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YMEC兒童醫學教育營 體驗醫護人員辛勞

2019年寒假,台灣健康教育推廣協會攜手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廣招全台國小國中學童,聚集醫護人士,透過重量級設備,讓課程變得更加有趣好玩!在寒假課程中體驗專業醫護人員的辛勞,並且從中學習,在遇到需要醫療或是疾病的狀況下,能有基本概念與知識幫助自己與家人。

學中玩玩中學

課程與教案的設計初衷都是以體驗又好玩出發,因此每堂課均安排實作練習,可以體驗各種醫學情境使用的醫療儀器,加深課程印象:模擬假人、超音波掃描、寶寶生產體驗、測量心電圖等。

實境醫學科技

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導入虛擬實境解剖教學課程,不僅提升學員的學習興趣,同時透過有趣易懂的互動方式,讓學員們快樂地完成了醫學養成的課程。

臨床體驗模擬

使用北護大護理系的專業臨床教室,運用不同的病床與假病人設計各種不同的醫療情境,由臨床經驗豐富的講師引導學員模擬看診的步驟,透過與標準病人的問答、觀察和評估,學習特定疾病的處置方式,將每一床模擬診療結束撰寫報告,完成今日的醫師日誌。

課程多元好玩

結合各科專業之教學資源,深入淺出從兒童角度設計教案,搭配實際的操作與情境的演練,做中學,學中玩,邊學邊玩全方位打開孩子的學習觸角,培育兒童對於醫學相關知識的興趣。

專業醫護師資

廣納全台各地專業醫護人員授課,課程教案經過幾十場醫學營隊的考驗與調整,授課講師經過多次營隊的教學經驗,動靜得宜,內容有趣、易懂,讓學員了解醫學課程;隊輔為經甄選與通過培訓課程之醫護與教育背景大專院校學生,除了耐心陪伴與適時照顧外,更能幫助學員理解課程。

回憶滿滿地回家去

兒童醫學教育營運用遊戲設計融入醫學知識,激發孩童學習動機與興趣、體認生命,除了課程以外還有多項的醫學遊戲與考驗,讓孩子回憶滿滿,通關後還能把戰利品帶回家!台灣健康教育推廣協會成員是由醫護在職人員所組成,平日在職救人與教人急救課程之餘,也想對社會盡一份心力,透過收費醫學營隊將盈餘繼續以愛心形式,舉辦偏鄉公益醫學營,將教育資源發散出去,向下扎根。

寶貝咳不停 成人感冒糖漿不能亂喝!

家中的孩子咳嗽咳不停!咳到滿臉通紅的樣子令人心疼,家長可能將自己的感冒藥水稀釋給孩子使用。然而孩子及成人的藥物成分不同,如此可能會造成孩子身體不適,甚至中毒。馬偕醫院兒科主治醫師張龍提醒家長,對於孩子的咳嗽務必釐清原因,遵循醫囑,對症下藥。

對症下藥找對療方 避免孩子身體負擔

許多孩子常有輕咳狀況,嚴重者會全臉脹紅、甚至夜半咳醒,看見家中寶貝如此,家長不免心疼、焦急;對此,張醫師表示咳嗽原因多,家長務必找到原因,方能對症下藥,減輕孩子不適。

在台灣,由於天氣因素,除了感冒造成的咳嗽外,過敏等氣管狀況更是常見,因此若是尚未確認情況時給予用藥,不僅無法有效緩解症狀,更可能造成身體多餘負擔。

市售成藥須注意 成人孩童不可混用

另外,針對讓孩子使用成人藥品,張龍提醒,由於孩童體內部分器官尚未發展成熟、代謝系統也未發育完全,成人藥品中的成分可能會在體內蓄積,增加所謂「中毒」風險。不過,許多市售成藥由外包裝難以分辨,使用前務必詳閱說明書,若能詢問醫師、藥劑師為佳;切勿忽略正確用藥的重要性,以免造成更多危害。

