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世界閱讀日 喜閱無界限

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香港公共圖書館與香港電台在中央圖書館舉辦「4.23喜閱無界限」啟動禮,並公布今年重點閱讀活動。

出席典禮的嘉賓包括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廣播處長梁家榮、作家潘國靈和歌手陳柏宇;藝人郭晉安以「領讀人」身分與現場觀眾分享閱讀樂趣。

郭晉安坦言小時候討厭讀書,長大後卻愛上閱讀。

「小時候家人叫我讀書,我從街頭跑到街尾;現在我讀劇本,才發覺書到用時方恨少,開始在不同書本看不同人生,這對演戲也有幫助。」

公共圖書館本月起推出多項閱讀推廣活動,包括「走讀香港公共交通工具系列」親子活動,讓讀者在交通工具上閱讀主題繪本;在各區舉辦富地區文化色彩的「共享喜閱十八區」;「4.23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頒獎禮和作品展,以及「與作家會面」活動。

此外,公共圖書館與香港電台第五台合作,5月起在「有你同行」節目內加插環節,邀請專業人士、作家和名人推介好書並分享閱讀心得。

一直深受歡迎的「快閃圖書館」將會走進校園,參與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和教育局合辦的「2019響應世界閱讀日:悅愛閱讀、愈讀愈愛---民間故事萬花筒」活動。

康文署署長李美嫦致辭時表示,署方致力推廣閱讀風氣,今年將延續去年推出的「共享.喜閱新時代」主題,推出一連串跨越地域、年齡、媒介的活動,鼓勵全民閱讀。

典禮後,中央圖書館隨即與深圳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澳門公共圖書館舉行以「讓閱讀成為習慣」為題的「共讀半小時」活動,由夢飛行合家歡劇團的故事人帶領參加者一同閱讀故事書;34間公共圖書館也於同日舉行共讀故事坊。

市民可瀏覽公共圖書館網頁、登入「喜閱.飛越」面書Instagram專頁了解詳情。

啟德體育園動土禮今舉行

霍震霆會長(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會長)、鄭志剛主席(啟德體育園有限公司主席)、潘國華主席(九龍城區議會主席)、馬逢國議員(立法會議員)、吳永順主席(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各位嘉賓、各位體育界的朋友:

今天我非常高興出席啟德體育園的動土典禮,與大家一起為香港大型體育基建發展揭開新的一頁。

我們現在身處的位置曾是香港通往世界的大門,擁有獨特歷史意義的啟德機場。機場搬遷後,啟德發展計劃於2007年列為香港十大基建之一,當年我是發展局局長,經過總共三輪、歷時兩載的公眾參與活動後,我們制訂了啟德發展藍圖,確認「嶄新的海濱,匯集歷史文化、綠茵、體育及旅遊特色的新焦點」為啟德發展的規劃主題。啟德體育園是啟德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十年的努力,包括詳細的規劃和前期工序、廣泛的諮詢和深入的持份者參與,還有艱辛的議會游說工作,以及一年多的招標程序,今日啟德體育園工程終於可以展開。

啟德體育園是政府近數十年來、甚至可說是有史以來在體育基建方面的最重要投資,建成後將是全港最大的體育設施,提供現代化和多用途的體育和休憩場地,對推動體育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都有重大作用。啟德體育園也會成為香港的新地標,它的外觀,剛才大家在短片中看到,以東方之珠為設計理念,而透過南看台的大型玻璃幕牆可將維港美景融入場內盛事之中。

現時香港舉辦大型體育活動,主要依賴上個世紀80、90年代興建的香港大球場、香港體育館和伊利沙伯體育館,它們的設施已不能滿足現在大型國際賽事的要求。面對鄰近城市都已先後興建先進的體育場地,啟德體育園的建設,將有助我們爭取主辦更多大型國際體育活動,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盛事之都的地位。

近年,香港運動員在大型國際運動會屢創佳績。去年,香港運動員分別在印尼亞運會及亞洲殘疾人運動會取得46面及48面獎牌,是歷來最佳成績。在阿根廷舉行的第三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中,香港也奪取兩銀一銅共三面獎牌的好成績。此外,我們的運動員在今年取得三項世界冠軍,以及有17名運動員在世界排名前十名。啟德體育園落成後,我們可主辦更多國際盛事、賽事,讓運動員乘主場之利爭取更佳表現。市民也可在現場為我們的運動員打氣,親身感受大型賽事的熾熱氣氛,以及運動員堅毅刻苦的拼搏精神。

