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防疫不容緩 販商應冷靜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上水屠房出現非洲豬瘟個案後,當局須盡快屠宰豬隻,並安排清洗和消毒。她呼籲豬肉販商配合政府防疫工作,切勿採取激烈行動。

陳肇始今日出席電台節目後向傳媒說,非洲豬瘟病毒非常頑強,而且有潛伏期,當局根據國際做法盡快清洗地方,不能先行檢測豬隻。局方昨日與業界會面,會上已解釋相關理據。

對於有販商留守屠房企圖阻止銷毀活豬,陳肇始表示,當局理解販商的憂慮,但呼籲業界保持冷靜。她強調,目前必須做好防疫工作,當局不希望非洲豬瘟在香港爆發,變成風土病;此情況並不符合業界和市民的期望和利益。

陳肇始預計,撲殺豬隻和清洗屠房工作會在一星期左右完成。其後,當局會加強檢疫,並與國內供應單位溝通,以期盡快恢復活豬供港。

處理上水屠房活豬達三共識

上水屠房出現非洲豬瘟個案,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今日與活豬買手和肉商代表會面,會上同意盡快在該屠房撲殺豬隻,以期在完成撲殺並消毒後盡快恢復運作,再有活豬供應。

會議在政府總部進行,食物環境衞生署、漁農自然護理署亦派員出席。徐德義其後會見傳媒,公布所達共識。

他表示,除同意撲殺上水屠房的豬隻外,政府會與國家海關總署緊密聯絡,並通過業界溝通合作,希望盡快提供活豬到荃灣屠房。

當局會繼續與業界探討,屠房的環境如再發現非洲豬瘟,應如何調節撲殺豬隻的範圍。

加強支援特殊兒童家長

今天是母親節,我先祝各位媽媽母親節快樂!

從孩子呱呱墜地至養育成人,父母需要付出的心力和資源何其多已是不言而喻。如果家中孩子有特殊需要或身體殘障,父母面對的壓力就更加大。因此,在母親節我要特別向這些家長致敬。

政府明白他們的壓力,我在1月6日的網誌已經分享過特區政府近年大幅增撥資源推行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讓有特殊需要的幼兒可盡早在校內獲得所需的訓練。有關服務已經恆常化,服務名額在2019至20學年將增至7,000個。我們會緊貼服務需求的變化與發展,探討未來方向。

為加強對殘疾人士及其家庭提供社區支援服務,並同時減輕其家人的壓力,政府於2018至19到2021至22年度期間逐步增加下列中心的數目:

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16間增加至21間

自閉症人士支援中心:三間增加至五間

家長/親屬資源中心:六間增加至19間

就着後者,按照計劃其中六間新增的家長/親屬資源中心已於2019年3月投入服務,現時中心的數目已增加至12間。餘下七間新中心將預計於2020年第一季成立,讓有需要的家長及親屬/照顧者在中心職員的協助下認識如何照顧有殘疾或成長困難的家屬,交流經驗及互相支持。有關服務可協助家長及其他家庭成員/親屬/照顧者接納有殘疾或成長困難的家屬,並增強家庭的功能,幫助家長及親屬/照顧者應付在照顧有殘疾或成長困難的家屬方面所遇到的困難及壓力。服務包括輔導、舉辦小組及大型活動、提供資訊及推行社區教育活動等。

我想指出,很多時候,特殊需要兒童表面與其他孩子沒有兩樣,但行為卻容易引起旁人因誤解而作出種種苛責,令家長承受額外的壓力,特別是當這些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但心智追不上,就更惹人誤解。這方面的公眾教育,還需加強。早前鄰舍輔導會怡欣山莊的學員和家長就以共融話劇形式,把這些家長的經歷呈現舞台,其中一幕是一位自閉兒的母親要不斷地跟周邊的人道歉,而正如劇中的旁白所講:「每一句『對唔住』、每一個奇異目光,都係弱能人士照顧者心碎嘅時刻。」

社署於2016年4月開展為期30個月的加強支援自閉症人士及其家長/照顧者先導計劃。由於先導計劃的效果正面,政府已於2018年10月在先導計劃完成時把服務常規化,並已成立三間自閉症人士支援中心。中心的跨專業團隊會為每位服務使用者進行評估,並按其個別的能力及需要訂定個人化介入計劃,當中包括輔導服務、社交能力訓練、朋輩支援、職業訓練、就業支援等,亦會支援服務使用者的家長或照顧者,以攜手協助高能力自閉症青年增強生活技能及應付困難的能力,順利克服步入成年期所帶來的挑戰。

