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廣東福建計劃推長者生活津貼

社會福利署宣布,明年1月1日在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下推行長者生活津貼,包括普通長者生活津貼和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明日起接受申請。

社署發言人表示,為該兩個計劃推出長者生活津貼,可讓65歲或以上、選擇移居廣東或福建並符合申請資格的香港長者無須每年回港,也可領取現時每月2,675元普通額或每月3,585元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津貼金額會每年根據既定機制調整。

現行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下,適用於65至69歲申請人並須經濟審查的高齡津貼會由明年1月1日起以長者生活津貼取代。屆時,兩個計劃繼續設有無須經濟審查的高齡津貼,適用於70歲或以上申請人。

兩個計劃推出長者生活津貼首年,社署會作出單次特別安排,讓已移居廣東或福建並符合所有其他申請資格,但未能符合在緊接申請日期前連續居港最少一年規定的長者,無須先回港居住一年,也能受惠於長者生活津貼。這些申請人須在緊接申請日期前已在廣東或福建連續居住最少一年,並提交有關省份的住址證明文件。

有關單次特別安排也適用於兩個計劃下的高齡津貼,70歲或以上已移居廣東或福建的香港長者如不申領長者生活津貼,可考慮通過是次安排申領高齡津貼。

 

申請表可於廣東計劃福建計劃網頁下載,或於本港各區社會保障辦事處、廣東及福建指定地點索取。

社署已委任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為代理機構,協助基於健康理由未能回港辦理申請手續的長者完成申請、會面和個案覆檢工作,以及處理查詢等。

查詢可致電3105 3266。

完善防疫工作 保持活豬供應穩定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特區政府十分關注活豬供應緊張的情況,8月已公布措施協助業界。當局會繼續完善防疫工作,並與內地當局緊密聯繫,保持活豬供應穩定。

陳肇始今日在立法會會議回答柯創盛議員提問時說,自5月起,內地活豬供應量偏低,新鮮豬肉價格上升,影響市民生活和業界運作,特區政府一直向內地當局反映,希望增加活豬供港。

她說,內地當局已盡量保障活豬供港,但內地活豬生產和供應也同樣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活豬出欄量和上月底的活豬存欄量分別按年下降17.3%和28.5%。國家農業農村部估計,今年下半年的豬肉供應會進一步緊張。

特區政府8月公布一系列措施支援企業和市民,其中部分措施可紓緩受非洲豬瘟影響商戶的經濟壓力,例如食物環境衞生署公眾街市檔位租金減半,為期六個月,以及新鮮糧食店、屠房和養豬場牌照豁免費用一年。

對於業界建議從其他國家如泰國、南韓等地進口活豬,開拓活豬供應來源地,陳肇始說,政府樂意與持份者探討可行性並作適當協調,但由於活生食用動物進口涉及公共衞生和食物安全考慮,加上目前其他國家仍陸續出現非洲豬瘟,當局必須小心衡量。

她指,因應5月本港先後兩次出現非洲豬瘟個案,當局已進一步加強防控措施,其中在屠房實施「日日清」措施過程順利。由於豬隻在屠房逗留時間短,加上屠房每日均徹底清潔消毒,非洲豬瘟在本地傳播的風險大大減低。當局會確保有關安排持續貫徹推行。

漁農自然護理署也定期巡查本地養豬場,確保豬場實施良好生物安全措施。如懷疑有豬隻受感染,該署會派員調查和收集樣本化驗,至今未發現懷疑本地個案。

陳肇始說,當局會繼續密切監察非洲豬瘟疫情和完善防疫工作,盡量減低疫症傳播風險,也會留意活豬供應和豬肉價格,並與內地當局保持緊密聯繫。

改善街巿管理 滿足巿民需要

主席、各位委員:

我們今天有機會跟各位議員介紹食物及衞生局在環境衞生、食物安全及漁農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來年的工作重點。

首先談談新措施。公眾街市方面,我們致力以全新思維提供公眾街市服務。去年的施政報告宣布在天水圍西鐵站興建公眾街市,不過興建新街市需時,為讓市民早日受惠,我早前已公布,會在天秀路公園旁的空地,採取全新的組裝合成方式建造臨時街市,預計最快明年年底前完工啟用。

我們也會以試點形式推出全新的公眾街市營運模式,着眼點是改革公眾街市攤檔的租賃和管理制度,務求令街市生意興旺,亦能滿足街坊的需要。食物環境衞生署轄下公眾街市日後會發揮更大的社會功能,不但可以讓市民購買食物和日用品,也可成為居民的聚腳地方。我們首先在天水圍臨時街市試行新管理模式,總結經驗後再陸續推展至其他新街市。