避免冰冷飲食 注意環境減少咳嗽

對於咳嗽咳不停,張龍指出,要留意孩子的「飲食」及「環境」。切記避免冰冷飲食造成氣管收縮,容易產生想咳嗽的感覺;但對於其餘食物如:柑橘類、瓜類等水果,則是可以觀察孩子過去的飲食狀況調整,若是先前食用皆無異狀,其實也無須過於擔憂,並不需要絕對禁止。另外,對於過敏造成的咳嗽情形,則須留意環境乾燥、無塵蟎,減少觸發咳嗽的狀況。張醫師還叮嚀,無論過敏或感冒的咳嗽,都要讓孩子遠離「二手煙」,除了保護氣管,更是給予孩子健康成長的空間。

若是遇上孩子咳不停,最重要的還是就醫檢查,遵循醫囑給予治療,正確用藥才能產生效果。除了就醫外,也可以試試小偏方,以「天然蜂蜜」加入溫熱水調和,給一歲以上孩子喝可以緩解咳嗽,讓孩童在咳嗽時也能品嚐一些甜蜜。

限制小孩刷屏時間? 專家:應與孩童討論

許多家長認為「看螢幕」對孩童有害,但3C產品已成為現代生活一部分,專家建議家長與孩童討論最合適的時間限制。英國皇家兒科醫學院(RCPCH)日前發布指引,建議家長應考慮家中螢幕時間是否「控制得當?」、「干擾作息與睡眠」、「導致零食過量」決定螢幕使用時間。RCPCH主席拉塞爾維納(Russell Viner)表示,家長權衡看螢幕得時間對孩童好壞,比依循單一標準還管用。

回顧文獻研究 螢幕有害證據不足

根據《BBC》報導,為評看估螢幕的時間對孩童健康的影響,RCPCH回顧13篇文獻,其中大部分證據都是基於電視螢幕時間,但也包括手機和電腦。然而,並無明確證據顯示盯著螢幕對18歲以下孩童身心健康有害,雖然有中度證據顯示過多螢幕時間對肥胖、憂鬱、飲食過量有關,低度證據則顯示可能和焦慮、自卑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行為問題有關。

研究團隊指出,這些研究的問題在於難以區分,究竟是螢幕使用過度造成肥胖或心理問題,或者僅是有肥胖、心理問題的孩童較常使用螢幕。

螢幕使用時間限制 專家籲與孩童討論

2016年美國兒科學會發布指引,建議限制2-5歲孩童每天只能花費1小時收看高質量節目,並要求父母看螢幕時間與6歲以上孩童一致,加拿大兒科學會也於2017年發布類似指引。

然而無明確科學證據支持上述時間限制,因此RCPCH沒有發布統一使用標準。RCPCH官員馬克斯戴維(Max Davie)建議,家長可依據家庭情況來決定螢幕時間的限制,做決定前可先評估「家人的螢幕時間是否受到控制?」、「螢幕使用會干擾家人想做什麼嗎?」、「螢幕使用會干擾睡眠嗎?」、「您是否能夠在螢幕時間控制零食?」如果上述提示沒有問題,家長不用過度擔心。但若有障礙,螢幕時間可能是問題來源。

螢幕成現代生活 英學會提供4建議

拉塞爾維納指出,使用螢幕已是現代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孩童睡前一小時最好不要使用螢幕,家長應慎選較幼小孩童的使用內容,並鼓勵年長孩童自律,且必須有家長監督。

此外,家長何時該干預孩童使用螢幕?RCPCH提出4項提示,用餐時間最好不要使用螢幕;如果孩子的螢幕時間使用似乎失控,家長應該考慮干預;家長也應該考慮自己的螢幕使用時間,包括是否經常無意識地使用設備;年幼的孩子需要面對面的社交互動,螢幕無法替代。

參考資料:

1. Worry less about children's screen use, parents told.

2. Stiglic N and Viner RM. Effects of screentime on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views. BMJ Open 2019;9:e023191.

