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香港的秘密花園

薄荷、蔥、芹菜都是人所熟悉的植物,除了食用,原來也極具觀賞價值,可登大雅之堂。在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由建築署策劃和建造的香港園便以食用或藥用植物布置,結合園藝花園、建築展亭、特色展牆三大元素,突顯香港城市面貌和綠化的對比。

園藝花園 展綠化空間

本屆世園會正在北京市延慶區舉行,主題為「綠色生活 美麗家園」,園區設多個展館和展區,其中香港園佔地約2,000平方米。

香港園以「對比城市」為主題,園藝花園採用城市耕種的概念,栽種可食用或藥用的特色植物,以及其他常見景觀植物。

食用植物包括薄荷、蔥、迷迭香、芹菜,藥用植物則有桂花、金盞菊、鼠尾草、毛地黃等。

為配合延慶區的北方氣候,園藝花園中央種植四棵蘋果樹,另有杏樹、梨樹、馬牙棗等。

園藝花園以既能觀賞又可食用的植物布置,切合本屆世園會的副主題「生活中的園藝」,彰顯園藝乃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方式。

負責策劃的建築署園境師龐宇靈指,遊人在園藝花園參觀,驚喜處處。

「可食用植物也具美學價值,我們以含蓄方式置於園中,希望參觀者自行發現。據我們觀察,參觀者發現芹菜、薄荷時都很高興。」

建築展亭 城市面貌

園藝花園以樹籬分隔空間,營造秘密花園效果,恰似香港在鬧市中巧設休憩空間,紓緩緊張的生活節奏。

建築展亭位於園藝花園旁,相映成趣。展亭以鋼鐵結構為主,採用工字鐵、竹棚、木板、鋼網等常用建材,展示香港建築業與城市發展的密切關係。

展亭平台內並設傳統老店霓虹燈招牌,帶出香港獨有的街道景致。

招牌之間穿插垂直綠化植物,縱橫交錯,寓意綠色生活與都市空間足以共融。

建築署建築師陳灝賢指,香港是高密度城市,但仍可拓展綠化,例如採用垂直綠化、天台耕種等。

「香港城巿與鄉郊距離很近,此特質有助我們將綠色元素融入生活,令生活更精彩。」

特色展牆 呈標誌建築

香港園位置優越,處於中國館和國際館之間,是主要通道的交匯點。

建築署團隊在香港園入口旁設置28米闊、7米高的維港兩岸地圖模型,作為特色展牆,以抽象方式展示城市結構,以及國際金融中心、會議展覽中心等標誌性建築。

建築署高級建築師羅善恒表示,設計團隊盼藉位置之利,把展牆塑造為打卡拍照熱點。該處晚上燈光效果別致,尤其富吸引力。

香港園工程籌備一年,其間克服不少挑戰。

「一般地圖模型都是平放的,這垂直地圖模型需放於室外,並在晚上發亮,我們與承建商花了不少心思研究製作方法。」

世園會展期至10月7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月底訪問北京,其間率先參觀香港園。本港是次參展由多方合作,民政事務局統籌項目,建築署負責工程策劃和建造,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則提供時花種植和展示。

大館滿一歲 設施添魅力

大館佔地13,600平方米,位處中環核心地帶,由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共三組法定古蹟組成,見證本港170多年歷史變遷。

警察總部大樓紅磚牆古樸渾厚,營房大樓共四層,其柱廊、中式瓦頂建築糅合殖民地色彩和本土風俗,極具特色。

妥為保育 保留特色

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表示,建築群集執法、司法、懲教於一身,屬三合一管理模式,這在香港極為罕有。