除了全力推展在天水圍和東涌市中心興建新街市的計劃外,我們也正規劃在古洞北新發展區興建新公眾街市,以及在短期內完成將軍澳新街市的選址研究。我們計劃在明年新一屆區議會成立後,盡快就兩個項目諮詢區議會。

環境衞生方面,我們也非常關注。今年的防治蚊患工作取得成效,白紋伊蚊誘蚊產卵器指數由6月開始一直大幅下降,指數亦比去年改善。今年香港鄰近部分亞洲地區錄得的登革熱個案數目遠超往年,而且香港錄得的外地傳入登革熱個案亦較去年同期上升,但香港今年內沒有出現確診本地登革熱個案。

在應用科技加強防治蟲鼠工作方面,食環署已在今年6月開始試用經改良設計的誘蚊產卵器,直接計算成蚊密度,並會在明年使用該新設計為市民大眾提供成蚊密度的數據。食環署近月引入一款新型捕蚊器,滅蚊成效顯著,相關部門亦會陸續採用。在鼠患監察方面,食環署已在4月開始,測試夜視和熱能探測鏡頭攝取錄像,配以人工智能技術,監察老鼠活動的活躍程度,大大有助客觀量度滅鼠工作的成效。

除了環境衞生方面的成效外,我也想提提,政府已在5月20日起推展全城清潔,並延長三個月,現時一直在後巷、屋苑、食肆等地方進行工作。長遠要達致防治效果,各部門在簽訂新服務合約時,加入了防治蟲鼠的範本條款,屋宇署和建築署制定指引供專業人士參考,在新建成及進行維修的樓宇加入防鼠設計。

改善公廁衞生情況方面,在這個財政年度,食環署會優化42間公廁。

安放和火化流產胎方面,今年已經做了這項工作,位於和合石的政府首個安放流產胎設施已在4月投入服務,我們計劃增加至1,300個流產胎安放位置。另外,全港第一個供流產胎專用的火化設施,將選址葵涌。

促進動物福利方面,我們已就改善動物福利的建議進行諮詢,正整理意見,以確立修訂法例建議。

政府致力推動漁農業朝向高增值的可持續發展。農業方面,我們會繼續落實新農業政策。漁業方面,我們會為魚類養殖業提供發展空間和協助漁民轉型,漁農業兩個持續發展基金的申請程序亦會拆牆鬆綁。

食物安全方面,大家都很關心。食物安全中心會繼續做好把關工作,食物安全標準和監管會繼續,尤其是《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的法例修訂,我們計劃下年度展開諮詢,主要針對工業製反式脂肪及霉菌毒素。

其餘持續推行的措施主要是殯葬、應對非洲豬瘟等課題,我讓委員詢問,不在此詳述。多謝主席。

(以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1029日在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介紹2019年施政報告有關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政策措施的發言內容)

扶貧委員會召開第七次會議

扶貧委員會召開第三屆任期內第七次會議,討論關愛基金項目,並聽取相關政策局介紹施政報告有關改善民生的新措施。

會議由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主持,委員會通過由關愛基金推行三個新援助項目,包括資助設計、購買及興建預製組合屋計劃,以推行組合社會房屋計劃---宋皇臺道與土瓜灣道交界項目,資助九龍樂善堂提供過渡性房屋。計劃總撥款額為6,056萬元,預計可提供約110個單位,惠及約300人。

有關計劃也會撥款7,706萬元資助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推行組合社會房屋計劃---英華街項目,提供14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預計惠及約400人。

委員會通過推出資助「N無人士」項目,向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住戶發放一次過生活津貼,總撥款額11億1,818萬元,預計可惠及105,500個住戶約272,000人,預期明年7月接受申請。委員會備悉關愛基金秘書處正擬備施政報告公布額外發放一次津貼的具體建議。

此外,委員會同意延續為租住私人樓宇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住戶提供津貼至明年4月底,並在醫療援助項目首階段計劃下新增治療皮膚癌的自費癌症藥物達拉非尼和曲莫替尼。

委員會也同意簡化醫療援助項目首階段計劃、資助合資格病人購買價錢極度昂貴藥物(包括用以治療不常見疾病的藥物)、資助合資格公立醫院病人購買指定用於介入程序及在體內設置醫療裝置的批核程序。

智能助安老 科技創商機

70歲的陳麗華關節退化,要用拐杖輔助出行。對老人家來說,日常生活飽受干擾,巴不得馬上復元,但提起動手術,難免有所疑慮。

「關節磨蝕得很嚴重,不管走路或站立都痛,而且痛得厲害。醫生建議給我鑲金屬,以減少磨損,我卻不想開刀。」

為改善情況,陳麗華寄望於科技發展,參加嶺南大學賽馬會樂齡科技與智能安老計劃下的證書課程,了解樂齡科技應用。該課程以長者和照顧者為主要對象,講解社區設計理論,並介紹出行輔助器材等。

