擋誘惑!南佛羅里達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受試者嗅聞高熱量食物氣味超過兩分鐘,他們比較不會放縱自我,反選擇較健康食物。研究領導者、行銷學教授蒂帕因比斯瓦斯(Dipayan Biswas)表示,以微妙氣味滿足感官,比直接限制更有效影響食物選擇。

氣味影響食物選擇 聞垃圾食物可抑制

香味可以成為抵制大吃大喝的有力工具。研究團隊利用隱藏式噴霧器,釋放不健康食物的強烈香味,如餅乾或披薩,以及健康食物氣味,如蘋果、草莓等,來觀察受試者如何選擇食物。

首先,研究團隊在一所中學自助餐廳,每日釋放披薩或蘋果的氣味。研究發現,在披薩氣味瀰漫那一天,午餐時間有21%不健康食物售出。相反的,當餐廳充滿蘋果香氣時,更多學生選擇高熱量食物,售出高達37%不健康食物。如果沒有釋放任何氣味,不健康食物售出比率維持在36.5%。

同樣測試也在超市中,使用餅乾或草莓的氣味進行。分析購物收據後,結果顯示,當超市有餅乾氣味時,受試者選購商品中約有29.5%被認為不健康,購買健康食品的比例為39%。當商店裡充滿草莓香味時,不健康商品比率超過45%,健康產品則低於27%。

聞超過2分鐘 選擇健康食物比例增

為探究氣味的持續時間如何影響食物選擇,團隊在實驗室內釋放各種氣味,持續30秒或至少兩分鐘,然後詢問受試者想吃哪種食物。研究表明,接觸餅乾香味不到30秒的人更喜歡餅乾,但是當接觸時間延長到兩分鐘以上,選擇草莓的人反而變多。使用披薩和蘋果時,實驗結果也相同。

研究人員希望,這些發現有助於預防兒童肥胖。「如果大腦中代表獎勵與渴望食物的部位,可以利用嗅覺滿足,而不需實際將食物吃下肚,這有助於對抗飲食衝動。」

參考資料:

1. Can’t Resist The Smell Of Fries? Soak In The Scent For 2 Minutes To Curb The Craving, Study Finds.

2. Fighting the crave for fattening food? Just surround yourself in its scent.

3. Dipayan Biswas and Courtney Szocs. The Smell of Healthy Choices: Cross-Modal Sensory Compensation Effects of Ambient Scent on Food Purchas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19.

隨時點藥滋潤靈魂之窗 恐危害雙眼

許多人眼睛感到乾澀,酸酸刺刺時,會利用眼藥水緩解;不過新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鄭聖甫說明,由於眼藥水內多具有「血管收縮劑」,讓眼睛不再泛紅,但若是長期感到不適,務必就醫,依從醫囑進行治療。

常見眼藥 3 種類型 不可相混亂用

許多民眾上班盯著螢幕、下班又看手機,一整天下來眼睛常出現充血、疲勞、乾澀感,不知不覺頻頻點眼藥水,認為可以緩解不適,但不同的狀況適用的類型不同,若是誤用,反而會有危害。事實上,眼藥水有三大類型:治療型、人工淚液、功能保養型;其中,治療型多為處方藥,由醫師經由診斷後開立,針對細菌感染、發炎等治療。而人工淚液即為指示藥,有藥師指導的藥局即可販售,成分大多是水,舒緩眼睛乾澀。

點藥瞬間緩解疲勞 僅是保養必非治療

其中,最常見也最為大眾所用的即是「功能保養型」眼藥水,常見成分為維生素 A、E 及 B 群,促進新陳代謝,消除疲勞感,也會添加薄荷醇來製造清涼感受。另外,許多人認為使用眼藥水可以「消除紅眼」讓眼球不再充血,是因為添加血管收縮劑,讓血絲不明顯。

不過,就因為這些主要成分可以暫時緩解酸澀,反而導致使用者「過度依賴」,稍有不適便點上一滴,一天下來甚至使用好幾次。鄭聖甫提醒,眼藥水的功能實為「保養」,並非治療眼睛疾患,若是長期不舒服都如此應對,反而會延誤治療。