設計團隊在保育方面匠心獨運,根據各建築物特色製訂不同方案,讓遊人回味往昔風貌。其中,域多利監獄B倉刻意不設空調,維持原狀。

「當年狹小的倉內住上三名犯人,有時甚至更多。沒有冷氣,尤其在夏天是甚麼滋味,訪客進去可感受一下。」

大館內有16幢歷史建築物,兩座新建築和戶外空間。張亮指,大館成功將新舊建築融合,而推展保育活化的最大挑戰,是既要呈現建築原貌,也要注重安全,兩者取得平衡。

建築群中,域多利監獄D倉歷史最悠久,該座結構很弱,修復工程浩大。設計團隊初時擬用鋼條支撐拱門,從而加固結構,但此法既不好看,並有礙進出。其後另議上策,最終採用弧形鋼板支撐拱門,安全兼美觀,一舉兩得。

新增設施 認識歷史

館內設有多個歷史故事空間,闡述不同建築群歷史和人物生活點滴。今年初,中央裁判司署內新增兩個歷史故事空間,讓市民了解本港早期司法制度特色。

大館文物事務主管楊頴賢表示,兩個空間屬上下相連,上層是法庭,下層是拘留室。訪客置身其中,可了解舊式法庭布局,以及香港開埠時一些重要案件,並想像昔日審案時庭警將疑犯帶到犯人欄的情景。

大館去年5月起開放予公眾參觀,訪客累計約300萬人次,其間安排導賞團活動約700次,舉辦表演、工作坊、研討會等共約200場。

去年,《時代雜誌》甄選大館為全球百大最佳地方之一。在倫敦舉行的2018主要文化目的地頒獎典禮上,大館榮獲「年度最新文化目的地---亞太區」獎項。

提升動物福利 齊心出一分力

近日傳媒廣泛報道一則有關在狗場發生的懷疑疏忽照顧動物事件,相信很多市民跟我一樣,感到十分心痛。

我們一直非常重視動物福利。近年,社會日益關注與動物福利相關的議題,不論是寵物主人或動物福利團體均希望政府檢討這方面的法例,除了減少動物受到不必要的痛苦,更要求動物負責人採取積極措施照顧動物的福利需要,以及加強法例的阻嚇力。

漁農自然護理署剛於上月底推出了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建議由現時防止和懲罰殘酷對待動物的行為,擴展至要求積極妥善照顧動物。同時,漁護署會與動物福利團體合作,加強公眾教育,以提升動物福利。我們的建議包括:

1. 引入積極的「謹慎責任」︰向動物負責人施加「謹慎責任」,要求他們妥善照顧動物,並授權政府人員向未能妥善照顧動物人士發出改善通知書,以及就違反「謹慎責任」的行為訂立適當的罰則;

2. 加強防止殘酷對待動物的條文︰加重殘酷對待動物的罰則,以及授權法院可在指定期間或永久取消因殘酷對待動物而被定罪人士飼養動物的資格;及

3. 加強執法權力保障動物福利︰為加強保護動物免受不必要的痛苦,執法人員在危急時有進入處所拯救動物和檢取動物的權力。

市民可於食物及衞生局網頁漁護署專頁政府一站通網站下載諮詢文件。

為了聆聽市民的意見,漁護署將於5月及6月舉辦多場公眾諮詢會,市民可到上述專頁報名出席。

希望大家踴躍表達意見,齊為提升動物福利出一分力。

(以上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5月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380寄養家庭獲表揚

2019年寄養家庭服務獎頒獎典禮今日舉行,表揚300多個寄養家庭的無私奉獻。

今年共380個寄養家庭獲獎,數目為歷屆之最,其中84個寄養家庭服務超過15年,九個更服務逾25年。除長期服務獎外,大會也向過去兩年表現優異的寄養家庭頒發非凡貢獻獎。

獲頒長期服務銀獎的寄養家長黎先生和黎太太在典禮上分享經驗。他們曾照顧一名被評為發展遲緩的兩歲男童。在兩人多年悉心照顧下,男童由不懂咀嚼、說話,變成與一般同齡小孩無異。黎先生和黎太太的付出不但令男童返回成長軌道,也令男童母親變得積極,戒掉不良習慣,努力學習照顧兒子。

