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抗菌素耐藥性督委會召開會議

食物及衞生局今日召開抗菌素耐藥性高層督導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探討本港抗菌素耐藥性的最新情況和防控措施的實施進度。

身兼督導委員會主席的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政府2017年7月發表《香港抗菌素耐藥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17-2022)》,為應對抗菌素耐藥性臚列主要範疇和目標,相關政府部門和機構已按行動計劃展開有關工作。

工作包括向基層醫護人員發出針對不同疾病的《抗生素用藥須知》,以及舉辦區域研討會,匯集世界各地代表交流專業知識和經驗。

她說,政府整合分析各界抗生素批發供應數據後,去年4月公布首個全港監測報告,將於今年6月公布的第二份監測報告顯示,本港2017年整體抗生素供應量較2016年減少8.2%,其中私家醫生和社區藥房抗生素的批發供應量均有下降。

她呼籲社會各界繼續採取有效措施,控制抗菌素耐藥性問題。

督導委員會2016年5月成立,旨在呼籲專業界別在「一體化健康」框架下協作和交流,應對問題。委員會成員來自政府部門、公私營醫院、醫療和護理組織機構、學術界等。

申請正式門牌 確保郵件妥善派遞

香港郵政敦促尚未為其樓宇申請正式門牌號數的鄉郊地區業主,盡快向差餉物業估價署提出申請,以確保郵件獲妥善派遞。

就傳媒報導香港郵政不派遞郵件至只具備丈量約份地段編號的地址,該部門回應指,丈量約份地段主要用作標示一幅土地,未能顯示確切地點。若地址只具丈量約份地段編號,在欠缺街道名稱、門牌號數等具體資料的情況下,郵差實難以找到郵件送抵地點,也無法確保準確派遞。

香港郵政指,鑑於土地用途發展迅速且瞬息萬變,新界及其他偏遠村落有不少地址仍屬無法派遞。差餉物業估價署負責編配建築物門牌號數,但有鄉郊地區的業主採用擅自訂定而非該署編配的門牌號數,導致情況更混亂。

尚未為樓宇申請正式門牌號數的鄉郊地區業主可於網頁下載申請表格,查詢可致電2152 0111。

香港郵政也敦促所有相關樓宇的業主裝設尺寸合適和安全穩妥的信箱,偏遠鄉村則可設置組合信箱以便收取郵件。查詢可致電2921 2222或以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聯絡香港郵政。

沿途友師 邁往正向人生

兒童是社會未來的棟樑,需要悉心栽培。政府設立的兒童發展基金,為基層兒童和青少年提供所需支援,其中師友配對計劃會為參與學員編配義務友師,陪伴他們成長,並互相啟發,獲益良多。

成長路 添嚮導

就讀中五的潘在丹性格文靜、內向,兩年前參加了由兒童發展基金撥款、東華三院營辦的師友計劃,認識了友師吳芷姬。她坦言,吳芷姬是其學習對象。

「我以前內向又寡言,十分害羞,即使想與別人合照,也不敢說出來。認識芷姬姐姐後,我明白要勇敢結識新朋友,擴闊生活圈子,努力學習新事物。」

潘在丹參加計劃後,獲友師循循善誘,分享人生經驗,還在活動中認識了新朋友,包括就讀中六的郭盈輝。

潘在丹說:「我們經常參與活動,接觸很多新遊戲,如泡泡足球,放飛鏢等,一起玩耍的感覺很輕鬆。盈輝哥哥剛完成中學文憑試,我明年也要應試,相信可向他取經。」

郭盈輝同樣於兩年前參加該師友計劃,因而認識友師容祖導。郭盈輝說,容祖導既是他的人生導師,也是朋友。

「祖導哥哥為人幽默,在活動中懂得帶動氣氛,很容易便跟我們打成一片。我從他身上學到正向思維,從不同角度分析事物,解決問題。」

互啟發 擴眼界

容祖導和吳芷姬性格好動、開朗。他們十年前開始擔任兒童發展基金的義務友師,至今照顧超過20名學員。

二人既非社工出身,也沒有當父母的經驗,但對於與青少年溝通、打開話匣子,卻頗有心得。

容祖導說﹕「我們安排體育運動或戶外參觀活動,從中發掘題材,跟他們溝通或分享,增進了解。」

吳芷姬表示,擔任友師後交了很多年輕朋友,並對他們加深了認識。

「青少年很多時都有個人看法,只是希望有人給予肯定,如非大是大非或很離譜的話,我都會支持,並鼓勵他們深入思考。」

二人最初參與計劃計只盼陪伴青少年成長,沒想到當上友師後,有不少意外收穫,吳芷姬直言心境年輕了。

「他們經常嘻嘻哈哈,因為他們的世界很簡單,所以想法很單純。」

容祖導也認為,學員不單為他們帶來很多快樂和難忘回憶,也為他個人帶來不少改變。

「他們會有很新穎的意念,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我也學會了包容,給予他人發揮機會,不會單憑外表判斷一個人的能力。」

