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走路卡卡、痛好久! 膝關節亮起紅燈警訊

許多長者總覺得膝蓋痛、走路不舒服,甚至並非短暫休息即可舒緩;此時,別再透過冰敷「自療」,快進行檢查,是否有了「關節炎」狀況。聖馬爾定醫院骨科副主任黃立人提醒,長者若覺得步行痠痛、上下樓膝蓋卡卡不順好幾天,「退化性關節炎」已經找上門。

身體漸退化、體重過重 膝關節負擔大

「膝關節」是承受身體重量、支撐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的重要關節,同時也是耗損量最大的關節,因此許多長者在上了年紀後身體本身退化、加上若無控制體重,不停增加膝蓋的使用及耗損,就會產生關節疼痛。不過許多長者常強忍,甚至伴隨疼痛多時。

疼痛冰敷也無解 關節退化不可忽視

對此,黃立人說明,關節炎的狀況其實很容易察覺,若是經過行走、上下樓梯或是蹲、爬、跪而產生疼痛,且透過休息、冰敷等,仍會反覆發生或是持續數日,那便要正視問題,到院檢查,藉由影像檢查來確認關節炎程度;因此,切勿拖延檢查,而加劇關節退化狀況。

控制體重、提高肌力 積極保護關節

其實關節炎並非一時發生,而是經由長期累積而成,因此,長者平時除了觀察自己活動後情形外,「體重控制」更為重要;由於體重升高、直接影響的便是膝關節的負重,若是沒有積極控管,定會提高磨損。

除此之外,黃立人提醒,提升自己的肌耐力也是降低膝關節壓力的一大重點,因此,青壯年朋友若能維持良好的慢跑習慣,可以有效強化肌肉,協助保護關節;而長者則可以視自身體力散步甚至快走,利用傷害力小的運動來提升肌力,同時達到運動功效。

關節健康及早注意 以免精神好卻動不了

由於台灣醫療品質佳,長輩朋友多富有精神、健康長壽,但若是忽略關節保養,使的活動力下降,便難以與家人親友共享出遊之樂,更會影響日常作息。黃立人呼籲,目前難以藉由飲食來保養膝關節,因此自年輕便要擁有運動習慣、控制體重,方能擁有樂活生活。

豐滿女性乳房痛 常伴隨灼熱緊繃

不少較豐滿的女性,抱怨自己容易乳房疼痛!外科醫師表示,豐滿的乳房重力影響較大,較可能產生與月經週期無關的疼痛,多半合併肩頸痠痛,背痛,且常被描述為緊繃、灼熱或痠痛感。

乳房疼痛 女性緊張

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乳房外科黃裕閔醫師指出,高達五成乳房外科求診者的症狀是「乳房疼痛」,患者大部分害怕乳房疼痛與乳癌有關。

醫師提醒,大部分乳房痛為良性,例如有些疼痛與豐滿乳房的重力影響較有關,且容易背痛肩酸,如果覺得困擾或懷疑,建議可以就診,請醫師診斷。

據統計,女性因乳房疾病來到門診的前三名依次為乳房疼痛、乳房硬塊、乳頭分泌物。

疼痛多半與女性荷爾蒙有關

黃裕閔醫師強調,大部份的乳房痛,與女性荷爾蒙在血中濃度的週期性變化有關,因此大多數有此症狀的是未停經的年輕女性,然而停經後婦女偶爾也有乳房疼痛。

週期性疼痛與女性荷爾蒙有強烈相關,因此通常在懷孕或停經後(都是女性荷爾蒙減少的時期),疼痛明顯減緩甚至消失,但有些女性停經後若補充荷爾蒙,這些疼痛有可能再度發生。

部分藥物 誘發乳房痛

停經後婦女補充荷爾蒙,或是生育年齡的女性接受不孕症治療、使用口服避孕藥等等,都可能導致乳房疼痛。另外,抗憂鬱藥物之中的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也可能導致疼痛。