逾 2 千名兒少需「暫居」 寄養家庭盼增 500 戶

台灣每年約有 2,300 位兒少因為不同狀況,需要在寄養安置系統接中受照顧;其中,家扶基金會估計,2019 年需要逾 500 戶家庭有意願加入,才能因應兒少安置的各式需求。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鼓勵更多家庭能「打開家門、讓愛進入」,幫助更多有需求兒少,讓他們得到需許多無形溫暖反饋。

家外安置給兒少暫居處 協助未來與親友重聚

兒少寄養安置服務,因應某些需要家外安置的特殊階段而存在,給予 18 歲以下孩子一個暫時的家,待原生家庭順利修復後,再協助孩子返家與親生家人重聚。因此,許多人基於關懷不幸兒童、回饋社會等因素,投入寄養家庭的服務,卻因此感受到藉由孩子成長、進步而得的成就感。

分享寄養家庭經驗 寄養童反饋備感溫情

參與兒少寄養家庭長達 18 年,共撫育 35 位寄養童的美玉媽媽,起初因為姐姐擔任寄養家庭備受感動而一起加入,當年 15 歲的兒子也相當支持媽媽,將寄養童當作家人般來照顧。期間更因為寄養家庭的交流認識許多朋友,也讓孩子玩在一起、相互幫助成為彼此最大的後盾。他表示,自己因為寄養童而充實自我、學習新知,更多了如親人般的陪伴,會持續性投入擔任寄養家庭。

另外,仁傑媽媽投入第 3 年寄養服務,全家同心支持,除了自我內心的收穫,透由家扶社工提供各式訓練、資源,更讓自己持續向上進步,甚至感染身旁鄰居親友,大家共同為寄養童付出。

寄養家庭有助穩定兒少未來 呼籲大眾加入行列

對於寄養服務,自 102 年至 106 年共四年的「結束寄養安置兒童少年結案狀況」發現,兒少「返回原生家庭」及「親友照顧」的比率皆為 6 成、「被收養」約佔 1 成,顯示出服務確實能助益兒少未來,邁向穩定的生活。對此,執行長何素秋表示,寄養家庭的安置服務,是將愛延續的公益行為,有挑戰也有溫暖,因為寄養服務而衍生的效益更是超乎想像;呼籲更多人加入寄養家庭的行列,能接力將愛傳遞開來。

卡介苗防護結核病 接種處竟腫大化膿?

輕摸左手臂上的小圓疤痕,這是每個人注射「卡介苗」的痕跡,疫苗能防感染嚴重結核疾病。但部分嬰幼兒在接種卡介苗 3 個月後,傷口仍持續化膿,甚至同側的腋下淋巴結、頸部淋巴結異常腫大等狀況,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陳文發說明,務必就醫,讓專業的兒科醫師判斷及處置。

接種處紅腫有膿瘍勿擔心 3 個月內可痊癒

卡介苗(BCG疫苗),能夠防治嚴重性的結核疾病,如:散播性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結核性腦膜炎等,具有一定防護成效。儘管台灣結核病盛行率確實逐年下降,但目前仍未降低至取消卡介苗接種的狀況。

因此,每位新生兒出生後,都須由受過嚴格卡介苗接種訓練的護理師,由皮內注射的方式接種。接種後大約 2 週內會形成一個紅色的小結節,可能稍微搔癢,但不必擦藥或覆蓋,也不會造成發燒;4 至 6 週後,結節可能會潰爛或形成膿瘍,甚至流出帶血水的組織液、膿,可以無菌紗布或棉棒擦淨即可,切勿擠壓。另外,如果分泌物較多容易沾到衣物,可用無菌小紗布覆蓋,大部份在 3 個月內都會乾掉結痂,形成疤痕。

化膿紅腫、淋巴腫大逾 3 個月 需偕幼兒就醫

不過,由於卡介苗屬於活性減毒疫苗,對極少數嚴重免疫不全的寶寶可能引發感染;另外,免疫力正常的寶寶,也可能發生注射部位潰瘍,以及腋下或頸部淋巴腺炎等,常見不良反應,但都不嚴重,仔細照護即可。

