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科學館展覽揭彼思動畫奧秘

科學館明日起舉行全新專題展覽「彼思動畫的科學秘密」,讓觀眾一睹彼思電影的製作過程,深入了解美術人員和電腦科學家如何結合藝術和科技,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精彩動畫。

展覽將呈現彼思動畫製作過程中八個技術程序,包括建構模型、建立骨架結構、建構表面、布景與攝影、角色動作製作、模擬、燈光和成像製作。

市民既可與一眾深受歡迎的彼思電影角色塑像合照,也可透過逾50組互動展品、實物模型和錄像節目,親身體驗動畫製作流程中不同崗位和工作,例如化身動畫師和燈光師,為角色調校姿勢和燈光效果。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表示,該展覽以全新角度,展示彼思動畫在成功背後,如何巧妙融合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STEAM)概念,創造生動可愛的角色和迫真場面。

展覽於科學館地下展覽廳舉行,展期至12月1日。市民須透過展覽網頁預約入場時間,即日起接受登記。

中外文藝交流 香港肩負重任

何世柱先生(至樂樓藝術發揚(非牟利)有限公司主席)、何氏家族各位成員、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我非常榮幸能再次以行政長官的身分,見證何氏家族再次捐贈至樂樓書畫藏品予特區政府。有別於2018年的捐贈在禮賓府進行,我們今日身處經擴建的香港藝術館,更突顯至樂樓藏品對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要性,也令出席的人士可以更近距離欣賞藝術館內展示的至樂樓藏品。

  

自從三年前我代表特區政府和廣大市民,接受至樂樓藝術發揚(非牟利)有限公司捐贈的355件中國書畫後,這個豐富的藏品便交由香港藝術館永久收藏和策展,供公眾觀賞。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至今已經在香港藝術館為至樂樓館藏舉辦過兩次書畫展,並以主題形式出版藏品小冊,日後更會完成一系列三冊藏品圖錄的出版工作,讓書畫愛好者可以珍藏和欣賞。今年年底,這批珍品的其中50多組,將會成為香港藝術館外借的展品,遠赴法國,在巴黎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展出,當中包括歷史價值極高的「明遺民」書畫,不但能讓海外觀眾認識至樂樓,欣賞至樂樓主人何耀光先生的風骨與品味,更可以彰顯香港作為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平台。

  

藝術館接收這批書畫至今剛滿三年。這段期間特區政府恪守傳承歷史文化的使命,致力推動文化藝術發展,期望不負何氏家族所托。其中,我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到,科技將會為藝術和創意產業帶來新機遇。康文署在疫情期間,推出了一站式的網上寓樂頻道,市民可以安坐家中欣賞各種文化藝術表演節目,亦能瀏覽藝術品,體驗新科技帶來的便利。香港藝術館亦發揮不斷創新的精神,以紀錄片形式介紹如何欣賞明清古畫,並且專為至樂樓藏品製作動畫,讓藏品可以走進大眾的視野,不受疫情阻隔。相信日後藝術與創新科技的融合,會為市民大眾帶來更多新的體驗。

  

今日,特區政府非常榮幸再次獲得至樂樓藝術發揚(非牟利)有限公司慷慨捐贈。這次捐贈不但延續何老先生弘揚國粹的高尚情操,體現私人收藏家與特區政府的同心同德,更彰顯何氏家族對特區政府的信任。我深信今天捐贈的八件書畫,與三年前的珍品一樣,不但能豐富藝術館的館藏,更有助提升香港作為國際文化之都的地位。香港史上最大的文化建設---西九文化區來年將有多項設施相繼落成啟用,包括萬眾期待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本地文化藝術界定會另有一番全新氣象。未來香港藝術館會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無間,從不同角度弘揚中國文化藝術,包括與海內外的藝術愛好者分享至樂樓捐贈的珍貴藏品,令市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采,亦為香港達致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最後,我謹代表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的市民,衷心感謝何氏家族成員的厚贈。我們一定會全力守護,珍而重之,讓觀眾都能有機會欣賞這些燦爛的文化瑰寶。

  

多謝大家。

(以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728至樂樓藏中國書畫第二次捐贈儀式的辭)

歷奇須互助 難關同跨越

對於有意一試膽量、在離地一定高度的木板上遊走的健兒來說,香港青年獎勵計劃賽馬會愛丁堡公爵訓練營是不錯選擇。營內歷奇公園四人團隊繩網,其中一層離地三米,另一層離地七米,有賴參加者表現團隊精神,合力過關。

參加者須佩戴安全帽和防護裝備,平衡力較佳者可先踏上高掛空中的木箱,站穩後再協助另一隊員起步,其間各人可彼此牽手,協力前行。繩網陣設有14個關卡,教練按情況給予隊員指導,講解過關竅門。

就讀於教育大學的梁獻滔先後兩次參與活動,對全隊如何順利完成有所體會,認為秘訣在於互勵互助。「隊友要不時互相鼓勵,在適當時伸出援手。」

別具意義

香港青年獎勵計劃部門主管(青年發展)曾昭龍說,攀爬四人繩網除了考驗各人的勇氣和體能,背後還有深層意義。「引伸到處事方面,我們要多考慮和包容別人的想法,並了解別人的強項和弱項。」

