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多項措施加強兒童服務

加強支援有特殊需要兒童

促進兒童福祉和支援家庭是勞工及福利局的政策範疇之一,而加強對有特殊需要兒童的支援更是我們近年的工作重點。在兩個多星期前,與特首及社會福利署署長探訪了一間幼兒園,當中重要部分便是了解為有特殊需要兒童提供的訓練,以及與數位家長會面,了解他們的經驗和感受。他們的經驗印證了及早為有特殊需要兒童提供訓練的重要。

由於及早介入對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十分重要,故政府於去年10月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納入為恆常服務,更剛於本月初(10月2日)把服務名額進一步增加至7,000個,令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在全港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的覆蓋率增至逾八成。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由非政府機構統籌的跨專業團隊,包括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言語治療師、臨床/教育心理學家、社工及特殊幼兒工作員,為就讀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六歲以下有特殊需要的幼兒提供到校訓練。除有特殊需要的幼兒外,跨專業團隊亦會為老師/幼兒工作員和家長提供專業支援,包括諮詢服務、示範、講座、工作坊、研討會等。

隨着家長和老師的認知增加,經評估後識別為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即第二層兒童)人數亦持續增加。有見及此,政府將會再增加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名額,以期達致輪候服務時間「零等候」的政策目標。

此外,政府將於2020年初擬透過獎券基金在一些參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推行為期20個月的試驗計劃,為有特殊需要跡象的兒童(即第一層兒童)提供早期介入服務。

視乎試驗計劃評估研究的結果,政府會探討把這個支援第一層兒童的服務計劃與支援第二層兒童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融合的可行性,即由同一間非政府機構統籌在校內提供兩層的支援。在這個以學校為本的綜合支援模式下,第一層兒童可盡早獲得支援;同時讓已接受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第二層兒童在取得顯著進步後,繼續接受與他們的實際需要相稱的第一層訓練服務,以便更全面、靈活及持續地支援有不同程度特殊需要的兒童在不同階段的需要。

加強課餘託管服務

另一項我想與大家分享的改善措施,是加強小學階段的課餘託管服務。現時,非政府機構為6至12歲兒童在社區提供課餘託管服務,讓他們得到適切的照顧。社會福利署透過課餘託管收費減免計劃為有需要的低收入家庭兒童減免服務費用。

為加強對低收入家庭的支援,關愛基金於2017年10月推出為期三年的放寬課餘託管收費減免計劃下低收入家庭入息上限及增加減免名額試驗計劃,其中特別增設為家庭收入高於全港相關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的75%但並未超過100%的合資格兒童減免三分之一費用。

政府將會建議將關愛基金的試驗計劃恆常化,並就豁免名額、申請資格、資助額等推出優化措施,以及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提供額外資助和簡化經濟審查程序等。

本屆特區政府高度關注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並會繼續推行各項措施改善兒童福祉。

(以上是勞工及褔利局局長羅致光 10月6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醫生簽發病假證明須符專業要求

就網上流傳有醫生可能簽發無顯示日期的病假證明書,政府今日提醒各界註冊醫生簽發病假證明書有專業要求,本港註冊醫生執業時須遵守香港醫務委員會頒布的《香港註冊醫生專業守則》。

根據該守則,醫生發出的報告和證明書内容須具備無庸置疑的真確性,醫生不能在當中加入未經適當步驟核實的内容。醫生須為病人提供適當診症服務後,才可發出病假證明書。診症日期和發出日期須在證明書上如實記錄,包括發出追認病假的病假證明書。

醫生如以專業身分發出載有失實或誤導聲明或其他不當的證明書或類似文件,將面對紀律處分程序。

醫委會根據《醫生註冊條例》和《醫生(註冊及紀律處分程序)規例》處理投訴註冊醫生的個案。過去有醫生簽發有誤導成分或虛假的醫生證明書,經醫委會調查和聆訊後被定罪及在醫生名冊中除名。

政府並澄清《禁止蒙面規例》旨在處理在公眾集會、遊行或公眾地方戴上蒙面物品避免遭到識別的情況。從公共衞生角度而言,佩戴口罩仍是有效預防疾病感染或傳播的途徑,規例不會影響市民因個人健康需要佩戴口罩。

政府呼籲醫療專業人員繼續以專業態度服務市民,攜手遏止暴力在社會進一步蔓延。

政府推新措施支持體育發展

趙建凱副特派員(外交部駐香港特别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霍震霆主席(籌委會主任委員兼執行委員會主席)、各位體育界朋友、各位嘉賓:

