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地區康健中心加快擴至全港各區

(可按這裏收看附有手語翻譯短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宣布,地區康健中心服務將加快推展至全港18區,以提升巿民管理健康能力,並支援長期病患者。政府並計劃逐步推出針對性措施,加強支援不常見疾病患者。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指,本港人口老化,慢性和複雜疾病日趨普遍,公共醫療系統承受巨大壓力,而巿民普遍仍然偏重以治療為主的醫療服務。為扭轉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全港首間地區康健中心上月底在葵青區啟用。

林鄭月娥預期,政府可在本屆任期內在另六個地區成立康健中心,並在其餘11區設立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為區內居民提供健康推廣、諮詢和慢性病護理服務。

支援不常見疾病患者方面,政府和醫院管理局計劃逐步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研究就個別不常見疾病建立資料庫,以輔助臨床診斷和治療;投放資源促進相關科研發展;提高公眾對不常見疾病的認知。

此外,政府會通過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加強支援不常見疾病和癌症病人的藥物治療。

至於推動中醫藥發展,政府明年第一季會在18間地區中醫教研中心提供超過60萬個資助中醫門診、推拿和針灸服務配額,並將病人需額外繳付的中西醫協作住院服務費用由每天200元降至120元。

就改善職業康復服務輪候時間,林鄭月娥建議為建造業工人推出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以個案管理模式,為符合條件的工傷僱員提供適時和高協調性的私營治療及康復服務,協助他們盡早康復,重投工作。政府建議通過修訂法例,委託職業安全健康局管理有關計劃。

扶貧安老 建仁愛共融社會

(可按這裏收看附有手語翻譯短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提出多項社會福利措施,包括改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增發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增加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名額,冀建設仁愛共融社會。

林鄭月娥今日在施政報告分享她的扶貧理念,指政府目前坐擁過萬億元財政儲備,應更有條件、有智慧地把取諸社會的財政盈餘用諸社會。她會確保在公共財政穩健的前提下,採取具前瞻性、策略性的理財方針,為香港投資,為民解困,做到以人為本、無微不至。

施政報告建議改善綜援計劃,以鼓勵健全綜援受助人就業,包括將每月最高豁免計算入息限額由2,500 元增至4,000元、加強就業支援、擴展多項補助金和特別津貼至合資格非長者健全受助人,以及按住戶人數增加租金津貼最高金額約3%至27%。

安老服務方面,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的服務券會增加1,000張至總數8,000 張;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名額也會增加3,000個。

全球數碼健康峰會今舉行

第五屆全球數碼健康夥伴高峰會議今日在科學園揭幕,18個經濟體和跨國組織逾50名代表在會上討論數碼健康服務的政策和執行,並分享最佳實踐方法。  

會議由食物及衞生局連同印度衞生及家庭福利部合辦,食衞局局長陳肇始致辭時說,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應對不同醫療挑戰,包括加強基層醫療服務和疾病預防,改善公營醫護服務和推廣公私營醫護界別協作,其中創新及科技是推動這些措施的關鍵,例如政府2016年3月推出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便讓不同醫護界別能夠互通病人健康資料和保存病人醫療紀錄。

與會者還會討論政策環境、相互操作性、臨床醫護人員和病人的參與、實證和評估、網絡安全等議題。

戴口罩防疾病不抵觸禁蒙面法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禁止蒙面規例》主要針對在集會和遊行的蒙面行為,與戴口罩以預防疾病及感染沒有抵觸。

陳肇始今日出席活動後會見傳媒時說,規例列明宗教和健康理由都是戴口罩的合理辯解。她指,為預防感染和公共衞生而戴口罩,也屬合理辯解。

被問及有休班救護員因戴口罩被捕時,陳肇始表示,規例並不禁止病人或執勤醫護人員戴口罩,但規例列明警方如有合理懷疑,可要求任何人摘除口罩,以辨認身分。

她說,這情況與查核身份證相同,相關人士其後可戴回口罩。她希望市民理解新措施,並與警方合作。

多區政府合署遭暴力破壞

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表示,激進示威者的暴力行為令多區政府合署受到破壞,直接影響日常服務。他希望示威者體會市民所受影響,停止暴力。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今日主持跨部門記者會,劉江華在會上表示,在過去一段時間,六個政府合署遭受破壞,分別位於九龍城、深水埗、西貢、沙田、大埔和屯門,有些受到縱火、灌水等。

他說,政府合署不單是公務員辦公地點,也為市民提供不少服務,設有母嬰健康院、牙科診所、學生資助辦事處、特殊幼兒中心、民政諮詢中心等,受牽連的服務受眾不乏老弱婦孺。

劉江華指,以民政諮詢中心為例,每月使用人次約20萬,不少市民要親身到中心進行申請、宣誓等手續。他感謝辦事處人員堅守崗位,日以繼夜,致力盡快恢復服務。

善用岩洞利民生

政府積極開拓土地資源,促進香港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岩洞是其中一個方法;渠務署已展開將沙田污水處理廠遷往亞公角女婆山人工岩洞的工程,完工後可騰出約28公頃的土地,作有利民生的用途。

移設施騰土地

渠務署污水工程部工程師陳志祥表示,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後,可釋放廠房現址土地作有利民生的用途,而污水處理廠遷入岩洞不但減少佔地空間,更可藉機更新設施,引入新技術,一舉數得。

「岩洞有如天然屏障,可將污水處理設施全部隱藏,完美融入周邊環境,保留自然景觀。署方會採取氣味控制措施,減少異味對社區的影響。」

現時的沙田污水處理廠佔地28公頃,為沙田和馬鞍山居民提供污水處理服務,每日污水處理量達25萬立方米。

遷往岩洞的新廠房設施煥然一新,效能亦相應提高,日後污水處理量增至34萬立方米。

新技增效

陳志祥說,新廠房由多個岩洞組成,布局參考赤柱污水處理廠,每個岩洞都是獨立的污水處理系統,採用先進技術,例如在二級污水處理過程中加入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

「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技術的特別之處在於反應器內有生物膜載體,讓微生物依附,增加其數量,從而加快分解污染物的過程,提高效率,佔用的空間也可減少約20%。」

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工程會分五個階段進行,預計2031年完工。

第一階段工程已展開,包括開拓土地和興建連接隧道。渠務署期望2020年年底至2021年年初展開第二階段工程,挖掘主岩洞。市民可參閱渠務署網頁,了解相關工程的最新進展和資訊。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