通過該課程,她接觸到智能拐杖。這種拐杖除兼具電筒照明和警報器的功能外,更設有收音機,可隨時隨地收聽電台廣播,對長者可謂時尚產品。

「真要感謝他們舉辦這些課程。我們空閒時間多,希望多認識樂齡科技,也可介紹給身邊朋友。時代往前走,自己也要跟上。」

把握機遇 青年創業

樂齡科技並非只惠及長者,年輕人如能把握商機,可創一番事業。

歐陽詩雅在嶺大畢業,主修市場學,去年創立社會企業「休才薈」,通過社交平台邀請長者加入成為「休才生」。該社企定期舉辦紮染、皮革等工作坊,與社會大眾分享技能,講授手工藝品製作技巧,並在市集或網上出售製成品。

早前,歐陽詩雅參加樂齡科技與智能安老計劃下有關培訓社會企業家的證書課程,從中了解本港社企發展、吸收樂齡科技和市場學知識,並聽取創業人士分享經驗。她認為,課程富啟發性,讓自己更明白社企挑戰所在。 

「社企要不斷求變,往往每兩年就要變一次,以迎合市場口味。」

「年輕人外出愛背布袋,休才薈的長者懂得藍染技巧。我就思考如何利用長者懂得的手工藝,配合市場情況,推出我們的產品。」

嶺大頭 凝聚力量 

根據政府統計處推算,到了2036年,65歲及以上人士佔總人口約三成。政府致力發展樂齡科技,結合科技和安老服務,應付人口老化的挑戰。 

嶺大推行的計劃結合政府、商界、社福醫護業界、學術界等專業知識,以科技改善長者「醫」、食、住、行各範疇,致力培育人才,並進行相關研究。

藉着此計劃,嶺大建立樂齡科技產品及服務研發、社會創新及創業的數據庫,向業界和政府提出創新發展方案及相關政策建議。

該校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項目經理蕭珮而認為,在培育相關人才和國際學術交流層面,教育界可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教育,大眾可望更了解樂齡科技,並更明白相關產品的實用性。

嶺大設有2,000呎體驗館,展出逾40款樂齡科技產品,包括智能藥盒、防震餐具、移動心電圖儀等,11月28日起接受參觀預約。

發展基層醫療健康規劃藍圖

行政長官早於首份施政報告公布,本屆政府會投放資源大力推動基層醫療健康,加強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而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正正是改變香港醫療系統的重要一步。

為此,食物及衞生局2017年11月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負責全面檢視目前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規劃。委員會至今召開多次會議,就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範圍、基層醫療人才培訓及整合地區資源等方面向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意見。

此外,食衞局亦於2019年3月成立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在決策局層面監察及督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發展。衞生署轄下的基層醫療統籌處已於2019年10月併入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負責編製和更新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參考概覽,以及管理和推廣使用《基層醫療指南》等工作。

地區康健中心

為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及風氣,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在葵青區設立首個地區康健中心的具體建議。經過過去一年的努力,葵青地區康健中心已於今年9月開始正式營運。

地區康健中心是政府基層醫療體系的重要一部分,它以嶄新模式運作,由政府出資並透過非政府組織營運,以地區為本、公私合營、醫社合作的理念,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管理個人健康的能力,並讓市民可安在社區得到所需的護理,長遠有助減輕公營醫療體系的壓力。

此外,地區康健中心已與醫院管理局就個別病症(中風、髖骨折及急性心肌梗塞急症後患者)的社區服務設立轉介渠道,相信地區康健中心可以接收醫院管理局下放至社區康復的病人。長遠而言,地區康健中心會透過推動個人和社區參與,鼓勵市民管理自身的健康、預防疾病,降低風險因素及防治併發症。我們相信地區康健中心可扭轉目前以治療為主的醫療服務,長遠有助減輕醫療負擔,以及減少重複入院及糾正以急症服務作為求診首個接觸點的現象。

葵青地區康健中心廣獲好評

自葵青地區康健中心開幕後,我多次親身到中心與使用服務的市民傾談,聽聽他們對服務的意見。我很高興知悉他們對地區康健中心的評價十分正面,並同意中心的服務,例如健康講座、身體檢查等均有助提高他們對「治未病」和慢性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的管理意識。

