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牛棚藝術公園為地區添新氣象

牛棚藝術公園開幕典禮今日舉行,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致辭時表示,藝術公園將與牛棚藝術村產生協同效應,成為打卡熱點,為九龍城區提供推廣文化藝術活動的新場地。

牛棚藝術公園屬九龍城區社區重點項目,位處土瓜灣新山道,佔地6,000平方米,設計以牛棚歷史為主題,設有避雨亭連座椅、草坪休憩區,以及洗手間、育嬰室等附屬設施。

俗稱「牛棚」的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為二級歷史建築,項目將其後方用地活化成以文化和藝術為主題的藝術公園,開放予公眾使用,以推廣社區特色,提高市民對文化保育的意識。

在活化過程中,建築設計團隊盡量把別具特色的元素原址保存,保育「牛棚」後方用地的文物價值。

政府通過社區重點項目計劃為每區區議會預留一億元撥款,讓各區議會針對地區需要推展一至兩項具規模和持續性的項目,以加強地區行政。九龍城區議會選出活化和發展牛棚後方用地項目,以回應社區對休憩用地和藝術文化活動場地的需求。

一竹一紙 傳統再現

傳統紮作以竹篾、紗紙、漿糊等材料,經「紮」、「撲」、「寫」、「裝」四道工序,製成精緻花燈。

紮作師傅先構思花燈造型,以竹篾紮出骨架並以紗紙條捆綁。

師傅接着在骨架糊上紗紙、綢布或色紙,並以油彩題字或畫出不同花紋,然後把配件組裝起來,貼上裝飾,讓作品成形;此為最重要工序。

為推廣本地紮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邀請紮作師傅許嘉雄製作巨型金龍花燈,並於中秋節前後在維園展出,供市民觀賞。

心靈手巧 別出心裁

許嘉雄設計的金龍花燈為傳統南龍,又稱吉祥金龍,長度呈盤龍騰升之勢,面積達20米 x 20米,技術要求較一般花燈高,尤以龍頭為甚。

「吉祥金龍的龍頭要具氣勢,但嘴唇要呈微笑狀,以免令人感到金龍具殺傷力。」

龍身由60、70個竹架組成,每個竹架形態不一,組合成盤龍騰升的形態。

許嘉雄說,紮作沒有圖則,全憑師傅經驗和個人風格創作。

「紮作,即一邊紮,一邊創作。心中已有構圖,重要是留意骨架的尺寸、方向,不要弄錯。」

為加強龍身的立體感,許嘉雄花了不少心思,為鱗片糊上邊帶、貼上兔毛,並添加八萬片鋅鏡作裝飾。

「鋅鏡受太陽照射會反射光線,讓金龍看來更富美感。」

許嘉雄希望市民從龍尾位置走進花燈,沿龍身走到龍頭拍照。

「整個設計寓意一團和氣,讓市民走進花燈行大運。」

創意工業 傳承文化

紮作在傳統節慶和民間宗教儀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常見於舞獅龍頭、花燈和紙祭品等。紮作技藝承載歷史和文化,惜近20、30年因城市化發展、港人生活方式轉變、師傅因年邁退休等原因而被邊緣化。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前年將紮作技藝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屬具有高文化價值、急需保護的項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為保存和傳承技藝,全程紀錄師傅的紮作過程,並利用中秋綵燈會等節慶,提高公眾人士對紮作的認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林國輝說:「紮作技藝並非獨立的工藝,它支持整個民族的生活。我們在紮作方面多下工夫,對於保存香港的傳統文化和生活很重要。」

他指,紮作本身也是創意工業,跟現今社會講求創意一脈相承。

「一張紙、一支竹已可進行創作,作品或來自傳統式樣,或來自師傅心靈手巧的創作,可見紮作技藝與目前社會講求創意的關係密切。」

金龍花燈本月11至15日在維園展出,為巿民送上佳節祝福,並讓他們近距離接觸傳統手工藝,認識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改善晚期照顧由立法建議開始