曾接受過乳房手術的病人,除了傷疤的癒合過程會感覺疼痛,有不少人在術後的許多年後,仍感覺到手術部位的疼痛。這可能是來自於表淺的細小感覺神經在手術時被切斷,後續所引起的局部麻痛感。

30%髖部骨折1年後死亡 長期臥床導致

面臨高齡化社會,臨床上,不時有老年人因跌倒而造成骨折的個案,根據研究指出,髖部骨折不僅會造成高罹病率與死亡率,其中約30%病患在受傷1年後死亡;安南醫院骨科部醫師李威佑指出,但造成死亡原因多數並非髖部骨折所造成,而是因長期臥床引發褥瘡、肺炎、下肢靜脈栓塞、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不得輕忽嚴重性。

99歲阿嬤髖部骨折 微創手術有效治癒

臨床上,一名高齡99歲莊阿嬤,身體硬朗,平時生活都能自理,但日前因家中滑倒後無法行走,就醫檢查,確診為右側髖部轉子間骨折,但原本家屬擔心手術帶來的高風險性,遲遲不能決定治療方式,所幸經與醫師討論後,採手術治療;李威佑醫師表示,經術前評估,受傷後隔天採股骨髓內釘進行微創髖部骨折手術,配合麻醉科醫師術中管理,有效控制失血量,術後患者恢復良好。

手術治療髖部骨折 有效降低併發症

通常手術採以半身麻醉,比全身麻醉來得安全,因併發症機會較低,且出血量較少;李威佑醫師表示,且根據研究指出,手術治療死亡率與併發症不僅低於保守治療,術後獨立行走的可能性也較高,因此,治療老年人髖部骨折的方式,仍以手術為優先,除了能幫助患者減緩疼痛,也能降低臥床引發的併發症,儘早讓老年人恢復日常生活功能。

把握受傷後48小時手術治療 提高治癒率

根據美國骨科醫學會的老年髖部骨折的臨床指引,髖部骨折若為移位性的股骨頸骨折,建議半髖人工關節置換,但若為轉子間骨折,則建議改以內固定手術,且因骨頭癒合速度較慢,術後通常傾向不移除內固定物,避免再次手術風險增高;李威佑醫師呼籲,一旦骨折,應把握發生後的48小時接受手術,病人結果較佳,但接受手術前,一定要接受醫師詳細評估與討論,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打開腦部防護罩 國內研究助腦癌治療

突破血腦障壁,中研院研究助腦瘤治療!血腦障壁是腦瘤治療的主要障礙,化療藥物被阻隔在外,無法有效殺死癌細胞。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謝清河研究員團隊發現,在靜脈注射極低劑量的血管生長因子(VEGF),能夠使奈米化療藥物-微脂體小紅莓(LipoDox)安全且有效地輸送至腦瘤部位,成功找到這把開啟血腦障壁防護罩的鑰匙。

膠質母細胞瘤致命 「血腦障壁」成障礙

謝清河表示,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是一種常見的致命腦癌,在確診之後,患者往往只剩下12-15個月左右的壽命。主因為惡性腦瘤生長快速且極具擴散侵犯性,開刀無法拿掉,即使合併化療或電療,仍只有不到5%的病人可活超過5年。

棘手的是,藥物注射後90%以上會被腦部「血腦障壁」阻隔,無法穿透至腫瘤部位以產生療效,目前臨床的化療藥物幾乎都無法使用。而可用的化療藥帝盟多(Temozolomide)雖有較好的血腦障壁穿透性,卻有近70 %的病人產生抗藥性。

開啟血腦障壁 也得「隨手關門」

謝清河團隊2012年意外發現在心臟注射「血管生長因子」,可短暫但明顯地增加奈米粒子通過血腦障壁的程度。因此團隊突發奇想,或許可將此發現應用於促進腦部核磁共振顯影與化療藥物輸送。

