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乳牙蛀光光 小心寶寶營養不良

寶寶未滿周歲就開始冒第一顆牙了,但許多新手媽咪甚至不知如何替寶寶清潔口腔,導致寶寶還沒換牙,乳牙就蛀光光了!齲齒帶來的不只是牙齒痛而已,如果不好好治療,寶寶不願意咀嚼,進而影響飲食,容易導致營養不良而妨礙成長發展。

平均而言,寶寶在6個月時會開始萌出第一顆牙,七歲後乳牙便功成身退,相繼掉落,開始汰換成恆齒,恆齒約在12歲左右長齊,而這一副牙齒將會陪伴我們一生。正是如此,許多母親認為乳牙終究會掉光,孩子長出恆齒後就可取代乳牙,應不需要好好照護牙齒。也有另一派母親主張,若孩子蛀牙,牙齒痛,就乾脆拔掉吧。

台灣微創植牙醫學會理事長趙培勳醫師表示,乳牙也是有功能的,從開始吃副食品後,「咀嚼」對孩子往後的口語表達能力有相當大的助益,二來,乳牙可幫助恆齒成長,可降低恆齒咬合不正的問題。若孩子一蛀牙就拔掉乳牙,會影響上述所提到的兩大功能。

乳牙齲齒,到底該拔掉還是補蛀牙?趙培勳醫師建議,先修補再拔除。齲齒的蛀牙程度較不嚴重的,可先進行填充;若嚴重蛀牙的乳牙,則依狀況判斷(如年齡)是否該做根管治療還是拔除。

趙培勳醫師說,寶寶的乳牙若一旦蛀掉後,會感到疼痛,排斥咀嚼,容易營養攝取不足,影響發展,所以寶寶進食後一定要清潔口腔(乳牙、舌苔與牙齦),每半年可帶孩子檢查牙齒、塗氟,,可避免蛀牙。而已填充蛀牙的寶寶們,補蛀牙後的牙齒切勿過度使用、咀嚼硬物,以免填充部分碎裂。醫師叮嚀,寶寶進食後一定要替寶寶清潔牙齒,每半年可帶孩子檢查牙齒、塗氟,,可避免蛀牙。

乘車滑手機易暈車 按四穴位+拉耳可緩解

某些人的體質特別容易暈車,乘坐汽車、輪船、飛機時經受振動、搖晃的刺激,而感到暈眩,還會嘔吐,甚至有些人覺得,在坐車時玩3C產品、滑手機,特別容易嘔吐,到底是為什麼呢?有沒有辦法可舒緩暈車?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暈車是由於人體內耳迷路,不能很好地適應和調節機體的平衡,所以乘車時搖晃,會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導致的平衡感覺功能紊亂,就會引起眩暈、嘔吐等暈車症狀。中醫認為,暈車是胃腸運化不佳,無法有效的運化水濕,濕久了容易「聚濕成痰」造成痰飲證,加上交通工具的震動使的中耳不平衡,頭暈目眩,噁心嘔吐。

周宗翰醫師指出,除了乘坐交通工具前15分鐘吃暈車藥預防外,首先乘車、船、飛機之前,不要吃得太飽、不要吃油膩食物。建議旅遊前晚要有充足的睡眠,以防止身體過度疲勞。座位要選擇前排、通風良好的位置,讓雙眼可以盡量看遠一點,避免在車上玩手機或使用3C產品,保持心情愉快,可多聽聽音樂或與人聊天來轉移注意力。容易暈車的人,可以準備話梅、生薑糖等食物,當旅途中不舒服,就可食用減緩噁心欲嘔的症狀。

要怎麼舒緩暈車呢?周宗翰醫師說,已有頭暈感時,可按摩內關穴(前臂掌側兩筋中,腕橫紋上3指幅)與合谷穴(手背第1~2掌骨間,虎口凹陷處),也可將萬精油,、綠油精等擦在太陽穴(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上方)或是風池穴(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耳垂齊平),也可滴2滴於肚臍眼周圍以紓解和緩不適症狀。