我很高興出席今晚這個聚會,與大家一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憑藉運動員堅毅的意志和艱苦的訓練,近年國家在國際體壇取得重大成就,包括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以及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51面金牌榮登金牌榜榜首。北京更獲得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舉辦權,將成為全球第一個舉辦過夏季及冬季奧運會的城市。此外,剛於上月在大阪舉行的女子排球世界盃,中國女排以十連勝佳績取得冠軍,五度在世界盃封后,令國家隊第十次榮獲世界排球三大賽事冠軍,及時為國家70周年送上賀禮。身為中國人,我們都對國家的體育成就倍感驕傲。

香港特區的體育發展亦不斷進步,香港運動員表現卓越,例如在去年的亞洲運動會和亞洲殘疾人運動會,香港運動員先後取得46和48面獎牌,兩項賽事的獎牌數目均是歷來最佳成績。而青少年運動員亦表現突出,今年8月在山西省太原舉行的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香港青少年運動員奪得11面金牌、12面銀牌及17面銅牌,共44面獎牌,實在可喜可賀。這些成績實有賴港協暨奧委會、各體育總會及香港體育學院努力栽培我們有潛質的運動員,為香港爭光。

支持香港運動員在國際比賽爭取佳績,是我們的體育政策的重要一環,而我本人因為在十多年前曾負責體育政策,所以與體育界有很深厚的感情。政府已在今年初向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注資60億元,為精英體育的長遠發展提供穩定和充裕的財政支援。此外,我可以在此公布,政府正積極考慮香港體育學院提出的擴建新大樓項目,令體育學院將來可以提供更先進的訓練設施,以及加強體適能、運動科學和運動醫學方面給予運動員的支援。政府亦會撥款增加精英運動員的每月財政資助,鼓勵運動員全力爭取參加東京奧運會的資格和力爭獎牌。

除了精英化,我們亦會加強推動體育普及發展、包括鼓勵市民大眾參與體育運動、加強培訓青少年運動員、增加代表隊和各級青少年梯隊的比賽和海外交流機會。為此,我們會把港協暨奧委會及各體育總會的總資助額,由現時每年約三億元逐步大幅增加至超過五億元。上述三項需要新資源的新措施,包括體育學院的新大樓擴建、為精英運動員提供更多的資助,以至增加港協暨奧委會及各體育總會的總額資助,本來都是屬於2019年施政報告裏的新措拖,亦是剛才霍會長說「等10月16日公布」;今日不用等了,按着我早前提出,我們現在的做法都是成熟一項推一項,所以趁今日在座這麼多體育界好友,率先公布這三項支持香港體育發展的措拖。在增撥資源的同時,體育總會需要提升其機構管治水平,這個我們也同意,我們希望體育界可以同心協力將香港體育帶上一個新台階。

香港的體育長遠發展和內地息息相關。特區政府會繼續擔當促進者的角色,協助兩地青年運動員的技術交流,加快培養體育後備力量,同時推動兩地體育界,特別是與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長期友好交流與合作。

正如剛才霍會長說,近幾個月香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動亂,到今日都難以知道何時停止暴亂,回復香港的平靜;但我仍然相信,亦希望大家有信心,香港是有機會重振雄風,特別是配合體育界的發展。在未來的日子裏,我仍然希望有機會與香港體育界並肩作戰,尤其是明年的東京奧運,希望能夠隨隊出發,為替我們爭光的運動員加油、打氣、鼓掌。

最後,我祝願祖國繁榮昌盛、政通人和,並預祝國家以及香港隊在明年的夏季奧運會取得佳績,在座各位身心康泰。多謝大家。

(以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0月4香港體育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聯歡宴會辭)

疫苗資助計劃下周三展開

衞生防護中心宣布,本年度疫苗資助計劃下周三展開,合資格人士應及早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以應對冬季流感季節。

合資格參與計劃的組別包括50歲或以上人士、6個月至未滿12歲兒童或小學生、智障人士、領取傷殘津貼人士、孕婦。

他們可到參與計劃的私家醫生診所接種獲資助的疫苗,資助金額為每劑疫苗210元。醫生名單和扣除政府資助後收費可瀏覽醫健通(資助)網頁

另外,2019至20季節性流感疫苗學校外展(免費)計劃下周三在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幼兒中心展開,適用於小學的計劃則於本月23日開始。衞生署外展隊或公私營合作外展隊將到參與計劃的學校為學童免費接種疫苗。