現時,我們預計每年到葵青地區康健中心接受健康推廣、諮詢及輔導服務和健康風險評估的人次約為20,000,接受慢性疾病管理暨社區復康服務的人次為35,000。

葵青地區康健中心核心團隊的專業人員目前包括六名護士、三名社工、兩名物理治療師、一名職業治療師、一名藥劑師及一名營養師。地區康健中心會因應服務需求繼續招聘人手。

同時,康健中心已展開地區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招募工作。為了向市民提供更便利的服務,我們歡迎葵青區和鄰近地區(荃灣、沙田及深水埗區)的服務提供者參與。

隨着更多葵青區居民認識康健中心的服務和更多服務提供者加入我們的網絡,我們會繼續完善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為當區居民提供更適切服務。

加快全港推展地區康健中心

行政長官於今年剛公布的施政報告進一步提出發展基層醫療健康的規劃藍圖,我們會加快把地區康健中心服務推展到全港18 區,並已於其餘17區預留合適用地以設立康健中心,其中七區的選址已獲得區議會支持。我們預期於本屆政府任期內可在以下六個地區成立康健中心,我們並已在深水埗區和黃大仙區展開諮詢︰

  • 深水埗
  • 黃大仙
  • 元朗
  • 荃灣
  • 屯門
  • 南區

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

我們將向房屋署租用石硤尾邨第六期重建計劃的商業設施的二樓用作設置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房屋署預計有關商業設施可於2019年下半年落成。計及營運機構招標及內部裝修等工作,我們預計可在2021年啟用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

我們已於2019年1月15日就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的位置諮詢深水埗區議會,並於7月11日就設立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內容諮詢深水埗區議會轄下的社區事務委員會。議員對設立地區康健中心表示支持。

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

我們已在房屋署於鑽石山第一期公共房屋發展中預留位置用以設置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位於龍翔道及彩虹道中間位置)。

房屋署預計鑽石山第一期公共房屋發展於2020至2021年度落成。我們會於公共房屋發展項目落成後就設立黃大仙康健中心進行內部裝修工程,預計可在發展項目落成後一年內啟用康健中心。

我們已於2019年6月13日就地區康健中心的選址及服務內容諮詢黃大仙健康安全城市轄下的工作小組,以及於7月2日諮詢黃大仙區議會。委員對於設立地區康健中心亦表示支持。

至於位於元朗、荃灣、屯門和南區的地區康健中心,由於設置地區康健中心的相關工程項目所需時間較長,參考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的經驗,我們計劃會先以租賃方式於有關地區設置地區康健中心,以期盡快在本屆政府任期內成立啟用康健中心。

設立地區康健站

在本屆政府未及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的11個地區,我們建議在未來三年撥款約六億元,透過資助非政府組織在各區設立規模較小、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提供健康推廣、健康評估、慢性疾病管理等重點基層醫療健康服務,預早為長遠建立一個以預防為中心的基層醫療體系打好基礎。這些地區康健站的服務會於日後適當地過渡至當區的地區康健中心。以下11區將會在本屆政府任期內設立地區康健站︰

  • 灣仔
  • 東區
  • 油尖旺
  • 觀塘
  • 大埔
  • 離島
  • 北區
  • 沙田
  • 九龍城
  • 西貢
  • 中西區

地區康健站的具體服務內容有待進一步敲定,我們會在制定計劃內容時諮詢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地區康健站會由非政府機構營運,我們會成立評審委員會,透過公開的方式進行挑選。每個地區康健站每年的營運經費約2,000萬元,包括起動經費、租金、薪金及其他運作開支等。

未來計劃及工作

本屆政府任期尚有兩年多,但要成立六個地區康健中心和11個地區康健站,時間確實相當緊迫,除了要繼續物色合適地方、進行招標、裝修等硬件建設外,更要諮詢當區區議會、持份者、居民組織等,務求無論是地區康健中心,還是地區康健站所提供的服務都會符合當區居民所需。與此同時,我們亦要為未及在本屆政府任期內成立地區康健中心的11個地區,就永久選址作前期規劃工作。

除地區康健中心外,我們亦會就發展基層醫療健康作出長遠部署,以制定可持續的基層醫療健康發展藍圖,包括:

  1. 人力和設施配套:為支援香港基層醫療及地區康健中心的人力發展,我們會聯同有關的醫護專業學院,開辦及資助一系列與基層醫療服務相關的培訓課程;
  2. 持續檢視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重點:我們會參考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的經驗,以實證方式審視地區康健中心所提供的服務重點的成效,並檢討如何透過地區康健中心進一步擴展其他基層醫療服務;
  3. 整合基層醫療服務:我們會與各服務提供者協調,務求整合地區上公營和私營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及設施,以減少資源重疊。

緃使工作繁多,但食衞局的同事必定盡全力達成目標,實現這份基層醫療健康規劃藍圖。

(以上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10月27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