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社署署長探訪私營院舍

社會福利署近期推出院舍外展醫生到診服務和院舍外展專業服務試驗計劃,該署署長葉文娟今日先後到訪一間安老院和一間殘疾人士院舍,了解服務推行情況,並聽取院友意見。

兩間私營院舍分別位於土瓜灣和葵涌,負責人向葉文娟介紹項目時指,醫生到診服務有助預防傳染病,省卻院友身體不適時仍需往醫院或診所輪診,讓院友在患病初期獲適時治療;外展專業服務計劃則為院友提供肌肉、言語和吞嚥能力等專業評估及訓練,有助他們改善健康。

醫生到診服務去年10月推出,旨在應對季節性流感及其他偶發性疾病。

為期四年的外展專業服務則於今年2月展開,計劃屬試驗性質,在地區成立社工、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等組成的團隊,免費為私營安老院住客提供服務。

到機場工作護士已接種麻疹疫苗

有關衞生署從母嬰健康院抽調護士到機場疫苗接種站當值,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所有到機場工作的護士均曾接種兩劑麻疹疫苗。

陳肇始今日出席活動後向傳媒說,這些護士對麻疹有抗體,大眾不必擔心他們會把病毒帶到母嬰健康院。

昨日新增五宗麻疹個案中,一名患者為孕婦,曾到訪容鳳書母嬰健康院。陳肇始表示,患者曾到訪處不一定是麻疹爆發地點,衞生防護中心人員正追查有關個案,包括患者到過的地方和所接觸的人士。

她又指,由於婦女懷孕期間不可接種疫苗,孕婦如感擔心,可檢驗自己有否抗體。她們要是沒有抗體,應避免前往有麻疹爆發或人多擠迫的地方,並應戴上口罩,勤加洗手。

對於香港醫務委員會未能通過放寬非本地培訓專科醫生的實習要求,陳肇始表示,公營醫療系統醫生人手出現短缺,政府致力循多方面增加醫生人手。當局會與醫委會主席和其他醫學界持份者溝通,她希望醫委會能盡快重新討論有關安排。

政府重視復康人士福祉

上兩星期,我出席香港復康會60周年研討會暨工作坊,就「邁向2030:推動全人復康與社會共融新思維」這個主題與來自世界衞生組織的代表、本港和海外的傑出講者交流意見。

政府一直關注復康人士的權益及需要。簡單而言,政府的政策目標是協助殘疾人士發揮所能,並實現無障礙的生活環境,讓殘疾人士享有平等機會,全面融入社會。政府不斷增加康復服務和支援殘疾人士方面的整體經常開支,由2007至08年度的約166億元,增加至2018至19年度的約339億元,升幅超過一倍,反映我們高度重視康復、殘疾人士的福祉。

根據政府統計處在2013年進行的調查,估計當年全港約有578,600名殘疾人士,他們有一項或多於一項以下殘疾類別:身體活動能力受限制;視覺有困難;聽覺有困難;言語能力有困難;精神病/情緒病;自閉症;特殊學習困難;及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值得關注的是,由於人口老化及其他因素的帶動,殘疾人士的整體普遍率(以佔全港整體人口的百分比計算)由2007年的5.2%上升至2013年為8.1%。

另外,根據統計調查的資料以及相關的行政記錄而進行的粗略統計評估,全港智障人士在2013年的總數可能為71,000人至101,000人。

政府統計處將於今年下半年內開始進行新一輪的統計調查,搜集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最新資料,為期約一年,有關結果預計於2021年年底左右公布。

為確保康復服務與時並進,政府已委託康復諮詢委員會制訂新的《香港康復計劃方案》,就殘疾人士不同人生階段的服務需要制訂策略性方向及支援措施。視乎餘下工作的進度及具體情況,康復諮詢委員會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向政府就新的方案提交報告。

現時,政府以殘疾人士不同人生階段的服務需要作為制訂策略性方向及支援措施的基礎,當中包括學前康復、教育、就業、社區支援以及老齡化等幾個人生必經階段的服務需要。

首先學前康復方面,及早識別、適時介入對有特殊需要兒童的發展非常重要。政府由去年10月起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常規化,名額由2015年推出的試驗計劃的約3,000個增加至約5,000個,並將於今年10月進一步增加至約7,000個,提供到校康復訓練,並為老師和家長提供專業支援。