夫妻檔為青年

同是義務友師的張志剛和妻子黎艷萍參與計劃後,最讓他們感動的是與學員建立珍貴友誼。

黎艷萍說﹕「這兩條手繩是第一位學員淑芬贈送的。手繩顏色鮮艷奪目,我一看到時很開心。」

張志剛說﹕「手繩上有我們的名字,是淑芬特意為我們編的。」

張志剛是退休公務員,服務海關32年。他退休後與妻子一同當上義務友師。

他認為,六年來雙方有了共同話題,彼此目標一致,關係更勝從前。

「我們會討論如何處理學員問題,交換意見,並參考其他友師的處理方法。大家溝通多了,話題也多了。」

黎艷萍也認為,現在與丈夫更合拍。

「以前我們對很多事物或有不同看法,現在已能磨合;認同感很重要,夫婦感情會更好。」

兩人發覺部分青少年經常對前景感到徬徨,或缺乏信心。張志剛運用在紀律部隊學到的知識和經驗,指導青少年規劃未來,包括帶同學員參觀海關訓練學校。

「我希望讓青少年認識海關的工作及其意義,以及加入紀律部隊所需資格和訓練。」

兩人都認為,師友配對計劃有助青少年發展,並可擴闊社交圈子和認識新事物。

他們希望更多人支持計劃,成為青少年成長的嚮導。

兒童發展基金2008年成立,分批次撥款予非政府機構和學校,在全港各區推行為期三年的計劃,各計劃包含個人發展規劃、目標儲蓄、師友配對三個主要元素,讓弱勢社群兒童和青少年在個人發展旅程中獲得足夠支援。

紗廠復活 織出新意

南豐紗廠曾是紡織業龍頭,但隨着經濟轉型,一度成為貨倉。為了傳承香港紡織業和孕育無窮創意,並配合政府活化工廈政策,昔日的四廠、五廠和六廠現已改建為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南豐作坊和南豐店堂,以新內涵迎接遊人。

時光倒流 紡體驗

走進位處荃灣、煥然一新的南豐紗廠,遊人可到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欣賞藝術品,參加導賞團和工作坊,認識香港紡織業的歷史。

館內的陳廷驊基金會展廳重塑60年代廠房,陳列昔日紡織品,更設示範時間,由專人操作紡紗用的併條機。

旅居荷蘭的港人劉碧麗回港探親期間,與朋友麥淑明一起到南豐紗廠遊覽。她們參加手工紡紗工作坊,學習製作紗線。

「紡紗時要一邊轉動工具,一邊拉線,力度和速度需適中,一點也不容易。」劉碧麗說。

麥淑明則從紡紗的過程領悟人生道理。「手工紡紗的精髓在於由人手靈活調節,鬆緊適中才能做出上佳紗線,正如我們處世也要取中庸之道。」

新舊融合

其他展廳是藝術家舞台,以千變萬化的表現手法和主題展示紡織藝術品。

藝術家陳麗雲以南豐紗廠工人的工作紀錄和單據製成碎紙條,編織獨一無二的作品,取名「Fabric of CHAT」。

陳麗雲說:「這件作品看上去似乎是一匹布,但其實是歷史紀錄。創作時,我邀請市民參與,一邊編織,一邊閒談,藉此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同時喚起他們對香港紡織業歷史的回憶。」

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傳訊主管蘇綽玲說,南豐紗廠舉辦不同展覽和工作坊,除了向遊人介紹香港紡織業的輝煌歷史,也展示紡織業多變和創新的一面。

「這裏曾是廠房,是生產的地方,現在我們也生產,不過成品是歷史和藝術展覽,也會示範操作舊機器,讓觀眾體驗和了解紡織業昔日的狀況。」

紗廠活化後仍保留不少原有建築特色,如後樓梯的舊窗框、滅火用的太平桶,無一不成為遊人打卡熱點;一幅幅本地藝術家創作的壁畫,更令大專生陳振軒和朋友流連忘返:「活化舊建築可以把這地方的故事融入現代,不至於被人遺忘。」