周宗翰醫師說,我們也可以利用拉耳朵的方式來緩解暈車,可先以雙手搓揉耳朵,並且務必放鬆頸部,如果可以的話就躺下來,因為人體走路習慣前後晃動,不習慣上下左右的晃動,所以躺下來會製造出走路的錯覺,以減緩身體的不適。若暈車非常嚴重時,可用薄荷油來刮痧,刮痧的區域是頸部後枕區到後頸部與肩膀,附近的風池穴與風府穴都是很好治療眩暈的穴道,也可以藉由按摩頭皮來放鬆,以及穩定自律神經,減低暈車所帶來的不適。

跑馬拉松鐵腿 小心慢性肌腱炎

路跑活動盛行,許多民眾更喜歡挑戰半馬、全馬,根據醫師診間觀察發現,不少民眾搶搭馬拉松熱潮,但因平日疏於訓練,結果造成鐵腿,甚至引發慢性肌腱炎!醫師建議,久未運動者,最好從健走開始,讓身體習慣活動後,再循序調高運動強度。

陳弘洲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表示,近年門診中常有許多民眾,跑完馬拉松後就鐵腿,這類患者通常都是運動量超過體力負荷,明明已經跑得很累了,還勉強繼續跑,結果造成身體不適而求診。

跑馬拉松引發的運動傷害,多為肌肉、韌帶拉傷等,就是俗稱的鐵腿,通常1、2天後即可自然修復,但有些患者的症狀甚至持續4、5天;若肌肉拉傷的情況反覆出現,長期可能形成慢性肌腱炎或慢性韌帶發炎。

陳弘洲強調,合理的運動量應以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為原則,建議有意參加馬拉松的民眾,最好每天安排半個小時健走,以累積的方式,朝每天走1個小時的目標前進,進而開始跑步,循序漸進訓練較能避免運動傷害。

 

化妝都遮不住! 黑眼圈只是睡不飽嗎?

女性愛美,希望臉蛋完美無瑕,最好能像蛋殼一樣細緻,但是做好了全臉保養、美白,卻敗在黑眼圈,白皙的妝容配上濃濃的黑眼圈,看起來沒精神外,還破壞了整張臉的美感。那麼,為什麼會有黑眼圈呢?黑眼圈只是因為太晚睡嗎?有什麼方法可以拯救熊貓眼嗎?

皮膚專科陳智亮醫師表示,長期失眠、熬夜、睡眠不足,確實是黑眼圈的最大成因,但還有其他因鼻子過敏等問題,也會讓眼周跑出黑眼圈。黑眼圈的成因大致可分為色素型與血管型的黑眼圈。色素形黑眼圈多是因體質、遺傳、皮膚過敏、發炎或不正確的卸妝,導致黑色素沉澱在眼眶四周。而血管型黑眼圈則是因為眼部皮膚特別薄、敏感,多是因血液循環不佳所致。

此外,不少人也有淚溝型黑眼圈,簡單來說,類溝型黑眼圈就是下眼瞼有較深的紋路,下眼眶有凹陷感,讓眼睛下方看起來有陰影,容易給人無精打采的感覺。陳智亮醫師指出,類溝型黑眼圈可以為整形手術來改善,如注射玻尿酸等。而色素沉澱型的黑眼圈者可塗抹美白、淡斑保養品,但切記不要過量,以免過度刺激導致皮膚反黑,讓黑眼圈更黑!

陳智亮醫師建議,深受黑眼圈困擾的女性,可在化妝前熱敷與按摩來加強血液循環,但要注意的是,按摩的手法以輕柔為主,避免拉扯眼周的細嫩肌膚,即可改善黑眼圈,眼周看起來會較為明亮,上妝時,妝容也會比較完美。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