政府積極推行融合教育,由2019至20學年起,每年額外撥款八億元,推行一系列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優化措施,包括:重整學習支援津貼、小學加強輔導教學計劃及融合教育計劃,按學校需要提供常額教師職位和津貼;於取錄較多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校提升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的職級至晉升職級。

此外,政府擴展優化校本教育心理服務,目標是在2023至24學年讓約六成的公營普通中小學接受服務,教育心理學家與學校的比例由現時一比六至一比十提升至一比四;其餘四成學校的比例提升至一比六,以加強學校照顧學生的不同教育需要。另外,由2019至20學年起,分三年在公營普通中小學開設校本言語治療師職位,以加強校本言語治療服務。

就業方面,政府與職業訓練局共同制訂策略方案,加強學員培訓技能、就業支援及實習機會。而勞工處推行就業展才能計劃,透過職前培訓及向僱主提供津貼,提升殘疾人士就業競爭力,並鼓勵僱主聘用殘疾人士。計劃由去年9月起推出了加強措施,讓僱主每聘用一名有就業困難的殘疾求職人士,可獲發的最高津貼額由35,000元增加至共51,000元,而最長津貼期亦由八個月延長至九個月。政府會資助非政府機構成立社會企業,為殘疾人士創造更多就業及在職培訓機會。

社區支援方面,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為居住在社區中的殘疾人士、其家人和照顧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和支援。政府將增設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由現時16間逐步增加至21間;把自閉症人士支援中心由3間增設至5間,並會增加中心的人手。同時,家長/親屬資源中心由現時的12間陸續增加至19間,以加強支援殘疾人士的家長及親屬/照顧者。

因應本港人口結構的轉變,殘疾人士老齡化的情況不容忽視。政府於今年2月及3月陸續推行為期四年的兩項試驗計劃,為在私營殘疾人士院舍及私營安老院舍居住的人士提供外展服務,當中包括言語治療服務,協助改善服務使用者因老齡化或嚴重殘疾引致的言語和吞嚥問題。

為推動無障礙環境,政府將會進行研究,參考海外城市經驗,檢視香港社區和生活環境,以提升社區和環境的通達程度。

與此同時,政府致力為殘疾人士持續改善交通服務設施及推行無障礙運輸系統。在2012年推出的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讓殘疾人士可以$2乘搭巴士、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在2018年,透過優惠計劃使用公共交通服務的殘疾人士每日達159,000人次。

另一方面,復康巴士服務亦相當重要,為有需要的殘疾人士提供上班、上學、就診等接送服務。現時復康巴士車隊已增至176輛,全年的使用人次超過95萬。

構建一個平等、無障礙和傷健共融的關愛社會,需要跨界別攜手協作,結集各方力量和資源,包括政府、社福機構、商界、學界和社區,一起為目標努力。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4月7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麻疹個案增一宗

衞生防護中心公布,本港新增一宗新麻疹個案,30歲男患者在機場工作,目前情況穩定。今年以來,確診個案增至56宗。

患者報稱曾接種麻疹疫苗,於潛伏期和病毒傳染期均沒有外遊。

潛伏期內,患者沒有接觸麻疹病人。其家居接觸者沒有出現病徵,正接受醫學監察。

機場麻疹爆發後,衞生署在機場設立疫苗接種站,並提供驗血服務。截至今日下午6時,接種站已為7,947人接種麻疹疫苗。

機場再增一麻疹個案

衞生防護中心公布,本港再增一宗麻疹個案,25歲男患者在機場工作,目前情況穩定。今年以來,確診個案增至55宗。

患者報稱曾接種麻疹疫苗;他在潛伏期曾前往泰國,病毒傳染期則沒有外遊。

潛伏期內,患者沒有接觸麻疹病人。其家居接觸者沒有出現病徵,正接受醫學監察。

機場麻疹爆發後,衞生署在機場設立疫苗接種站,並提供驗血服務。截至今日下午6時,接種站已為7,937人接種麻疹接種。

多管齊下 紓緩醫護人手問題

本港人口持續老化,醫療服務不斷擴展,市民對醫療的需求亦不斷上升。2017年公布的《醫療人力規劃及專業發展報告》,已推算我們的醫療人手整體不足以應付社會所需。我們隨即開始為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醫療系統和配以充足的醫療人手籌謀對策。

為紓緩公營醫療系統醫生人手短缺情況,政府一直致力循多方面增加醫生人手,除大幅增加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醫科生培訓學額外,亦致力吸引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於公營醫療系統服務,例如於《2018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生效後,已把有限度註冊的期限和續期期限由不超過一年,延長至不超過三年。