企業 推動創新

南豐紗廠現時有不少商戶進駐,儼然成為孕育時裝界初創企業的基地,協助企業發展品牌。

黃家恆受失明父親啟發,與朋友一起研發智能戒指。智能戒指利用骨傳導技術傳送聲音,連接手機後,用家可直接聲控多項功能,包括接聽電話、收發文字信息等,而且聲音只有用家一人聽見,私隱度高。

這款智能戒指獲南豐紗廠旗下的南豐作坊投資基金支持,提供工作空間、零售店鋪和資金支援等。

南豐作坊聯席總監陳浩揚說,雖然香港經濟已轉型,但時裝紡織業仍充滿機遇,他希望藉由支持初創企業,為香港引進新思維、新科技,推動業界創新。

活化工廈 轉變

南豐紗廠2014年起改建為融合藝術文化、創意產業和培訓初創企業的基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18年施政報告中提出,重啟活化工廈計劃,並加入新元素,包括要求改裝的工廈將10%樓面面積用於政府指定用途,例如供藝術和文化界、創意產業和創新科技界使用的營運空間,配合香港不斷轉變的社會和經濟需要。

滅鼠工作如火如荼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政府防治鼠患的工作如火如荼,她一直跟進跨部門協作的情況,並研究如何加強防鼠滅鼠。

陳肇始今日出席活動後會見傳媒,被問及早前錄得的三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她指,衞生防護中心正調查,除一人離世外,其他病人已出院。

她說,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領導的跨部門小組將召開會議,檢視防治鼠患工作的成效和所需資源。

她又說,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戊型肝炎的傳播途徑,一般可能通過食物、糞便等傳播,她呼籲市民注意個人、食物和環境衞生。

發揮優勢 促進中醫藥發展

丁永玲主席(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鈺成先生(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各位來賓、各位中醫藥界朋友:

大家早上好!我非常高興出席北京同仁堂「一帶一路」主題國企開放日活動,相信這個活動可讓社會各界更加深入了解北京同仁堂在中成藥和中藥材方面的發展和業務,和對「一帶一路」發展的貢獻。

中醫藥既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養生樂活的瑰寶,一向在病患治療和治未病中擔當重要角色,成效獲得國際社會肯定。為傳承、發展及推廣中醫藥,國家近年制訂了關於中醫藥的發展戰略規劃,並在2017年實施《中醫藥法》,讓中醫藥在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及文化等多方面可全面發展。國家「十三五」規劃表明應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並推動服務「走出去」;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的全國衞生與健康大會亦指出,要着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由此可見,中醫藥是國家未來發展重要的一環。

香港自回歸祖國後,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中醫藥行業也煥然一新,在香港基層醫療體系中發揮着更重要的作用。特區政府於1998年透過實施《中醫藥條例》,在立法規管和中醫藥各項發展落實更全面的規劃,加強中醫藥行業制度化和專業化,加強了市民使用中醫藥的信心。

香港有很多歷史悠久的中成藥品牌。《中醫藥條例》為中成藥設立註冊制度,至今行之有效,確保在香港銷售的中成藥符合安全性、品質性及成效性的要求。我們未來會進一步完善相關規管制度,保障市民健康。此外,近年政府積極推行中成藥生產質量管理規範(即GMP),致力提升本港的中成藥質量水平,而北京同仁堂早於2008年已符合了GMP規定,為香港市民供應品質優良的中成藥,造福大眾。

過去一年是香港中醫藥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我於去年10月發表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中,宣布會透過資助特定的中醫藥服務,將中醫藥納入本港醫療系統。我們正積極籌備香港第一家中醫醫院,預期在2024年落成啟用;也會繼續投放資源提供資助的中醫門診服務和中西醫協作住院服務。此外,衞生署正積極籌備興建永久的政府中藥檢測中心大樓,包括建立世界級水平的數碼化中藥標本館,以期成為中藥科研及檢測的國際權威。特區政府又於去年成立了五億元中醫藥發展基金,務求提升中醫藥界整體水平。

我們會加強與國家有關機構的聯繫。食物及衞生局剛剛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簽署了合作協議,在香港中醫醫院建設、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和中藥監管,以及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作為中西文化交匯地,香港可充分發揮其獨特優勢,並配合穩健的醫療系統,打造中醫藥海外發展的「香港模式」,為中醫藥「走出去」作出貢獻。

最後,我藉此機會對北京同仁堂創立350周年表示熱烈祝賀,祝這個海內外家喻戶曉的中藥品牌業務蒸蒸日上,繼續造福人群,也祝在座各位身體健康。謝謝大家。

(以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5月24北京同仁堂2019年首都國企開放日的演辭)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