記得眨眼! 適時放鬆保持眼睛最佳狀態

對於眼睛酸澀感覺,鄭醫師建議,最基本的保養是「眨眼」。許多人過於專注忙碌時,會忘記眨眼睛,導致眼睛過於疲勞乾澀,長期下來自然產生問題。因此,除了隨時提醒自己眨眼外,每 30 至 40 分鐘聚精會神後,可以看著遠方眨眨眼,並閉上眼睛休息一下,讓眼睛放鬆,重新回到健康狀態。但也要留意,若是眼睛長期泛紅、發癢,且反覆出現的情形,務必洽專業眼科醫師協助,經由醫師診斷再對症下藥,才能確實保護眼睛。

兒童也會中風 別錯失復健黃金期

一名年僅小學3年級的男孩,日前因在家中劇烈頭痛伴隨半側無力至急診就診,經檢查後發現為右腦缺血性腦中風,造成左側肢體無力。家長得知檢查結果後驚訝不已,表示孩子從小未有特殊疾病,且家中無遺傳病史。

兒童腦中風徵兆不同 包括劇烈頭痛、嘔吐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職能治療師王貞懿表示,臨床上兒童中風的徵兆和成人中風的徵兆「FAST」有所不同,兒童中風症狀有劇烈頭痛、嘔吐、嗜睡、頭暈、失去平衡或協調等。

兒童腦中風的原因跟成年人不太一樣,成年人中風原因大都和高血壓、糖尿病或血管硬化等慢性疾病有關,而兒童腦中風的因素就複雜許多,包含心臟疾病、血液疾病、微生物感染、血管病變等,臨床上需要詳細評估才能釐清病因。

小兒中風治療 把握黃金期3至6個月

王貞懿職能治療師說明,小兒中風後的治療黃金期為3至6個月,在此期間藉由復健訓練提升功能相當重要。雖然文獻上指出兒童中風會造成一定比例的功能障礙,但藉由密集復健訓練,可以提高功能恢復的機會。

中風可能影響生活功能的執行,家長應該及早讓孩童自行執行日常生活功能,如吃飯、穿脫衣物等,預防後續的功能退化及依賴。另外中風後兒童因肢體失能帶來的挫折感,可藉由專業人員介入幫助孩童進行心理調適和應對策略,家長也應陪伴給予心理支持和鼓勵。(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婦癌篩檢異常 醫院通知竟被掛電話

別以為細胞癌化後才能發現異常,趁「癌前」處理,人生可能完全不同。

婦人接癌篩異常通知 起初不信

「檢查錯了吧,確定是我嗎?我自己感覺沒甚麼不正常。」不少人對於癌症仍停留在「感覺沒有異常就沒事」的觀念,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接獲一名四癌篩檢的婦女,發現其子宮頸異常,個案師通知後,竟被掛電話。

該院癌症防治中心主任陳仁亮醫師表示,一位四十多歲的女性,因路過澄清醫院巧遇參與了四癌篩檢活動,一週後接到篩檢個管師電訪聯絡,因發現她的子宮頸抹片子篩檢結果異常,請她回院進一步追蹤檢查,她很驚訝表示感覺並無異常,電話迅速被掛斷。

三天後個管師仍積極追蹤,這位病患才回院接受進一步檢查,確診早期子宮頸原位癌,順利接受治療後出院。

四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大腸與口腔癌 

陳仁亮醫師進一步提到,除了確定是癌症的部分,「癌前病變」也值得重視,該院癌篩受檢者中約50人中就有1位發現癌前病變,比例不低,民眾在這個階段處理,有機會避免發展成癌症。

陳仁亮醫師表示,從先前的四癌篩檢結果分析,最難能可貴的是發現癌前病變,就是尚未發展成癌症前所出現的組織細胞的異常,如大腸瘜肉、腺瘤,子宮頸病兆等,都能做最好的處理,以免發展成癌症,這樣的癌前病變,在四癌篩檢時以大腸直腸和乳房居多。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去年執行四癌篩檢,共篩檢一萬六千多人,發現癌前病變有298人,確診癌症61人,以乳癌居冠。

醫師指出,從癌症的統計分析發現,惡性腫瘤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容易罹患,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就十分重要,如早期發現的癌症,完全治癒率在90%以上。一旦發現是較晚期的癌症,在目前多元的醫療技術與特殊療法,都能延長癌症病患生命和改善生活品質。

暖暖包「慢性燙傷」 醫:勿長期使用

寒流來臨,許多民眾會使用暖暖包、暖爐、電熱毯等用品取暖,若使用時間過久,小心「火逼性紅斑」。台北林口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慢性燙傷患者通常不會有感覺,可能過幾天才出現紫紅色斑塊,會告誡病人不要再使用暖暖包、火爐等用品,如果一定要使用,則盡量保持距離,症狀會慢慢改善。

