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醫護人員秉持專業精神

醫院管理局表示,為確保公立醫院運作暢順及為病人提供合適治療環境,公立醫院不宜作為公眾集會場地。該局相信,不論病人身分和背景,員工皆提供一視同仁的服務。

醫管局在聲明中表示,深信醫護人員在工作上一向秉持專業精神,以一視同仁的態度履行救急扶危的使命。局方一直重視員工的專業操守,相信員工會循規守法。

該局重申,公立醫院人流頻繁,不少體弱長者和行動不便人士出入,在公立醫院舉行公眾集會,難免對病人運送和安全、場所秩序、醫院運作構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局方注意到員工及公眾人士對近日社會事件有不同意見,期望各界以病人福祉為首要考慮,共同維護公立醫院的安寧環境,讓醫護人員可專注救急扶危。

聲明指,在醫院範圍內應內保持安靜,令他人厭惡或煩擾的言語、不雅或影響秩序的行為、令病人煩擾的噪皆不可接受。該局有責任給予病人安全、穩定和寧靜的環境,希望各界和同業支持,共同維繫良好醫患關係。

該局並提醒員工,在參與包括院內的公眾活動時,必須守法和注意安全,表達意見時亦需注意病人和家屬的觀感和醫患關係。

該局相信員工會繼續秉持專業精神和互相尊重的態度,為病人提供一視同仁的服務,期望各界也共同支持和守護這基本信念。

就員工及公眾關注近日涉及醫院維持秩序的事件,醫管局會繼續透過現有渠道,向警方反映意見。

康復措施成熟一項推一項

前言

在行政長官剛發表的施政報告及其附篇包含了不少新的社會福利措施。由於傳媒主要聚焦於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及在職家庭津貼的改善,所以我借這個機會點出康復服務多方面的新措施及改善,希望社會能多一點關注殘疾人士的福祉。

背景

政府在2017年委託康復諮詢委員會開展制定新的《香港康復計劃方案》的工作。至今,康復諮詢委員會已完成首兩個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預計於明年初可完成制定方案的工作。

政府與康復諮詢委員會已有共識,就透過公眾參與活動聽到殘疾人士和照顧者及其他持份者的意見後,若認為沒有爭議、行政上可行及財政上可持續,便不會等待新的方案完成,而是成熟一項推出一項,以回應殘疾人士及社會的訴求。

新措施

在附篇中有一系列成熟的方案新措施,包括:

- 通過獎券基金在一些參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推行試驗計劃,為有特殊需要跡象的兒童提供早期介入服務;

- 通過獎券基金設立兩間新的康復服務中心,以推行一項為期兩年的長期社區護理服務試驗計劃,以靈活方式融合日間護理中心及家居到戶照顧服務,為有高度照顧需要並在家中生活的嚴重殘疾人士提供服務;

- 增撥資源以加強全港17 間殘疾人士社交及康樂中心在社區支援(特別是照顧者支援)方面的功能;

- 為紓緩照顧殘疾人士家人的壓力,在私營殘疾人士院舍購買40多個宿位作指定住宿暫顧之用,設立指定暫顧宿位空缺查詢的資訊系統,並探討設立預先登記安排的可行性;

- 額外成立兩個區域監護事務處,以通過專工專責的新服務模式處理監護令個案;及

- 向參加勞工處就業計劃的殘疾人士發放留任津貼,鼓勵他們接受及完成在職培訓,從而穩定就業。

加強及改善服務

此外,在附篇中亦列出了一系列已成功爭取額外資源,以加強及改善的服務,包括:

- 在2020至21到2022至23年度三個學年每年增加1,000個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名額,合共增加3,000個名額;

- 在2019至20到2021至22年度共新增約1,200多個特殊幼兒中心及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服務名額;

- 在2019至20到2021至22年度共新增約3,800多個日間康復服務及住宿康復服務名額;

- 由職業訓練局推行加強版的綜合職業及技能訓練計劃,令殘疾學員掌握與他們能力相稱的技能,訓練學員適應工作環境,維持他們的工作動力,並幫助畢業學員在公開市場持續就業;

- 在2020至21年度起將傷健共融公眾教育的撥款由每年1,350萬元增加至約2,000萬元,以推行共融主題的公眾教育工作;

- 在2020至21年度添置20輛復康巴士,以加強固定路線服務、電話預約服務及醫院穿梭巴士/旅遊專線服務;

- 增加社會福利署的醫務社工人手,以配合醫院管理局及衞生署持續推出的新服務項目及優化措施;及

- 把關愛基金為低收入家庭的永久造口人士提供購買醫療消耗品特別津貼試驗計劃恆常化。

後語

康復諮詢委員會即將完成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的報告書,並計劃在下月進行第三階段公眾參與活動。我期盼大家積極參與,發表意見,齊心協力構建一個傷健共融的社會,讓殘疾人士可充分發揮潛能,盡展所長,貢獻社會。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1020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地區康健中心助市民預防疾病