研究團隊指出,即使找到開啟血腦障壁的方法,也得「隨手關門」。因為血腦障壁在維持大腦生理平衡與神經系統保護功能上扮演關鍵角色,若打開防護罩太久,可能引進危險物質進入大腦,必須謹慎拿捏VEGF劑量與後續藥物的注射時間。

血管生長因子助攻 藥物進入大腦增3.5

團隊先利用老鼠實驗,證明靜脈注射極低劑量的血管生長因子(每克體重注射1.5 ng VEGF),可在45分鐘後短暫地打開血腦障壁,增加血液循環中奈米粒子、造影劑、抗體與微脂體化療藥物進入大腦的程度約3.5倍;而血腦障壁會在約2小時內自動關閉,以免產生副作用。謝清河比喻,「就像芝麻開門、芝麻關門的密語一樣」。

為了進一步試驗這項技術治療惡性腦瘤的療效,團隊利用立體定位顯微手術將人類膠質母腫瘤細胞植入免疫不全的老鼠大腦中,發現癌細胞會造成老鼠快速死亡,平均壽命不到40天。

多次注射療法 動物實驗證實延壽

而透過血管生長因子結合微脂體小紅莓的兩波式治療,不僅可以提高化療藥物進入腫瘤的劑量達13.6倍,同時延長老鼠平均壽命至65天。接著,團隊發展出血管生長因子多次注射的多段式治療(每3小時芝麻開門一次),不僅沒有產生明顯副作用、不用增加化療藥物用量、腫瘤迅速縮小,甚至可以將老鼠平均壽命延長至80天!

本研究可望為治療惡性腦瘤患者帶來新契機,並於去(107)年12月11日刊載於《美國化學會奈米雜誌》(ACS Nano)。

腰痛伴發燒 恐感染

黃先生因腰痛無法工作,一開始以為是腰閃到就去國術館推拿,也去看泌尿科以為有結石,四處求醫1個月,某日發高燒驚覺不對勁才到醫院急診求治。

脊椎硬膜外膿瘍有3種傳染途徑

經過血液檢驗及核磁共振檢查才確診脊椎硬膜外膿瘍。住院後除了給予抗生素治療並安排脊椎微創手術清創2次,住院期間黃先生背痛無法站立更一度劇烈頭痛、單側肢體無力、痠痛,無法控制大小便,所幸經過黃先生逐漸恢復健康,日前出院回到工作崗位。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長謝梨鈴表示,脊椎硬膜外膿瘍發生率為0.2至1.2人/每萬人住院人次。一般傳染途徑有3種,由鄰近區域細菌感染,如大腸憩室炎;血行性遠距感染,如口腔細菌;或經由脊椎侵入性檢查、處置而導致膿瘍,如針灸。

術後臥床需他人協助進食 復健維持肌力

透過血液培養得知黃先生的脊椎硬膜外膿瘍是口腔鏈球菌感染而來,另外也透過核磁共振檢查確診。以往此類疾病都以傳統方式開刀,傷口較大。而利用微創手術進行膿瘍引流及脊椎減壓,傷口極小,同時接受4至6週的抗生術治療,才使療程完整結束。

整個病程除了發燒、疼痛,尚須面對臥床行動不便的困擾。尤其臥床不習慣在床上大小便,無便意感、小便無法自解,進食都必須仰賴他人協助。長期臥床肌力會漸漸消失,黃先生以膝關節被動連續器進行復健運動維持肌力,以上都是療程內病患會面臨的問題。謝梨鈴護理長提醒,由於病程演變快速,若延遲治療可能導致神經性殘障失能,提醒民眾腰痛仍須提高警覺,儘速就醫。(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水母螫傷怎麼辦? 醫:這些事情不要做

