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倡眼睛保健 減患病風險

黎少明院長(香港眼科醫學院院長)、麥衛炳醫生(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主席)、龐朝輝醫生(香港眼科學會會長)、劉澤星教授(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張叔銘醫生(香港大學眼科學系名譽副教授)、傅子真院士、Sophia(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很高興今天獲邀出席「香港眼科醫療發展之回顧及展望」展覽開幕典禮。首先,我衷心祝賀香港眼科學會和香港眼科醫學院成功舉辦這次展覽,讓公眾認識眼科服務在香港的發展,了解到更多香港眼科醫療歷史和發展。

今年是香港眼科學會成立65年,亦是香港眼科醫學院成立25年的大喜日子,我衷心感謝香港眼科學會和香港眼科醫學院過去為本港市民健康付出的努力和心血。香港眼科學會和香港眼科醫學院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發展眼科醫學技術,促進眼科醫學資訊及交流,為改善香港市民眼科的健康護理投放了不少資源,成績有目共睹。

一個質優高效的醫療系統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眼睛是靈魂之窗,健康視力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至為重要。但在七、八十年代,香港的公共眼科服務卻很有限,只集中於油麻地及鄧志昂兩所相對細小而設備簡單的診所。當時,全港政府眼科醫生也只有十數位,居住偏遠地方的市民要長途跋涉才能得到公共眼科服務,而每位眼科醫生的工作亦非常沉重。直至油麻地眼科發展了眼科外展團隊,才能逐漸服務各區市民。

現時香港醫務委員會備存的註冊醫生名冊中,共有290多位註冊眼科專科醫生。經過多年的努力,香港已建立了一個能為市民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制度,亦培育了一隊高度專業的醫療團隊及提供優秀的眼科服務。

不過,我們的醫療系統正面臨多方面的挑戰。隨着人口老化,市民患上眼疾的比率亦相繼增加。除遺傳因素外,環境因素如經常近距離閱讀、常用智能手機等,亦增加患近視的機會。600度以上的深近視患者患上視網膜脫落、青光眼、白內障等併發症的風險亦會大幅增加。所謂防範於未然,減低市民患病機會,從而減低社會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是社會的當前急務。

香港眼科學會和香港眼科醫學院在參與社區推廣活動方面亦不遺餘力,所舉辦的活動包括世界青光眼日,老年黃斑病變關注日,糖尿黃斑水腫關注日等等。另外,香港眼科學會自2012年亦有在報章刊登專欄,推廣眼睛保健的工作。我們期望多進行推廣眼睛保健的工作,增加市民對護理眼睛的認識,加強他們對眼疾早期病徵的警覺性,以便及早發現和求診。

最後,我再次感謝香港眼科學會和香港眼科醫學院過去為本港市民健康付出的努力。我期望與各位繼續攜手合作,一起為香港市民的整體健康謀福祉。我亦藉此機會祝願展覽圓滿成功,多謝各位。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6月2日出席「香港眼科醫療發展之回顧及展望」展覽開幕禮致辭全文)

上水屠房再現非洲豬瘟個案

上水屠房再有豬隻樣本驗出非洲豬瘟病毒,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宣布,該屠房所有豬隻會被銷毀,屠房今晚起暫停運作,以進行全面清洗和消毒,並爭取在四日內完成。

陳肇始晚上會見傳媒時說,上水屠房今早發現一頭豬隻死亡,並出現懷疑非洲豬瘟病徵,樣本隨即送往漁農自然護理署化驗,漁護署晚上9時確認樣本驗出非洲豬瘟病毒。

她指,漁護署按法例宣布上水屠房屬受感染地方,屠房內所有豬隻會全部銷毀,此乃國際慣常做法。

因應本月初經驗,當局會爭取在四日內完成清洗消毒工作。陳肇始呼籲業界通力合作,令屠房盡快恢復運作,並供應活豬。

她說,上水屠房現有約4,700頭豬隻,由於荃灣屠房不受影響,預計明日仍有少量活豬供應。

陳肇始重申,非洲豬瘟不會傳人,因此不構成食物安全風險,豬肉只要完全煮熟便可以食用。

有關豬隻由廣東省梅州一個豬場進口,食物環境衞生署正調查事件。

多管齊下 加強控煙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世界衞生組織向衞生署頒發2019年世界無煙日獎,是肯定政府過去30年控煙的努力。政府會繼續與合作夥伴多管齊下推行控煙工作,目標在2025年將本港吸煙率降至7.8%。