生老病死,無人能夠避免。今天就百無禁忌,跟大家分享一下不少人避而不談的晚期照顧問題。

預設醫療指示

大家先試想像以下的情境︰

一名末期病患婦人病情持續轉差,早前曾接受心肺復甦術搶救。病情稍為好轉後,經和醫生及家人商討後,訂立預設醫療指示,指明自己陷入昏迷的時候,拒絕接受心肺復甦術。主診醫生亦簽訂了「不作心肺復甦術」文件,確定預設醫療指示已適用。

在出院數日後,她在家中再次昏迷,心跳停頓。她的兒子發現後旋即召喚救護車,並出示了母親的預設醫療指示和「不作心肺復甦術」文件正本,表明母親不欲接受心肺復甦術的意願,但由於救護人員受《消防條例》約束,須對看似需要迅速或立即接受醫療護理的人施行心肺復甦術,這令車上的救護員陷入兩難之中。

以上的情境帶出了兩大問題︰

(一) 香港現時缺乏保障病人自主拒絕治療的成文法則;

(二) 緊急救援人員對執行經醫生確立有效而適用的預設醫療指示遇到法律障礙。

若我們為預設醫療指示立法,就需要就下列問題集思廣益︰

  • 應否容許所有年滿18歲或以上、精神上有能力行事的成人訂立預設醫療指示?
  • 預設醫療指示是否必須採用書面方式訂立?
  • 訂立預設醫療指示時是否必須由兩位在病人的遺產中沒有任何權益的證人作見證?
  • 出示有效預設醫療指示的責任應該屬於該病人、其親屬或照顧者,以免影響分秒必爭的緊急救援或治療?
  • 應否接受用口頭方式撤銷預設醫療指示?撤消時需要證人在場見證嗎?

不少外國國家和地區,例如英格蘭和威爾斯、新加坡和澳洲一些省份均已就預設醫療指示立法,不再單靠普通法框架行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預設醫療指示並非等同安樂死。安樂死在香港屬於違法行為,預設醫療指示不能授權醫生執行有違法律的行為。

在居處離世

在居處離世通常指病人可在其選擇的地方度過最後的日子,例如在家中、安老院或護養院,而不一定在醫院。不少需要晚期照顧的病人都希望可以返家療養至臨終一刻,在熟識的環境下有更多與家人共處的時間,直至走畢人生最後一段旅程。然而,現時超過96%的長者病人在醫院離世,而非在他們常住的地方。根據《死因裁判官條例》,與在家離世的做法不同,在非《醫院、護養院及留產院註冊條例》註冊安老院死亡的個案必須向死因裁判官報告。現時有超過60,000人居於安老院,為了讓在居處離世的安排較易實行,我們應否考慮簡化安老院死亡報告的做法,為在安老院離世前14日內獲註冊醫生診治的個案免去報告程序?

我們今天剛剛公布了《晚期照顧︰有關預設醫療指示和病人在居處離世的立法建議》的公眾諮詢文件,諮詢文件涵蓋現時預設醫療指示和在居處離世的法例障礙,包括《消防條例》、《精神健康條例》和《死因裁判官條例》,並提出立法和修例的建議。

預設醫療指示和讓末期病人可以在居處離世是尊重病人選擇的重要措施。有關改善香港晚期照顧服務的建議實在需要廣大市民的支持和意見。我們會把公眾諮詢收集所得意見綜合分析,然後決定未來路向。我們日後制定有關立法及行政措施時,必會考慮你的意見。

希望大家在未來三個月踴躍發表意見,公眾諮詢期至12月16日止。詳情請見網頁。另也歡迎大家參加我們與賽馬會安寧頌在未來兩個月合辦的公眾論壇,多了解晚期照顧有關的議題和就公眾諮詢發表意見。論壇詳情稍後將於上述網址公布。

