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跨部門會議檢視滅鼠工作

政府跨部門防治蟲鼠督導委員會今日舉行會議,檢視5月20日展開全城清潔後,各部門防治鼠患的工作,並訂立未來工作重點。

會議由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主持,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和食衞局局長陳肇始列席。

各部門在會上匯報全城清潔工作進度,其中房屋委員會已檢視逾百個公共屋邨的防鼠裝置;路政署在80條後巷堵塞鼠洞,並在45條後巷維修損毀的路面或去水明渠;食物環境衞生署在公眾街市加強清潔,捕獲2,137隻死鼠、1,560隻活老鼠和堵塞956個鼠洞。

針對食肆在後巷違法棄置垃圾,食環署在截至6月16日止的三周內,共發出72張傳票、103張定額罰款通知書、1,900封勸誡信、324個口頭警告和一張妨擾事故通知。

至於未來工作重點,屋宇署和建築署已制定指引供建築專業人士參考,在新建成樓宇加入防止形成鼠患的設計;食環署7月初會在三個公眾街市部署密集式滅鼠行動。

第三期青年自薦計劃展開

第三期青年委員自薦計劃展開,十個指定委員會各有兩個名額供18至35歲人士申請,下月17日截止。

十個委員會包括撲滅罪行委員會、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香港電影發展局、公共圖書館諮詢委員會等,自薦人士須誠心服務社會、對相關政策範疇有一定認識、分析和溝通能力良好。

自薦計劃申請表和詳情上載網頁,自薦人士須以不多於600字填寫申請表,或通過不長於三分鐘的影片或錄音,以中文或英文闡述自己適合擔任委員的原因,評審小組會安排面試。

民政事務局表示,政府關注青年的學業、事業和置業,並鼓勵他們議政、論政和參政。自薦計劃已常規化,每年招募兩次,目標是在本屆政府任內把參與諮詢委員會的青年成員整體比例提高至15%。

首季146人染愛滋病病毒

衞生防護中心公布,今年首季感染愛滋病病毒新增個案146宗,男性128名,女性18名。本港感染愛滋病病毒個案累積至9,861宗。

新增個案中,71人從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17人從異性性接觸感染,兩人從注射毒品感染,兩人從母嬰傳播感染,餘下54宗傳播途徑未明。

衞生防護中心顧問醫生陳志偉表示,性接觸仍是愛滋病病毒主要傳播途徑。他提醒市民正確使用安全套,減低感染機會。

季內愛滋病新增個案22宗;自1985年以來,本港愛滋病確診呈報個案累積至2,018宗。

今年首季最常見的愛滋病併發症為肺囊蟲肺炎,屬肺部感染。

市民可致電2780 2211,預約愛滋病病毒抗體測試,服務免費、不記名並保密。

多管齊下應對勞工短缺

前言

當了勞工及福利局局長近兩年,經常有人問我由大學教書及研究工作36年轉為政府官員有何感想,但鮮有人問我從做政策倡議工作數十年,轉為參與決策的官員,有何感想。我自問自答,其中一個我經常有的感覺是:當年在倡議政策時,政府往往回應說,建議只能解決或處理小部分問題,不可取,又或是建議治標不治本並不可取等等。

今天,當政府提出政策建議時,反對的聲音及不少評論反過來會批評,建議只能解決或處理小部分問題(如杯水車薪)、建議不可取,又或是建議治標不治本並不可取等等。若政府提出長遠的方案,則會被批評「遠水不能救近火」;但若是採取短期措施,便被批評是「缺乏長遠策略」。凡此種種,令我覺得「欲加批評,何患無辭」。由於社會現象與問題複雜,不能簡單歸因,所以往往要多管齊下及需要長、中、短期策略應對。今日要講的是從多方面着手應對勞工短缺的問題。