少部分嬰幼兒,在接種 3 個月後,傷口仍持續化膿、紅腫變大,同側腋下淋巴結、同側頸部淋巴結異常腫大,這時就需考慮帶寶寶就醫。

務必尋求專業兒科診治 勿聽信偏方、自行處理

陳文發說明,接種卡介苗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如:卡介苗骨炎、骨髓炎等,機率低,約為百萬分之 50 左右。由於可能是與早期接種相關,因此現在卡介苗適合接種的年齡,已經由出生 24 小時調整為出生後 5 至 8 個月,以降低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對於接種後的傷口反應,陳文發解釋,輕微局部的不良反應,可以持續觀察並定期回診即可;若是傷口較嚴重,務必至專業兒科諮詢門診,勿自行塗抹藥膏、聽信偏方,讓孩子承受更多不必要之疼痛。

睡得好累! 累積「睡眠慾望」才能睡得好

深夜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好、睡不著;天亮到公司,沒精神、沒活力。這樣的反覆循環是許多民眾的「現代共病」,常覺得自己睡眠品質差,總是越睡越累,或是根本睡不著,瞪著天花板直至天亮。對此,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洪敬倫說明,不要勉強自己睡眠,累積「睡眠慾望」,讓睡眠自然發生、讓身體真正休息。

突破睡眠迷思 勿過度追求「完美睡眠」

對於睡眠問題,現代人有許多迷思,常將自己白天的精神狀況全部歸結至「晚上睡不著」;其實,關於睡眠狀況必須經過反覆觀察,並非一日睡不好,就代表自己有睡眠障礙;有時候反而是因為對睡眠品質的過度追求,而產生焦慮,讓精神不易休息。

儘管對於睡眠,不該有過分追求,但洪敬倫也提醒,睡眠情況確實會惡性循環,必須擁有正確觀念,並導正自己的生理時鐘,才能真正解決彷彿部定時炸彈出現的睡眠問題。

固定起床接觸陽光 告訴身體:要調整

對此,洪敬倫說明,建立良好生理時鐘的首要任務便是「固定起床時間」。無論現在的睡眠狀況如何、是定時工作的上班族或是時間彈性的自由工作者,都要讓自己維持同樣時間起床,藉由固定的起床時間,並盡量外出接觸陽光,給予身體「暗示」,知道是嶄新的開始,調整生理時鐘。

不要補眠 累積睡意讓睡眠自然發生

另外,許多民眾在經過一周的早起後,會在周末補眠、或是因為前日熬夜而多睡一點。洪敬倫指出,由於睡眠慾望有累積效果,若是出現「補眠」情形,都會阻斷本來的睡眠運作;其中,如果是經過幾日睡眠時間異動的紊亂狀況,就更需要「累積睡意」,讓身體能在正常時間休息。除此之外,千萬「不要勉強入睡」,讓如果不想睡,就放輕鬆,因為經過調整生理時鐘、以及累積睡眠慾望,便能逐漸將身體調整至好的睡眠狀態,讓入睡「自然發生」。

慢性培養好作息 讓自己睡的巧

面對睡眠問題,切記最大原則為「勿惡性循環」並且「慢性培養」,若是操之過急反而是製造焦慮,讓自己的精神處於緊繃狀態,無法好好休息。因此,就由正確的休息觀念,並透過二至三周的調整,方能讓自己睡得好、睡的巧。

鞋底有多髒? 地板細菌有這些

部分西方人進門後不習慣脫鞋,然而鞋底潛藏致病細菌,家中爬行且免疫力較差的幼兒要小心!多項研究發現,鞋底藏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等細菌。亞利桑那大學的環境微生物學家喬納森塞克斯頓(Jonathan Sexton)表示,鞋底每平方英寸約有數十萬細菌,但他強調,正常人需長期接觸大量的單一菌種才可能染病,除非是免疫較弱的幼兒和病人才應該特別防範。

鞋底潛藏致病菌 鞋子恐助傳播

很多華人到西方居住,常發現很多西方人進門不習慣脫鞋,根據《現場科學》報導,清潔工業研究所(CIRI)的報告指出,調查10名受試者穿著2周的鞋子後發現,96%鞋底發現大腸桿菌。雖然許多類型的大腸桿菌對人類無害,但某些菌株可引起嚴重的腹瀉,尿路感染甚至腦膜炎。