此外,啟德體育園內的體育設施也會向公眾開放,並會舉辦大量體育推廣活動和訓練課程,讓廣大市民都可享用國際級的體育場館設施。

除了體育設施外,啟德體育園區內的廣闊休憩空間、零售餐飲設施也會為一家大小帶來生活的新體驗。

體育運動不僅能促進身心健康,也能培養青少年不屈不撓、團隊協作的精神,有助培育良好的公民素養。本屆政府一定會全力支持香港的體育發展。除了啟德體育園,我們也會興建多項地區康樂設施,提供更多優質場地供運動員和市民使用。

今日,啟德體育園的工程正式動土。啟德將繼續成為香港連接國際的窗戶,迎接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和觀眾,與香港廣大市民一同欣賞精彩賽事。相信大家和我一樣,熱切期待體育園落成,將香港的體育發展推上新台階。

(以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4月23啟德體育園動土典禮的演辭)

同一屋簷下 活出鄰里情

政府支持民間主導的過渡性房屋項目,改善基層巿民的居住環境。有社福機構推出計劃,為有迫切住屋需要人士提供租金相宜的過渡性住房,還推動住客共建鄰里關係,鼓勵年輕人參與,培養對社群的歸屬感。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17年9月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至今共提供近250個單位。計劃特色之一,是租戶需與他人同住,共享空間。

位於土瓜灣下鄉道的一批單位屬社聯第六個項目,由救世軍營運,提供53個面積介乎600至1,300平方呎單位。每個家庭可享有72至150平方呎獨立空間,而客飯廳、廚房、洗手間則需與他人共享。

單位設施一應俱全,備有風扇、冷氣機、電磁爐、雪櫃等電器,以減輕住客的開支負擔。

鄰舍守望

救世軍為項目注入「共居、共生、共管」理念,要求住客各盡一分力,服務社區,回饋社會,例如青年為兒童補習或教授興趣班、家庭主婦為鄰里聚會煮甜湯等。

住客Sydney這晚為街坊舉辦糖水會,大人小孩均樂在其中。

「機構鼓勵我們年輕人以打工換宿的概念,為街坊組織一些義工服務。」

救世軍社區計劃高級主任馬澤淳表示,除輪候公屋的家庭,機構也招募18至30歲有住屋需要的青年入住,就各人能力所及,為鄰里提供服務,實踐「共居、共生、共管」理念。

「租戶入住時要與鄰居建立關係,甚至服務整個社區;這是我們評估的條件之一。」

參與計劃人士也須符合多項申請資格,包括正在輪候公屋或綜援、有迫切住屋需要、有收入證明可負擔租金等。救世軍會舉辦簡介會和安排視察單位,並與申請者見面,解釋有關理念和要求。

和睦共處

Sydney表示,入住初期曾擔心與陌生人共住未必相處得來,但與隔壁的一對母子共處後,感覺像一家人。

「那位母親很關照我,平時做飯會算我一份,問我會否同吃;我獨居一室,有空間溫習和做功課。我很欣賞這個計劃。」

他認為,共享房屋既讓他享有私人空間,也提供共用空間,方便社交,居住環境並非如部分人想像般差。

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表示,目前住戶繳付的租金中位數約 3,000多元,較他們以往的租金支出節省約1,000元;居住面積中位數也由以往約60平方呎,增至現時約106平方呎。

除土瓜灣項目,社聯在屯門、西環、旺角、九龍城等地區也推行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聯手支援

社聯預計,首三年提供500個單位,供1,000戶居民入住。

計劃的單位由小業主、市區重建局或商界提供。屋宇署、消防處等政府部門為計劃提供支援,包括法律和技術諮詢,加快計劃推行進度。

計劃早前更獲公益金贊助5,000萬元,主要用於裝修單位。

2019至20年度財政預算案公布預留20億元,支持非政府機構興建過渡性房屋。社聯認為撥款有助推展房屋共享計劃,為營辦團體提供資金裝修單位,並吸引更多機構參與。

健康須力行 此獅不可師

肚子鼓鼓、眼神呆滯,正是匿獅Lion的特徵。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去年推出這頭逗趣的獅子,作為「健康香港2025|郁一郁.健康啲」宣傳運動吉祥物,名字包含粵語「匿埋」和英語Lazy,兼取躲藏與懶惰意思。

