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健康促進學校計劃下學年推行

衞生署宣布,2019至20學年,署方會在30間中小學推行為期兩年的健康促進學校計劃,協助學校根據學生的健康需要訂立校本健康推廣的發展策略,逐步實現健康校園目標。

該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鍾偉雄表示,健康促進學校的概念由世界衞生組織倡議,讓學生從小掌握健康生活知識和技能。研究顯示,學生體能活動量和健康飲食習慣,與學業表現有密切關係,前者尤其可提升數學和閱讀能力。

他指,計劃集中關注體能活動、健康飲食、精神健康、社交健康四個主題。

根據該計劃,衞生署會協助參與學校定期自我評估,檢視校內健康推廣的情況,訂立健康推廣的未來發展方向和策略。

除為學校提供支援外,該署學校健康促進組會舉辦講座和工作坊,設立多元化平台,以分享健康促進學校資訊、工具,並提供醫護人員意見。

親子喜閱無界限

「六點鐘準時,他啟動引擎,開出了公車總站。」

「如果我們現在是在那個熱氣球上面,他心裏想,我們就可以往上飄、往上飛,飛到任何我們想要去的地方。」

「巴士來到不同的新市鎮,有不同的新車站,這是一場大冒險。」

英國插畫家麥克.史密斯筆下的《100層的巴士》繪本,講述巴士司機駕駛巴士,展開一段冒險旅程。這輛100層巴士,每層各具地方特色,讓小讀者認識世界不同文化。

小孩在家閱讀、看插圖,感受箇中樂趣;若轉換環境,在巴士上聽故事、看繪本,又或別有一番趣味。

參觀車廠 閱讀城市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舉辦走讀香港公共交通工具系列活動,安排家長陪同子女乘坐電車、巴士、港鐵或中式帆船鴨靈號,讓小孩一邊閱讀相關主題繪本,一邊細味身處的城市。

在「九龍灣.走讀九巴車廠」活動中,小孩穿上小小巴士司機制服,乘坐巴士參觀車廠。他們除了看到各款新舊型號巴士外,最令眾人興奮的,便是在車上體驗巴士穿過自動洗車機的清潔過程,並觀看維修員在俗稱「車坑」的通道內檢查巴士。

參觀車廠後,小孩最期待的另一環節便是聽故事,由親子閱讀文化推動團體綠腳丫的導師在巴士上向他們生動講述繪本《100層的巴士》。

參加活動的家長覃先生習慣每晚睡前給兒子說故事。他發覺兒子在巴士上聽故事,反應比平日活躍。

「兒子在巴士上聽有關巴士的故事,感受特別深,也較平日更專注、更踴躍發問。」

精選繪本 培養興趣

康文署圖書館高級館長(管理及推廣)周麗珊表示,活動並不要求小孩安坐不動,而是帶他們走出圖書館,令閱讀變成活潑有趣的活動;書籍也經精心挑選,以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這次活動對象是四至八歲兒童,我們特意以繪本為主,因繪本有色彩繽紛的圖畫,配以簡單文字,小孩可以自行閱讀。」

署方也鼓勵家長每天抽出10至15分鐘給孩子說說故事,既可享受優質親子時光,也培養孩子閱讀習慣。

走讀香港公共交通工具系列最後一次活動「維港兩岸.走讀鴨靈號」,7月27日舉行,市民可於6月17日至7月4日報名

逾三千名捐血人士獲表揚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一連兩個星期日舉行2019年度捐血頒獎典禮,嘉許2018至19年度共3,378位捐血累積達25次及其倍數的熱心人士。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出席今日的頒奬典禮。

陳肇始致辭時說,面對人口老化和市民對醫療服務需求增加,熱心人士的無私捐贈至為重要。她感謝各得獎者,並邀請更多市民加入捐血者行列,穩定香港的血液供應。

她也感謝不少企業和機構與輸血服務中心合作籌辦捐血活動,並鼓勵公務員、紀律部隊等以身作則,繼續積極捐血救人。

中心除頒發個人捐血獎項,也頒發特別榮譽獎予民眾安全服務隊和慈山寺,表揚它們積極支持捐血活動。

校園捐血運動方面,保良局馬錦明中學參加捐血人數的百分比為全港之冠,獲頒賈詹士夫人盃和捐血榮譽盾;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葵涌)參加捐血的學生人數最多,獲頒輸血服務盃和捐血榮譽盾。

屠房日日清措施運作暢順

上水和荃灣屠房本月6日起實施「日日清」措施,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措施推出數日以來,整體情況暢順,當局會檢視實施成效,並密切留意豬隻供應情況。