日前毒性強烈的僧帽水母出現在台灣沿海,若民眾誤觸,恐產生「水母性皮膚炎」,甚至喪命。美容皮膚科診所院長徐常捷警告,水母觸手有劇毒性刺絲包,嚴重會併發噁吐、胃痛、呼吸困難等全身性症狀。若不慎接觸,切勿潑灑尿液、氨水、清水等液體,以免加劇毒性釋放;除觸手體體積過大外,應使用急救用鑷子,儘可能夾掉肉眼可見的刺絲包,並浸泡40-45度熱水,儘速送醫。

誤觸水母刺絲胞 罹患「水母皮膚炎」

日前媒體報導,僧帽水母,又稱「葡萄牙戰艦」,零星出現在北部海域,由於水母具有毒性,基隆產業發展處提醒民眾請勿接觸。徐常捷指出,若不慎接觸會產生條狀紅疹、丘疹,傷口紅癢、發痛,所謂「水母皮膚炎」。情況比一般接觸性皮膚炎嚴重,程度與個人反應、水母種類、接觸面積大小有關,嚴重也可能出現全身狀況,如噁吐、胃痛、肌肉痠痛、肌肉無力、呼吸困難,甚至有生命危險。

尿液、氨水、清水 恐釋放更多毒性

被水母螫傷怎麼處理?徐常捷強調,處理方法眾說紛紜,但是尿液、氨水、清水等液體潑灑是最不恰當的方式,恐會加劇毒性釋放。「刺絲胞如同針筒,剛接觸時,毒素可能還沒有注射進去,如果用清水潑灑,或者,可能會把毒素釋放出來。」

另外,其他說法也有爭議,像是用醋、小蘇打,可能沒效,甚至有反效果。也有人提議潑海水,雖然海水相較清水,比較接觸水母原來的環境,比較不會釋放毒素,但還是不建議。

用急救鑷子清理 浸沖溫熱水

最正確的第一處理要務,是使用急救設備的鑷子,輕巧又迅速的把肉眼可見的刺絲包夾掉。徐常捷指出,比較有根據的處理,是用40-45°C溫熱水(感覺燙但可以忍受)沖、浸泡,利用高溫將毒素蛋白質變性,減少毒素。如果整條觸鬚都在皮膚上,患者一定不能用另一隻手撥掉,造成手部中毒,更切記不要搓揉、毛巾弄掉患部,釋放更多毒素,另外旁人處理時也應小心。

徐常捷提醒,除了被整條觸鬚拍到,有時被海浪打斷的游離觸手,民眾戲水時也可能觸碰到,海邊遊玩應隨時注意周遭情況。

誰可以賣中藥? 健康無虞才是思考核心

中醫被視為中華地區歷史悠久的醫學至寶,許多民眾除了至中醫院就診外,更會至坊間中藥行「抓藥方」;儘管中藥行經營者多具有經驗,但多半缺乏藥理背景。對此,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古博仁呼籲,政府應積極制定完整措施辦法,不僅保障民眾健康無虞,同時也給予中藥行可因應調整的作法。

用藥安全不可忽視 中藥房文化亦須維持

過去台灣曾藉由自習、考試而取得中藥鑑別能力人員,而後因故取消。不再讓許多中藥行的經營者使用特殊管道取得認證。讓許多中藥行的經營者無法藉由認證來建立信賴;也促使大眾開始討論坊間中藥行是否欠缺正式藥理知識,無法評估個人健康狀況來正確用藥。同時,中藥材相關經營者也推翻質疑,表示因為「藥事法」第 103 條,訂定了若想經營中藥房或調劑中醫師處方藥品等業務,需要修習課程、通過考試,不過至今仍無設立任何考試,使得中藥房二代無法接班,具有正式資格的老師傅過世後,中藥房也得跟著關門,讓中藥房文化漸失。

「中藥非食材」為關鍵 身體用藥反應需重視

對此兩造說法民眾多能理解,但也無從因應。古博仁說明,問題的癥結點應該回歸至「人民福祉」。由於用藥安全疑慮確實存在、維持中藥商的永續經營的立場也須顧及,因此,制定出能夠保障民眾健康安全的配套方式才是首要重點。