為應付居住於不同區域的自閉症人士的服務需求,如上述政府於2019至20年度計劃把自閉症人士支援中心進一步由三間增設至五間,分布全港五個區域。此外,政府亦會透過增加各自閉症人士支援中心的人手,加強對高能力自閉症青年、其家長/照顧者、照顧自閉症人士的機構的專業支援,並提升服務質素。

當然,幼兒照顧亦是很多母親最關心的議題,除了早年政府承諾增加的十間幼兒中心,會由今年起在未來數年間陸續啟用,我們更希望向立法會申請撥款200億元,購買現時短缺的福利服務處所,當中包括額外的幼兒中心。此外,我們若得到立法會通過《2019年撥款條例草案》,將會優化社區保姆及互助幼兒中心服務。

最後,要作一個簡單聲明,由於今天是母親節,所以上文多圍繞母親,其實所描述的支援服務,同樣適用於父親、祖父母、兄弟姊妹及其他家人。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5月1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衞生署研討會探討基層醫療

衞生署與家庭醫學學院今日合辦研討會,慶祝世界家庭醫生日,並探討家庭醫生在本港提供終身護理和基層醫療的角色。

世界家庭醫生日今年主題為家庭醫生---你的終身健康伙伴,突顯家庭醫生由病人出生起照顧至終老的角色。

衞生署署長陳漢儀在研討會致開幕辭時說,家庭醫生是提供優良基層醫療的關鍵,而基層醫療是推動醫療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基石。社會正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非傳染病日益普遍,基層醫療尤見重要。

她表示,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於去年公布,主要措施之一正是加強各層醫療體系,特別是以家庭醫生模式為基礎的基層醫療服務,以預防、及早發現和治理非傳染病。

食物及衞生局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副處長梁穎敏在會上介紹政府成立地區康健中心的最新進展。康健中心藉地區為本的醫社和公私營協作,提高個人健康管理和預防疾病意識,加強社區醫護和復康服務。

為協助市民搜尋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衞生署多年前設立《基層醫療指南》,目前包括家庭醫生、牙醫和中醫分支指南。

恪守理念 改善民生

各位扶貧委員會、關愛基金及社創基金專責小組委員、各位嘉賓、各位同事及各位傳媒朋友:

早晨!感謝大家在星期六的早上抽空出席2019年扶貧委員會高峰會。我一直非常重視和關心扶貧工作,於上屆政府以政務司司長身分領導扶貧委員會並主持扶貧委員會高峰會。這次是特區政府的第五次扶貧高峰會,我仍見到不少多年來十分關注扶貧助弱工作的朋友繼續參與,令我感到十分親切,亦很感動。我期待稍後可以有機會跟各位交流。

我在本屆政府把高峰會的安排延伸到其他社會關心的議題和重要的政策範疇。自上任行政長官至今,我已出席了四次關於不同政策範疇的高峰會,包括2017年10月的稅務新方向高峰會、去年3月的扶貧高峰會、去年6月的優質教育高峰會,以及去年11月的傷健共融高峰會。

這類高峰會讓我有機會親自聽取政府的工作成果,但更有意義的是幫助我和我的團隊透過與持份者直接交流,了解他們的看法,以制訂更「貼地」的政策措施。去年11月的傷健共融高峰會,又啟發了我可藉高峰會直接、快速地回應持份者一些並不涉及政策制訂,但我會形容為頗「窩心」的具體訴求。當天我與大約500位康復界的持份者、僱主代表和非政府機構的代表,就構建共融社會進行了很有建設性的討論,並聽到了幾個屬於我剛才所說「窩心」的具體意見,我即場作出三個積極回應,包括協助展能藝術家舉辦畫展、在青年共享空間計劃中撥出空間供青年展能藝術家使用,以及取消殘疾人士藝術發展基金本來只能運用投資回報作每年撥款的限制。我很高興跟大家說,經過同事的努力,這三個建議已一一落實,第一個展能藝術家畫展將於今年7月舉行;而長遠而言,政府會在交通便利及人流暢旺的地點,物色永久場地展出展能藝術家的作品,讓公眾欣賞他們的才華,共享藝術,以達致傷健共融。我亦知道有業主最近決定參加政府的青年共享空間計劃,將以象徵式租金提供位於長沙灣面積約2,500呎的場地予香港展能藝術會營運。社會福利署亦已按我的指示不會以藝發基金的投資回報來設定每年撥款的上限,在撥款的安排上盡量回應展能藝術家的訴求,並已於本年3月起開始接受申請。