與大部分市民一樣,匿獅Lion只愛在家休息,日常少做運動。

衞生防護中心高級醫生李嘉瑩表示,衞生署以往採用的吉祥物均形象正面,這次另闢蹊徑,把匿獅定為反面教材,拉近與市民的距離。

「我們希望把匿獅Lion塑造為有感情的吉祥物,讓市民覺得牠像家人、朋友般親切。我們從外形下工夫,匿獅Lion面容可愛,又有個大肚子,正好提醒市民,中央肥胖是導致非傳染病的一大問題。」

李嘉瑩表示,為了令匿獅Lion更具人氣,衞生署邀請專人創作主題曲「郁一郁」,並邀請本地舞蹈社編舞。

歌詞描述的動作都很簡單,既不劇烈,難度也不高,其中更有溫馨提示,讓大家注意熱身。「此歌節奏有快有慢,我們希望大家聽後都動起來。」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5至17歲者每天應至少有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18歲以上者每周應最少有15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

李嘉瑩解釋,體能活動範圍甚廣,爬樓梯、熨衣服、清潔洗手間,以至擦地、抺窗、抺車,一律可以考慮。

衞生防護中心會繼續通過各類活動,例如舉辦快閃舞蹈、短期攤位等,鼓勵市民投入健康的生活模式。市民可從社交網站追蹤匿獅Lion行蹤,為健康身體力行,預防非傳染病。

軟硬件並重 醫療系統持續發展

一直以來,社會大眾很關注醫療服務的長遠發展。近日醫生人手短缺問題更成為討論焦點。有政黨就增加醫生人手打算提出私人條例草案,亦有議員希望在立法會進行休會辯論。政府歡迎各界對此議題有建設性的意見,整體而言,我們希望醫學團體、業外人士、不同政黨及其他關注團體能夠群策群力,一起解決尤其是在公營醫療體系的醫生人手短缺問題。

要確保醫療制度周全穩健及可持續發展,為市民提供全面且妥善的醫療服務,除了要有長遠醫護人手規劃的軟件外,硬件的配合亦十分重要,尤其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的重大挑戰,令醫療服務承受極大壓力。故此,政府和醫院管理局共同制訂恰當的長遠硬件規劃,以便適時展開多項主要的公營醫院發展項目,應付未來的服務需要。

規劃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

我們在2016年已開始推行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政府亦為該計劃預留2,000億元撥款進行16個項目,以額外提供逾5,000張病床和超過90個手術室。

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當中九個項目已經開展,進度良好。在2018至19財政年度,我們會就計劃下四項工程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涉及葵涌醫院重建工程、威爾斯親王醫院重建、北區醫院擴建計劃和瑪嘉烈醫院荔景大樓擴建計劃。

規劃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

由於多項醫院重建工程必須在原址進行,我們需要安排非常複雜的分階段施工,而且籌劃時間亦會較長。為確保能加快推行將來的醫院發展,行政長官於去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已邀請醫管局籌備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而不需等待2021年就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進行的中期檢討後才開始。

醫管局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最新人口推算數字,以及規劃署公布的各區人口分布推算數字,最近完成有關直至2036年的住院、日間醫療護理和外展服務需求的最新推算。根據各地區的服務需要,醫管局已把多項醫院工程項目納入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內,以期提高住院服務量、提升服務質素和更新醫院設施。

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涵蓋共18項醫院工程和一項社區健康中心工程,預算費用為2,700億元。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完成後,可額外提供逾9,000張病床及其他新增醫療設施,大致上足以應付直至2036年的服務需求。

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涵蓋全部七個醫院聯網,初步構想的工程如下︰

港島東聯網

我們計劃擴建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將在柴灣洗衣房遷出後騰出的土地興建一座日間醫療服務大樓。同時,亦會翻新該院主座大樓,以容納額外病床,應付東區和灣仔區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日間醫療護理和住院服務需求。港島東聯網預計可增加500張病床。

港島西聯網

至於港島西,我們會在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推展葛量洪醫院和瑪麗醫院的第二期重建工程,包括在葛量洪醫院加設為在第一期工程後增設病床所需的支援設施,以提升其服務能力。瑪麗醫院第二期重建計劃則將會連接第一期的新大樓,組成一座大型醫院大樓,以提供主要臨床服務。重建後,瑪麗醫院將成為切合未來服務模式的現代化醫學中心,具備足夠應付社區長遠需要的服務量和能力。我們預計港島西可增加900張病床。