在「日日清」措施下,所有運抵屠房的活豬會在24小時內屠宰,以便清空屠房豬欄,進行徹底清潔消毒。

陳肇始今日出席活動後會見傳媒時說,過去數日國內供港豬隻比以往少,數目不定,當局會繼續與國家海關總署聯繫,了解日後供應量會否增加。

她指,無論國內或本港都持續有活豬供應,她希望日後供應可以增加。

她又說,預防非洲豬瘟方面,當局會與專家商討,檢視是否需要改變應對策略和加強兩個屠房的生物保安。

多個部門在長洲防蚊滅蚊

香港踏入蚊子繁殖高峰期,多個政府部門連同地區團體在長洲進行防蚊滅蚊聯合行動,宣傳防蚊信息,提高市民對蚊傳疾病的關注。

食物環境衞生署、民政事務總署、民眾安全服務隊、離島區議會和長洲鄉事委員會參與行動。

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表示,白紋伊蚊是傳播登革熱的病媒,能在細小水體中滋生,近兩周本港不少地方不時下雨,容易積水和滋生蚊患,加上近日天氣炎熱潮濕,蚊子可在短時間內大量繁殖,因此市民必須盡早做好防蚊工作。

他表示,地區領袖和團體熟悉當區事務,他們的支持和協助,對推動居民防蚊滅蚊非常重要。滅蚊工作有賴所有政府部門協作和市民大眾參與,市民也應保持個人衞生,並在起居上防止蚊蟲滋生。

去年本港錄得的本地登革熱個案中,有多宗確診個案患者居於長洲或曾在潛伏期內到訪。因應去年經驗,政府今年提早在雨季來臨前展開全城行動。各部門每周使用霧化處理方法,在民居附近100米範圍內樹叢殺滅成蚊,直至雨季結束。

市民如發現蚊患,應致電1823,也可參閱衞生防護中心旅遊健康服務登革熱專頁、衞生防護中心Facebook專頁和YouTube頻道,以及食環署指南等,了解詳情。

一體化健康與抗菌素耐藥性

「一體化健康」(One Health)這個名詞,大家可能較為陌生,但這概念對公共衞生和人類健康極為重要,因為它與抗菌素耐藥性是息息相關,所以食物及衞生局在推動「一體化健康」做了大量的工作。

甚麼是抗菌素耐藥性?

抗菌素耐藥性是指當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產生變異,導致用以治療的藥物變得無效,這已成為全球公共衞生的議題。過去數十年,抗菌素耐藥性日益威脅由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引致的感染的治療。抗菌素耐藥性減低藥效,令治療變得困難、昂貴甚至不可能,同時亦會加長患病時間,甚至增加死亡風險,對體弱患者影響尤深。

目前,細菌出現耐藥基因的原因,以至耐藥細菌在人類、環境和動物之間傳播的互動仍屬未知之數。耐藥細菌一般透過進食或接觸帶菌或受感染的動物、食物、人類或被污染的環境傳播。世界衞生組織指出︰「食用動物是病原體的來源,並有機會將耐藥性傳染人類。」

根據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估計,目前全球每年約有70萬人因抗菌素耐藥問題死亡。而世衞亦推斷,耐藥微生物引起的致病率和死亡率是非耐藥微生物的二至三倍,因此失去生產力而帶來的醫療和社會成本亦會大幅上升。如我們沒有有效對策,到2050年全球的相關死亡人數可能會超過1,000萬,亦會因此為全球帶來超過100兆美元的經濟損失。

甚麼是「一體化健康」?

「一體化健康」的概念是基於人們意識到人類健康動物環境之間的關係,因此其應對必須從這三方面着手。現在國際間的共識是︰抗生素對動物和人類中的微生物(在人體內的共生和致病微生物)產生選擇壓力,其相關環境(尤其是農場和醫護機構)、污水系統和土壤,均能為具抗菌素耐藥基因的細菌提供生存優勢,並可以透過移動性質體或含整合子的跳躍基因進一步擴散。在動物和人類之間傳播的疾病例子有很多,例如禽流感和瘋狗症。動物和人類一樣,容易受環境災害影響。人類、動物和環境衞生界別之間必須通力合作,才能妥善落實公共衞生措施。

世衞、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動物衞生組織一致認爲,「一體化健康」,是抗菌素耐藥性防控策略的主要元素。抗菌素耐藥性威脅日趨嚴重,由人類或動物衍生的耐藥細菌可跨界別和跨國傳播,所以亦需要採取跨界別和動員全社會的整全應對策略,上述組織呼籲醫學及獸醫學、農業、食品、環境及藥劑業等業界人士,以及消費者均須同心協力採取行動,減慢抗菌素耐藥性的興起和傳播。

世衞及世衞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於2015年分別發表《抗菌素耐藥性全球行動計劃》及《西太平洋區域抗菌素耐藥性行動綱領》,強調各地在「一體化健康」框架下,制定和落實政策以應對細菌耐藥問題甚為重要。

政府為「一體化健康」所作的努力

在香港,政府一直關注抗菌素耐藥問題對香港公共衞生構成的威脅,亦在不同界別落實了一些相應的防控措施,阻止抗菌素耐藥問題蔓延。食衞局於2016年成立抗菌素耐藥性高層督導委員會,成員來自政府相關部門、公私營醫院、醫療和護理組織、學術界,以及相關專業團體,一同研究和制定應對菌素耐藥性問題的策略。多個政府部門和機構首長都有參與這個高層督導委員會的工作,除了食衞局官員外,亦包括衞生署、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食環署食物安全中心、醫院管理局、消費者委員會、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香港牙醫學會、香港醫學會、香港私家醫院聯會,以及多位醫學界的翹楚。食衞局搭建這平台,讓各界別的專家和部門首長能有效地商討對策。