陳肇始今日出席世界無煙日奬頒獎禮後會見傳媒時說,政府會果斷處理為市民健康帶來挑戰的產品,近年電子煙等新型和另類吸煙產品興起,為公共衞生帶來挑戰。她希望立法會盡快完成審議禁止電子煙和另類煙草產品的法案。

陳肇始指,香港吸煙率由80年代的23%降至現時的10%,成為全球吸煙率最低的城市之一。政府會繼續多管齊下,通過立法、徵稅、公眾教育和戒煙服務,將吸煙率降至單位數。

她表示,當局致力減低青少年吸煙和吸食新型煙草產品,除了繼續研究戒除傳統煙外,也會推出新型煙草產品的戒煙計劃和研究。

本港增一宗麻疹個案

一名44歲男子感染麻疹,目前情況穩定。

男患者上周三發燒,上周六出疹。他先後到柴灣一家私家醫生診所和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急症室求醫,之後入院接受治療。

他的接種麻疹疫苗紀錄不詳,潛伏期和病毒傳染期內沒有外遊,潛伏期內也沒有接觸麻疹病人。

他的家居接觸者沒有病徵,正接受醫學監察。

博物館節推出近百項活動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6月22日至7月7日舉辦香港博物館節,轄下20間博物館和文博單位推出近百項活動。

活動分為四類,計有博物館節特備活動系列、反轉博物館活動系列、展覽及電影系列、教育及推廣活動系列。

開幕節目「相約在茶館---園遊茶聚」6月22日在茶具文物館舉行,由茶藝師教授泡茶技巧。

6月23日在油街會有「廢柴!不廢---領養一碌碌木集思大會」,由康文署助理署長(文物及博物館)陳承緯和文物修復辦事處助理館長(印刷品及相片)鄧汶慧分享護木常識和把廢木轉化成可用之物的方法。

「館長帶你行街街」活動6月29、30日和7月7日舉行,三位館長帶領參加者從藝術、歷史和科學角度重新認識大澳、香港大學和動植物公園。

科學館7月6日舉辦「慌室派對」,利用不同的感官測試,挑戰觀眾反應和膽量,從科學角度破解恐懼源頭和背後的科學原理。

壓軸活動「深度呼吸」7月7日在視覺藝術中心舉行,展出藝術家吳子昆的互動媒體藝術裝置,配合編舞家梅卓燕和頌缽演奏家曾文通的表演,引領觀眾浸沉於靜寂之中。

食衞局歡迎優化醫保產品建議

消費者委員會發表專題報告,提出優化個人醫療保險產品和透明度建議,為消費者提供更佳保障,食物及衞生局表示歡迎。

報告題為《為香港個人醫療保險市場締造可持續的價值》,提及統一保單主要合約條款的定義以便比較,並要求保險公司於公開平台提供保單合約樣本和保費資料,讓消費者在購買前了解。

食衞局表示,報告的觀點和建議與自願醫保計劃如出一轍,自願醫保計劃的特點包括標準保單條款和細則,保證續保而不可重新核保,產品和保費資訊亦具透明度,保障涵蓋投保時未知的已有疾病和可投保年齡延至80歲。

該局一直與消費者委員會保持溝通,確保消費者利益得到保障。局方感謝消委會就自願醫保計劃推行細節提供意見,期望消委會繼續支持和配合自願醫保的相關工作。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