(可按這裏收看附有手語翻譯短片。)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繼葵青區後,政府會在另六區開展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的工作,達致日後每區都有這類設施。此舉有助加強預防,提升市民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

陳肇始今日與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舉行記者會,闡述施政報告所涉政策範疇的措施。她表示,政府一改傳統上主要是照顧病人的模式,從預防着手,銳意在18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

陳肇始說,現屆政府會安排在七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其餘11區則會設立規模較小、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再逐步成為當區的地區康健中心,達致每區都有大型康健中心。

她說,地區康健中心日後會整合成為醫療系統重要的一環,相關督導委員會正監察情況。

免費流感疫苗接種下周三展開

衞生署表示,2019至20年度政府防疫注射計劃下周三展開,合資格人士應及早接種免費季節性流感疫苗,以應對冬季流感季節。

注射計劃分階段進行,合資格者包括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或持有醫療費用減免證明書的孕婦、六個月至未滿12歲兒童、領取綜緩某年齡組別人士、65歲或以上公立診所求診人士、領取傷殘津貼人士、安老院舍及殘疾人士院舍院友、公營及院舍醫護人員、家禽從業員和養豬業人士,他們由下周三起可從所屬服務提供者免費接種疫苗。

至於65歲或以上居於社區長者,由11月4日起可到醫管局普通科門診診所和衞生署指定長者健康中心接種。

另一方面,疫苗資助計劃已於10月9日展開。參與計劃的私家醫生可在其診所或提供外展接種服務,為合資格組別提供資助接種。

在小學推展的流感疫苗學校外展計劃10月23日展開,幼稚園/幼兒中心的流感疫苗學校外展計劃則已於10月9日展開。兩項外展接種計劃已有超過430間小學和710間幼稚園/幼兒中心參加。

此外,合資格人士可通過政府防疫注射計劃和疫苗資助計劃,免費或資助接種肺炎球菌疫苗。

改善醫療服務需增醫護人手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說,本港醫療服務的問題是醫護人手不足,而非資源不足,因此政府致力增加醫護人手,例如容許非本地培訓醫生以有限度執業註冊的形式在公立醫院服務。

林鄭月娥晚上在社交網站直播中說,政府這兩年向醫院管理局提供的撥款大幅增加,更按人口增長和結構向醫管局提供撥款,即長者人口越多,醫管局獲得的資源也越多。

她指,目前醫療服務的問題不在資源。財政司司長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承諾向醫管局增撥大筆款項;如醫管局面對突發情況而需額外開支,政府亦已預留補助金。

林鄭月娥說,引進海外醫生的做法曾在議會辯論和引起爭拗,但本屆政府堅持走出一步,讓醫管局更容易引進海外醫生。

她又說,社會需就此重大課題共同尋找出路,假如只有政府單方面進行,會引起很大爭議。事實上,很多現職醫生反對引入外地醫生,以為政府大開中門,影響他們的職業前景,但若醫生人手長期不足,即使有新醫院、新資源,也未必能為市民提供到位的醫療服務。

多項措施照顧兒童需要

(可按這裏收看附有手語翻譯短片。)

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措施照顧不同兒童的需要,包括增加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名額、將學習津貼恆常化、調高在職家庭津貼和兒童津貼等。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為照顧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她建議在未來三個學年每年增加1,000個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名額,以期達到她在首份施政報告承諾的零輪候目標。

她表示, 明年初將推行為期20個月的試驗計劃,在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為有特殊需要跡象的兒童提供早期介入服務。

政府也會加強課餘託管服務,包括增加2,500個豁免全費名額、放寬申請資格、提高資助額、為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童提供額外資助、簡化經濟審查程序等,料惠及逾5,700名學童及其家庭。

林鄭月娥建議,下學年起將學習津貼恆常化,每名學生每年會獲得2,500元學習津貼,預計全港約90萬名學生受惠。

在職家庭津貼金額也會提高,計劃下與工時掛鉤的住戶津貼將由16.7%增至25%,兒童津貼也大幅增加40%,以進一步支援較低收入的在職家庭自力更生和紓緩跨代貧窮。

措施推行後,一個育有兩名合資格兒童的四人家庭可領取的最高金額將由現時每月3,200元,增至每月4,200元,增幅超過三成。

她並計劃在未來五年改造全港超過170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公共遊樂空間,也會鼓勵和促進社區參與、民間共議,為兒童提供更具創意和趣味的遊玩設施。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