家長也可安排沒有參加學校外展計劃而又合資格的子女到參與疫苗資助計劃的私家醫生診所接種疫苗。

衞生防護中心指,冬季流感季節一般在每年1月初開始。由於接種疫苗後需約兩星期產生抗體,市民應及早接種流感疫苗。

此外,疫苗資助計劃也為合資格人士提供資助肺炎球菌疫苗接種。年滿65歲而沒有高風險的長者可接種一劑23價疫苗;合資格的高風險長者若未曾接種肺炎球菌疫苗,可接種一劑13價疫苗,並在一年後補種一劑23價疫苗。

23價疫苗資助金額為每劑250元,13價疫苗資助金額為每劑730元。

查詢可致電2125 2125或參閱計劃專頁了解詳情。

支援殘疾人士就業試驗計劃延續

關愛基金公布,提高在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下殘疾受助人的豁免計算入息上限試驗計劃會延續推行12個月,至明年9月底。

試驗計劃2016年10月展開,旨在提高綜援計劃下殘疾人士的豁免計算入息上限,鼓勵殘疾綜援受助人就業和持續工作。

  

在試驗計劃下,受助人的豁免計算入息上限金額由每月2,500元提高至4,000元,即受助人每月從工作賺取的首1,200元收入可全數獲豁免,其後5,600元收入則最多一半獲豁免。

在延續推行試驗計劃期間,若殘疾綜援受助人正領取綜援並獲醫療評估為殘疾或健康欠佳、從事有薪工作並在綜援計劃下享有豁免計算入息安排、在試驗計劃下持續獲評估為殘疾或健康欠佳,便可受惠於提高豁免計算入息。

社會福利署會根據殘疾綜援受助人的工作入息記錄,計算他們可獲得的額外豁免計算入息,以津貼形式將款項存入合資格個案的綜援銀行帳戶,受助人無需另行申請。

查詢詳情可瀏覽關愛基金網頁或致電3422 3090。

齊心支援 讓兒童健康成長

天下父母都會盡力使自己的子女健康成長。有部分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先天或後天環境影響而需要特別照顧或輔助,政府多個政策局,包括食物及衞生局(食衞局)、教育局和勞工及福利局都有不同的政策協助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學童。

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

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由七所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測驗中心)提供,為懷疑在成長發展過程上出現問題的12歲以下兒童提供全面的綜合評估和診斷服務,並根據兒童的個別需要及其家庭狀況,為他們安排及協調復康服務。測驗中心由跨專業團隊負責提供評估服務。團隊由醫護及專業人員組成,包括兒科醫生、護士、聽力學家、臨牀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視光師、物理治療師、言語治療主任及醫務社工。

現時,透過衞生署母嬰健康院的兒童發展監察計劃,醫護人員會與家長或照顧者攜手合作,持續監察兒童的成長及發展。在健康、發展和行為方面有顯著問題的兒童,會按其需要轉介至專科或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測驗服務)跟進。

測驗中心的評估人員會先向家長了解兒童的成長發展、行為及學習情況等多方面資料,再利用評估工具並從臨床觀察,就兒童的體能、認知、語言溝通、自理能力和行為等範疇進行評估,每個兒童需接受的評估項目各有不同。

評估團隊會按兒童的個別情況,轉介他們至其他適當的服務提供者,以接受訓練及教育支援,包括轉介有特殊教育/訓練需要的學前兒童接受由社會福利署(社署)資助的學前兒童康復服務、轉介學齡兒童接受由教育局提供的特殊教育支援服務,或合適的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專科門診服務。

測驗服務亦會為家長提供短期過渡性支援服務,例如講座、工作坊及訓練課程等,加深家長對子女情況的認識,協助他們掌握更有效的方法照顧子女,從而進行家居訓練,協助兒童發展成長。此外,測驗服務亦會提供相關的社區資源資料,包括相關的資助機構服務、家長組織和有關網站,以供家長參考和選擇。

改善輪候時間

市民對測驗服務所提供服務的需求持續增加,轉介至測驗服務的新症個案由2014年約9,500宗增加至2018年的約10,470宗;而獲測驗服務評估的兒童人數亦由2014年的約14,910人增加至2018年的約17,020。有鑑於此,我們已採取以下多管齊下的措施改善輪候時間︰

增設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

政府正籌備增設一所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以增加人手和服務名額,處理日增的轉介個案。初步預計新測驗中心於2024年落成啟用。與此同時,衞生署也採取了過渡措施,去年於牛頭角開設一所臨時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加快處理個案。