勞工政策之左、中、右

上任之前及初期,我曾多次說:「香港的勞工政策應向基層勞工傾斜」(註1)。這言論似乎只有商界朋友聽到,有「反彈」的亦主要來自商界,更指本屆政府在過往一年多時間,推出了多項政策「向商界開刀」,如提出取消強積金與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對沖」的優化方案、延長侍產假及產假、以歷年最大的增幅調高法定最低工資水平、「帶頭」提升受僱於政府外判商的非技術員工的待遇影響了私人巿場、增加資助院舍基層員工薪酬令私人巿場有增加人工成本的壓力等等。

但當我說要考慮增加輸入勞工應對勞工短缺時,「親」勞工界的評論則往往會指我是「親」商界。就我如何看現時的勞工政策,可參閱我上任初期寫的網誌(註1),在此我不再重複了。就如今年5月19日政務司司長的網誌所提到,未來可能出現的勞工短缺是我們不能忽視及要認真處理的問題。

本地勞工供應之婦女勞動力

香港的失業率已超過一年維持在2.8%的偏低數字,這是逾20年來最低的失業數字。勞工巿場緊張,不少行業招聘都面對困難,這一點大概沒有人爭議。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雖然勞資雙方有不同的意見,不過有一點是共通的,就是要加強釋放本港的勞動力,特別是婦女的勞動力。

要釋放婦女勞動力,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強幼兒服務。現時幼兒服務不足亦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零至兩歲,或是三至六歲的課餘託管的短缺更為明顯,但要增加幼兒服務,不可以一蹴即至,亦要採取長、中、短期的策略。在今年3月3日以「多管齊下、千方百計、寸土必爭」為題的網誌已有所交代,在此不再重複了。

不過,每次談到透過改善託兒服務以釋放婦女勞動力,必須說明,就算不是為了釋放婦女勞動力,我們也應持續改善託兒服務,才能容讓婦女在發展個人事業有平等的機會,讓家庭照顧者可以在發展個人事業或處理家務之間有真正的選擇。除了增加服務量外,我們亦需透過改善託兒服務的質素,以加強幼兒的照顧與發展。

本地勞工的供求

在今年5月21日的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會議,有議員問我薪酬水平是否與勞工供應有關,我的答案是:薪酬水平與勞工的供求有關。

由2011年5月實施法定最低工資之後的薪酬趨勢及勞動人口增幅來看,我們差不多可以肯定地說,實施法定最低工資不但對基層員工薪酬有正面影響,亦有助吸引更多人投入或重投就業市場,特別是年長人士。60至64歲這個年齡組別的勞動人口參與率在過去十年間有顯著增長,由2008年的32%上升至2018年的47%;若以2011年實施法定最低工資為界線來分析,60至64歲的勞動參與率則由2005年的30.1%增加至2010年的33.5%,即五年只增加了3.4%;而由2011年的35.7%增加至2016年的44.9%,即五年卻增加了8.8%。當然,基層員工薪酬增加的原因,除了與實施及調升法定最低工資有關之外,亦可能是由於經濟增長導致勞工需求增加;而當需求增加較供應增加為快時,失業率會下降,薪酬便逐漸上升。不過,當薪酬上升,勞工需求的增加自然便會放緩。

據政府統計處推算的勞動人口,包括了女性及年長人士(註2)的勞動參與率未來會持續上升,但勞動人口到2022年便達到頂點,然後回落。根據政府統計處調查所得的估計,由2017年至2027年,平均每年的人力需求會增加0.3%,這亦已考慮到未來應用科技及人工智能的影響。

輸入勞工

我們理解勞工團體反對輸入勞工,不但是要保障本地勞工的就業機會,亦擔心輸入勞工會減少本地勞工改善待遇的機會。另一方面,商界由於招聘困難,不少行業,特別是其中的小微企,在營運上不能持續大幅度加薪,面對營運困難,這亦是不爭的事實。