除了這種普遍存在的細菌外,其他研究也發現了金黃色葡萄球菌存在的證據,此菌會造成皮膚症狀,甚至是血液和心臟的感染。另外2014年發表在《厭氧菌》期刊上的另一項研究對休斯頓的30戶家庭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鞋底潛藏的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比馬桶還多,這種細菌存活能力較強,通常會導致腹瀉等腸道問題。這些研究強調了鞋子可以將細菌傳播到家中的能力。

鞋子病菌威脅小 長期大量接觸才染病

儘管鞋底細菌令人憂心,但專家並不擔憂,因為鞋子帶進室內的菌量通常不足以使健康的人生病。2014年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研究的作者、休斯頓大學藥學院教授凱文加雷(Kevin Garey)強調,「對健康的個體而言,鞋子上的細菌可能沒有或只有最小的風險。」塞克斯頓補充,正常人需長期接觸大量的單一菌種才可能染病,通常多數人也不會長期接觸地面。

爬行幼童應注意 注重環境清潔

塞克斯頓也指出,在某些情況下,地板上的細菌可能會「霧化」,並進入空氣中,可能增加吸入感染風險。此外,由於免疫力較弱與大量接觸病原,地板上的細菌對常在地上爬行的幼兒是很大的威脅。另一可能需要採取預防措施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如最近曾住院者,注意良好的家庭清潔很重要。他強調,只要環境整潔,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鞋子細菌並不構成威脅,且環境中本來充滿許多微生物,完全無菌是不可能的。

參考資料:

1. Should You Take Off Your Shoes Indoors?

2. Study Reveals High Bacteria Levels on Footwear.

3. Alam MJ et al. Investigation of potentially pathogenic Clostridium difficile contamination in household environs. Anaerobe. 2014 Jun;27:31-3.

癌症預防宣導 台灣東洋藥品從偏鄉關懷做起

拿著椅子排排而坐,癌症預防宣導講座就要開始。為推廣癌症早期發現的觀念,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邀請了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滕傑林主任來到了雲林飛沙國中,進行癌症預防宣導。

滕傑林主任表示,過去十年來癌症都是死亡率第一名,所以能讓民眾早期有效預防癌症一直是很重要的事情,雖然現在已有很好的預防措施,但在醫療層次上,能做的還是只有提早篩檢早期發現。醫療端更希望的是,藉由民眾的生活教育來避免癌症發生,所以藉由癌症相關單位間的合作,提供更多資訊給在地民眾及學生們,達到關懷地方、減低病人疾病發生及健康生活的目的。也因為如此,即便公務繁忙,滕主任仍很樂意抽空參與這類活動。

癌症時鐘加速 正確防癌觀從小紮根

癌症時鐘快轉,每五分鐘就新增一名癌症病患,而偏鄉醫療資源、醫藥資訊有限,一次次的偏鄉癌症預防宣導活動,讓青少年提早接觸防癌觀念,再將正確的觀念帶回家中,對癌症預防有著關鍵的作用。

滕主任說,許多人都知道口腔癌跟抽煙、喝酒、吃檳榔有關係,但要讓台灣沒有抽煙、喝酒、吃檳榔這些生活習慣,其實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所以希望藉由教育從年輕一代就開始避免這些生活習慣,減低癌症的發生機會,而不是到生病了才去看醫生。

滕主任還指出,像女孩子有很多癌症篩檢,包括子宮頸、乳房檢查等;男性有攝護腺癌篩檢;其他還有大腸癌篩檢等這些檢查,從小就給他們這些概念,讓他們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而他們也會回去影響家人,進而能減少癌症發生,增加癌症的預後。

台灣東洋藥品發揮企業社會責任 推行「癌知由里.在地關懷」預防宣導逾330場

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與企業合作夥伴台灣東洋藥品,推行「癌知由里,在地關懷」偏鄉癌症預防宣導活動,2003年至今已經超過了330場。身為生技醫藥產業的一份子,除了不斷投入資源研發抗癌新藥、捐助癌友家庭,更定期舉辦免費癌症預防宣導活動,讓民眾看見生技藥廠積極發揮著企業社會責任,帶領台灣走向健康未來。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