他認為,「中藥非食材」為關鍵核心,食用後定會產生的身體反應,必須納入衡量要點內,若是民眾透由坊間中藥商誤食,與體質不合或與正在使用的西藥相衝突,而有不良反應時應當由誰負責,成為思考重點。

溫補藥材、濃縮製劑開放販售 熟悉無虞創效益

他呼籲,政府應考量最大公益、並重視大眾生命安全,同時也要明白民眾的需求;因此對於「藥方」需要管制民眾取得管道,但部分常用、安全的溫補藥材則可以開放一般販售,如:綜合滷包、四物、八珍、十全等,甚至是胡椒、蓮子、八角、銀耳,這些民眾平時食用,也都熟悉無虞,較不涉及用藥危險範疇,可讓坊間中藥商販售;另外,也可規劃品質佳的「濃縮製劑」,不僅方便民眾取得,更讓來台的國際旅客能便利接觸,創造中藥販售的另一效益。

了解藥材用量、食用時機 守護自身健康

對於中藥文化式微情形,古博仁也說明,許多大環境的變遷,如:就診習慣、醫療需求改變等,都必須一併思索、進行調整,切勿將所有狀況混為一談,影響社會發展。同時,他也提醒民眾,對於中藥的使用務必留心,要注意藥材的用量、食用時機,並且進行詳細了解,也可以隨時向社區藥局內的藥師諮詢,遵循正確用藥守則,方能讓中藥材有最佳療效,也守護自身健康。

背常發冷 小心精神不佳又夜咳

背部常發冷,小心睡不好又咳嗽!中醫師提醒,背受寒的民眾,不僅容易精神不佳,還可能經常夜咳。

六大部位保暖 健康身體好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科陳建霖主任表示,人體的脖子、背、肩膀、肚臍、膝蓋,腳底等六個部位的保暖相當重要,曾收治一名二十多歲的女子,從小到大身體不錯,少生病,但常半夜咳嗽咳醒,冬天更嚴重,常造成睡眠品質不好,精神不佳。

陳建霖診斷其背部受寒,除給以潤肺止咳中藥外,並提醒注意睡覺時背部的保暖,歷經半年調理便不再半夜咳嗽,精神也變好。中醫師提醒, 背部主身體的陽氣,一旦受寒,肺易虛弱,引發咳嗽及各種頸椎疾病,還易使月經失調,產生經痛、腰痛等症狀。許多風寒發生,往往從背部開始。因此,冬季最好能搭披風,或是穿著背心,加強背部保暖,守住體內陽氣,有效避免寒氣入侵身體。

肚臍受寒 腸胃受不了

中醫師指出,脖子也要保暖,留意不要吹風。保養方式建議可圍圍巾,擋住風寒。另外,肩膀受寒就會產生痠痛,睡覺時最好被子要能蓋住肩膀,維持溫暖。

還有另一處不能受寒的部位是肚臍,陳建霖指出,肚臍一旦受寒就容易腹瀉,產生腸胃問題,所以要穿著肚臍保暖的衣物,睡覺時也要注意蓋住肚子,尤其是小孩容易踢被子,可考慮讓孩子圍上腹兜,保暖肚臍。而膝蓋受寒,就可能僵硬痠痛。

腳底冰涼 循環不佳

此外,腳底離心臟最遠,是循環的最末端,有許多穴位在此,是反射區,保溫性差,一旦受寒氣侵襲,很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佳。所以腳底不能受涼,更要避免直接接觸冰涼的地面。選擇保暖的襪子;睡前可以讓腳底泡熱水,至少要泡到腳踝,若小腿或膝蓋有痠痛狀況,也可以泡到膝蓋以上;可加生薑或艾葉,增加血液循環,每天不間斷泡熱水,也可達到舒緩效果。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