去年的扶貧高峰會,以社會房屋為主題,邀請了參與社會房屋項目的社福機構、社會企業和慈善團體的代表分享意見和經驗。我很高興會上很多機構和團體都希望參與社會房屋項目,但可能缺乏經驗或面對一些政策上的制肘。我們聽到意見後就由運輸及房屋局成立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為民間倡議的項目提供一站式的統籌支援,並透過跨部門會議,討論在政策上如何為民間倡議者拆牆鬆綁。我知道截至今年3月,已有十個主要民間非牟利營運機構及社會企業共提供超過600個單位。雖然數目未算很多,但對生活在劏房或其他環境欠理想的家庭而言,多一個社會房屋單位,就多一個家庭獲得改善生活環境的機會,我曾經多次探訪搬進這些過渡性房屋的家庭,深深體會到安居對他們,特別是成長中的小朋友的重要性。

我們會繼續努力促成過渡性房屋的工作,其中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已於今年1月通過政府的建議,設立一個十億元的基金,以支援非政府機構進行平整閒置政府用地及復修閒置校舍作短期用途的工程,該計劃亦可為適用的過渡性房屋項目提供財政支援。財政司司長在本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更進一步預留了20億元,支持非政府機構興建過渡性房屋,我們希望能夠在今年内向立法會提交撥款建議。此外,我們上月已經宣布就提供過渡性房屋的土地申請,將免收豁免書費用、租金及其他相關費用,而為便利合適的工廈將部分樓層或全幢用作提供過渡性房屋,政府會在確保樓宇及消防安全的大前提下,彈性處理規劃及樓宇設計等規定,希望為善心業主拆牆鬆綁。

上述的例子正好證明行政長官高峰會吸納民意的作用,並說明這類高峰會不是一場「公關騷」,而是不折不扣聽意見、做實事的平台。我之後亦會分別就青年發展及創新科技兩個重要議題舉行行政長官高峰會,我和我的團隊會繼續用好這個雙向平台。

說回今天的主題---扶貧,上屆扶貧委員會其中一項創新的工作,就是為香港制訂有廣泛認受性的貧窮線。制訂貧窮線的工作有很多爭議,但實施以來說明作為政策分析工具,貧窮線可提供客觀的量化分析,有助政府持續監察和了解香港的貧窮情況、制訂扶貧政策和審視政策的成效,亦為社會討論貧窮情況提供共同基礎。

今日的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就是當年力促政府採納貧窮線的扶貧委員會成員,我留意到他上任後仍多次闡述貧窮線的概念和應用,藉此加深社會的認識。我想在今天引述幾點。第一,香港的貧窮線採納了「相對貧窮」的概念,以政策介入前---即稅前和社會福利轉移前---的每月住戶收入為量度基礎,並以不同住戶人數的住戶收入中位數的50%釐訂貧窮線。採納「相對貧窮」概念與國際間大部分已發展經濟體的做法一致,例如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和歐盟。

第二,「相對貧窮」概念將收入水平低於普羅大眾的住戶界定為貧窮,貫徹讓不同階層市民皆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扶貧理念;但按「相對貧窮」概念制訂的貧窮線有一定限制。其中,由於採用「相對貧窮」概念,統計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實際上由於沒有計入資產,或會高估貧窮人口。隨着香港人口老化,沒有穩定收入的退休人士數目會不斷增加,他們都會在貧窮線之下,但他們可能有充足的資產支持他們過理想的退休生活。所以我們在解讀貧窮線的相關數據前,必須先充分了解貧窮線的制訂方法及它的限制。

第三,縱然有其局限性,貧窮線確實為我們提供不少有用資料。貧窮線的數據可按不同的社會經濟特徵,例如性別、年齡、就業情況及地區等作更深入分析,另外亦可聚焦分析長者、單親及失業家庭等不同群組,以辨識需要聚焦支援的群組,從而探討和制訂相應的政策措施,為他們提供針對性的支援。例如,貧窮線分析顯示非領取綜援的低收入在職家庭大多育有在學子女,面對較高的貧窮風險,是我們需要優先關顧的群組。有見及此,特區政府於2016年推出了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以鼓勵這些家庭持續就業,並紓緩跨代貧窮的情況。我們已於去年將計劃改名為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並推出一系列改善措施。

總括來說,貧窮線提供了簡單易明的量化基礎,讓政府和社會了解本港貧窮情況的趨勢。政府和扶貧委員會會持續檢視貧窮線分析框架的應用,並探討可行的優化措施,擴闊分析的面向及數據的收集,以豐富貧窮線的分析,促進公眾了解本港的貧窮情況。