我和食物及衞生局的同事在3月初與醫生業界主要持份者會面,與會者包括香港醫務委員會、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香港醫學會、兩間大學醫學院、醫院管理局及衞生署的代表共同探討對於公營醫護人手短缺的可行方案。

與會者一致認同公營醫療系統(尤其是醫管局)醫生人手短缺情況嚴重,有需要尋求解決方案。我們就增加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於公營醫療系統服務的誘因有一些共識。對於那些已通過醫生執業資格試,並在公營醫療系統以有限度註冊安排工作一定年期的非本地培訓專科醫生,與會者原則上認同應該放寬他們的實習要求。醫管局的代表亦相信放寬有關實習要求有助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訓專科醫生來港於醫管局服務。

然而,日前醫委會在其會議上卻未能通過放寬非本地培訓專科醫生的實習要求,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及失望。

未來,我們仍會繼續與醫生業界主要持份者溝通,探討及推展各可行方案,以應付醫生人手短缺的問題。針對公營醫療人手問題,我們已採取以下措施︰

政府在今年(2019至20)財政預算中為醫管局額外提供7.2億元經常資助,用作推出改善措施,提升士氣及挽留人才。醫管局正制訂各項改善措施的細節,務求令措施能夠盡早生效,惠及前線人員。有關措施包括:

  • 繼續推行特別退休後重聘計劃;
  • 調高醫生候召補償定額酬金;
  • 增設資深護師職位;
  • 為考獲專科資格的註冊護士提供額外增薪點;
  • 提升專職醫療人員和藥劑師的晉升前景;
  • 推行吸引和挽留支援職系人員的措施;及
  • 進一步提高冬季服務高峰期特別酬金計劃津貼金額。

我們已建立及開展與醫生主要持份者的溝通平台,群策群力,探討及推展可行的解決醫生人手短缺的方案。事實上,食衞局亦已展開新一輪的醫療人手估算。

醫管局亦已制訂一系列短、中、長期措施,以挽留員工及增加人手。

短期措施

在短期措施方面,醫管局會繼續招聘本地畢業生。醫管局的目標是在2019至20年度招聘共520名醫生和2,270名護士,當中包括接近所有可供醫管局聘用及有意於醫管局工作的醫生和護士。

此外,醫管局亦透過推行特別酬金計劃、特別退休後重聘計劃和成立自選兼職辦公室,紓緩短期人手短缺情況。我們預期自選兼職辦公室將會建立一個醫護人才庫,為公立醫院提供服務。此外,醫管局會調高醫生候召補償定額酬金,以表示對醫生工作的認同及補償其超時工作。

中期措施

我們明白員工有時候會因特殊需要或因健康或家庭原因而暫時未能全職工作。就此,醫管局將於2019年第一季在指定部門試行全職彈性工時安排,為有需要的前線專業人員提供特別部分工時的安排。

就透過有限度註冊形式聘請非本地培訓醫生,醫管局正積極推行一系列改善措施,包括設立編外職位和改善有限度註冊的招聘和溝通策略。醫管局亦會繼續與各持份者磋商,促進有限度註冊醫生的專科和實習培訓的安排,吸引非本地培訓醫生到醫管局工作,目標是以有限度執業註冊形式聘請100名非本地培訓醫生。

此外,醫管局亦改善醫生和護士的晉升前景,並計劃增加藥劑師晉升職位。醫管局會繼續加強培訓,提高員工的專業能力,同時加強他們對醫管局的歸屬感。

在支援人員方面,醫管局委託顧問公司就支援人員的人手事宜進行的研究首階段工作已完成。醫管局正跟進首階段的研究結果及建議,以處理難以招聘和挽留支援人員的問題。在2019至20年度,醫管局亦計劃增聘共420名病房行政助理,減輕護士的行政職務。

長期措施

為促進長遠醫療人手規劃,醫管局已就預計服務量推算所需的人力資源,當中包括醫生、護士、專職醫療人員及藥劑師。政府會與醫管局保持密切溝通,並在資源上配合。

此外,醫管局正積極考慮在工作安排方面提供更多彈性選擇,以挽留人手。醫管局亦計劃為支援人員設立培訓學院,透過提高支援人員的職業技能,協助臨床醫護人員應付服務需要,同時有助支援人員的事業發展。

本屆政府一直以積極的態度正視醫護人手問題,尤其是在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下,我們必定會為香港的醫療系統得以健康持續發展而繼續探討所有可行的方案。

(以上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4月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