增加人手

政府已由2019至20年度起調撥1,840萬元經常撥款,增加人手,當中包括十個護理職位、五個專職醫療專業職位和七個行政及一般支援職位,以應付市民對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日見殷切的需求。此外,測驗服務採取新措施,將部分跟進評估的個案分流至專職醫療專業人員跟進,以及安排護士協助醫生處理部分評估後的跟進工作,讓醫生可處理更多個案。

優化服務流程

測驗服務亦實行分流制度,確保情況緊急和較嚴重的兒童會優先獲得評估。兒童輪候評估及康復服務期間,測驗中心會為家長提供過渡性的支援,例如親子講座、工作坊及實用培訓等,加深家長對其子女的情況和社區資源的認識,從而進行家居訓練,協助兒童發展成長。

此外,測驗服務聯同家庭健康服務,優化了有關輕微言語發展遲緩個案的轉介流程。自去年開始,家庭健康服務會直接轉介相關個案至醫管局轄下言語治療部跟進。測驗服務則為家長提供短期支援服務,例如講座、工作坊及訓練課程等。

我們一直與社署保持緊密合作,探討如何整合第一層支援服務,以支援學前/幼稚園兒童不同的學習需要。

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

青少年在成長的不同階段,身、心、靈發展都可能會遇到一些衝擊,衞生署及醫管局亦為這些學童亦有提供適切評估及服務。

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

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為中學及小學學生提供促進健康及預防疾病服務。已登記參加服務及合資格的學生會免費接受切合其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健康需要的周年健康評估服務,當中包括精神健康的普查。學生在接受檢查後如發現有精神健康或特殊教育需要,會獲安排轉介至衞生署轄下的健康評估中心、醫管局的專科診所或其他合適機構作進一步評估和跟進。

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

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設有跨專業的醫療團隊,為有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及早識別、評估及診治服務。跨專業醫療團隊,包括醫生、臨床心理學家、護士、語言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和醫務社會工作者,會根據有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的病情,提供一系列適切的治療和跟進,包括住院、專科門診、日間復康訓練及社區支援服務等,以提升他們的語言溝通、社交、情緒管理、解決問題、學習及生活技能等多方面的能力。

跨專業醫療團隊亦會為有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的家長和照顧者提供有關病症的知識,讓他們更深入了解患者的症狀和治療需要。醫療團隊亦與相關機構(例如早期訓練中心或學校)保持緊密聯繫,按兒童及青少年發展的需要提供適當的支援。

醫管局會繼續增撥資源和加強人手,以提升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另一方面,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亦成立了專家小組研究新服務方案,讓專職醫療人員及兒科醫生等協助處理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個案,以減少輪候診斷服務的人數,並讓有需要人士能更適時獲得合適的治療/支援。待專家小組落實方案後,預計可於2020年內推行一項先導計劃,以測試方案的成效。

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

食衞局聯同教育局、醫管局及社署於2016至17學年起,以醫、教、社協作模式合作推出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在計劃下,每間參與的學校會成立一個由醫管局精神科護士、專責教師和學校社工組成的跨專業團隊,與醫管局的精神科團隊、校本教育心理學家、相關教師和社會服務單位的社工緊密合作,在學校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服務。由2018至19學年起,計劃進一步優化,提供臨床心理學家支援服務,並加入「兒情」計劃的服務元素,以協助及早識別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和介入其個案。這個學年參與計劃的學校數目已由最初的17間增至約90間。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研究計劃

食衞局委託了香港中文大學進行一項涵蓋全港、名為「畀心機」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研究計劃。此項計劃是本港歷來最大規模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研究,目標是從隨機抽選的100多所本地中、小學當中招募8,000名六至17歲學生及其父母參與,以探討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狀況,收集患病率數據、成因和康復元素,並發掘促進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各種因素。研究結果將有助加強政府對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發展的認知、協助完善預防措施及治療方法、訂定相關的政策和服務的長遠發展方向。研究計劃已於今年開展,預計在2021年內完成。

精神健康推廣及公眾教育計劃

政府已預留每年5,000萬元經常性撥款推行一個持續的精神健康推廣和公眾教育計劃,食衞局與衞生署計劃於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展開計劃 ,首階段旨在增加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和關注,最終達到建立一個精神健康友善社會的目標。

結語

兒童是我們的未來,食衞局必定會與其他部門加強協作,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支援和適切服務,讓他們健康成長。

以上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103日在網誌發文章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