我期望大家通過這次諮詢,對晚期照顧有更深的認識。為摯愛在人生餘下的寶貴時光仍可擁有最好的生活質素,不妨告訴我們你看法。

(以上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9月6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晚期照顧立法建議諮詢公眾

(可按這裏收看附有手語翻譯短片。)

食物及衞生局發表有關病人晚期照顧的諮詢文件,就預設醫療指示和病人在居處離世的立法建議展開公眾諮詢,至12月16日止。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面對香港人口老化的趨勢,政府、醫管局和多間非政府機構一直致力改善本港的晚期照顧服務,讓病人得以善終。在服務規劃過程中,維護病人的自主權至關重要。

她說,是次諮詢可望提升病人直至臨終一刻的生活質素,並促進病人家屬在親人病重期間以至離世後的福祉。

根據諮詢文件,預設醫療指示通常為書面陳述,訂立人在精神上有能力作出決定時自願陳述,指明自己一旦無能力作決定時所拒絕的治療。

至於病人在居處離世,則指有關人士可在選擇的地方度過最後的日子,例如家中或安老院,而不一定在醫院。

食衞局顧問(衞生)林啟忠在記者會上表示,有關建議旨在尊重病人選擇。就預設醫療指示而言,經過醫院管理局多年推廣,該類個案實施方面有上升趨勢,由2013年300多宗,增至去年1,500多宗。

他指出,由於缺乏成文法例和適用案例,而病人家屬與病人意願或有分歧,醫管局執行指示時面對困難。

政府參考醫管局的個案情境和外國做法後,建議把有關預設醫療指示的現行普通法規定編纂為成文法則,並建議清除或修訂互相矛盾的法例和政策,以及消除緊急救援人員在執行預設醫療指示上遇到的法律障礙。

對於在安老院居住的末期病人,當局建議修訂條文,讓他們更易選擇在居處離世。有關病人如在離死亡前14日內曾得到註冊醫生診治,而該醫生最後確定當事人死於自然,可免除安老院向死因裁判官報告有關死亡個案。

針對該些建議,現行《消防條例》、《精神健康條例》、《死因裁判官條例》或要作出相應修訂。

公眾可通過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提交意見,也可把意見郵寄至添馬添美道2號政府總部東翼19樓食物及衞生局衞生科,又或傳真至2840 0467。

環保添創意 舊巴獲新生

推動環保,可與科技、教育巧妙結合。作為去年香港環境卓越大獎交通及物流業界別金獎得主,九龍巴士積極把太陽能應用於雙層巴士、巴士站上蓋和站柱,支持使用可再生能源。九巴又把退役巴士贈予非牟利機構,鼓勵循環再用。

巴士翻新添驚喜

好戲總會落幕,巴士車齡屆滿,同樣要從車道退役。不過,只要加點創意,巴士的好戲仍在後頭,生命又見精彩。

佛教慈敬學校早前利用九巴捐出的退役巴士,師生發揮創意,大力翻新,車身滿是色彩繽紛的圖畫,前方則設小舞台,雙層巴士頓成一大幅華麗的布幕。校方定期在此舉行歌舞、樂器演奏等活動,為學生增添另一表演場地。

車廂同樣充滿驚喜,下層是英語圖書館,上層則是用作推廣學習英語的活動室。車上不少配件善加保留,包括司機座位軚盤、乘客扶手等,深受同學歡迎。

該校學生劉思樂認為,這輛翻新巴士特別有親切感。日常逛街,她愛坐巴士,如今能在經改裝的車廂輕鬆閱讀,覺得份外享受。

另一學生曾穎棋也有同感,對嶄新的學習設施大為欣賞。在小孩子眼中,車身的貓頭鷹圖案代表智慧,自己正好通過閱讀增長知識,明白人生道理和教訓。

循環再用利市民

九巴於2016年底推出舊巴士及退役巴士捐贈計劃,讓非牟利機構善用退役巴士,以另一方式繼續服務市民,達致資源循環再用。

公司至今捐出共24輛巴士,獲贈機構各為舊巴士注入新生命,大部分改裝成為學習中心。佛教慈敬學校校長莊聖謙認為,計劃成功將教育和環保結合,師生同樣獲益。

「通過善用退役巴士,我們可讓學生知道,只要發揮創意,一些沒有用途的東西也可有新生命。對老師來說,他們可藉新舞台設計課程,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會環保。」