高層督導委員會轄下成立了一個抗菌素耐藥性專家委員會,成員包括來自不同領域的本港和海外專家及學者,亦涵蓋人類醫學、獸醫學、微生物學、公共衞生、藥理學、農業等,就各重要範疇向高層督導委員會提供專家意見和實證為本的建議,協助制定香港行動計劃。

在「一體化健康」框架下,督導委員會參照了世衞《全球行動計劃》的目標,考慮了其轄下專家委員會的建議,並且從人類和動物健康,以至環境衞生等角度,在2017年公布為期五年的《香港抗菌素耐藥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17-2022)》。

提出的建議行動涵蓋以下六大範疇,以及定下19個目標和50項行動,希望減緩抗菌素耐藥性興起和防止蔓延︰

1. 透過監測和研究增強知識

*以「一體化健康」的框架,為香港建立抗菌素耐藥性的監測系統

*提升化驗室能力,以支援人類和動物界的監測

*監察抗菌素在人類和動物身上的用量

2. 完善抗菌素在人類和動物身上的使用

*加強監管在沒有處方下售賣抗菌素

*透過抗生素導向計劃實施和改善醫護界處方抗菌素的培訓

*監察醫護人員遵從抗生素處方指引的情況

*確保在動物身上正確使用抗菌素

3. 透過有效的環衞設施、衞生和感染預防措施減低感染率

加強醫護機構的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

加強醫護人員的感染控制訓練

發展和加強在獸醫範疇和食物供應鏈的感染預防和控制計劃

提高疫苗接種率

4. 透過有效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提高大眾對抗菌素耐藥性的認知和理解

*提高公眾、學生和目標組別對抗菌素耐藥性的認知

*鼓勵病人採取感染預防措施和正確使用抗生素

*在醫護人員和獸醫的本科課程和持續進修課程,加入抗菌素耐藥性和相關主題

5. 促進抗菌素耐藥性的相關研究

*促進創新科技和醫療科學的研究

*促進行為學和心理學的研究

*促進醫療和經濟負擔的研究

6. 加強夥伴關係和鼓勵相關持份者參與

*加強國際夥伴關係和區域協作

*制定公共政策和鼓勵持份者參與

政府防控工作進度

我上月在瑞士日內瓦出席世界衞生組織第72屆世界衞生大會期間,便藉機會與世衞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事務助理總幹事Hanan Balkhy教授會面,向她介紹香港在應對抗菌素耐藥性的策略和行動計劃。她十分認同我們的工作方向,亦對我們的努力予以肯定。

我於5月28日召開督導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探討香港抗菌素耐藥性的最新情況及相關防控措施的實施進度。

自行動計劃推出以來,政府已推行一系列公眾教育和監測工作,包括向基層醫護人員發出由基層醫療抗生素導向諮詢小組制定一共七份針對不同疾病的抗生素用藥須知;舉辦一系列宣傳活動以增進社會各界對抗菌素耐藥性威脅的認識;以及加強規管非法售賣抗生素等。另外,令人鼓舞的是在2018至19季度,在政府推行的各項季節性流感疫苗計劃整體接種率較2017至18季度上升46%。這有助減低感染率。

為加強持份者的夥伴關係及協作,衞生署、漁護署和食環署於去年11月舉辦了抗菌素耐藥性區域研討會,匯集逾300名來自內地、丹麥、日本、韓國、澳門、英國、美國及香港的代表,交流控制抗菌素耐藥性的專業知識和經驗。

我們亦整合分析各界抗生素批發供應數據,並於2018年4公布了首個香港抗生素批發供應數據,涵蓋2014至2016年的數據。即將公布的第二份監測報告顯示本地2017年整體抗生素供應量較2016年減少8.2%,其中私家醫生及社區藥房抗生素的批發供應量下降,有助減少本地整體供應量。

市民如何配合?

要解決抗菌素耐藥問題,單憑醫護界作出行動並不足夠,廣大市民的參與也十分重要,一些生活小節也亦助對抗抗菌素耐藥性的問題,詳情可瀏覽衞生署轄下的衞生防護中心就應對抗菌素耐藥性設有專題網頁。簡單來說,市民應留意以下各點︰

* 時刻保持手部衞生,尤其在進食前、服藥前和如廁後要潔手

* 不要向醫生要求抗生素

* 遵照醫生的建議使用抗生素

* 即使病情轉好,也不要自行停用抗生素

* 按時為自己和家人接種疫苗

* 保持咳嗽禮儀,當有呼吸道感染症狀時,應戴上口罩

我呼籲社會各界繼續同心協力控制抗菌素耐藥性問題,不同界別人士,包括人類及動物藥物、農業、食品、環境及藥劑等業界人士,在「一體化健康」框架下攜手協作及互相交流,以應對抗菌素耐藥性的問題。市民大眾亦應緊記上述六點,為應對抗菌素耐藥性的威脅出一分力。

以上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68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