另一緊急寄養家長姚先生和姚太太自2002年至今共照顧67名寄養兒童,獲頒發非凡貢獻獎。他們表示,寄養兒童生活遭逢突變,令既有能力倒退。緊急寄養家庭可提供寧靜安全的環境讓兒童平復心情,並努力汲收知識,裝備自己,當家庭問題解決後,便能返回家中。

社會福利署署長葉文娟在典禮上致辭時指,寄養服務得以持續發展,有賴各寄養家長多年來無私付出。社署會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密切檢視招募寄養家庭的情況,讓更多有需要的兒童得到適切的住宿照顧服務,感受家庭溫暖。

截至3月底,已登記寄養家庭共900個,獲照顧兒童907名。社署會與11間寄養服務機構合作,加強宣傳和招募寄養家庭。

大館新設施添魅力

大館佔地13,600平方米,位處中環核心地帶,由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共三組法定古蹟組成,見證本港170多年歷史變遷。

警察總部大樓紅磚牆古樸渾厚,營房大樓共四層,其柱廊、中式瓦頂建築糅合殖民地色彩和本土風俗,極具特色。

妥為保育 保留特色

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表示,建築群集執法、司法、懲教於一身,屬三合一管理模式,這在香港極為罕有。

設計團隊在保育方面匠心獨運,根據各建築物特色製訂不同方案,讓遊人回味往昔風貌。其中,域多利監獄B倉刻意不設空調,維持原狀。

「當年狹小的倉內住上三名犯人,有時甚至更多。沒有冷氣,尤其在夏天是甚麼滋味,訪客進去可感受一下。」

大館內有16幢歷史建築物,兩座新建築和戶外空間。張亮指,大館成功將新舊建築融合,而推展保育活化的最大挑戰,是既要呈現建築原貌,也要注重安全,兩者取得平衡。

建築群中,域多利監獄D倉歷史最悠久,該座結構很弱,修復工程浩大。設計團隊初時擬用鋼條支撐拱門,從而加固結構,但此法既不好看,並有礙進出。其後另議上策,最終採用弧形鋼板支撐拱門,安全兼美觀,一舉兩得。

新增設施 認識歷史

館內設有多個歷史故事空間,闡述不同建築群歷史和人物生活點滴。今年初,中央裁判司署內新增兩個歷史故事空間,讓市民了解本港早期司法制度特色。

大館文物事務主管楊頴賢表示,兩個空間屬上下相連,上層是法庭,下層是拘留室。訪客置身其中,可了解舊式法庭布局,以及香港開埠時一些重要案件,並想像昔日審案時庭警將疑犯帶到犯人欄的情景。

大館去年5月起開放予公眾參觀,訪客累計約300萬人次,其間安排導賞團活動約700次,舉辦表演、工作坊、研討會等共約200場。

去年,《時代雜誌》甄選大館為全球百大最佳地方之一。在倫敦舉行的2018主要文化目的地頒獎典禮上,大館榮獲「年度最新文化目的地---亞太區」獎項。

理性討論海外醫生實習事宜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就放寬海外專科醫生在港實習事宜,局方過去一星期與醫生團體等理性討論。她重申,政府期望有關方案具吸引力,並能較寬鬆和簡單。

陳肇始今日出席公開活動後會見傳媒,被問及各方提出的方案。她強調,政府希望有較寬鬆的方案,但這並非指專業標準寬鬆。

她解釋,目前制度已有多重關卡,海外醫生在港如要作有限度註冊,須由衞生署、醫管局、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聘請。當局去年將有關註冊期由一年增至三年,是希望更多海外醫生可來港服務。

此外,海外醫生須經醫學專科學院、醫務委員會評核,並要通過專業試。

陳肇始表示,海外醫生如能通過這些關卡,當局有理由相信其經驗符合資格,得到僱主、專科學院和醫委會接受。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