結語

如開場白所言,解決勞工短缺問題需要多管齊下,包括改善勞工待遇、增加幼兒服務以釋放婦女勞動力,以及透過加強勞工處、僱員再培訓局、社會福利署及非政府機構的工作和協作,協助年長人士就業或再就業,這些工作都不能一蹴即至。

面對現時勞工巿場的人力已十分緊張、可見將來勞動人口會下降,以及不斷增加的勞工需求,政府有需要積極考慮是否可以容許或擴大個別行業輸入勞工。當然在考慮輸入勞工時,我們還需要考慮:(1)這些行業是否可以透過應用科技減低人手要求;(2)如何解決輸入勞工帶來的額外住屋需求;(3)本地勞工待遇如何獲得保證;(4)如何防止輸入勞工受到剝削,及(5)如何處理外勞訓練及相關法或規例要求等等。所以,亦不可以說輸入勞工便輸入。

註1: 有關討論可參閱2017年7月30日的網誌

註2: 據推算估計65至69歲、70至74歲,甚至所有年長的年齡組別的勞動參與率未來都會不斷上升。所以有分析認為,65歲或以上年長人士的勞動參與率會不斷上升,可能忽略了年長人士年齡分布未來會出現的變化,即較高齡的長者所佔的比例會不斷上升。由於較年長人士如75歲或以上的勞動參與率仍較「年輕」長者低,當整體65歲或以上年長人士中,較年長如75歲或以上所佔的比例上升時,整體年長人士的勞動參與率便會下降。

以2016年計算,65至69歲的勞動參與率為20.7%、75歲或以上為1.8%、整體65歲或以上則為9.9%。當年75歲或以上人口佔65歲或以上人口的17.2%。到2036年,推算的65至69歲勞動參與率會升至23.6%、75歲或以上亦會升至2.5%,但由於75歲或以上人口佔65歲或以上人口的比例同時升至29.3%,整體65歲或以上的勞動參與率會下降至8.9%。簡單來說,未來勞動人口的下降主因是人口高齡化,特別是高齡長者的增加。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6月16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長遠減碳策略公眾參與活動展開

應特區政府邀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今日展開公眾參與活動,以加深市民對碳排放影響的認識,並就制定本港長遠減碳策略收集意見,以期於年底前向政府提出建議。

委員會主席李國章表示,氣候變化是全球面對的迫切挑戰,減緩氣候變化不僅是為自己着想,也是為孩子和後代承擔責任,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必須同心協力,推動並實踐減碳策略。

不同界別專家和持份者早前組成長遠減碳策略支援小組,協助委員會籌備和展開公眾參與活動。

委員會發布公眾參與文件,提出如何邁向低碳社會、節約能源和發電界別進一步減碳、智慧城市下的低碳交通共三個主要議題,供公眾討論。未來三個月,委員會將舉行地區討論坊、青年討論坊、學校活動和簡介會,歡迎公眾參與。

市民可於9月20日前,以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郵遞(灣仔告士打道5號稅務大樓46樓)或傳真(3150 8168)方式,將文件內的意見收集表交予委員會秘書處。

科學館展覽帶來冬運體驗

香港科學館明日起舉行全新展覽「冬季冰運會」,設置20組模擬各項冬季運動的互動展品,讓公眾體驗冬運樂趣。

參觀者可模仿花樣滑冰選手挑戰高難度的旋轉動作,測試個人滑雪速度和射擊眼界,又或模擬坐上雪車,以時速130公里滑行。此外,他們可參與冰壺活動,學習不同的冰球抽擊方法。

除互動體驗外,公眾可從中了解各項運動的歷史、比賽形式和規則,以及背後的科學原理。

展覽開幕典禮今日舉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李美嫦感謝四間來自芬蘭、丹麥、挪威和瑞典的科技中心參與創作展覽,把北歐精彩刺激的冬季運動引入香港,展示科學與市民日常生活和運動的關係。

展覽在科學館特備展覽廳舉行,展期至10月16日。市民如欲體驗互動展品,需穿合適衣服和鞋履進場。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