曾昭龍解釋,隊員攀爬時要彼此扶助,共同進退。「即使其中一人能力很高、體能很好,也無濟於事,還要看其餘三人。如果有人驚慌顫抖,整隊也會受到影響,難以完成。」

青年人能明白箇中意義,對個人成長和發展將大有裨益。行政長官在去年施政報告中建議推廣青年戶外歷奇訓練活動,青年發展委員會循此部署,為青年人提供有系統、具質素和規模的本地戶外歷奇訓練活動

親子歷奇 有助溝

香港青年獎勵計劃旗下賽馬會營聚這一家計劃圍繞三個主題,包括技能、康樂體育和野外鍛煉,為家庭籌辦手工藝工作坊、親子歷奇、創新運動體驗、擴增實境運動體驗等活動,有助子女建立自信心,也讓父母了解子女的性格、能力和興趣。

曾昭龍說:「透過有關活動,我們希望父母能了解子女強弱所在,為他們安排日後發展。」

香港青年獎勵計劃署理主任(青年發展/教育及服務)趙灝霆負責為家庭安排活動,其中手工藝工作坊教授扎染技巧,並指導設計圖案布袋。

「男生以往可能較少接觸手工藝創作,而扎染技巧工作坊則有助家長從不同角度欣賞子女的創意。」

一名女學員表示,原以為藍染過程很複雜,豈料年僅六歲的兒子也能學會,這種讓家人一起參與的活動很有意義。

創新運動 樂在其中

參與計劃的家庭也可一嘗地壺球和擴增實境閃避球的樂趣,一家大小組隊迎戰對手,更添彼此默契。

趙灝霆說:「隊員需要互相溝通,制定策略撞開對方的地壺球,並把己方的地壺球撞進營壘。」

有家長表示,這個遊戲甚有驚喜。「沒想到兒子竟能撞開對方位置刁鑽的地壺球,而把我們的球推至營壘,取得勝利。」

賽馬會營聚這一家計劃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接受600個有6至18歲子女的家庭參與,由今年1月起推行,為期三年。

計劃首階段有200個家庭參與,第二階段則於8月底接受報名,詳情可留意香港青年獎勵計劃網頁及Facebook專頁

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諮詢料今年展開

上周跟大家分享了基層醫療的理念及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的最新進展,今天我會與大家談談香港基層醫療的未來藍圖。

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

為全面檢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規劃,由我擔任主席的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正就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制訂發展策略,從人力和設施配套、夥伴模式、社區參與、規劃及評估架構,以及策略制定等方面,就基層醫療健康發展提供意見,以期為香港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制定可持續發展藍圖。

鞏固的基層醫療系統是醫療系統的基石。然而,與基層醫療系統相連的第二層及第三層醫療服務亦相當重要,並必須與基層醫療系統良好協作。有關三層醫療服務,大家可參考我上周的網誌。

我們的願景是建立一個能夠提升全體市民健康、提高市民生活質素,同時能為香港每一位市民提供醫療保障的基層醫療系統。透過加強基層醫療服務,加強預防性護理、減低市民對住院的需求、促進市民健康,以長遠達致符合整體醫療需求及有效控制開支的增長。

基層醫療健康發展藍圖

制訂中的基層醫療健康發展藍圖會探討國際經驗,透過參考全球不同地方(例如中國、英國、新加坡、紐西蘭及澳洲等)的基層醫療政策理念、方向與措施,歸納當中值得香港借鑑之處,以建立一個能夠提升全體市民健康、提高市民生活質素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

在委員會的帶領下,我們正就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發展及醫療體系的改革展開討論。構思中的基層醫療健康發展藍圖將會探討:

(一)以地區為本,預防為主的基層醫療系統

隨着地區康健中心服務逐步推展到全港18區,有關發展藍圖將集中探討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系統的發展和服務整合。當中,我們將探討如何以地區康健中心為輔助基層醫療醫生為核心,並透過公私合營和醫社合作等服務模式,聯繫及協調地區服務夥伴,包括公營醫療服務、私營醫療服務、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以至社會服務,以提供及整合區內的疾病預防、疾病管理、社區康復、照顧支援等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以提升市民健康質素。同時,地區康健中心亦會與醫院管理局轄下醫院緊密聯繫,以轉介合適個案到中心作跟進。至今,醫管局轉介了超過100個案到地區康健中心參與社區復康服務。

(二)基層醫療人手規劃及培訓

政府在2017年公布《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為醫療人力規劃奠定基礎,確保有足夠合資格的醫療專業人員,支援本港醫療系統健康持續發展。政府已於2021年3月公布最新的人力資源推算及醫療人手供求的推算數字,當中已包括康健中心所需的醫護人手推算。政府會在制訂藍圖時探討長遠增加基層醫療服務人手以及加強為各醫療專業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培訓的策略。政府資助的大學學額及研究院課程為基層醫療健康發展提供更多人才。此外,我們亦有資助一些正從事基層醫療,有興趣或承擔的醫護同業參加由專業團體(例如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香港護理專科學院、香港社區及公共健康護理學院、香港理工大學等)舉辦的有關基層醫療培訓的課程。