使用暖暖包「慢性燙傷」 通常沒感覺

黃毓惠表示,「火逼性紅斑」通常是民眾使用暖暖包、暖爐等用品,因直接接觸或紅外線遠距熱能,產生非急性傷害。另外一些民眾在較高溫環境下工作,也可能出現職業傷害。皮膚會出現網狀的紫紅色斑塊,可能久久不消退,甚至逐漸變黑,通常病人不會有感覺。

慢性燙傷與一般燙傷有什麼不同?她解釋,慢性燙傷同樣是由熱能造成皮膚損害,也是一種熱傷害。然而只有急性燙傷才會用燙傷傷害去分類,至於慢性燙傷,因為不會立即發生,可能過幾天才會出現症狀。至於坊間有燙傷溫度和接觸時間的表格,那可能只是推測,因為不可能以人體做實驗。

不用特別治療 應停用保暖品

黃毓惠提醒,使用暖包暖包應避免直接接觸任何皮膚,應適時更換使用部位,也不要接觸太久,避免溫度太高,盡量保持距離。民眾若出現「火逼性紅斑」,通常不用特別治療,即使冰敷也沒有太大療效,應立即停止使用暖暖包等產品,皮膚自然會慢慢恢復。

此外,冬天如果沒有下雨,空氣濕度太低,會減少皮膚油脂分泌,可能產生「缺脂性皮膚炎」,皮膚出現不規則,紅色網狀的龜裂、落屑及抓痕。黃毓惠指出,這時若使用暖氣,會使濕度更加減少,加劇皮膚發炎,民眾應注意。

年紀輕輕腦袋當機? 壓力過大是元兇

50 歲的曹先生(化名)是一位高階主管,平時對於健康管理的觀念佳,規律運動、年度健康檢查等,身體狀況皆無異常。但近幾個月覺得自己容易忘東忘西,常遇到說過的話還需要反覆詢問,覺得自己注意力無法集中,擔心自己會在青壯年失智,更無法向任何人表述心裡的想法。

朋友見狀,介紹他向「腦力暨心理諮詢門診」求診,尋求腦部功能及身心壓力之健康諮詢。經心理師詳談後,確認沒有記憶方面問題,才發覺是曹先生自我要求高,面對工作與家庭壓力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經幾次心理諮詢後,曹先生從困境中找回身心安定。

降低失智風險 均衡飲食、多活動缺一不可

許多現代人像曹先生一樣,感知自己的記憶力下降,又因為擔心自己的腦部功能退化,明明身體沒有疾病卻情緒低落。對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臨床心理師林佳嬅表示,大眾對於失智症的認識逐年了解,反而造成許多人擔心自己未來可能罹患失智症,而產生焦慮。

面對失智症,儘管有許多外力無法控制的因子,如:年齡、遺傳等,但美國阿茲海默氏症研究及預防機構(Alzheimer’s Research & Prevention Foundation)提醒,只要維持規律運動、優良睡眠品質,並留心自己的壓力控管,可以降低大腦提早當機的風險。

另外,研究機構也提醒,適度社交或是能刺激心智的活動,如:學習新技能、與親友玩桌遊等,或是簡單的變化散步路線,都能保持腦袋活絡;同時,也要注意健康均衡飲食,減少糖分攝取、避免反式脂肪,並攝取多蔬果、堅果及不飽和脂肪酸油,都是相對無負擔的飲食。除此之外,戒菸、控制血壓及血脂、體重管理、避免飲酒過量,皆可降低失智症的危機。

腦力暨心理諮詢 神經科學+心理學雙向應對

除了失智症防治,林佳嬅說明,醫院新開設的腦力暨心理諮詢門診,結合神經科學及臨床心理學的專業,協助諮詢者了解面臨的問題或是困擾,並提供後續心理治療歷程安排,或轉介相關專業醫療門診做進一步詳細的檢查。若是察覺家中剛退休的長輩對未來感到茫然、社交活動越來越少,整日簡居在家而不願意跟家人多談;或是有些在職場活躍的人卻總是感到記憶力變差、不想動腦,甚至片段腦袋空白,都能尋求專業門診的協助。