企業是任何社會協助減貧、扶貧不可或缺的參與者、貢獻者。香港是一個充滿關愛的城市,社會上有不少來自不同界別的有心人,希望透過自己身體力行,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士。因此,我們大力提倡推動民、商、官跨界別協作,並將這項工作納入扶貧委員會的職權範圍之內,由委員會作為一個主要平台,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工作。此外,如有關創新項目涉及不同的政策及政府單位,政府亦會通過內部的溝通及協調,為項目提供統籌和支援,讓有關的項目可以順利開展。自2013年首次扶貧高峰會後,透過扶貧委員會,我們已先後推出了「築福香港」、「友.導向」及「明日之星」等大型社會參與活動。

商界的資源對扶貧工作極為重要,事實上香港不少企業亦一直重視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以往最常用的途徑是透過捐款及動員員工參與義務工作,展示對社會的關懷,出錢又出力。根據稅務局的資料,在2016至17年度,商界捐贈予慈善機構的捐款為47.1億元,對比2011至12年度的36.9億元,增幅接近三成。就此,政府會透過攜手扶弱基金,因應非政府福利機構從商業機構獲得的捐助,提供配對資金,鼓勵非政府福利機構擴展網絡及讓商界承擔更大的企業社會責任。自2005年起,政府已向攜手扶弱基金注資共12億元。

不過,要有效應對社會問題,我們需要廣泛的參與,善用市場及企業的力量,同心協力以新思維及新服務模式,共創可持續的解決方法。日漸獲商界重視的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業務模式,就是鼓勵商界於在商言商的同時,亦運用創新意念,回應社會的需要,扶助弱勢社群。政府早前透過獎券基金撥款五億元成立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推動以創新方法解決貧窮和社會孤立問題,並加強社會凝聚力。基金近年致力推展創造共享價值相關工作,透過舉辦論壇,實地考察、工作坊和指導課程,協助有意推行創造共享價值的企業籌劃相關業務策略,鼓勵企業實踐創造共享價值理念。其中一個成功例子,便是香港國際機場的「EXTRA MILE 里・想高飛」計劃,計劃既為香港國際機場及其業務夥伴招攬及挽留人才,同時亦為少數族裔人士及在職青年提供多元化的專業培訓及向上流動的機會。創造共享價值將可令企業成為扶貧工作的受惠者。

政府和扶貧委員會會繼續推動跨界別在扶貧工作上的協作,而為此我們今日特別以「創新扶貧 社商齊參與」為題,邀請了推行社、商合作扶貧項目的社福機構、企業和慈善團體的代表,分享推行協作扶貧項目的經驗,探討社會各界如何可以提升跨界別協作,以及政府在政策上可以如何配合,以解決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要。我期待稍後的專題討論環節可以如去年高峰會一樣,在推動社會對扶貧工作的認知及關注之外,亦可啟發更多新的思維,將扶貧工作推上新台階。

至於扶貧委員會過去一年的工作及貧窮情況,稍後政務司司長及兩位專責小組主席將向大家作詳細匯報,我在此就不再詳述。我趁此機會再次感謝各扶貧委員會和專責小組委員一直以來盡心盡力參與委員會的工作,亦感激社會各界有心人士對政府推展扶貧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展望將來,特區政府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均會繼續恪守由我提出的四個施政理念:分別是 愛護兒童、支援家庭、鼓勵就業和尊重受助人的選擇權。扶貧是細水長流的工作,是長遠的承擔,需要我們有決心、有理念及有策略地持續推行,方見成效。在推動扶貧工作方面,我和我的團隊必定積極推動多方協作,匯聚足夠資源,解決各種民生問題,從而建設和諧的社會。

最後,我歡迎大家在稍後的公開討論環節踴躍發言,我和政務司司長及幾位局長會一直留在這裏聆聽大家寶貴的意見。再次多謝各位在星期六早上抽空出席扶貧高峰會,多謝大家!

(以上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5月11日在2019年扶貧委員會高峰會開場發表的演辭)

麻疹個案增兩宗

本港新增兩宗麻疹個案,一男一女患者目前情況穩定。

47歲男患者周一出現咳嗽,前日開始發燒和出疹,其後向私家醫生求診,並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室求醫,昨日入院。他在潛伏期和病毒傳染期內均沒有外遊。

27歲女患者上周六發燒,前日開始出疹。她向私家醫生求診後,到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急症室求醫,並入院接受治療。她在潛伏期內曾到訪菲律賓,病毒傳染期內則沒有外遊。

二人接種麻疹疫苗紀錄不詳,於潛伏期內沒有接觸麻疹病人,其家居接觸者也沒有病徵,正接受醫學監察。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