積極研發倡節能

九巴憑藉先進環保技術和創意,榮獲2018年香港環境卓越大獎交通及物流業界別金獎。公司自行研發的第二代太陽能雙層巴士,更堪稱綠色運輸項目代表作。

九巴助理工程師張勻耀表示,該款巴士車頂有28塊太陽能板,面積較第一代增加四成。這有助收集更多能源,推動不同裝置,令巴士停車熄匙後仍能以太陽能供電,驅動通風系統,降低車廂溫度。如此,乘客即使在總站上車,仍覺車廂溫度舒適。

「經測試證明,車輛停泊時,第二代太陽能巴士車廂比一般巴士涼快,溫度低約攝氏八至十度。行車期間,這款巴士耗油量預計可減少百分之三。」

九巴支持使用可再生能源,在約100個巴士站上蓋裝置太陽能板,為站內照明和滅蚊裝置供電。

此外,首支太陽能巴士站柱已正式啟用。站柱利用自動感應,燈泡隨天色變暗而亮起。

無私捐贈 讓生命重生

郭女士1998年確診患上腎衰竭,翌年接受俗稱「洗肚」的腹膜透析治療,12年後因腹膜透析功能下降,轉為接受俗稱「洗血」的血液透析治療。

性命得以保存,生活質素卻未必能保持。郭女士回想起到醫院「洗血」的日子,餘悸猶存。冒汗、抽筋、噁心是常事,若手腳同時抽筋更是難受,往往痛得昏厥,令她不禁懷疑人生。

「有時我會想,『洗血』是為了生存,還是生存是為了到醫院『洗血』?」

直至2014年,她得到有心人遺贈,終於擺脫近15年的「洗腎人生」。

「我很感謝捐贈者和他的家人。我想跟他們說,你的家人不在身旁,但他來到了我身旁,成為我的天使,他的器官助我重獲新生。」

捐腎遺愛生命

去年因急病離世的劉太則是遺愛人間的有心人,雖然她生前未有在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登記,但曾向丈夫提及願意在死後捐出器官。

劉先生尊重太太意願,同意捐出她的腎臟。

「我們無法留住家人的生命,但絕對可以令她的生命變得有意義。」

廣華醫院器官捐贈聯絡主任歐陽詠恩認為,親人驟然離世,家屬會感到徬徨,難以決定是否捐出死者器官,因此已登記捐贈器官的人士,應向家人說明意願。

消弭誤解便利登記

衞生署2008年推出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有意者可登記,表達死後遺愛的意願,但市民對器官捐贈仍然有不少誤解,影響登記意欲。

衞生署中央健康教育組醫生高月晶指出,部分市民認為癌症或長期病患者不可登記為器官捐贈者,但其實癌症患者離世後可以捐贈眼角膜;負責移植的醫療團隊,會評估每名捐贈人士的情況,決定哪些器官適合捐贈。

器官捐贈登記方法簡單,只需到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網站輸入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電郵或聯絡地址等資料,並選擇願意捐贈的器官,無須親自索取登記表格。

截至今年7月26日,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的登記人數超過30萬人。根據醫院管理局資料,截至去年12月31日,腎臟輪候人數超過2,200人,但去年由遺體捐贈的腎臟移植宗數僅60宗。

高月晶呼籲市民多認識器官捐贈,踴躍登記。為配合器官捐贈登記工作,衞生防護中心在各智能身份證換領中心設立器官捐贈登記攤位,方便市民即場登記。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