開車心慌慌 駕駛恐懼症找上你

50歲的王先生經營包包皮件門市,因為業務長期需要送貨。近幾個月發現開車上高速公路時,會感到特別緊張,甚至出現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尤其在空曠、遼闊路段特別嚴重。為了避免出現這些症狀,王先生只好改開平面道路,對工作造成很大影響,至身心科求診。

另一名55歲的張先生每當要搭乘飛機、火車、巴士等大眾交通工具時,會出現極度害怕、恐慌,同時也有胸悶、心悸等症狀。為了避免出現上述不舒服,張先生不得不犧牲許多社交生活機會,深感困擾而至身心科就醫。

空間恐懼症 害怕逃脫困難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精神科醫師顏嘉男說明,恐懼症是一種對某種特定情境或是特定物體產生非常不合理的極度害怕,即使病人也知道這種令人害怕的物體、情境並沒有危險。常見的恐懼症以害怕動物或昆蟲居多,例如蜘蛛、蟑螂、蜈蚣或老鼠、鳥類、貓;其次是某些自然情境,如懼高、怕黑等;第3種是某種特殊情境如打針、看牙醫等,病人也會感到非常害怕。

此外,還有2種較複雜的恐懼症,第1種是社交恐懼症,病人會對參加社交場合或要公開上台感覺特別不安;第2種是如前述病例的空間恐懼症,病人會在某些情境感到非常害怕逃脫困難,像是在高速公路上駕駛,搭乘飛機等交通工具、坐雲霄飛車、開車通過橋梁隧道等。

逃避駕駛 影響生活品質

駕駛恐懼症屬於空間恐懼症的一種,常見的原因有2種,(1)過去曾發生過危險駕駛事故,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2)或患者本身有空間恐懼症。如開車在高速公路上或是塞車在車陣中,病人會出現恐慌發作或極度害怕,感到極度不安、害怕、心悸冒汗、擔心失控不安全,致使病人逃避駕駛來避免上述症狀出現,對生活品質造成顯著影響。

顏嘉男醫師提醒,無論是哪種情況,碰到時要保持冷靜,就醫只要經過適當的認知行為治療、訓練放鬆的技巧及藥物治療,通常治療效果皆可達到相當程度的改善。(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低溫來襲 注意適度通風、年長避晨運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指出,22至23日北部、宜蘭及中南部山區低溫來襲,提醒民眾留意室內通風,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國民健康署也提醒,天氣最冷的清早不宜外出運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天氣暖了再出門。

戶外活動別受寒 頭頸四肢重保暖

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蔡維誼研究員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年長長輩,不適合在天氣最冷的清早外出運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天氣暖了再出門。採買年貨時,同時也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除了手套、襪子及保暖衣物之外,帽子和圍巾是保暖兩大必備品,如有天冷及風雨狀況,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之外套,儘可能選擇易於穿脫與合適肢體活動之衣物,並建議結伴同行,相互照應。

夜間與清晨前是氣溫最低的時段,參與戶外活動的民眾要注意保暖,除了穿著禦寒衣物外,還要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的保暖,利用帽子、口罩、圍巾、手套及襪子以多層次穿著(例如洋蔥式穿法),選擇合適肢體活動之衣物,方便隨著溫度變化來穿脫衣物,遇上溼冷,也建議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等外套及防滑鞋。

注意家中長輩出入行走 避免跌倒

由於天氣較冷,肢體較不靈活,提醒家中長輩除了保暖,更要注意外出時,避免跌倒,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室外跌傷地點前三名依序為:1.街道或路上/路邊、2.公園/運動場或溜冰場、3.菜園、農地等。而跌傷的直接原因中環境因素占33.3%,前三名依序為:1.踩到或踢到地上的東西、2.地板濕滑、3.碰到桌腳和家具。

確實保暖及攝取熱食、水分

家中若有65歲以上長輩,當氣溫持續降低時,家人要特別關照長輩的生活起居與活動狀況,除了三高控制外,長者因年齡及三高因素,使得週邊血液循環及神經肌肉系統對環境反應較遲緩,長者需特別保暖及攝取足夠的熱食與水分。濕冷的天氣應儘量減少外出,或穿著防滑鞋子及結伴而行,儘量免到濕滑易跌之場所,而增加跌倒、前臂骨折、頭部及髖骨骨折的風險。

控制疾病無假期 預防三高保平安

國民健康署提醒三高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控制病情及監測血壓是沒有假期的,因此除了注意保暖外,亦應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最重要的是定期量血壓,做好血壓監測。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