(三)加強疾病監察及健康紀錄互通

我們會在制訂藍圖同時探討如何促進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使用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以及如何進一步鞏固政府的人口健康資料庫,以助評估成效及制訂以實證為本的衞生政策。透過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市民的病歷會以電子方式儲存,讓獲授權的醫護機構為市民提供更有效率和優質的醫護服務,這亦有助公私營合作。

(四)基層醫療服務的融資安排

政府撥款是公營醫療服務的主要融資來源,而公營醫療系統會繼續是低收入家庭、弱勢社群和有需要人士的安全網。我們會在制訂藍圖同時探討政府撥款以外的輔助融資安排,確保醫療制度可持續性以及支援基層醫療系統,例如透過公私營合作模式,在政府為每一位市民提供持續的醫療服務的同時,鼓勵市民善用私營醫療資源,並分擔服務的部分成本,以共同負起保障及管理自身健康的責任。

政府推出的長者醫療券計劃,旨在通過提供財政誘因,讓長者選擇最切合他們健康需要的私營醫療服務,包括預防性護理服務,藉以輔助現有的公營醫療服務。醫療券是在現有公營醫療服務以外,為長者提供的額外選擇。同時,計劃亦鼓勵長者向熟悉其健康狀況的私家醫生求診,從而與私家醫生建立更密切的關係,這亦有助推廣家庭醫生的概念。

(五)基層醫療服務的監管

香港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現時主要由公營界別的衞生署和醫院管理局以及私營界別的服務提供者提供。我們會在制訂藍圖同時探討提升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的職能與權責,以及未來如何更有效統籌及規劃由不同公營機構負責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以及更有效輔助及統籌與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協作,以建立以地區為本的醫療系統。

我們預計將於今年稍後就有關藍圖展開諮詢,以聽取不同持份者的意見,並盡快落實有關建議。

結語

隨着人口持續老化以及慢性疾病日益普遍,香港的醫療系統正面對重大的挑戰。我們需要採取多方面的措施應付與日俱增的醫療需要,同時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基層醫療健康系統會發揮作為第一層預防的把關角色,長遠配合第二層及第三層預防及醫院發展服務。正如行政長官在2020年的施政報告提及,為分擔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以及推動家庭醫生概念,政府會研究就地區康健中心設立公私營協作先導計劃,為透過康健中心篩查而確診罹患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康健中心會員提供資助於社區內的私營網絡醫生治理其慢性疾病。

我們的目標是在社區內建立以地區為本的醫療系統,並與公營醫療系統相輔相成,以減輕現時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以及通過醫社合作、跨界別的協作模式,不但能集結各專業所長,為有需要人士的醫療和生活需要提供全面支援,更能使病人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療養、康復,促進病人於社區內康復,以及將預防疾病的概念推廣至社區,以建設更健康的個人、家庭及社區。

(以上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72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屯門受限區沒發現確診個案

政府表示,屯門指明受限區域的限制與檢測宣告和執法行動完成,約300名居民接受2019冠狀病毒檢測,沒有發現確診個案。

政府昨晚將恒順園第6座列為受限區域,限制區域內人士留在其處所並接受強制檢測。

政府並發出強制檢測公告,任何人士曾於上月30日至昨日身處該大廈逾兩小時,即使宣告生效時不在受限區域內,也須於明日或之前接受強制檢測。

強制檢測行動今早約6時40分完成,當局隨後在受限區域執法,檢查約90名受檢人士的檢測報告,發現十人未接受強制檢測。

此外,政府派員到訪區域內約100戶,六戶無人應門,當局會跟進。

當局研外聘傳譯服務有關建議

申訴專員發表政府外聘傳譯服務安排主動調查報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回應指大致接納並會審慎研究有關建議,局方欣悉申訴專員在報告中對政府推行及逐步優化指引的工作和態度予以肯定。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表示,該局去年4月已優化《促進種族平等行政指引》,涵蓋範圍擴至所有為不同種族人士提供服務的政策局、部門和有關機構,為數逾100個,從而有效促進市民不分種族均可平等獲得公共服務。

新指引備有語言服務指南,要求各公共主管當局主動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適當的語言服務,讓不能以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以及中文和英文書面語有效溝通的人士獲得公共服務。

公共主管當局會視乎實際情況,按不同種族人士的需要和服務範圍安排最適切的傳譯服務。

局方指,報告提出關於外聘外語和其他中國方言傳譯員的觀察和建議,主要是有關一些執法部門需外聘涉及法律範疇的專業外語傳譯服務。目前,民政事務總署委託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營辦的融匯---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提供一般性傳譯服務,這方面已能滿足大部分公共主管當局對傳譯服務的需要,以協助不同族裔人士獲取公共服務。

該局會與相關政策局或部門協調,審慎研究申訴專員提出建立外聘外語傳譯員中央資料庫的建議,以期進一步便利公共主管當局採購外語傳譯服務,促進指引的有效實施。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