九龍東聯網

我們計劃擴建將軍澳醫院、聯合醫院和靈實醫院,以應付九龍東聯網的長遠醫療服務需求,尤其是日間醫療護理和療養方面的需要,預計三間醫院可額外提供1,540張病床。

九龍中聯網

位於啟德發展區的新急症醫院的建築工程預期在2024年竣工,待伊利沙伯醫院的服務遷往新急症醫院後,京士柏的現址將進行重建。

落成逾50年的黃大仙醫院是一所療養和復康醫院。該院大部分建築物狀況欠佳,而現有設施無論在可用空間、病房設計、結構負荷量和感染控制方面均未能符合現今的醫療護理標準。有見及此,我們計劃待附近的配水庫遷往岩洞後,使用在配水庫現址的預留用地,重建和擴建黃大仙醫院,期望可額外提供300張病床。

九龍西聯網

瑪嘉烈醫院啟用逾40年,現有設施的設計已經過時,未能符合新型第三層急症醫院的服務要求和工作流程。臨床診治的地方亦不足以應付不斷增加的服務需求。故此,我們計劃重建瑪嘉烈醫院,盡量善用該院用地的發展潛力,增加服務量。

至於明愛醫院,我們則建議重建現有的懷義樓,提供更多病床。

北大嶼山醫院是一所社區醫院,為大嶼山(尤其是東涌)急速增長的人口提供服務。我們計劃使用毗鄰的預留用地,展開該院第二期發展計劃,以增設病床。

我們亦計劃在仁濟醫院毗鄰的社區健康中心的現有露天停車場土地上興建一幢新大樓,以增設病床。

九龍西聯網在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中預計可增加超過1,800張病床。

新界東聯網

威爾斯親王醫院重建計劃第二期旨在把該院定位為大型急症醫院和新界東聯網的醫教研網絡中心,並提供額外空間以配合運作需要和服務發展,以及推動綜合教學研究發展。

為應付新界東聯網的長遠醫療服務需要,我們正計劃在大埔醫院和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之間的停車場用地上興建一幢連接兩所醫院的醫院大樓。

我們預計新界東在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中可增加超過1,600張病床。

新界西聯網

屯門醫院是新界西聯網的大型急症醫院,為有複雜醫療需要的病人提供服務。為應付新界西聯網因人口增長而不斷增加的服務需求,我們計劃分階段重建屯門醫院,以提升其臨床服務量。

另外,我們會推展在洪水橋新發展區興建新醫院的工作,以應付屯門和元朗區持續增加的醫療需求。洪水橋新發展區已預留用地作興建新醫院之用,預料可提供1,500張病床。

我們又會探討擴建天水圍醫院的可行性,以及擴建博愛醫院,這兩項計劃可望提供額外1,100張病床。此外,我們亦計劃在元朗興建一所新的社區健康中心,以應付服務需求的增長。

提升衞生署診所及醫療教學設施

除了醫管局外,我們亦致力提升衞生署診所的設施。另外,面對醫護人手緊張的問題,我們於未來會進一步增加醫生和專職醫療人員的資助學額,並已邀請相關大學和菲臘牙科醫院研究提升和增加教學設施,以加大培訓醫療人才容量。

財政司司長在2018至19年度的預算案已為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改善衞生署診所設施,以及提升增加醫療教學設施,預留3,000億元為初步預算。

醫管局和衞生署的同事正全力推進和規劃各項工程,雖然部分計劃在施工期間可能會為求診的市民帶來一些不便,但我們必定會盡量減低對服務和病人的影響。我們希望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可順利推進,因為我們須為因人口老化而與日俱增的醫療服務需求及早籌劃。

(以上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42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衞生署料醫生空缺逾百

衞生署表示,因應運作需要開設職位,加上人員流失,醫生職系空缺數目在2019至20年度預計增至約120個。

該署今日就傳媒查詢有關香港醫學會所建議豁免海外專科醫生實習方案時指,從傳媒報道得悉,部分醫生組織代表對該署的專科服務和工作性質、人手短缺問題並不了解,署方會聯絡有關組織,並提供準確資料。

因應近年該署醫生職系職位空缺嚴重,署方一直致力與相關持份者溝通,盡量提供資料和參與討論,以解決招聘困難問題。

截至4月1日,該署醫生職系編制職位為521個,空缺為59個,主要分布在兒童體能智力測驗、家庭醫學、法醫、病理學、社會衞生、家庭健康及衞生分科。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